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帝国猛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次氐羌、金勒、黑羯、南羌、乌戎、高恒、党番七族联合对大燕帝国用兵,并不是为了劫掠物资和财富,而是为了牵制大燕帝国的军事力量,避免金罗国被大燕帝国所吞并。
这些临近大燕帝国的游牧民族,都不愿意看到大燕帝国变的更加强大,所以才能被金罗国礼部尚书夏侯籍用三寸不烂之舌给说动。
当七族得知大燕帝国的三路讨伐大军已经从金罗国境内撤兵,很快也纷纷开始退兵,就连攻入齐州府高坪郡境内的南羌族军队和乌戎族军队,也在那三路讨伐大军进入齐州府之前,就退回了草原,让大燕朝廷准备围歼南羌、乌戎两族二十多万骑兵的计划落空了。
虽然七族的草原联军已经退兵,但是大燕帝国也没有财力把讨伐金罗国的战争再继续下去,五伐金罗也就只能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当然大燕帝国与金罗国之间的战争,却不能算是彻底结束,因为在大燕三路讨伐大军退回金罗国的陵州府、潞州府和颍州府之后,金罗国立即开始抽调军队,对襄州府和桂州府展开了反攻。
说实话,李斌麾下各卫禁军的战斗力并不强,但金罗军队在之前与大燕三路讨伐大军的激战中,损失实在太大,有的一镇禁军,新兵甚至超过了八成。
加上李斌麾下的军队一上来就是死守城池,使得金罗军队对襄州府和桂州府的反攻,顿时陷入了僵局,打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不但没有攻下一座城池,反而又损失了差不多三十万人。
在金罗国都城金罗城的皇宫一座大殿内,金罗国皇帝夏侯真紧皱眉头对左丞相刘恒德问道:“燕国开出的条件,还能再压一压吗?”
左丞相刘恒德苦笑说道:“陛下,燕国方面的态度非常坚决,不愿意再退让一点儿,这已经是我们能争取到最好的条款了。”
这次五伐金罗,大燕帝国虽然最后又一次功败垂成,但是也把金罗国彻底打残了,金罗国的朝廷担心大燕帝国再六伐金罗,不得已只能派出使者,希望能与大燕帝国重新签订两国之间的和平盟约。
而大燕朝廷那边,知道以目前国库的情况,大燕短时间内是没有能力再六伐金罗了,于是顺水推舟开始了与金罗国的谈判。
最初大燕朝廷开出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不过经过双方谈判代表一个月的唇枪舌战,大燕朝廷开出的条件已经被降低了很多,只剩下了五点。
第一点是金罗国仿照大魏帝国,与大燕帝国结为兄弟之国,大燕帝国为兄,金罗国为弟。
第二点是金罗国放弃所吞并的东葱国、抚鄣国,这两个原大燕帝国的属国,将划分为大燕帝国的葱州府、抚州府和鄣州府。
第三点是金罗国割让襄州府和桂州府给大燕帝国。
第四点是金罗国每年需进贡给大燕帝国黄金三万两、白银三十万两、绢布三十万匹。
第五点是大燕帝国与金罗国于边境设置互市。
皇帝夏侯真摇头说道:“其他四点倒是都可以答应燕国,但是第三点把襄州府和桂州府割让给燕国,朕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顿了一下皇帝夏侯真对兵部尚书夏侯承问道:“襄州府和桂州府的战事,有没有什么好消息传来?”
兵部尚书夏侯承一脸苦涩的说道:“陛下,李斌麾下的军队,在襄州府和桂州府的每一座城池都驻有重兵,截止到现在,我们金罗军队还没有攻下襄州府和桂州府的任何一座城池,参与攻城的各镇禁军却损失惨重。”
左丞相刘恒德犹豫了一下说道:“陛下,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金罗军队想要在短时间内,依靠武力夺回襄州府和桂州府是不可能了,所以臣觉着既然已经拿不回来了,不如暂时舍弃,先与燕国重新签订和平盟约,等我金罗恢复了实力,再研究收复襄州府和桂州府的事情,反正盟约只是一张纸而已,终究是要被撕毁的。”
皇帝夏侯真不甘的说道:“可是如果把襄州府和桂州府割让出去,对我金罗来说,损失实在太大了,仅仅损失的人口就得有一千五百万,而且朕担心桂州府落入燕国之手,会让东州府也产生一些动荡。”
这时右丞相范俊杰叹气说道:“陛下,如今我金罗不管是军队,还是其他方面,都需要时间休养生息,现在最要紧的是与燕国重新签订和平盟约,避免燕国再次对我金罗用兵,一旦燕国再次出兵,我金罗可就真的会有亡国之危了!”
皇帝夏侯真黯然的说道:“难道襄州府和桂州府真的保不住了吗?”
由于金罗国并不清楚大燕帝国的财政情况,担心大燕帝国会再次出兵,最终于建平十八年的十月十八日,接受了大燕帝国最后开出的五点条件,重新签订了和平盟约。
两国的和平盟约签订之后,金罗军队就纷纷从襄州府和桂州府的境内撤走了,此时大燕帝国与金罗国的战争,才算正式画上了一个句号。
而在大燕帝国与金罗国签订和平盟约的一个月后,兵部员外郎谢伯延代表大燕朝廷,又一次带队来到了抚鄣城。
在抚鄣城的大都督府,谢伯延见到李斌的第一句话,就对李斌质问道:“文德,你是否还愿意做我大燕的臣子?”
李斌闻言眉头一挑,“伯延叔,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李斌当然是大燕的臣子!”
谢伯延盯着李斌的眼睛问道:“如果朝廷召你回永安城呢?”
李斌不动声色的问道:“伯延叔,莫非你这次来,带有朝廷召我回永安城的旨意?”
谢伯延犹豫了一下,才缓缓说道:“我确实带来了一道召你回京的圣旨,另外还带来了一道册封你为镇南侯以及镇南大都督的圣旨,不过皇上说了,如... -->>
这次氐羌、金勒、黑羯、南羌、乌戎、高恒、党番七族联合对大燕帝国用兵,并不是为了劫掠物资和财富,而是为了牵制大燕帝国的军事力量,避免金罗国被大燕帝国所吞并。
这些临近大燕帝国的游牧民族,都不愿意看到大燕帝国变的更加强大,所以才能被金罗国礼部尚书夏侯籍用三寸不烂之舌给说动。
当七族得知大燕帝国的三路讨伐大军已经从金罗国境内撤兵,很快也纷纷开始退兵,就连攻入齐州府高坪郡境内的南羌族军队和乌戎族军队,也在那三路讨伐大军进入齐州府之前,就退回了草原,让大燕朝廷准备围歼南羌、乌戎两族二十多万骑兵的计划落空了。
虽然七族的草原联军已经退兵,但是大燕帝国也没有财力把讨伐金罗国的战争再继续下去,五伐金罗也就只能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当然大燕帝国与金罗国之间的战争,却不能算是彻底结束,因为在大燕三路讨伐大军退回金罗国的陵州府、潞州府和颍州府之后,金罗国立即开始抽调军队,对襄州府和桂州府展开了反攻。
说实话,李斌麾下各卫禁军的战斗力并不强,但金罗军队在之前与大燕三路讨伐大军的激战中,损失实在太大,有的一镇禁军,新兵甚至超过了八成。
加上李斌麾下的军队一上来就是死守城池,使得金罗军队对襄州府和桂州府的反攻,顿时陷入了僵局,打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不但没有攻下一座城池,反而又损失了差不多三十万人。
在金罗国都城金罗城的皇宫一座大殿内,金罗国皇帝夏侯真紧皱眉头对左丞相刘恒德问道:“燕国开出的条件,还能再压一压吗?”
左丞相刘恒德苦笑说道:“陛下,燕国方面的态度非常坚决,不愿意再退让一点儿,这已经是我们能争取到最好的条款了。”
这次五伐金罗,大燕帝国虽然最后又一次功败垂成,但是也把金罗国彻底打残了,金罗国的朝廷担心大燕帝国再六伐金罗,不得已只能派出使者,希望能与大燕帝国重新签订两国之间的和平盟约。
而大燕朝廷那边,知道以目前国库的情况,大燕短时间内是没有能力再六伐金罗了,于是顺水推舟开始了与金罗国的谈判。
最初大燕朝廷开出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不过经过双方谈判代表一个月的唇枪舌战,大燕朝廷开出的条件已经被降低了很多,只剩下了五点。
第一点是金罗国仿照大魏帝国,与大燕帝国结为兄弟之国,大燕帝国为兄,金罗国为弟。
第二点是金罗国放弃所吞并的东葱国、抚鄣国,这两个原大燕帝国的属国,将划分为大燕帝国的葱州府、抚州府和鄣州府。
第三点是金罗国割让襄州府和桂州府给大燕帝国。
第四点是金罗国每年需进贡给大燕帝国黄金三万两、白银三十万两、绢布三十万匹。
第五点是大燕帝国与金罗国于边境设置互市。
皇帝夏侯真摇头说道:“其他四点倒是都可以答应燕国,但是第三点把襄州府和桂州府割让给燕国,朕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顿了一下皇帝夏侯真对兵部尚书夏侯承问道:“襄州府和桂州府的战事,有没有什么好消息传来?”
兵部尚书夏侯承一脸苦涩的说道:“陛下,李斌麾下的军队,在襄州府和桂州府的每一座城池都驻有重兵,截止到现在,我们金罗军队还没有攻下襄州府和桂州府的任何一座城池,参与攻城的各镇禁军却损失惨重。”
左丞相刘恒德犹豫了一下说道:“陛下,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金罗军队想要在短时间内,依靠武力夺回襄州府和桂州府是不可能了,所以臣觉着既然已经拿不回来了,不如暂时舍弃,先与燕国重新签订和平盟约,等我金罗恢复了实力,再研究收复襄州府和桂州府的事情,反正盟约只是一张纸而已,终究是要被撕毁的。”
皇帝夏侯真不甘的说道:“可是如果把襄州府和桂州府割让出去,对我金罗来说,损失实在太大了,仅仅损失的人口就得有一千五百万,而且朕担心桂州府落入燕国之手,会让东州府也产生一些动荡。”
这时右丞相范俊杰叹气说道:“陛下,如今我金罗不管是军队,还是其他方面,都需要时间休养生息,现在最要紧的是与燕国重新签订和平盟约,避免燕国再次对我金罗用兵,一旦燕国再次出兵,我金罗可就真的会有亡国之危了!”
皇帝夏侯真黯然的说道:“难道襄州府和桂州府真的保不住了吗?”
由于金罗国并不清楚大燕帝国的财政情况,担心大燕帝国会再次出兵,最终于建平十八年的十月十八日,接受了大燕帝国最后开出的五点条件,重新签订了和平盟约。
两国的和平盟约签订之后,金罗军队就纷纷从襄州府和桂州府的境内撤走了,此时大燕帝国与金罗国的战争,才算正式画上了一个句号。
而在大燕帝国与金罗国签订和平盟约的一个月后,兵部员外郎谢伯延代表大燕朝廷,又一次带队来到了抚鄣城。
在抚鄣城的大都督府,谢伯延见到李斌的第一句话,就对李斌质问道:“文德,你是否还愿意做我大燕的臣子?”
李斌闻言眉头一挑,“伯延叔,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李斌当然是大燕的臣子!”
谢伯延盯着李斌的眼睛问道:“如果朝廷召你回永安城呢?”
李斌不动声色的问道:“伯延叔,莫非你这次来,带有朝廷召我回永安城的旨意?”
谢伯延犹豫了一下,才缓缓说道:“我确实带来了一道召你回京的圣旨,另外还带来了一道册封你为镇南侯以及镇南大都督的圣旨,不过皇上说了,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