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释山第十一 (2/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尔雅注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重岸也。”郭云:“,甑”者,郑众注考工记云:“,无甑。”方言云:“甑,自关而东谓之。”故知,甑也。
左右有岸,<厂缶>。(夹山有岸。<厂缶>,口阁切。)
[疏]“左右有岸,<厂缶>”注“夹山有岸”释曰:谓山两边有水,山与水为岸,此山名<厂缶>。
大山宫小山,霍。(宫谓围绕之。礼记曰“君为庐宫之”是也。)
[疏]“大山宫小山,霍”释曰:宫犹围绕也。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谓大山名宫,小山名霍也。注“宫谓”至“是也”释曰:“礼记曰”者,丧大记文也。郑注云:“宫谓围障之也。”引之者,证宫为围绕之义也。
小山别大山,鲜。(不相连。别,彼列切。鲜,息浅切。)
[疏]“小山别大山,鲜”注“不相连”释曰:谓小山与大山分别不相连属者,名鲜。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鲜。”
山绝,陉。(连中断绝。陉,形。)
[疏]“山绝,陉”注“连中断绝”释曰:谓山形连延中忽断绝者,名陉。
多小石,敖。(多礓砾。敖,音敲。)
[疏]“多小石,敖。”注“多礓砾”释曰:礓砾,即小石也。山多此小石者名敖。释名曰:“小石曰砾。”
“多大石,[c200]。(多盘石。[c200],音壳。)
[疏]“多大石,[c200]”注“多盘石”释曰:盘,大石也。山多此盘石者名[c200]。
多草木,岵;无草木,亥。(皆见诗。岵,户。亥,屺。)
[疏]“多草木,岵;无草木,亥”注“皆见诗”释曰:亥当作屺,音起。案诗魏风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曰:“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毛传云:“山无草木曰岵。”“山有草木曰屺。”与此不同者,当是传写误也。王肃解依尔雅。
山上有水,埒。(有停泉。埒,音劣。)
[疏]“山上有水,埒”注“有停泉”释曰:谓山巅之上有停泉,名埒。
夏有水,冬无水,泶。(有停潦。泶,音学。)
[疏]“夏有水,冬无水,泶”注“有停潦”释曰:潦,雨水也。言山上污下,夏有停泉,至冬竭涸者,名泶。
山<从卖>无所通,。(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从卖>,音渎。)
[疏]“山<从卖>无所通,”释曰:<从卖>即沟渎也。山有<从卖>而无通流者,名。注“所谓”至“同名”释曰:云“所谓”者,所谓释丘云“穷渎,汜”者也。云:“与水注川同名”者,即释水云“水注川曰”是也。
石戴土谓之崔嵬。(石山上有土者。崔,徂回切。嵬,五回切。)土戴石为且。(土山上有石者。且,七余切。)
[疏]“石戴”至“为且”释曰:诗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又云:“陟彼且矣。”毛传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且。”与此正反者,或传写误也。
山夹水,涧。陵夹水,氵虞。(别山陵间有水者之名。氵虞,音虞。)
[疏]“山夹”至“水氵虞”释曰:谓山间有水者名涧。诗云“考盘在涧”是也。其陵间有水者名氵虞。
山有穴为岫。(谓岩穴。)
[疏]“山有穴为岫”释曰:谓山有岩穴者为岫也。
山西曰夕阳,(暮乃见日。)
[疏]“山西曰夕阳”注“暮乃见日”释曰:日即阳也,夕始得阳,故名夕阳。诗大雅公刘云:“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是也。
山东曰朝阳。(旦即见日。)
[疏]“山东曰朝阳”注“旦即见日”释曰:谓山顶之东皆早朝见日。但是山东之冈脊总曰朝阳。诗大雅卷阿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也。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即天柱山。潜水所出。)恒山为北岳,(常山。)嵩高为中岳。(大室山也。)
[疏]“泰山”至“中岳”释曰:案周礼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故此释之也。白虎通云:“岳者何为?岳之为言扌角,扌角功德也。东方为岱者,言万物皆相代于东方也。南方为霍,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西方为华,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北方为恒,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中央为嵩,嵩言其高大也。风俗通云:“岳,扌角考功德黜陟也。”然则以四方,方有一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扌角考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谓之岳也。案诗传言四岳之名,东岳岱,南岳衡。此及诸经传多云:泰山为东岳,霍山为南岳者,皆山有二名也。风俗通云:泰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衡山,一名霍。言万物霍然大也。华,变也,万物成变由于西方也。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崧,高也,言高大也。是解衡之与霍,泰之与岱,皆一山而有二名也。若此,上云“江南衡”地理志云:“衡山在长沙湘南县。”张揖广雅云:“天柱谓之霍山。”地理志云:“天柱在庐江潜县。”则在江北矣。而云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以来衡、霍别耳。郭云:“霍山今在庐江潜县西南,别名天柱山。”汉武帝以衡山辽旷,移其神于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南岳本自以两山为名,非从近也。而学者多以霍山不得为南岳,又言从汉武帝始乃名之。如此言,为武帝在尔雅前乎?斯不然矣。窃以璞言为然。何则?孙炎以霍山为误,当作衡山。案书传虞夏传及白虎通、风俗通、广雅并云:“霍山为南岳。”岂诸文皆误?明是衡山一名霍也。注“即天柱山。潜水所出”释曰:此据作注时霍山为言,此山本名天柱。汉武帝移江南霍山之祀于此,故又名霍山。其经之霍山,即江南衡是也。故上注云“衡山,南岳”也。释曰:“大室山也。”案山海经云:“半石山东五十里曰少室山。又东三十里曰泰室山。”郭注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阳城县西。”戴延之西征记云:“其山,东谓之大室,西谓之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以其下各有室焉,故谓之室。”是也。
梁山,晋望也。(晋国所望祭者,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临河上。)
[疏]“梁山,晋望也”注“晋国”至“河上”释曰:言梁山在晋国境内,晋以岁时望祭之,故云晋望也。云“晋国所望祭”者,案春秋僖三十一年经云:“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公羊传云:“三望者何?望祭也。”郑君以为望者,祭山川之名也。诸侯之祭山川在其地者,非其地则不祭。贾逵、服虔、杜预皆以为三望分野之星、国中山川。楚语云:“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二王后祀天地、三辰及其土地之山川。”注国语者皆云:诸侯二王后祀天地。三辰,日、月、星也。非二王后祀分野星辰、山川也。以此言之,则分野之星国内山川其义是也。今案,昭元年左传云:“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又礼记礼器云:“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呼池。”及此云“梁山,晋望也”然则晋国三望谓参也,梁山也,河也,故云“晋国所望祭者”云“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者,地理志文也。知“临河上”者,成五年公羊传曰:“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故知临河上。
重岸也。”郭云:“,甑”者,郑众注考工记云:“,无甑。”方言云:“甑,自关而东谓之。”故知,甑也。
左右有岸,<厂缶>。(夹山有岸。<厂缶>,口阁切。)
[疏]“左右有岸,<厂缶>”注“夹山有岸”释曰:谓山两边有水,山与水为岸,此山名<厂缶>。
大山宫小山,霍。(宫谓围绕之。礼记曰“君为庐宫之”是也。)
[疏]“大山宫小山,霍”释曰:宫犹围绕也。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谓大山名宫,小山名霍也。注“宫谓”至“是也”释曰:“礼记曰”者,丧大记文也。郑注云:“宫谓围障之也。”引之者,证宫为围绕之义也。
小山别大山,鲜。(不相连。别,彼列切。鲜,息浅切。)
[疏]“小山别大山,鲜”注“不相连”释曰:谓小山与大山分别不相连属者,名鲜。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鲜。”
山绝,陉。(连中断绝。陉,形。)
[疏]“山绝,陉”注“连中断绝”释曰:谓山形连延中忽断绝者,名陉。
多小石,敖。(多礓砾。敖,音敲。)
[疏]“多小石,敖。”注“多礓砾”释曰:礓砾,即小石也。山多此小石者名敖。释名曰:“小石曰砾。”
“多大石,[c200]。(多盘石。[c200],音壳。)
[疏]“多大石,[c200]”注“多盘石”释曰:盘,大石也。山多此盘石者名[c200]。
多草木,岵;无草木,亥。(皆见诗。岵,户。亥,屺。)
[疏]“多草木,岵;无草木,亥”注“皆见诗”释曰:亥当作屺,音起。案诗魏风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曰:“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毛传云:“山无草木曰岵。”“山有草木曰屺。”与此不同者,当是传写误也。王肃解依尔雅。
山上有水,埒。(有停泉。埒,音劣。)
[疏]“山上有水,埒”注“有停泉”释曰:谓山巅之上有停泉,名埒。
夏有水,冬无水,泶。(有停潦。泶,音学。)
[疏]“夏有水,冬无水,泶”注“有停潦”释曰:潦,雨水也。言山上污下,夏有停泉,至冬竭涸者,名泶。
山<从卖>无所通,。(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从卖>,音渎。)
[疏]“山<从卖>无所通,”释曰:<从卖>即沟渎也。山有<从卖>而无通流者,名。注“所谓”至“同名”释曰:云“所谓”者,所谓释丘云“穷渎,汜”者也。云:“与水注川同名”者,即释水云“水注川曰”是也。
石戴土谓之崔嵬。(石山上有土者。崔,徂回切。嵬,五回切。)土戴石为且。(土山上有石者。且,七余切。)
[疏]“石戴”至“为且”释曰:诗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又云:“陟彼且矣。”毛传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且。”与此正反者,或传写误也。
山夹水,涧。陵夹水,氵虞。(别山陵间有水者之名。氵虞,音虞。)
[疏]“山夹”至“水氵虞”释曰:谓山间有水者名涧。诗云“考盘在涧”是也。其陵间有水者名氵虞。
山有穴为岫。(谓岩穴。)
[疏]“山有穴为岫”释曰:谓山有岩穴者为岫也。
山西曰夕阳,(暮乃见日。)
[疏]“山西曰夕阳”注“暮乃见日”释曰:日即阳也,夕始得阳,故名夕阳。诗大雅公刘云:“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是也。
山东曰朝阳。(旦即见日。)
[疏]“山东曰朝阳”注“旦即见日”释曰:谓山顶之东皆早朝见日。但是山东之冈脊总曰朝阳。诗大雅卷阿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也。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即天柱山。潜水所出。)恒山为北岳,(常山。)嵩高为中岳。(大室山也。)
[疏]“泰山”至“中岳”释曰:案周礼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故此释之也。白虎通云:“岳者何为?岳之为言扌角,扌角功德也。东方为岱者,言万物皆相代于东方也。南方为霍,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西方为华,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北方为恒,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中央为嵩,嵩言其高大也。风俗通云:“岳,扌角考功德黜陟也。”然则以四方,方有一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扌角考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谓之岳也。案诗传言四岳之名,东岳岱,南岳衡。此及诸经传多云:泰山为东岳,霍山为南岳者,皆山有二名也。风俗通云:泰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衡山,一名霍。言万物霍然大也。华,变也,万物成变由于西方也。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崧,高也,言高大也。是解衡之与霍,泰之与岱,皆一山而有二名也。若此,上云“江南衡”地理志云:“衡山在长沙湘南县。”张揖广雅云:“天柱谓之霍山。”地理志云:“天柱在庐江潜县。”则在江北矣。而云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以来衡、霍别耳。郭云:“霍山今在庐江潜县西南,别名天柱山。”汉武帝以衡山辽旷,移其神于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南岳本自以两山为名,非从近也。而学者多以霍山不得为南岳,又言从汉武帝始乃名之。如此言,为武帝在尔雅前乎?斯不然矣。窃以璞言为然。何则?孙炎以霍山为误,当作衡山。案书传虞夏传及白虎通、风俗通、广雅并云:“霍山为南岳。”岂诸文皆误?明是衡山一名霍也。注“即天柱山。潜水所出”释曰:此据作注时霍山为言,此山本名天柱。汉武帝移江南霍山之祀于此,故又名霍山。其经之霍山,即江南衡是也。故上注云“衡山,南岳”也。释曰:“大室山也。”案山海经云:“半石山东五十里曰少室山。又东三十里曰泰室山。”郭注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阳城县西。”戴延之西征记云:“其山,东谓之大室,西谓之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以其下各有室焉,故谓之室。”是也。
梁山,晋望也。(晋国所望祭者,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临河上。)
[疏]“梁山,晋望也”注“晋国”至“河上”释曰:言梁山在晋国境内,晋以岁时望祭之,故云晋望也。云“晋国所望祭”者,案春秋僖三十一年经云:“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公羊传云:“三望者何?望祭也。”郑君以为望者,祭山川之名也。诸侯之祭山川在其地者,非其地则不祭。贾逵、服虔、杜预皆以为三望分野之星、国中山川。楚语云:“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二王后祀天地、三辰及其土地之山川。”注国语者皆云:诸侯二王后祀天地。三辰,日、月、星也。非二王后祀分野星辰、山川也。以此言之,则分野之星国内山川其义是也。今案,昭元年左传云:“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又礼记礼器云:“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呼池。”及此云“梁山,晋望也”然则晋国三望谓参也,梁山也,河也,故云“晋国所望祭者”云“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者,地理志文也。知“临河上”者,成五年公羊传曰:“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故知临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