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一路走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987年秋天,1岁的管凌天跨入右坊中学校门,右坊中学其实就在右坊中心小学的斜对面,中间有一个坡,坡下是右坊中心小学,坡上是右坊中学。右坊中学是右坊乡唯一的初级中学,右坊乡下辖七个村委会,那时,农村还不是很重视教育,再说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也弱,硬件也跟不上城里,一个大队(村委会)小学最多能有10个毕业生升入初中,没考上初中的话,学生家长基本上也不会让他们复读,只好回家务农,这是非常残忍的事实,但也无可奈何,农村就是那样的条件,因为复读又需要一笔开支,还不一定考得上,家里又缺劳力,况且那时沿海地区实行改革开放不久,初中毕业生要出去找份合适的工作也挺难,子承父业,在家务农,也是很多人没有选择的选择。
右坊中学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一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差不多40人,因此全校只有40个学生,0几个老师。管凌天被分在了初一(1)班,班主任叫朱建华,19岁,比学生就大个6、7岁,教英语,高个子,戴副眼镜,喜欢穿些时髦的衣服,他是刚刚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顶替进来教书的,因为他父亲曾经在右坊乡当过乡长,有了这层关系,顶替教书是很容易的。朱老师是县城人,未成家,就住校,因此很有责任心。他早上差不多6点半就起床,会提前到教室督促学生早读,晚上上自习课也经常去教室巡逻一下,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朱老师给人一种很严肃,很可怕的感觉呢。
对于管凌天来说,融入一种新的学习环境,还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首先是刚接触英语这门新课程,真是够头疼的啦,那些英文字母和单词、句子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在农村,管凌天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何况现在是学英语呢。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朱老师开始教6个英文字母中的“ABCD”,带读了十多遍后,朱老师叫同学们读这四个字母,一个叫饶威刚的同学用家乡话读成“阿必扯淡(普通话是:我必扯淡)”,管凌天却读成了“阿不吃的(普通话是:我不吃的)”,真叫人哭笑不得,全班也没几个人能准确读出来。
一天下课后,朱老师叫住管凌天问道:“上了几堂英语课,你现在对英语感觉如何?”
管凌天只好实事求是地回答道:“很难啊,到现在还认识不到十个单词,发音也困难,愁死了。”
朱老师认真地说道:“是啊,你以前没有接触过外语,但是,再多的困难也得去克服,以后中考英语必考的,再说,学好英语,对于你们今后的发展有好处,可以多接触外国的人与事,拓宽你的视野,多好啊!”
管凌天听完朱老师的话,觉得必须把英语学好,对自己大有益处,于是他开始在英语这门新课程上花更多的时间,学单词发音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比如“book(书的单词)”他就在后面注音“布克”,“knife(小刀的单词)”他就在后面注音“乃佛”。亲爱的读者,那时的教学条件非常有限,英语老师连一台录音机都找不到,如果他们自己的发音不准,学生就跟着读不准,英语对这些十二、三岁的娃娃来说,确实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但不管怎样,管凌天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英语。
朱老师也常给同学们打气鼓励:“学好英语对你们的未来有好处,只要你们掌握了这么外语,将来就可以出国留学,或者做外贸生意,或者当翻译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出力,但英语对你们来说,刚开始会觉得很难,不要怕,多花点时间学,慢慢就会好起来的,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不能,我们一起努力。”
学校教室是0世纪70年代建成的,一百多平米,面积较大,但是里面的课桌、凳子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没几套是完好的,那时还经常停电,因此,晚上都得点煤油灯上自习课,煤油那个味道实在难闻,一些女孩子受不了经常呕吐,没办法,就那样的条件,管凌天也从家里带来了一盏煤油灯,煤油是每半个月加一次的。
比煤油味道还难受的是糟糕的住宿条件,女生还好,初一与初二、初三的女生一起住在学校单独的一个大寝室里,靠近教师宿舍,挺安全;而男生呢,只能住在教室后面的通铺,教室的前面是大家学习的课桌、凳子,后面放置了两层木头做成的所谓一张“大床”,一层有张床,一张床要睡6个人,一到晚上,大家睡在一起,根本没有转身的机会,要是谁喜欢转侧睡觉,另外一个同学就要倒霉了,被抱住或压住,第二天醒来两人总得为此大吵一番。
冬天一阵寒风吹来,睡在靠窗户的同学就遭殃了,玻璃总有几块有破洞,漏风厉害,没办法,只好用纸塞住,风大的时候,还是无济于事,只好从家里带上厚被褥,晚上头卷缩在被子里不出来,一早起来,流鼻涕,不感冒才怪呢。
而到了夏天呢,最糟糕的是有些同学极懒,晚上起来小便就对着打开的窗户拉尿,第二天,一股浓浓的尿骚味袭来,真是难闻,对此,朱老师也常批评那些不讲文明的同学,后来大家才自觉到外面厕所去小便。是啊,成长是一个过程,小小少年还是懵懵懂懂,需要更多的指引和帮助,就像一颗树苗有时长歪了我们要去把它扶正一样,管凌天也在朱老师及其他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引、帮助下一天天在成长起来。>
1987年秋天,1岁的管凌天跨入右坊中学校门,右坊中学其实就在右坊中心小学的斜对面,中间有一个坡,坡下是右坊中心小学,坡上是右坊中学。右坊中学是右坊乡唯一的初级中学,右坊乡下辖七个村委会,那时,农村还不是很重视教育,再说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也弱,硬件也跟不上城里,一个大队(村委会)小学最多能有10个毕业生升入初中,没考上初中的话,学生家长基本上也不会让他们复读,只好回家务农,这是非常残忍的事实,但也无可奈何,农村就是那样的条件,因为复读又需要一笔开支,还不一定考得上,家里又缺劳力,况且那时沿海地区实行改革开放不久,初中毕业生要出去找份合适的工作也挺难,子承父业,在家务农,也是很多人没有选择的选择。
右坊中学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一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差不多40人,因此全校只有40个学生,0几个老师。管凌天被分在了初一(1)班,班主任叫朱建华,19岁,比学生就大个6、7岁,教英语,高个子,戴副眼镜,喜欢穿些时髦的衣服,他是刚刚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顶替进来教书的,因为他父亲曾经在右坊乡当过乡长,有了这层关系,顶替教书是很容易的。朱老师是县城人,未成家,就住校,因此很有责任心。他早上差不多6点半就起床,会提前到教室督促学生早读,晚上上自习课也经常去教室巡逻一下,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朱老师给人一种很严肃,很可怕的感觉呢。
对于管凌天来说,融入一种新的学习环境,还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首先是刚接触英语这门新课程,真是够头疼的啦,那些英文字母和单词、句子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在农村,管凌天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何况现在是学英语呢。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朱老师开始教6个英文字母中的“ABCD”,带读了十多遍后,朱老师叫同学们读这四个字母,一个叫饶威刚的同学用家乡话读成“阿必扯淡(普通话是:我必扯淡)”,管凌天却读成了“阿不吃的(普通话是:我不吃的)”,真叫人哭笑不得,全班也没几个人能准确读出来。
一天下课后,朱老师叫住管凌天问道:“上了几堂英语课,你现在对英语感觉如何?”
管凌天只好实事求是地回答道:“很难啊,到现在还认识不到十个单词,发音也困难,愁死了。”
朱老师认真地说道:“是啊,你以前没有接触过外语,但是,再多的困难也得去克服,以后中考英语必考的,再说,学好英语,对于你们今后的发展有好处,可以多接触外国的人与事,拓宽你的视野,多好啊!”
管凌天听完朱老师的话,觉得必须把英语学好,对自己大有益处,于是他开始在英语这门新课程上花更多的时间,学单词发音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比如“book(书的单词)”他就在后面注音“布克”,“knife(小刀的单词)”他就在后面注音“乃佛”。亲爱的读者,那时的教学条件非常有限,英语老师连一台录音机都找不到,如果他们自己的发音不准,学生就跟着读不准,英语对这些十二、三岁的娃娃来说,确实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但不管怎样,管凌天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英语。
朱老师也常给同学们打气鼓励:“学好英语对你们的未来有好处,只要你们掌握了这么外语,将来就可以出国留学,或者做外贸生意,或者当翻译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出力,但英语对你们来说,刚开始会觉得很难,不要怕,多花点时间学,慢慢就会好起来的,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不能,我们一起努力。”
学校教室是0世纪70年代建成的,一百多平米,面积较大,但是里面的课桌、凳子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没几套是完好的,那时还经常停电,因此,晚上都得点煤油灯上自习课,煤油那个味道实在难闻,一些女孩子受不了经常呕吐,没办法,就那样的条件,管凌天也从家里带来了一盏煤油灯,煤油是每半个月加一次的。
比煤油味道还难受的是糟糕的住宿条件,女生还好,初一与初二、初三的女生一起住在学校单独的一个大寝室里,靠近教师宿舍,挺安全;而男生呢,只能住在教室后面的通铺,教室的前面是大家学习的课桌、凳子,后面放置了两层木头做成的所谓一张“大床”,一层有张床,一张床要睡6个人,一到晚上,大家睡在一起,根本没有转身的机会,要是谁喜欢转侧睡觉,另外一个同学就要倒霉了,被抱住或压住,第二天醒来两人总得为此大吵一番。
冬天一阵寒风吹来,睡在靠窗户的同学就遭殃了,玻璃总有几块有破洞,漏风厉害,没办法,只好用纸塞住,风大的时候,还是无济于事,只好从家里带上厚被褥,晚上头卷缩在被子里不出来,一早起来,流鼻涕,不感冒才怪呢。
而到了夏天呢,最糟糕的是有些同学极懒,晚上起来小便就对着打开的窗户拉尿,第二天,一股浓浓的尿骚味袭来,真是难闻,对此,朱老师也常批评那些不讲文明的同学,后来大家才自觉到外面厕所去小便。是啊,成长是一个过程,小小少年还是懵懵懂懂,需要更多的指引和帮助,就像一颗树苗有时长歪了我们要去把它扶正一样,管凌天也在朱老师及其他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引、帮助下一天天在成长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