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慈禧全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原来杨崇伊自辛酉之乱以前,外放陕西汉中府之后,本意有首先奏请慈禧太后训政的功劳,必能获得荣禄的援引。那知在西安同为军机大臣的鹿传霖,看不起此人,很说了他一些不中听的话,荣禄憬然而悟,从此便疏远他了。
其时正当李鸿章奉旨自广东进京议和,杨崇伊以李家至亲,被奉调至京,充任随员。结果李鸿章为俄国人所逼,心力交瘁,赍恨以殁。“树倒猢狲散”杨崇伊虽升了道员,分发浙江,却始终未能补缺。上年丁忧,开缺回籍守制,他是常熟人,却寄寓省城的苏州,干些说合官司,包完漕粮之类的勾当,做了个下三滥的武断乡曲,不择手段,什么肮脏的钱都要。
在一个月以前——八月初,苏州山塘有两名妓女,不堪“本家”的凌虐,横一横心,逃进城去,当官投诉。象这样的案子,照例交家属领回,如无家属,由官择配。这里便有许多名堂了,地方上的绅士,可以自告奋勇,具结领人,代择良配。说起来是一桩好事,但领回去以后作婢作妾,就谁也不知道了。
因此,开窑子的“本家”王阿松,便托杨崇伊设法,许了他两千大洋的酬劳。杨崇伊侨居省城,而且有丧服在身,不便出面,便托他的一个至亲写信给署理元和知县吴熙,希望带领此发堂的两名妓女。他这个至亲姓吴,亦是苏州的世家,嘉庆七年壬戌状元吴延琛的孙子,名叫吴韶生。本人虽只做过一任县学训导,他的胞兄吴郁生却是翰林出身,现任内阁学士,放出来便是封疆大吏,所以吴熙会买这个面子,让吴韶生的家人,将这两名妓女领了回去。
杨崇伊是派了家人在元和县衙门前守候的,一见成事,飞报主人。这时王阿松正在杨家门房听信,口袋里揣着两千大洋的一张庄票,静待成交。杨崇伊便将他唤了进来,说是可以领人了。
“人呢?”
“人在吴家,走了去就领了来了。”
“杨老爷,”王阿松取庄票扬了一下“两千洋钿在这里,人一到,马上送上。”
杨崇伊心想,将两名妓女领了来,再由王阿松领了去,旁人见了,未免不雅,不知内情的人,或许还会误会杨家卖婢为娼,这个面子更丢不起。不如写一张名片,命家人带着王阿松径自到吴家领人,随手带回庄票,银货两讫,岂不干净利落。
那知王阿松在吴家一露面,可就坏了!吴家听差有认得他的,少不得要去禀告主人,吴韶生大为诧异!因为杨崇伊请托之时,说得冠冕堂皇,这两名妓女各有恩客,皆为寒士,他即是徇此两名寒士之请,转托代为带领,成全他们的良缘,是莫大的阴德。那想到竟是受王阿松之托!
正在不知所措之时,丫头来通知,说:“老太太请。”吴韶生到得上房,只见那两名妓女双双跪在老太太面前,泣不成声。原来她们也得到了消息,计无所出,只有来求吴老太太,表示宁愿在吴家当“粗做丫头”死也不肯跟王阿松回去。
“你本来是阴功积德,现在拿从火坑里逃出来的人,再推入火坑,这不是造孽?”
“娘!”吴韶生抢着说道:“你老人家不必再说了!我那里会做这种见不得人的事?”
吴韶生毫不迟疑地复信拒绝,说是与原议不符,碍难从命。杨崇伊不想有此结果,急怒攻心,一张脸紫涨得象猪肝似的。中秋之前该付的节帐,跟人斩钉截铁地说:“过了节一定有!”即是因为有此两千大洋的把握。谁知十拿十稳的事,会发生变化!在杨崇伊想,竟是吴韶生有意跟他为难。此仇何可不报?
报仇犹在其次,要帐的人,已经上门了,该当如何应付,却是燃眉之急。想来想去,只有把那两名妓女弄到手,既可换钱又不失“面子”当然,无法跟吴韶生软商量,首先话就说不出口,就算老着脸皮说了,吴家亦必不肯答应,何苦来哉?
软的不行,只好来硬的。自明朝以来,江南一带的绅权特重,土豪仗势欺人,原有带领家人,捣毁仇家的风俗,董其昌就干过这种令人发指的事,杨崇伊不比董其昌高明,为什么做不得?
于是这天晚上十点多钟,杨崇伊坐一顶素轿,轿子里带一管洋枪,率领家人在月明如昼的大街上,一阵风似的卷过,到得吴家,乒乒乓乓地打门。门上从门缝中往外看去,恰好看到杨崇伊手端着洋枪,吓得魂不附体,七跌八冲地一面往里奔,一面大喊:“不好了!不好了!杨老爷打上门来了!”
“为什么?为什么?”吴韶生丢下烟枪,爬起身来问。
这等于明知故问,事实也没有工夫去追究原因。听得外面一片喧嚷之声,唯有挺身而出去办交涉才是当务之急,无奈吴韶生赋性懦弱,这时吓得瑟瑟发抖,一筹莫展。
由于主人不敢露面,益发助长了杨崇伊的气焰,站在吴家大厅上,厉声喝道:“替我搜!”
搜的自然是那两名妓女。吴家的老管家,深怕杨家的人闯入上房,惊吓了老主母,故意喊一声:“下房里当心!”
这明明是指点那两名妓女的住处。杨、吴两家至亲,下人亦多熟识,知道下房座落何处,一拥而入,毫不费事地找到了要找的人。吓得魂不附体的一双雏妓,被横拖直拽的带走了。
出了吴家大门,杨崇伊倒起了戒心,因为左邻右舍都被惊动了,纷纷出门,来看热闹。杨崇伊深怕有人出面干涉,家人应付不了,功败垂成,所以连轿子都顾不得坐,步行押队,亲自断后。
到得寓所,发现一件怪事,原来随众一起到过吴家的王阿松,忽然遍觅不见,而原因不明。杨崇伊这一急非同小可,连夜派人赶到山塘去找,坐等回音。
到得天亮,有了回音,王阿松道是人不要了!自承晦气,送上一百大洋,酬谢“杨老爷费心费力”!
杨崇伊勃然大怒,将接到手的东西,使劲一摔,只听“呛啷啷”乱响,摔得满地白花花的大洋钱。
“真是混帐王八蛋!”杨崇伊跳着脚骂:“我要枪毙他!”
派去的家人,另外得了王阿松的好处,少不得替他解释:
“说起来,老爷,倒也不能完全怪他。”
原来王阿松本以为凭杨崇伊的面子,将那两名雏妓弄到手以后,要打要骂,可以随心所欲,那知事情并不顺利,更想不到的是,杨崇伊竟出此硬夺的手段。吴家也是苏州城里的大乡绅,一时吃了眼前亏,岂有不加报复之理?看样子他们亲戚会变冤家。打起官司,追究缘故,自己脱不得干系,不如及早抽身为妙。
想想也不错。王阿松一介平民,操的又是这种贱业,拘传到堂,县官必是先一顿板子打了再说。难怪他会害怕。杨崇伊想了一会说:“你去告诉他,决不会打官司,谅吴家不敢!”
“老爷,”那家人嗫嚅着说:“只怕他不相信。”
“要怎么样才相信?”杨崇伊将心一横“你叫他看看,我今天还要到吴家去打一场!看吴家敢不敢告我?”
果然如此,王阿松的想法自又不同。但是吴家呢?真的不敢打官司吗?谁也不敢说这话。而保持沉默的结果,变成无形中赞成主人的主张,加以满城传说这件新闻,都道杨崇伊岂止斯文扫地,简直成了无赖!更使得他恼羞成怒了。
“说我无赖,我就是无赖!今天打定了吴家。你们替我去雇‘打手’!”他用力将胸脯拍得“嘭嘭”地响“闯出祸来有我!”
主人如此,下人何敢违拗?而况原有这种风俗,三笑的“陆氏大娘”打“祝阿胡子”;玉蜻蜓的“申大娘娘打沈鋆卿”只要打得有理,尽打不妨。
这就非找流氓不可了。苏州的流氓分文武两种,文的称为“破靴党”因为此辈穿长衫、着靴子,自命衣冠中人,遇事生风,善于两面捣鬼,以持人之短,敲诈勒索为长技。武的便是分布在闹市的地痞,横眉竖目,挥臂而行,卖的是狠劲,要找“打手”此辈便是。
到得黄昏时分,二十名打手找齐了,杨崇伊拿好酒好肉,先作犒赏,自己在鸦片烟榻上半睡半醒的闭目养神。钟打九下,蹶然而起,端着他那洋枪,领着二十名打手与七名家人,二次“杀”奔吴家。
这声势比前一天又不同了!二十名打手一式短衣扎脚裤,辫子绕在脖子上,手里都有武器,不是铁尺便是三节棍,一望而知是去打群架。
因此,这帮人一入吴趋坊便引起骚动。少不得也有人到吴家去告警,赶紧想关大门,已晚了一步!
杨崇伊抢上前来,抡圆了长枪,一下打飞了吴家的门灯,然后一阵风似的卷了进去,见人便打,见物便捣。吴家男女佣仆,一面告饶,一面后退,杨崇伊却步步进逼,端看洋枪,竟闯入中门了。
“要出人命哉!”吴家的老管家大喊一声,豁出老命去夺杨崇伊手中的长枪。
老管家尚且如此,吴家的健仆再难退让,于是反身相扑,一拥而前,七手八脚的帮助去缴枪。杨崇伊当然要抗拒,紧握着枪身使劲往回一夺,用力过猛,自己将自己在额角上打出了一个大包。
就这时,听得外面乒乒乓乓捣毁东西的声音突然减低了,接着有人在喊:“吴大老爷来了,吴大老爷来了!”
吴家的人便都松了手,杨崇伊愣了一愣,突然暴吼一声:“好!你们打,你们打!恶奴仗势横行,简直无法无天了,我要吴大老爷还我个公道!”
一面说,一面踉踉跄跄地往外奔,将入大厅蓦地里想起,手中的这支枪,老大不妥!因而随手往旁边一甩,撩起夹袍下摆,从只剩了一个空架子的大理石屏风后面闪了出去。
“老公祖,”杨崇伊气急败坏边说:“请你验伤!吴家恶奴,目无法纪,殴辱士绅,请老公祖严办。”
“老前辈,”吴熙铁青着脸,冷冷地说:“一之为甚,岂可再乎?你也闹得太不象话了!”
“老公祖,你不能听片面之词,我是上门来评理的。主人避不见面,指使恶奴,拿我围殴成伤,无论如何要请老公祖主持公道。”
“好了,好了!都是地方上有面子的人,何必教人看笑话?”
“那可是没有办法的事!我现在面控吴家恶奴,仗势横行,请老公祖发落!”
“你不要说这种话!我劝老前辈反躬自问,息事为妙。真的要追究起来,‘持枪夜入人家’,该当何罪?律有明文!老前辈早就五品黄堂了,莫非还不明白?”
“怎么?”杨崇伊声音虽厉,己有些内荏的模样了“莫非老公祖要拿我当强盗办?”
“岂敢,岂敢!”吴熙仰着脸问:“杨家的人在那里?”
“去,去!”有个差役将杨崇伊的一名家人,往前一推:
“大老爷有话。”
那家人只好硬着头皮上前,吴熙沉着脸说:“都是你们这批混帐东西,撺掇主人出头,闹出事来,怎么对得起你们主人。还不赶快把你们老爷送回去。”
“是,是!”杨家家人掉转身就去拖杨崇伊,连连使着眼色,作为警告:再不知趣,就要没有“落场势”了!“好,好!”杨崇伊脚步往前,脸却向后,大声说道:“吴子和!你小心!我们抓破脸了,你等着看我的颜色!”
“子和”是吴韶生的别号,他等杨崇伊出了大门,方敢出见,执礼甚恭,连连道谢,但身子还在发抖。
“和翁,”吴熙安慰他说:“你亦无须如此!请你补个状子来,我总秉公办理就是!”“不,不!老公祖的好意,我万分心感。不过,我跟杨莘伯是至亲,实在不愿涉讼。”
吴熙叹口气:“和翁,你也真是太忠厚了!不过,你不愿涉讼,人家可不是这么想。这场纠纷,我在公事上要有个交代,除非你们两家和解,有个书面在我那里备案。不然,他会倒打一耙,说我袒护和翁。你想,是与不是?”
这是必要的顾虑,而以杨崇伊的为人来说,亦是势所必然之事。唯有抢个原告,先占了上风,才可免除后患。无奈吴韶生过于懦弱,任凭吴熙如何鼓舞,只是不肯打官司。
“和翁自愿吃亏,与人无干!不过,和翁也要给兄弟想想,公事上如何交代?”
“是,是!当然不能让老公祖受累。除了涉讼以外,应该怎么个办法,但请吩咐,无不从命。”
“这样,”吴熙想了一下说:“请和翁将此事前因后果,写一个节略,最后声明,与杨某分系至亲,不愿涉讼,自相和解。我有了这个节略在手里,杨莘伯来找我,我就有话可以对付他了。”
就这样,吴韶生还怕将杨崇伊的劣迹,形诸文字,会得罪人。迟疑了一会,看县太爷的脸色很难看,终于只好轻描淡写地开了个节略,又犒赏了差役轿班,才将吴熙送走。
到得第二天,吴熙正在踌躇,这一案应不应该呈报时,藩司衙门送来一角公文,吴熙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的是:“本司访闻本月十六、十七两日,有丁忧在籍前浙江候补道杨崇伊,持枪率众,夜入三品封职前江宁县学训导吴韶生家逞凶情事,该县谅有所闻,应即查报。”
这就无须踌躇了!吴熙立即传轿,带着吴韶生所开的那份节略,去见藩司。
江苏一省有两个藩司,一个为江宁藩司,是两江总督直辖的部属,一个就是江苏藩司,驻苏州归江苏巡抚指挥。此人名叫瑞澂,字莘儒,是鸦片战争中继林则徐为两广总督,丧师辱国的琦善的孙子,庸庸碌碌,一如乃祖。只为娶了载泽的胞姐为妻,结了一门好亲,所以由部员外放,不数年当到监司大员。当时听吴熙面禀经过,他看了节略,案情是了解了,却拿不出办法。
“吴家是大绅士,杨莘伯也不大好惹,他的女婿李国杰袭侯,进京替皇太后拜寿去了,说不定太后会召见,说不定他会提到这件事。这都不得不防。”
“是!”吴熙答说:“不过其曲在杨,是可以断言的。大人如果顾虑杨莘伯不肯悔过,或者还会另生枝节,不如据实申详。”
瑞澂想了一会说:“也只好这样!”
于是藩司申详巡抚。案子到了这个地步,就非处置不可了!因为封疆大吏的责任不同,如果象这样目无法纪之事,可以置之不问,则所谓“抚安齐民,修明政刑”者何在?言官据实纠参,必获严谴。因此,江苏巡抚陈启泰,打了个电报给两江总督端方,征询处置办法。
中午发的电报,晚饭之前,就有了回电,特召瑞澂到江宁,面商其事。
“莘儒,”听瑞澂陈述完了,端方这样问他:“你想不想大大地出他一回风头?”
瑞澂不知他这句话的用意,只陪笑答道:“能出风头,岂有不愿之理?”
“好!你听我的办法,包你大出风头,不但大出风头,江南士林一定交口相颂。你这个江苏藩司,就当得稳稳儿的了!”
倘能如此,更符所愿,不过他不明白,如何得能使“江南士林,交口相颂”?所以口中应声,脸上却有困惑之色。端方自然看得出来,便即问道:“杨莘伯当年参过文道希,你记得吗?”
“嗯,嗯!”瑞澂答说:“记是记得,内幕不甚清楚。”
“我来告诉你吧!”
原来文廷式自光绪十六年榜眼及第,名动公卿,而李鸿章其时勋业正隆,但桑榆境迫,深感继起无人,早先寄望于张佩纶,不幸马江一役,多年苦心,尽付东流。如今看文廷式是个霸才,而且内有珍妃的奥援,外有“翁师傅”的赏识,不论从那方面看,都会出人头地,因而刻意笼络,在文廷式请假回籍,经过天津时,奉之为北洋的上宾,礼遇既隆,资赠更厚,希望收为帮手,将来看情形,传以衣钵。
及至光绪二十年春天,文廷式假满回京,恰逢大考,由于珍妃的进言,皇帝亲定文廷式第一。翰詹的大考与部员的京察,三年一举,得了第一都是非立刻升官不可的,文廷式便由编修升为侍读学士,这是难得一见的不次拔擢。翰林院的官制与众不同,从七品的检讨,正七品的编修之上是从六品的修撰,但从无编检升修撰之例,因为此缺是状元的专职。再上面是从五品的侍讲、侍读,从四品的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编检既不能升修撰,亦不能超擢为五品的侍讲、侍读,所以俸满升转之时,如果不是外放或改为部员,而仍侍清班,便得到东宫官属的詹事府去转一转,其名为之“开坊”
“坊”是詹事府的左右春坊,下有三种官职,皆分左右,赞善从六品,中允正六品,庶子正五品。还有一个掌管图书经籍的官职,名为“司经局洗马”是个有名不易升转的缺分。
曾有人以杜诗自嘲,叫做“一洗凡马万古空”
自道光以后,庶吉士散馆留馆,授职编检的日多,人众缺寡,所以十来年未能开坊,视为常事。开坊以后,要跳出坊局,升为京堂,又非十年不足为功,因而有“九转丹成”之说。如今文廷式四年编修,倒有一半的辰光,漫游各省,以榜眼、名士双重头衔,为督抚的上客,而逍遥归来,一夕“丹成”却又出于宫闱的援引,自然令人既妒且羡亦恨了!
其中最切齿于文廷式的,即是杨崇伊。他是光绪六年庚辰的翰林,至今不曾开坊,晚了十年的后辈,忽然变了本衙门的上官,这口气怎么样也咽不下去。到了下一年,杨崇伊转为御史,觉得出气的时候到了。
其时的国事,虽只一年之隔,已经历过一番极大的沧桑,甲午战败,李鸿章负咎特重。当中日交涉严重之时,翁同龢不知道北洋只是个空架子,内里腐败不堪,只当大办海军,年耗巨款,总会有点成绩拿出来,所以一意主战。及门高弟,群相附议,文廷式且曾专折奏劾李鸿章,责他畏葸,且挟倭自重。到得黄海丧师,一败涂地,李鸿章被拔去三眼花翎,交出直督大印,几于身败名裂。痛定思痛,认为他的一生毁在翁同龢手里,先则以户部尚书的资格,当皇帝亲政后,上奏裁定,北洋不准再增兵添饷,既则多方逼迫,非要他丢人现眼不可!总而言之一句话,是成心跟他过不去。
当然,他不独恨翁同龢,也迁怒于翁门子弟,而尤不满于文廷式。于是杨崇伊便在他的授意之下,利用珍妃恰好大失所宠的机会,上奏严劾“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遇事生风,常在松筠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联名入奏,并有与太监文姓结为兄弟情事,请立予罢黜。”结果,文廷式丢官被逐,永不叙用。在杨崇伊,自是出了胸头一口恶气,但也从此不齿于士林了。
听端方细谈了这段往事,瑞澂才知道他的用意是要讨好江南的士大夫,可是他不知道,端方也是借此要报复李家,李鸿章的小儿子经迈,在端方是视作冤家的。
那是两年前的事。端方随载泽出洋考察宪政,李经迈正出使奥国,欢宴席上,端方认为奥国供应不周,颇表不满。而言外之意,又仿佛责怪李经迈联络未妥,以致奥国才会慢客。
李经迈以贵公子出身,自然不受他这话,反唇相讥,说他的官是“大使之级”但所奉的使命不是,不能怪奥国不以礼待,当场闹得不欢而散。
事后李经迈颇有警觉,深知端方气量狭隘,回国之后可能会“告御状”因而先将经过情形,函陈外务部有所解释。果然,不久接得外务部会办大臣那桐的复信,这是端方曾经提到此事,不意为李经迈抢了个原告,大为沮丧。可想而知的,冤家结成了。
第二年李经迈回国,奉调江苏臬司,这时端方在当两江总督,李经迈怕他还念着旧怨,特意写了一封措词很恭敬的信,先行致意。谁知端方竟置之不理!见此光景,李经迈这个江苏臬司做不得,在召见时,将与端方结怨的经过细细奏明,请慈禧太后作主。
“他敢?”慈禧太后这样说。不过第二天还是作了安排,将李经迈调为河南臬司。
说也奇怪,上谕一下,立刻就接到端方的贺电,情词十分恳挚。过了几天,李经迈才知道他前倨后恭的道理。
原来端方的胞弟端锦,是河南候补的直隶州知州,现充陕州盐厘局总办。河南不出盐,仰给于两淮、长芦、河东,尤其是河东的潞盐,以河南为主要的引地,入境先在陕州抽厘,税收极旺。所以端锦的这个差使,号称“通省第一差”
不过,他的这个好差使快要当不成了!端锦嗣母亡故,丁忧照例开去差缺,端锦苦恋不舍,请他老兄设法。汉军原可照旗人的规矩,只穿孝百日,不必守三年之丧,但穿孝是穿孝,做官是做官,即令只有百日,亦须离差。而况汉军毕竟仍是汉人,办不能全照旗人的规矩,端方自为封疆大吏,何能公然致函河南的巡抚与藩司,为胞弟作此贪禄忘亲的干求?
正当此时,李经迈改调河南,端方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因为第一,自觉李经迈有对不起他的地方,应能借此补报;其次,以新到省的监司大员,为端锦说话,巡抚、藩司总不好意思头一次就不给面子。所以紧接在贺电以后,写了封很恳切的信,托李经迈代为斡旋,让端锦能够“夺情”留任。信中又说:他在两江,开支甚大,所以养家全靠端锦此差,每年有八千两银子的收入。这话看似坦诚,其实虚伪,若说做到两江总督,还要兄弟替他养家,那是谁也不会相信的事。
“夺情”非礼,李经迈何能为力?因此端方跟他的怨结得更深了。如今迁怒到李家的至亲,杨崇伊便越发“罪孽深重”了!
“莘儒!”端方从抽屉里取出一张纸来“你这个申详的稿子,前面铺叙事实,不错,后面轻描淡写,变成头重脚轻,很不妥当。你看看这个稿子!”
端方已请幕友为他重拟详文:“本司查杨绅崇伊,身为道员,又当守制,乃于登堂妓女,插身干预,复敢两次寻衅,带领家丁,夤夜持枪滋事,实属目无法纪,不顾名誉。且在省会之地,竟敢如此肆恶,是其在常熟原籍,遇事生风,乡人侧目,人言亦属可信。虽吴绅韶生年老畏事,不愿深求,本司查得既详,未敢玩法容隐,专案详请奏参。”
说是说得重了一点,但既有总督作主,瑞澂觉得就得罪了杨崇伊亦不要紧。当时点点头说:“很好,很好!”“那么,我就据你的原详,跟陈中丞会衔出奏。稿子就请你帝了去。”
当天晚上,端方请瑞澂吃饭,筵间便将会奏的稿子交了出去。在照叙原文之后,紧接着写道:“臣等查抢夺妇女,乃系棍徒恶习,该道杨崇伊声名本劣,此次横行不法,竟与地痞流氓无异。当仓皇抵御之际,即使被殴受伤,亦属咎由自取,无足顾惜。且据司详,并闻王阿松有许送二千两,托其包揽情事,如果属实,尤为卑污无耻!不惟滋害乡里,且贻羞朝廷,此而不惩,必将日益凶横,无恶不作。相应请旨将丁忧在籍,前浙江候补道杨崇伊,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不准逗留省城,交常熟地方官,严加管束。如再不收敛,及干预地方一切事务,即按所犯劣迹,从严究办,以惩凶悍,而保治安。所有参劾在籍道员缘由,谨具折会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瑞澂看完,吐一吐舌头,心想端方的手段好辣!不过事,不关己,不必多事,所以一无表示地将稿子折拢,放入口袋。
“莘儒,”端方郑重叮嘱:“守口如瓶,密意如城,尤其不可让新闻纸的访员知道!倘或一见了报,事情就坏了。”
瑞澂办事不行,做官的诀窍,却很精通,心里思量,端方的花样甚多,不要雷声大,雨点小,他自己翻云覆雨,出尔反尔,有意泄露给报馆,而嫁祸于人,这却不能不防。
于是他想了一下说:“大帅,在我手里是决不会泄露的,不过交到陈中丞手里,会了稿再送回两江来拜折,中间要经过好几道手。倘或出了毛病,责任就辨不清了。不如大帅就把这个稿子,电达苏州,知会了陈中丞,立刻拜发,既谨慎,又快当。大帅看呢,这个办法使得使不得?”
“使得,使得!我就照你的办法。”
于是瑞澂将稿子又交了回去。端方随即交到电报房,用密码拍发,第二天中午收到电报,陈启泰要求加一句:“此奏由两江主稿。”会奏本有此规矩,端方亦不怕人知道他有意跟杨崇伊为难,所以如言照办。缮正加封,鸣炮拜折,九月初就到了京里。
这是封奏,要等慈禧太后看了才会发下来。奕劻一看,既惊且诧,不由得嚷道:“诸公来看!有这样的怪事!”
于是除了在假的张之洞,所有军机大臣都围了拢来,奕劻戴上老花眼镜,将原折大声念了一遍。听完了各人的表情不同,有的皱眉,有的摇头,有的不动声色,而鹿传霖一向鄙视杨崇伊,所以连连冷笑。
“上头怎么批呢?”世续问说。
“没有批。”
没有批便是要军机定拟办法,当面请旨。鹿传霖平时重听,偏偏这三个字听清楚了,大声说道:“‘滋害乡里,贻羞朝廷’,这两句考语,字字皆实,自然请旨,准如所请。”他虽说得激昂,却没人附议,庆王环视着问:“怎么样?”
“杨莘信是闹得太离谱了一点儿,不过,陶斋的话,亦不可尽信。”世续说道:“内幕到底如何,不妨先打听一下。”
“慰庭,”奕劻指名又问:“你看如何?”
“我没有意见。”袁世凯这样回答,却很快地使了个眼色。
奕劻会意了,点点头说:“多打听打听总是不错的。上头如果问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好有个交代。”
“庆叔这话我赞成。”醇王载沣说:“要打听也很方便,到南斋把陆凤石请来一问,就都知道了。”
陆凤石就是陆润庠,虽为尚书,仍在南书房行走。当下派苏拉把他请到,却不肯进屋。因为军机处有雍正的特谕:“军机重地,不准擅入。”以前张之洞进京议学制,每到军机处都要军机大臣陪他在院子里立谈,陆润庠规行矩步,自然也是守着前辈的规范。
于是由世续出迎,将他请到“南屋”军机章京治事之处面谈,问他可曾接到苏州来信谈起杨、吴两家的纠纷?“谈起过,不过语焉不详。”陆润庠答说:“中堂何不问一问吴蔚若?”
吴韶生的胞兄郁生,字蔚若,现任内阁学士,世续是知道的,但眼前却只有陆润庠可问。“来不及!”他说:“只有先跟凤翁打听,照你看谁是谁非?”
“自然是杨莘伯太霸道了一点!”
“蔚若的那位老弟呢?一点错都没有?”
“这不敢说!”陆润庠突然警觉“是不是江苏奏闻了?”
“岂止奏闻?端陶斋、陈伯平会衔参了杨莘伯一本,措词不留余地,凶得很呢!”
“喔,”陆润庠不由得关心:“怎么个凶法?”
世续也起了警惕之心,尚未奉旨定夺的处分,不宜泄露,便笑笑答道:“措词不留余地!你去琢磨吧。”
“革职?”
“现在还不知道。要看上头的意思!”世续站起身来说:
“劳驾,劳驾!”说完,拱一拱手,是很客气的逐客。
陆润庠却不放过他。一把拉住他说:“中堂,这件案子是不是要交部?”
世续这才想到,陆润庠是吏部尚书。官员失职惩处,都交由吏部议奏;此案的两造,是他的小同乡,还可能沾亲带故,别有渊源,如果由他来拟处分,公私不能两全,是个绝大难题,所以会有这等关切的神情。
他的难处是了解了,却无能为力“我看总要交部吧!”世续答说:“反正交部的案子该怎么办,会典有明文规定,错不到那里去的。”
陆润庠看他口气甚紧,不便再往下追问。不过,世续却由于陆润庠的态度而有了了解,这一案以不交部为宜,因为照陆润庠的处境,恐怕处置难得其平。
不过,这是他心里的想法,并不愿说出口,只觉得这个折子应该压一压,还是要把纠纷的真相彻底弄清楚,再行面奏,才是正办。
“也好!”奕劻接纳他的意见:“我想还是劳你驾,找吴蔚若细谈一谈,明天一早再商量好了。”
于是这一天进见,便以尚须彻查为理由,奏明慈禧太后,暂时不作处置。退值之时,奕劻面约袁世凯晚间小酌,再私下谈一谈杨崇伊。
“我真有点不明白,陶斋似乎跟杨莘伯结了很深的怨。是为什么?”
“不必一定有私怨。陶斋喜欢结交名士,而名士莫不以为杨莘伯该杀的!”袁世凯说:“这就够了!”
“若说为了取悦名士,而下此辣手,未免过分。”奕劻心想杨崇伊在戊戌政变时,跟袁世凯过从甚密,也许愿意救他,便即问道:“我看还是交部吧?”
“交部自然可望减轻罗?”
这是必然的。照会典明载,交辉处分共分三等,最轻的是察议,其次是议处,最重是严加议处。如果原参请求议处,奉旨察议则从轻,奉旨严议便须加重。如今奏请将杨崇伊革职,永不叙用,并逐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已是重得无可再重的处分,然则奉旨交部,自必含有减轻的意味在内。否则,大可径自朱批,何必交部?
“是的!”奕劻索性说明了,卖他一个交情:“我就是想先问问你的意思。杨莘伯,你也是有交情的。”
“多谢王爷!”袁世凯答说:“不过,我跟杨莘伯交情不深。
我是怕上头另有意见。”
这是指杨崇伊曾有奏请训政之功,慈禧太后或有矜怜之意,奕劻深深点头,说了句:“那就面请朱批好了!”
“是!看他自己的造化吧!”
“话虽如此,上头如果问到,不能没有话回奏。”奕劻问道:“你看,是不是先要商量一下呢?”
“我看,只王爷跟我的说法,最好一致,别的人就不用管了。”
“好!你看应该怎么说?”
“这一案情节不一样,所参是否过苛,不无可议。”
奕劻点点头。看起来袁世凯还是偏向杨崇伊,他心里有数了。
“这一案情节不一样,所参是否过苛,不无可议。”奕劻紧接着说:“不过恩出自上,臣等不敢擅拟。皇太后、皇上以为应加严惩,请朱批照行,否则交部议处。”
“象这样的情节,真正少见!杨崇伊果然是这样子可恶,当然应该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我怕折子上得太过分了。”慈禧太后... -->>
原来杨崇伊自辛酉之乱以前,外放陕西汉中府之后,本意有首先奏请慈禧太后训政的功劳,必能获得荣禄的援引。那知在西安同为军机大臣的鹿传霖,看不起此人,很说了他一些不中听的话,荣禄憬然而悟,从此便疏远他了。
其时正当李鸿章奉旨自广东进京议和,杨崇伊以李家至亲,被奉调至京,充任随员。结果李鸿章为俄国人所逼,心力交瘁,赍恨以殁。“树倒猢狲散”杨崇伊虽升了道员,分发浙江,却始终未能补缺。上年丁忧,开缺回籍守制,他是常熟人,却寄寓省城的苏州,干些说合官司,包完漕粮之类的勾当,做了个下三滥的武断乡曲,不择手段,什么肮脏的钱都要。
在一个月以前——八月初,苏州山塘有两名妓女,不堪“本家”的凌虐,横一横心,逃进城去,当官投诉。象这样的案子,照例交家属领回,如无家属,由官择配。这里便有许多名堂了,地方上的绅士,可以自告奋勇,具结领人,代择良配。说起来是一桩好事,但领回去以后作婢作妾,就谁也不知道了。
因此,开窑子的“本家”王阿松,便托杨崇伊设法,许了他两千大洋的酬劳。杨崇伊侨居省城,而且有丧服在身,不便出面,便托他的一个至亲写信给署理元和知县吴熙,希望带领此发堂的两名妓女。他这个至亲姓吴,亦是苏州的世家,嘉庆七年壬戌状元吴延琛的孙子,名叫吴韶生。本人虽只做过一任县学训导,他的胞兄吴郁生却是翰林出身,现任内阁学士,放出来便是封疆大吏,所以吴熙会买这个面子,让吴韶生的家人,将这两名妓女领了回去。
杨崇伊是派了家人在元和县衙门前守候的,一见成事,飞报主人。这时王阿松正在杨家门房听信,口袋里揣着两千大洋的一张庄票,静待成交。杨崇伊便将他唤了进来,说是可以领人了。
“人呢?”
“人在吴家,走了去就领了来了。”
“杨老爷,”王阿松取庄票扬了一下“两千洋钿在这里,人一到,马上送上。”
杨崇伊心想,将两名妓女领了来,再由王阿松领了去,旁人见了,未免不雅,不知内情的人,或许还会误会杨家卖婢为娼,这个面子更丢不起。不如写一张名片,命家人带着王阿松径自到吴家领人,随手带回庄票,银货两讫,岂不干净利落。
那知王阿松在吴家一露面,可就坏了!吴家听差有认得他的,少不得要去禀告主人,吴韶生大为诧异!因为杨崇伊请托之时,说得冠冕堂皇,这两名妓女各有恩客,皆为寒士,他即是徇此两名寒士之请,转托代为带领,成全他们的良缘,是莫大的阴德。那想到竟是受王阿松之托!
正在不知所措之时,丫头来通知,说:“老太太请。”吴韶生到得上房,只见那两名妓女双双跪在老太太面前,泣不成声。原来她们也得到了消息,计无所出,只有来求吴老太太,表示宁愿在吴家当“粗做丫头”死也不肯跟王阿松回去。
“你本来是阴功积德,现在拿从火坑里逃出来的人,再推入火坑,这不是造孽?”
“娘!”吴韶生抢着说道:“你老人家不必再说了!我那里会做这种见不得人的事?”
吴韶生毫不迟疑地复信拒绝,说是与原议不符,碍难从命。杨崇伊不想有此结果,急怒攻心,一张脸紫涨得象猪肝似的。中秋之前该付的节帐,跟人斩钉截铁地说:“过了节一定有!”即是因为有此两千大洋的把握。谁知十拿十稳的事,会发生变化!在杨崇伊想,竟是吴韶生有意跟他为难。此仇何可不报?
报仇犹在其次,要帐的人,已经上门了,该当如何应付,却是燃眉之急。想来想去,只有把那两名妓女弄到手,既可换钱又不失“面子”当然,无法跟吴韶生软商量,首先话就说不出口,就算老着脸皮说了,吴家亦必不肯答应,何苦来哉?
软的不行,只好来硬的。自明朝以来,江南一带的绅权特重,土豪仗势欺人,原有带领家人,捣毁仇家的风俗,董其昌就干过这种令人发指的事,杨崇伊不比董其昌高明,为什么做不得?
于是这天晚上十点多钟,杨崇伊坐一顶素轿,轿子里带一管洋枪,率领家人在月明如昼的大街上,一阵风似的卷过,到得吴家,乒乒乓乓地打门。门上从门缝中往外看去,恰好看到杨崇伊手端着洋枪,吓得魂不附体,七跌八冲地一面往里奔,一面大喊:“不好了!不好了!杨老爷打上门来了!”
“为什么?为什么?”吴韶生丢下烟枪,爬起身来问。
这等于明知故问,事实也没有工夫去追究原因。听得外面一片喧嚷之声,唯有挺身而出去办交涉才是当务之急,无奈吴韶生赋性懦弱,这时吓得瑟瑟发抖,一筹莫展。
由于主人不敢露面,益发助长了杨崇伊的气焰,站在吴家大厅上,厉声喝道:“替我搜!”
搜的自然是那两名妓女。吴家的老管家,深怕杨家的人闯入上房,惊吓了老主母,故意喊一声:“下房里当心!”
这明明是指点那两名妓女的住处。杨、吴两家至亲,下人亦多熟识,知道下房座落何处,一拥而入,毫不费事地找到了要找的人。吓得魂不附体的一双雏妓,被横拖直拽的带走了。
出了吴家大门,杨崇伊倒起了戒心,因为左邻右舍都被惊动了,纷纷出门,来看热闹。杨崇伊深怕有人出面干涉,家人应付不了,功败垂成,所以连轿子都顾不得坐,步行押队,亲自断后。
到得寓所,发现一件怪事,原来随众一起到过吴家的王阿松,忽然遍觅不见,而原因不明。杨崇伊这一急非同小可,连夜派人赶到山塘去找,坐等回音。
到得天亮,有了回音,王阿松道是人不要了!自承晦气,送上一百大洋,酬谢“杨老爷费心费力”!
杨崇伊勃然大怒,将接到手的东西,使劲一摔,只听“呛啷啷”乱响,摔得满地白花花的大洋钱。
“真是混帐王八蛋!”杨崇伊跳着脚骂:“我要枪毙他!”
派去的家人,另外得了王阿松的好处,少不得替他解释:
“说起来,老爷,倒也不能完全怪他。”
原来王阿松本以为凭杨崇伊的面子,将那两名雏妓弄到手以后,要打要骂,可以随心所欲,那知事情并不顺利,更想不到的是,杨崇伊竟出此硬夺的手段。吴家也是苏州城里的大乡绅,一时吃了眼前亏,岂有不加报复之理?看样子他们亲戚会变冤家。打起官司,追究缘故,自己脱不得干系,不如及早抽身为妙。
想想也不错。王阿松一介平民,操的又是这种贱业,拘传到堂,县官必是先一顿板子打了再说。难怪他会害怕。杨崇伊想了一会说:“你去告诉他,决不会打官司,谅吴家不敢!”
“老爷,”那家人嗫嚅着说:“只怕他不相信。”
“要怎么样才相信?”杨崇伊将心一横“你叫他看看,我今天还要到吴家去打一场!看吴家敢不敢告我?”
果然如此,王阿松的想法自又不同。但是吴家呢?真的不敢打官司吗?谁也不敢说这话。而保持沉默的结果,变成无形中赞成主人的主张,加以满城传说这件新闻,都道杨崇伊岂止斯文扫地,简直成了无赖!更使得他恼羞成怒了。
“说我无赖,我就是无赖!今天打定了吴家。你们替我去雇‘打手’!”他用力将胸脯拍得“嘭嘭”地响“闯出祸来有我!”
主人如此,下人何敢违拗?而况原有这种风俗,三笑的“陆氏大娘”打“祝阿胡子”;玉蜻蜓的“申大娘娘打沈鋆卿”只要打得有理,尽打不妨。
这就非找流氓不可了。苏州的流氓分文武两种,文的称为“破靴党”因为此辈穿长衫、着靴子,自命衣冠中人,遇事生风,善于两面捣鬼,以持人之短,敲诈勒索为长技。武的便是分布在闹市的地痞,横眉竖目,挥臂而行,卖的是狠劲,要找“打手”此辈便是。
到得黄昏时分,二十名打手找齐了,杨崇伊拿好酒好肉,先作犒赏,自己在鸦片烟榻上半睡半醒的闭目养神。钟打九下,蹶然而起,端着他那洋枪,领着二十名打手与七名家人,二次“杀”奔吴家。
这声势比前一天又不同了!二十名打手一式短衣扎脚裤,辫子绕在脖子上,手里都有武器,不是铁尺便是三节棍,一望而知是去打群架。
因此,这帮人一入吴趋坊便引起骚动。少不得也有人到吴家去告警,赶紧想关大门,已晚了一步!
杨崇伊抢上前来,抡圆了长枪,一下打飞了吴家的门灯,然后一阵风似的卷了进去,见人便打,见物便捣。吴家男女佣仆,一面告饶,一面后退,杨崇伊却步步进逼,端看洋枪,竟闯入中门了。
“要出人命哉!”吴家的老管家大喊一声,豁出老命去夺杨崇伊手中的长枪。
老管家尚且如此,吴家的健仆再难退让,于是反身相扑,一拥而前,七手八脚的帮助去缴枪。杨崇伊当然要抗拒,紧握着枪身使劲往回一夺,用力过猛,自己将自己在额角上打出了一个大包。
就这时,听得外面乒乒乓乓捣毁东西的声音突然减低了,接着有人在喊:“吴大老爷来了,吴大老爷来了!”
吴家的人便都松了手,杨崇伊愣了一愣,突然暴吼一声:“好!你们打,你们打!恶奴仗势横行,简直无法无天了,我要吴大老爷还我个公道!”
一面说,一面踉踉跄跄地往外奔,将入大厅蓦地里想起,手中的这支枪,老大不妥!因而随手往旁边一甩,撩起夹袍下摆,从只剩了一个空架子的大理石屏风后面闪了出去。
“老公祖,”杨崇伊气急败坏边说:“请你验伤!吴家恶奴,目无法纪,殴辱士绅,请老公祖严办。”
“老前辈,”吴熙铁青着脸,冷冷地说:“一之为甚,岂可再乎?你也闹得太不象话了!”
“老公祖,你不能听片面之词,我是上门来评理的。主人避不见面,指使恶奴,拿我围殴成伤,无论如何要请老公祖主持公道。”
“好了,好了!都是地方上有面子的人,何必教人看笑话?”
“那可是没有办法的事!我现在面控吴家恶奴,仗势横行,请老公祖发落!”
“你不要说这种话!我劝老前辈反躬自问,息事为妙。真的要追究起来,‘持枪夜入人家’,该当何罪?律有明文!老前辈早就五品黄堂了,莫非还不明白?”
“怎么?”杨崇伊声音虽厉,己有些内荏的模样了“莫非老公祖要拿我当强盗办?”
“岂敢,岂敢!”吴熙仰着脸问:“杨家的人在那里?”
“去,去!”有个差役将杨崇伊的一名家人,往前一推:
“大老爷有话。”
那家人只好硬着头皮上前,吴熙沉着脸说:“都是你们这批混帐东西,撺掇主人出头,闹出事来,怎么对得起你们主人。还不赶快把你们老爷送回去。”
“是,是!”杨家家人掉转身就去拖杨崇伊,连连使着眼色,作为警告:再不知趣,就要没有“落场势”了!“好,好!”杨崇伊脚步往前,脸却向后,大声说道:“吴子和!你小心!我们抓破脸了,你等着看我的颜色!”
“子和”是吴韶生的别号,他等杨崇伊出了大门,方敢出见,执礼甚恭,连连道谢,但身子还在发抖。
“和翁,”吴熙安慰他说:“你亦无须如此!请你补个状子来,我总秉公办理就是!”“不,不!老公祖的好意,我万分心感。不过,我跟杨莘伯是至亲,实在不愿涉讼。”
吴熙叹口气:“和翁,你也真是太忠厚了!不过,你不愿涉讼,人家可不是这么想。这场纠纷,我在公事上要有个交代,除非你们两家和解,有个书面在我那里备案。不然,他会倒打一耙,说我袒护和翁。你想,是与不是?”
这是必要的顾虑,而以杨崇伊的为人来说,亦是势所必然之事。唯有抢个原告,先占了上风,才可免除后患。无奈吴韶生过于懦弱,任凭吴熙如何鼓舞,只是不肯打官司。
“和翁自愿吃亏,与人无干!不过,和翁也要给兄弟想想,公事上如何交代?”
“是,是!当然不能让老公祖受累。除了涉讼以外,应该怎么个办法,但请吩咐,无不从命。”
“这样,”吴熙想了一下说:“请和翁将此事前因后果,写一个节略,最后声明,与杨某分系至亲,不愿涉讼,自相和解。我有了这个节略在手里,杨莘伯来找我,我就有话可以对付他了。”
就这样,吴韶生还怕将杨崇伊的劣迹,形诸文字,会得罪人。迟疑了一会,看县太爷的脸色很难看,终于只好轻描淡写地开了个节略,又犒赏了差役轿班,才将吴熙送走。
到得第二天,吴熙正在踌躇,这一案应不应该呈报时,藩司衙门送来一角公文,吴熙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的是:“本司访闻本月十六、十七两日,有丁忧在籍前浙江候补道杨崇伊,持枪率众,夜入三品封职前江宁县学训导吴韶生家逞凶情事,该县谅有所闻,应即查报。”
这就无须踌躇了!吴熙立即传轿,带着吴韶生所开的那份节略,去见藩司。
江苏一省有两个藩司,一个为江宁藩司,是两江总督直辖的部属,一个就是江苏藩司,驻苏州归江苏巡抚指挥。此人名叫瑞澂,字莘儒,是鸦片战争中继林则徐为两广总督,丧师辱国的琦善的孙子,庸庸碌碌,一如乃祖。只为娶了载泽的胞姐为妻,结了一门好亲,所以由部员外放,不数年当到监司大员。当时听吴熙面禀经过,他看了节略,案情是了解了,却拿不出办法。
“吴家是大绅士,杨莘伯也不大好惹,他的女婿李国杰袭侯,进京替皇太后拜寿去了,说不定太后会召见,说不定他会提到这件事。这都不得不防。”
“是!”吴熙答说:“不过其曲在杨,是可以断言的。大人如果顾虑杨莘伯不肯悔过,或者还会另生枝节,不如据实申详。”
瑞澂想了一会说:“也只好这样!”
于是藩司申详巡抚。案子到了这个地步,就非处置不可了!因为封疆大吏的责任不同,如果象这样目无法纪之事,可以置之不问,则所谓“抚安齐民,修明政刑”者何在?言官据实纠参,必获严谴。因此,江苏巡抚陈启泰,打了个电报给两江总督端方,征询处置办法。
中午发的电报,晚饭之前,就有了回电,特召瑞澂到江宁,面商其事。
“莘儒,”听瑞澂陈述完了,端方这样问他:“你想不想大大地出他一回风头?”
瑞澂不知他这句话的用意,只陪笑答道:“能出风头,岂有不愿之理?”
“好!你听我的办法,包你大出风头,不但大出风头,江南士林一定交口相颂。你这个江苏藩司,就当得稳稳儿的了!”
倘能如此,更符所愿,不过他不明白,如何得能使“江南士林,交口相颂”?所以口中应声,脸上却有困惑之色。端方自然看得出来,便即问道:“杨莘伯当年参过文道希,你记得吗?”
“嗯,嗯!”瑞澂答说:“记是记得,内幕不甚清楚。”
“我来告诉你吧!”
原来文廷式自光绪十六年榜眼及第,名动公卿,而李鸿章其时勋业正隆,但桑榆境迫,深感继起无人,早先寄望于张佩纶,不幸马江一役,多年苦心,尽付东流。如今看文廷式是个霸才,而且内有珍妃的奥援,外有“翁师傅”的赏识,不论从那方面看,都会出人头地,因而刻意笼络,在文廷式请假回籍,经过天津时,奉之为北洋的上宾,礼遇既隆,资赠更厚,希望收为帮手,将来看情形,传以衣钵。
及至光绪二十年春天,文廷式假满回京,恰逢大考,由于珍妃的进言,皇帝亲定文廷式第一。翰詹的大考与部员的京察,三年一举,得了第一都是非立刻升官不可的,文廷式便由编修升为侍读学士,这是难得一见的不次拔擢。翰林院的官制与众不同,从七品的检讨,正七品的编修之上是从六品的修撰,但从无编检升修撰之例,因为此缺是状元的专职。再上面是从五品的侍讲、侍读,从四品的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编检既不能升修撰,亦不能超擢为五品的侍讲、侍读,所以俸满升转之时,如果不是外放或改为部员,而仍侍清班,便得到东宫官属的詹事府去转一转,其名为之“开坊”
“坊”是詹事府的左右春坊,下有三种官职,皆分左右,赞善从六品,中允正六品,庶子正五品。还有一个掌管图书经籍的官职,名为“司经局洗马”是个有名不易升转的缺分。
曾有人以杜诗自嘲,叫做“一洗凡马万古空”
自道光以后,庶吉士散馆留馆,授职编检的日多,人众缺寡,所以十来年未能开坊,视为常事。开坊以后,要跳出坊局,升为京堂,又非十年不足为功,因而有“九转丹成”之说。如今文廷式四年编修,倒有一半的辰光,漫游各省,以榜眼、名士双重头衔,为督抚的上客,而逍遥归来,一夕“丹成”却又出于宫闱的援引,自然令人既妒且羡亦恨了!
其中最切齿于文廷式的,即是杨崇伊。他是光绪六年庚辰的翰林,至今不曾开坊,晚了十年的后辈,忽然变了本衙门的上官,这口气怎么样也咽不下去。到了下一年,杨崇伊转为御史,觉得出气的时候到了。
其时的国事,虽只一年之隔,已经历过一番极大的沧桑,甲午战败,李鸿章负咎特重。当中日交涉严重之时,翁同龢不知道北洋只是个空架子,内里腐败不堪,只当大办海军,年耗巨款,总会有点成绩拿出来,所以一意主战。及门高弟,群相附议,文廷式且曾专折奏劾李鸿章,责他畏葸,且挟倭自重。到得黄海丧师,一败涂地,李鸿章被拔去三眼花翎,交出直督大印,几于身败名裂。痛定思痛,认为他的一生毁在翁同龢手里,先则以户部尚书的资格,当皇帝亲政后,上奏裁定,北洋不准再增兵添饷,既则多方逼迫,非要他丢人现眼不可!总而言之一句话,是成心跟他过不去。
当然,他不独恨翁同龢,也迁怒于翁门子弟,而尤不满于文廷式。于是杨崇伊便在他的授意之下,利用珍妃恰好大失所宠的机会,上奏严劾“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遇事生风,常在松筠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联名入奏,并有与太监文姓结为兄弟情事,请立予罢黜。”结果,文廷式丢官被逐,永不叙用。在杨崇伊,自是出了胸头一口恶气,但也从此不齿于士林了。
听端方细谈了这段往事,瑞澂才知道他的用意是要讨好江南的士大夫,可是他不知道,端方也是借此要报复李家,李鸿章的小儿子经迈,在端方是视作冤家的。
那是两年前的事。端方随载泽出洋考察宪政,李经迈正出使奥国,欢宴席上,端方认为奥国供应不周,颇表不满。而言外之意,又仿佛责怪李经迈联络未妥,以致奥国才会慢客。
李经迈以贵公子出身,自然不受他这话,反唇相讥,说他的官是“大使之级”但所奉的使命不是,不能怪奥国不以礼待,当场闹得不欢而散。
事后李经迈颇有警觉,深知端方气量狭隘,回国之后可能会“告御状”因而先将经过情形,函陈外务部有所解释。果然,不久接得外务部会办大臣那桐的复信,这是端方曾经提到此事,不意为李经迈抢了个原告,大为沮丧。可想而知的,冤家结成了。
第二年李经迈回国,奉调江苏臬司,这时端方在当两江总督,李经迈怕他还念着旧怨,特意写了一封措词很恭敬的信,先行致意。谁知端方竟置之不理!见此光景,李经迈这个江苏臬司做不得,在召见时,将与端方结怨的经过细细奏明,请慈禧太后作主。
“他敢?”慈禧太后这样说。不过第二天还是作了安排,将李经迈调为河南臬司。
说也奇怪,上谕一下,立刻就接到端方的贺电,情词十分恳挚。过了几天,李经迈才知道他前倨后恭的道理。
原来端方的胞弟端锦,是河南候补的直隶州知州,现充陕州盐厘局总办。河南不出盐,仰给于两淮、长芦、河东,尤其是河东的潞盐,以河南为主要的引地,入境先在陕州抽厘,税收极旺。所以端锦的这个差使,号称“通省第一差”
不过,他的这个好差使快要当不成了!端锦嗣母亡故,丁忧照例开去差缺,端锦苦恋不舍,请他老兄设法。汉军原可照旗人的规矩,只穿孝百日,不必守三年之丧,但穿孝是穿孝,做官是做官,即令只有百日,亦须离差。而况汉军毕竟仍是汉人,办不能全照旗人的规矩,端方自为封疆大吏,何能公然致函河南的巡抚与藩司,为胞弟作此贪禄忘亲的干求?
正当此时,李经迈改调河南,端方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因为第一,自觉李经迈有对不起他的地方,应能借此补报;其次,以新到省的监司大员,为端锦说话,巡抚、藩司总不好意思头一次就不给面子。所以紧接在贺电以后,写了封很恳切的信,托李经迈代为斡旋,让端锦能够“夺情”留任。信中又说:他在两江,开支甚大,所以养家全靠端锦此差,每年有八千两银子的收入。这话看似坦诚,其实虚伪,若说做到两江总督,还要兄弟替他养家,那是谁也不会相信的事。
“夺情”非礼,李经迈何能为力?因此端方跟他的怨结得更深了。如今迁怒到李家的至亲,杨崇伊便越发“罪孽深重”了!
“莘儒!”端方从抽屉里取出一张纸来“你这个申详的稿子,前面铺叙事实,不错,后面轻描淡写,变成头重脚轻,很不妥当。你看看这个稿子!”
端方已请幕友为他重拟详文:“本司查杨绅崇伊,身为道员,又当守制,乃于登堂妓女,插身干预,复敢两次寻衅,带领家丁,夤夜持枪滋事,实属目无法纪,不顾名誉。且在省会之地,竟敢如此肆恶,是其在常熟原籍,遇事生风,乡人侧目,人言亦属可信。虽吴绅韶生年老畏事,不愿深求,本司查得既详,未敢玩法容隐,专案详请奏参。”
说是说得重了一点,但既有总督作主,瑞澂觉得就得罪了杨崇伊亦不要紧。当时点点头说:“很好,很好!”“那么,我就据你的原详,跟陈中丞会衔出奏。稿子就请你帝了去。”
当天晚上,端方请瑞澂吃饭,筵间便将会奏的稿子交了出去。在照叙原文之后,紧接着写道:“臣等查抢夺妇女,乃系棍徒恶习,该道杨崇伊声名本劣,此次横行不法,竟与地痞流氓无异。当仓皇抵御之际,即使被殴受伤,亦属咎由自取,无足顾惜。且据司详,并闻王阿松有许送二千两,托其包揽情事,如果属实,尤为卑污无耻!不惟滋害乡里,且贻羞朝廷,此而不惩,必将日益凶横,无恶不作。相应请旨将丁忧在籍,前浙江候补道杨崇伊,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不准逗留省城,交常熟地方官,严加管束。如再不收敛,及干预地方一切事务,即按所犯劣迹,从严究办,以惩凶悍,而保治安。所有参劾在籍道员缘由,谨具折会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瑞澂看完,吐一吐舌头,心想端方的手段好辣!不过事,不关己,不必多事,所以一无表示地将稿子折拢,放入口袋。
“莘儒,”端方郑重叮嘱:“守口如瓶,密意如城,尤其不可让新闻纸的访员知道!倘或一见了报,事情就坏了。”
瑞澂办事不行,做官的诀窍,却很精通,心里思量,端方的花样甚多,不要雷声大,雨点小,他自己翻云覆雨,出尔反尔,有意泄露给报馆,而嫁祸于人,这却不能不防。
于是他想了一下说:“大帅,在我手里是决不会泄露的,不过交到陈中丞手里,会了稿再送回两江来拜折,中间要经过好几道手。倘或出了毛病,责任就辨不清了。不如大帅就把这个稿子,电达苏州,知会了陈中丞,立刻拜发,既谨慎,又快当。大帅看呢,这个办法使得使不得?”
“使得,使得!我就照你的办法。”
于是瑞澂将稿子又交了回去。端方随即交到电报房,用密码拍发,第二天中午收到电报,陈启泰要求加一句:“此奏由两江主稿。”会奏本有此规矩,端方亦不怕人知道他有意跟杨崇伊为难,所以如言照办。缮正加封,鸣炮拜折,九月初就到了京里。
这是封奏,要等慈禧太后看了才会发下来。奕劻一看,既惊且诧,不由得嚷道:“诸公来看!有这样的怪事!”
于是除了在假的张之洞,所有军机大臣都围了拢来,奕劻戴上老花眼镜,将原折大声念了一遍。听完了各人的表情不同,有的皱眉,有的摇头,有的不动声色,而鹿传霖一向鄙视杨崇伊,所以连连冷笑。
“上头怎么批呢?”世续问说。
“没有批。”
没有批便是要军机定拟办法,当面请旨。鹿传霖平时重听,偏偏这三个字听清楚了,大声说道:“‘滋害乡里,贻羞朝廷’,这两句考语,字字皆实,自然请旨,准如所请。”他虽说得激昂,却没人附议,庆王环视着问:“怎么样?”
“杨莘信是闹得太离谱了一点儿,不过,陶斋的话,亦不可尽信。”世续说道:“内幕到底如何,不妨先打听一下。”
“慰庭,”奕劻指名又问:“你看如何?”
“我没有意见。”袁世凯这样回答,却很快地使了个眼色。
奕劻会意了,点点头说:“多打听打听总是不错的。上头如果问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好有个交代。”
“庆叔这话我赞成。”醇王载沣说:“要打听也很方便,到南斋把陆凤石请来一问,就都知道了。”
陆凤石就是陆润庠,虽为尚书,仍在南书房行走。当下派苏拉把他请到,却不肯进屋。因为军机处有雍正的特谕:“军机重地,不准擅入。”以前张之洞进京议学制,每到军机处都要军机大臣陪他在院子里立谈,陆润庠规行矩步,自然也是守着前辈的规范。
于是由世续出迎,将他请到“南屋”军机章京治事之处面谈,问他可曾接到苏州来信谈起杨、吴两家的纠纷?“谈起过,不过语焉不详。”陆润庠答说:“中堂何不问一问吴蔚若?”
吴韶生的胞兄郁生,字蔚若,现任内阁学士,世续是知道的,但眼前却只有陆润庠可问。“来不及!”他说:“只有先跟凤翁打听,照你看谁是谁非?”
“自然是杨莘伯太霸道了一点!”
“蔚若的那位老弟呢?一点错都没有?”
“这不敢说!”陆润庠突然警觉“是不是江苏奏闻了?”
“岂止奏闻?端陶斋、陈伯平会衔参了杨莘伯一本,措词不留余地,凶得很呢!”
“喔,”陆润庠不由得关心:“怎么个凶法?”
世续也起了警惕之心,尚未奉旨定夺的处分,不宜泄露,便笑笑答道:“措词不留余地!你去琢磨吧。”
“革职?”
“现在还不知道。要看上头的意思!”世续站起身来说:
“劳驾,劳驾!”说完,拱一拱手,是很客气的逐客。
陆润庠却不放过他。一把拉住他说:“中堂,这件案子是不是要交部?”
世续这才想到,陆润庠是吏部尚书。官员失职惩处,都交由吏部议奏;此案的两造,是他的小同乡,还可能沾亲带故,别有渊源,如果由他来拟处分,公私不能两全,是个绝大难题,所以会有这等关切的神情。
他的难处是了解了,却无能为力“我看总要交部吧!”世续答说:“反正交部的案子该怎么办,会典有明文规定,错不到那里去的。”
陆润庠看他口气甚紧,不便再往下追问。不过,世续却由于陆润庠的态度而有了了解,这一案以不交部为宜,因为照陆润庠的处境,恐怕处置难得其平。
不过,这是他心里的想法,并不愿说出口,只觉得这个折子应该压一压,还是要把纠纷的真相彻底弄清楚,再行面奏,才是正办。
“也好!”奕劻接纳他的意见:“我想还是劳你驾,找吴蔚若细谈一谈,明天一早再商量好了。”
于是这一天进见,便以尚须彻查为理由,奏明慈禧太后,暂时不作处置。退值之时,奕劻面约袁世凯晚间小酌,再私下谈一谈杨崇伊。
“我真有点不明白,陶斋似乎跟杨莘伯结了很深的怨。是为什么?”
“不必一定有私怨。陶斋喜欢结交名士,而名士莫不以为杨莘伯该杀的!”袁世凯说:“这就够了!”
“若说为了取悦名士,而下此辣手,未免过分。”奕劻心想杨崇伊在戊戌政变时,跟袁世凯过从甚密,也许愿意救他,便即问道:“我看还是交部吧?”
“交部自然可望减轻罗?”
这是必然的。照会典明载,交辉处分共分三等,最轻的是察议,其次是议处,最重是严加议处。如果原参请求议处,奉旨察议则从轻,奉旨严议便须加重。如今奏请将杨崇伊革职,永不叙用,并逐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已是重得无可再重的处分,然则奉旨交部,自必含有减轻的意味在内。否则,大可径自朱批,何必交部?
“是的!”奕劻索性说明了,卖他一个交情:“我就是想先问问你的意思。杨莘伯,你也是有交情的。”
“多谢王爷!”袁世凯答说:“不过,我跟杨莘伯交情不深。
我是怕上头另有意见。”
这是指杨崇伊曾有奏请训政之功,慈禧太后或有矜怜之意,奕劻深深点头,说了句:“那就面请朱批好了!”
“是!看他自己的造化吧!”
“话虽如此,上头如果问到,不能没有话回奏。”奕劻问道:“你看,是不是先要商量一下呢?”
“我看,只王爷跟我的说法,最好一致,别的人就不用管了。”
“好!你看应该怎么说?”
“这一案情节不一样,所参是否过苛,不无可议。”
奕劻点点头。看起来袁世凯还是偏向杨崇伊,他心里有数了。
“这一案情节不一样,所参是否过苛,不无可议。”奕劻紧接着说:“不过恩出自上,臣等不敢擅拟。皇太后、皇上以为应加严惩,请朱批照行,否则交部议处。”
“象这样的情节,真正少见!杨崇伊果然是这样子可恶,当然应该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我怕折子上得太过分了。”慈禧太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