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高门庶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翰林许家要说起来也算的上高门大户了,最清贵不过翰林,名声是有的。只是清贵归清贵,翰林的俸银实在少的可怜,而且翰林这个职位就是想有点灰色收入也不容易。许老爷又是读书人性格,完全就是靠着俸银吃饭。
许家更没什么根基,十几年前只是一般平民,家里有几亩薄田,也雇不起人,只是兄弟几个下田耕种。当年许家老爷上京赶考都是县太爷,也就是许老爷的岳父资助,后来许老爷不负重众考中进士,留在京中成为翰林,就是现在在老家说起来那也是不得了的官宦人家。
许太太身为县官的庶女,当初嫁的时候许老爷只是举人,嫁过去之后许老爷才中的进士,随后入京来,当时是风光一阵子的。只是入了京成了翰林夫人,许太太才发现这日子真不好过。京城消费高,只是吃穿用度就算了,更花钱的是,京中这些人情来往太厉害了。
日子想不俭省也难,偏偏家里姑娘又多,想把女儿嫁的好就得有得嫁妆,许太太三个女儿,大女儿己经嫁了,嫁的也算不错,嫁的是跟许老爷同科的,现在是礼部的主事,算是门当户对。
四姑娘是许太太的二女儿,屋里还有一个六姑娘是庶女。像韩家这样的国公府第会有结亲之意,这完全出乎许太太意料之外,而且还三房的嫡子,对于许太太来说真是喜出望外了,不过问题也来了,怎么陪嫁。
国公府第,陪嫁少了那不但惹人笑话,女儿嫁过去也吃亏的。许太太也是没办法了,只得向许家二老爷求助。
许老爷兄弟三个,许老爷家中老大,许家可谓是全心力的供他读书。许老爷也是真争气,出了头。而许家二爷却是弃农从了商,大珠朝对于商人并不是很压制,商家也可以穿绸衣,子弟也可以读书考科举,所以二老爷后来从商许老爷也是支持的,没少补贴这个弟弟。
许家二爷也是有出息的,做生意发了财,帮着家里务农的老三,也很想想京中生活艰苦的大哥,只是许老爷不大愿意。京城花钱太厉害,一年多个几百两银子啥问题都解决不了,而且家里也有下人使唤,这日子也说不上苦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四姑娘出嫁,嫁到国公府第,别说几百两,一千两银子的嫁妆也是拿不出手的。更何况许家真是千两银子都没有,就是许老爷也知道这回真的向自家二弟求救了。总不能因为备不起嫁妆就不让女儿出嫁,许老爷还没迂腐成这样。
跟韩家的婚事有了口头约定之后,许老爷就跟许二老爷写了信,也正巧许二老爷正在京城附近办货,本来就想进京来跟兄长一起过年,又在信上看到四姑娘婚事自然更是高兴。二房人口并不多,二老爷并无妾室,夫妻二人,膝下只有一子一女,儿子许贺武今年十五,女儿七姐巧儿今年才八岁。
许家是二进的院子,说不上宽敞,但过年图的是热闹,二老爷一家过来,也没另外找地方,只在许家住下了。
过年是走亲访友的时候,许太太想想又另外给韩家三太太单独下了贴,除亲家之间行走之外,许太太还有向三太太说明自家境况的意思。许家家穷在京中也许有所耳闻,但听到跟看到还不是一回事。
有的是人家在成亲之后又嫌弃女方家底薄,然后死命苛刻媳妇。女儿不比男儿,休妻和离之后还能再挑好的,女儿要是受了委屈那只能忍着,真被休掉那就真完了。虽然能嫁进国公府是门好亲事,但许太太并不想女儿嫁进去之后再被嫌弃。只是口头约定而己,退婚来的及。
许太太请三太太是初八,前一天许太太就特别吩咐了,尤其是吩了许贺武,三... -->>
翰林许家要说起来也算的上高门大户了,最清贵不过翰林,名声是有的。只是清贵归清贵,翰林的俸银实在少的可怜,而且翰林这个职位就是想有点灰色收入也不容易。许老爷又是读书人性格,完全就是靠着俸银吃饭。
许家更没什么根基,十几年前只是一般平民,家里有几亩薄田,也雇不起人,只是兄弟几个下田耕种。当年许家老爷上京赶考都是县太爷,也就是许老爷的岳父资助,后来许老爷不负重众考中进士,留在京中成为翰林,就是现在在老家说起来那也是不得了的官宦人家。
许太太身为县官的庶女,当初嫁的时候许老爷只是举人,嫁过去之后许老爷才中的进士,随后入京来,当时是风光一阵子的。只是入了京成了翰林夫人,许太太才发现这日子真不好过。京城消费高,只是吃穿用度就算了,更花钱的是,京中这些人情来往太厉害了。
日子想不俭省也难,偏偏家里姑娘又多,想把女儿嫁的好就得有得嫁妆,许太太三个女儿,大女儿己经嫁了,嫁的也算不错,嫁的是跟许老爷同科的,现在是礼部的主事,算是门当户对。
四姑娘是许太太的二女儿,屋里还有一个六姑娘是庶女。像韩家这样的国公府第会有结亲之意,这完全出乎许太太意料之外,而且还三房的嫡子,对于许太太来说真是喜出望外了,不过问题也来了,怎么陪嫁。
国公府第,陪嫁少了那不但惹人笑话,女儿嫁过去也吃亏的。许太太也是没办法了,只得向许家二老爷求助。
许老爷兄弟三个,许老爷家中老大,许家可谓是全心力的供他读书。许老爷也是真争气,出了头。而许家二爷却是弃农从了商,大珠朝对于商人并不是很压制,商家也可以穿绸衣,子弟也可以读书考科举,所以二老爷后来从商许老爷也是支持的,没少补贴这个弟弟。
许家二爷也是有出息的,做生意发了财,帮着家里务农的老三,也很想想京中生活艰苦的大哥,只是许老爷不大愿意。京城花钱太厉害,一年多个几百两银子啥问题都解决不了,而且家里也有下人使唤,这日子也说不上苦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四姑娘出嫁,嫁到国公府第,别说几百两,一千两银子的嫁妆也是拿不出手的。更何况许家真是千两银子都没有,就是许老爷也知道这回真的向自家二弟求救了。总不能因为备不起嫁妆就不让女儿出嫁,许老爷还没迂腐成这样。
跟韩家的婚事有了口头约定之后,许老爷就跟许二老爷写了信,也正巧许二老爷正在京城附近办货,本来就想进京来跟兄长一起过年,又在信上看到四姑娘婚事自然更是高兴。二房人口并不多,二老爷并无妾室,夫妻二人,膝下只有一子一女,儿子许贺武今年十五,女儿七姐巧儿今年才八岁。
许家是二进的院子,说不上宽敞,但过年图的是热闹,二老爷一家过来,也没另外找地方,只在许家住下了。
过年是走亲访友的时候,许太太想想又另外给韩家三太太单独下了贴,除亲家之间行走之外,许太太还有向三太太说明自家境况的意思。许家家穷在京中也许有所耳闻,但听到跟看到还不是一回事。
有的是人家在成亲之后又嫌弃女方家底薄,然后死命苛刻媳妇。女儿不比男儿,休妻和离之后还能再挑好的,女儿要是受了委屈那只能忍着,真被休掉那就真完了。虽然能嫁进国公府是门好亲事,但许太太并不想女儿嫁进去之后再被嫌弃。只是口头约定而己,退婚来的及。
许太太请三太太是初八,前一天许太太就特别吩咐了,尤其是吩了许贺武,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