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活在唐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史前泉州开拓甚早。在**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先秦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周赧王九年(公元前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0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莆田市、厦门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两晋西晋·太康三年(8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西晋·永嘉五年(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南北朝梁·天监间(50~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5年)改隶东扬州。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唐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武德五年(6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贞观元年(6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莆田市仙游县)。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开元间(71~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五县,7054户,约4.95万人。天宝元年(74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四县,时为中州。天宝间(74~755年),清源郡有806户,16095人。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贞元八年(79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贞元十九年(80年)、长庆二年(8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元和年间(806~80年),泉州有5571户,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大和年间(87~8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升桃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8年),桃源县改称永春县。后晋天福四年(9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后晋天福八年(94年),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八月,闽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王。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莆田人陈洪进割据。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北宋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县。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复灭吴越,平海军改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些边地,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长泰县析归漳州。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太平兴国八年(98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5人。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宣和三年(11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县管辖。南宋建炎元年(公元... -->>
史前泉州开拓甚早。在**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先秦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周赧王九年(公元前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0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莆田市、厦门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两晋西晋·太康三年(8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西晋·永嘉五年(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南北朝梁·天监间(50~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5年)改隶东扬州。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唐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武德五年(6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贞观元年(6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莆田市仙游县)。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开元间(71~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五县,7054户,约4.95万人。天宝元年(74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四县,时为中州。天宝间(74~755年),清源郡有806户,16095人。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贞元八年(79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贞元十九年(80年)、长庆二年(8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元和年间(806~80年),泉州有5571户,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大和年间(87~8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升桃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8年),桃源县改称永春县。后晋天福四年(9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后晋天福八年(94年),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八月,闽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王。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莆田人陈洪进割据。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北宋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县。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复灭吴越,平海军改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些边地,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长泰县析归漳州。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太平兴国八年(98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5人。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宣和三年(11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县管辖。南宋建炎元年(公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