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笔趣阁 ddbiquge.co,象牙塔逐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岳飞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抒发了作者精忠报国的满腔激愤和冲天豪气,全诗激昂慷慨、荡人心魄、催人奋进,极富战斗精神和爱国情怀。

    千百年来,特别是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这首词成为激励无数英雄儿女奋起抗争、捐躯报国的战斗号角。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从容捐躯的浩然正气,天地有正气、生死见,为国而死,虽死犹生,精神不灭,英名长存。

    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是因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

    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是对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的讴歌。诗以言志。“志”者,理想、精神、气节和情操是也。

    历代军旅诗词因其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可谓多姿多彩、各领风骚,但其共性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对历代将士效忠国家、舍生取义、抵御外侮、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等高尚节操和豪迈气概的讴歌。

    荆轲的《易水歌》表现了大义凛然、义无反顾、下定必死决心的献身精神。李贺的《南园》(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好男儿仗剑杀敌,建功疆场,最能体现人生价值,彰显了军人轻身重义、以身许国的气节操守。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把青海湖、祁连山、玉门关这些相距甚远的地理标志集成在一个宏大画面之中,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强烈地衬托了边关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战斗生活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

    徐锡麟的《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把军人血洒疆场,义无反顾,捐躯赴难,死而无憾的战斗精神刻画的入木三分。《选编》还收录了很多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曾经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矢志报国,浴血疆场而无怨无悔。

    “军旅之事,以气为主”。历代军旅诗词吟咏的是军旅之事,发散的是军旅之气。

    这里的“气”,有人称之为“悠远的军魂”,我理解就是以忠诚、爱国、骁勇、牺牲、必胜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武德文化,是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战斗精神的源泉,是中华民族传统军事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军事领域的诗意表现形式。

    她是对出生入死的战友情谊的褒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选编》中收录的送别诗,体现了对战友情谊的一种褒扬,也抒发了渴望建功军营、奋战沙场的一种豪情。

    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把友人的豪情壮志和自己的钦慕祝愿,都融入饱含万千情意的酒杯中,最是耐人寻味、历来被人称道。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军人的报国心,在冰天雪地、风吹雨打中腾起,战友的手足情,在同甘共苦、生死相依中升华。

    袁崇焕的《边中送别》“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慰问去留”,将国家的兴衰安危铭记心头,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体现了崇高的战友情谊和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中国历代军旅诗词选编》作为加强战斗精神培育的辅助读物,对弘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军旅诗词学习、传承优秀中华文化,能够营造浓郁的战斗文化氛围,激发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看了晓雪的这篇气势如虹、语言独特的书评,心里肃然起敬。

    是啊,只有晓雪在火热的军营中,身临其境,才能有这么深刻的感悟。

    (本章完)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