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寻梦江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张寻一路往南,经都江堰而至巴蜀首府成都,其间途经“天下第一幽”的青城山,也未去游玩。
一上路,他寻找父亲的意愿便压倒了一切。
成都乃蜀中名城,物产丰饶,百姓富庶,小吃尤为有名。
张寻却无心驻足品尝,任“夫妻肺片”、“担担面”、“郭汤圆”、“赖珍珠”和“龙抄手”这些诱人的招牌在拥挤的街道边悬挂着,只宿了一夜,便匆匆往重庆赶去。
他想由重庆坐船沿长江而下,至岳阳找七星派掌门卓正明,询问前往“宝石谷”的路径。
不一日,张寻来到川南小城大足,看看天色不早,便找了一家客栈准备在此歇息一晚,那家客栈只剩一间两人房还有空铺。
他在伙计的带引下进了房间,屋内有一书生正轻摇折扇,看着摊开在桌上的一本书。
他不停地晃着脑袋,口中还念念有词,见张寻进来,即刻站起身,对张寻拱一拱手,道:“同经大足孤苦客,相逢何必曾相识。小弟姓董名昌,乃大邑人氏,出门在外为的是求取功名。不知老兄缘何到此?”
没待张寻回答,他又抢着道:“看老兄的模样,不像是生意人,难道竟和小弟一样,是进京赶考去的?”
张寻知大邑乃成都附近的一个小县,读书风气不盛,并未出过有大学问的人。
他见这个书生一脸真挚,说话又是这般坦白,便也忙双手一拱,礼貌地答道:“在下姓张名寻,自小在山东曲阜长大,出门在外,是为了寻找父亲。”
董昌听张寻是出来寻父的,不仅夸张地大为感慨,赞他孝心可嘉,诚心可励。
还从老莱子、戏彩斑衣一直谈到营田孝子郭巨,甚至还讲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说张寻可与花木兰相提并论,都可以与二十四孝媲美。
张寻开始听得颇为有趣,可董昌越谈越有劲,也越谈越莫名其妙。
张寻渐渐不耐,又见他滔滔不绝,似乎永无休止的样子,便找个借口说要去吃晚饭,退出了房间。
谁知张寻刚在饭厅里坐定,董昌又追了出来。与他同桌而食,喋喋不休地和他说话。
谈了一会儿,董昌突然神秘地掩口问道:“张老兄,你可知这大足县为何叫‘大足’?”
张寻不明所以,随口答道:“在下才疏学浅,不知大足县因何得名,还望董兄指教。”
董昌认真说道:“这大足县内,有一座宝顶山,在宝顶山上,有一座圣寿寺,在圣寿寺山门外,有一个石水池,在石水池的底部,有一双长近二米,宽一米余的大脚印。
“即所谓‘大脚’,又称之为‘大足’,此县因而得名。”
张寻道:“原来如此。”心想这又有什么可神秘的,何必掩着口来说。
谁知董昌又开口说道:“可是据考证,这双‘大脚’乃由宋代石刻艺人凿成,而大足却早在唐朝乾元元年。可知这大足县并非因‘大脚’而得名。”说罢,见张寻饭已吃完,自己却动也未动,就连着扒了几口。
话多的人,饭总是吃得慢些的。
张寻听董昌兴致未尽,便顺着他说道:“却不知这大足县究竟为何得名?”
董昌果然很高兴,顿了一顿,慢条斯理地说:“这里面都是学问啊。你看,大足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都说大足县是因‘大丰大足’得名。”
张寻“哦”地一声,表示理解了,向董昌道个别,就想起身回房休息。
可董昌却拦住他,道:“张兄,且慢!且慢!我的话还没说完呢!若是大足因‘大丰大足’而得名的话,那么成都大丰大足,为何不叫‘大足’?
“江南更是大丰大足,岂不愈加应该叫‘大足’了?我刚才说过,地名是一门大学门啊!”
张寻没法,只得耐心地坐下来听他烦。
而董昌却摆个架子,吊张寻胃口,从袖中抽出折扇,“啪”地一声打开,微微扇了几下。
其实此次为暮春时节,根本用不着扇扇,董昌只是故作风雅姿态而已。
只见他把嘴凑到张寻耳边,低声问道:“想知道吗?”
张寻无奈地微微点点头,表示想听。
董昌见了,神情更加振奋,悄然道:“我曾读过唐朝人写的《元和郡县志》,里面记载,大足县是因境内有一条叫大足川的小溪而得名的。”说罢极为得意,好一番摇头晃脑。
张寻哑然失笑,觉得这个董老弟实在不可理喻,迂腐得紧。
一个简单明白的问题,饶了这么大的圈子。
又见他满身酸气,却是一脸认真,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可笑,就连忙随口应答道:“董兄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着实让小弟大长了学问。”
董昌听了,脸上不由自主地绽开一丝笑意,但随即收拢,“啪”地一声合上扇子,谦逊地说道:“哪里,哪里,让张兄见笑了。我方志读得并不多,只看过一千多本,谈不上有研究。
“平时我的精力,都是花在作文的。在大邑县中别人因我八股文写得好,给了小弟一个外号。叫做‘董八股’。”
&nb... -->>
张寻一路往南,经都江堰而至巴蜀首府成都,其间途经“天下第一幽”的青城山,也未去游玩。
一上路,他寻找父亲的意愿便压倒了一切。
成都乃蜀中名城,物产丰饶,百姓富庶,小吃尤为有名。
张寻却无心驻足品尝,任“夫妻肺片”、“担担面”、“郭汤圆”、“赖珍珠”和“龙抄手”这些诱人的招牌在拥挤的街道边悬挂着,只宿了一夜,便匆匆往重庆赶去。
他想由重庆坐船沿长江而下,至岳阳找七星派掌门卓正明,询问前往“宝石谷”的路径。
不一日,张寻来到川南小城大足,看看天色不早,便找了一家客栈准备在此歇息一晚,那家客栈只剩一间两人房还有空铺。
他在伙计的带引下进了房间,屋内有一书生正轻摇折扇,看着摊开在桌上的一本书。
他不停地晃着脑袋,口中还念念有词,见张寻进来,即刻站起身,对张寻拱一拱手,道:“同经大足孤苦客,相逢何必曾相识。小弟姓董名昌,乃大邑人氏,出门在外为的是求取功名。不知老兄缘何到此?”
没待张寻回答,他又抢着道:“看老兄的模样,不像是生意人,难道竟和小弟一样,是进京赶考去的?”
张寻知大邑乃成都附近的一个小县,读书风气不盛,并未出过有大学问的人。
他见这个书生一脸真挚,说话又是这般坦白,便也忙双手一拱,礼貌地答道:“在下姓张名寻,自小在山东曲阜长大,出门在外,是为了寻找父亲。”
董昌听张寻是出来寻父的,不仅夸张地大为感慨,赞他孝心可嘉,诚心可励。
还从老莱子、戏彩斑衣一直谈到营田孝子郭巨,甚至还讲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说张寻可与花木兰相提并论,都可以与二十四孝媲美。
张寻开始听得颇为有趣,可董昌越谈越有劲,也越谈越莫名其妙。
张寻渐渐不耐,又见他滔滔不绝,似乎永无休止的样子,便找个借口说要去吃晚饭,退出了房间。
谁知张寻刚在饭厅里坐定,董昌又追了出来。与他同桌而食,喋喋不休地和他说话。
谈了一会儿,董昌突然神秘地掩口问道:“张老兄,你可知这大足县为何叫‘大足’?”
张寻不明所以,随口答道:“在下才疏学浅,不知大足县因何得名,还望董兄指教。”
董昌认真说道:“这大足县内,有一座宝顶山,在宝顶山上,有一座圣寿寺,在圣寿寺山门外,有一个石水池,在石水池的底部,有一双长近二米,宽一米余的大脚印。
“即所谓‘大脚’,又称之为‘大足’,此县因而得名。”
张寻道:“原来如此。”心想这又有什么可神秘的,何必掩着口来说。
谁知董昌又开口说道:“可是据考证,这双‘大脚’乃由宋代石刻艺人凿成,而大足却早在唐朝乾元元年。可知这大足县并非因‘大脚’而得名。”说罢,见张寻饭已吃完,自己却动也未动,就连着扒了几口。
话多的人,饭总是吃得慢些的。
张寻听董昌兴致未尽,便顺着他说道:“却不知这大足县究竟为何得名?”
董昌果然很高兴,顿了一顿,慢条斯理地说:“这里面都是学问啊。你看,大足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都说大足县是因‘大丰大足’得名。”
张寻“哦”地一声,表示理解了,向董昌道个别,就想起身回房休息。
可董昌却拦住他,道:“张兄,且慢!且慢!我的话还没说完呢!若是大足因‘大丰大足’而得名的话,那么成都大丰大足,为何不叫‘大足’?
“江南更是大丰大足,岂不愈加应该叫‘大足’了?我刚才说过,地名是一门大学门啊!”
张寻没法,只得耐心地坐下来听他烦。
而董昌却摆个架子,吊张寻胃口,从袖中抽出折扇,“啪”地一声打开,微微扇了几下。
其实此次为暮春时节,根本用不着扇扇,董昌只是故作风雅姿态而已。
只见他把嘴凑到张寻耳边,低声问道:“想知道吗?”
张寻无奈地微微点点头,表示想听。
董昌见了,神情更加振奋,悄然道:“我曾读过唐朝人写的《元和郡县志》,里面记载,大足县是因境内有一条叫大足川的小溪而得名的。”说罢极为得意,好一番摇头晃脑。
张寻哑然失笑,觉得这个董老弟实在不可理喻,迂腐得紧。
一个简单明白的问题,饶了这么大的圈子。
又见他满身酸气,却是一脸认真,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可笑,就连忙随口应答道:“董兄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着实让小弟大长了学问。”
董昌听了,脸上不由自主地绽开一丝笑意,但随即收拢,“啪”地一声合上扇子,谦逊地说道:“哪里,哪里,让张兄见笑了。我方志读得并不多,只看过一千多本,谈不上有研究。
“平时我的精力,都是花在作文的。在大邑县中别人因我八股文写得好,给了小弟一个外号。叫做‘董八股’。”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