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七十年代为军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妇联上班,家里就他和妹妹两兄妹。若是放到找对象的条件里来说,可以说很不错了。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不少女生喜欢他呢。
宁馨没回答,因为她想起这位男同学好像是暗恋她的那个。这种情况她还能说什么,只能装作想不起这人。
林可欣不得不服气地说:“你真把他给忘了,你可真行啊,他可是……”说到这里她没继续说下去。毕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她夸了别的男生,人家还不知道怎么传她呢,队伍中可是有不少街坊邻居。
林可欣问宁馨:“你搬到哪家了,给我个详细地址,改天我去找你。”
宁馨告诉她新地址。林可欣要到具体地址,就撂下一句:“改天我去找你玩,我现在去排队了!”
瞧她这不慌不忙的样子,就算排了队,还能买到菜吗?宁馨看着林可欣往后面走的背景,摇了摇头。
宁馨买完菜就回去了,正好看到堂哥宁杰过来给他们送信,说他大哥宁伟要结婚了,让他们一家三口抽空过去帮忙。
朱红一直给大儿子宁伟操持婚事,只不过因为家里没房子结婚,宁伟和他对象的婚事就一直拖着,要不朱红也不会这么着急把弟妹赶出家门。
没房子住,宁伟在哪里结婚?以前朱红盘算过着,把宁雪那间房子拾掇出来,让宁雪搬去跟奶奶住;只不过弟妹娘家出事后,朱红又想到更好的主意,就是把弟妹一家赶出去,让儿子在弟妹住的房间里结婚。这回终于如她所愿。
宁伟的对象,是他厂里的一个临时工,跟他一样,两人算是般配,两家家庭条件也差不多,都是工人阶级家庭,谁也不用嫌谁,也不用巴结谁,婚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宁伟结婚,要准备的事情不少。舒怀敏看在婆婆和大伯哥的面子上,也回去帮忙了。宁伟她是侄子,她这当二婶的不出面不好看。忙不过来时,就连宁馨和宁逸都跟着忙活。
宁家给宁伟办婚礼,可谓是整条巷子的大事,周围邻居都来帮忙。
这年头结婚简单,花钱很少就能操办喜事。因为物资供应贫乏,即便是城里,工人们的日子也是节衣缩食,买东西需要各种票和凭证。
若是举办婚宴,很多东西都凑不齐,这时街坊邻居就会出力,大方的还借钱借票,凑婚宴上用的菜和肉,尽力帮忙完成婚礼。等下次别家办喜事,还是大家一起帮忙。
就算是之前邻里有点龌龊,只要不是深仇大恨,此时也会凑上前帮忙。如果这次我儿子结婚你不来,下次轮到你儿子结婚,我也不去。这样的话,婚礼上帮忙的人少,主家面子上不好看。
要不仅凭一家之力,根本办不起一场婚礼。就那些肉票、油票、布票,仅凭一家人根本攒不够。
若是肉和菜还不够,就去城外的集贸市场买。城外村子附近会有小集贸市场,供附近村民来集市上卖东西,手里换点闲钱供日子开销。
宁家在院子门口搭了个棚子,作为临时做菜的地方。女人们抽空都来帮忙洗菜切肉,男人们下班后帮忙准备宴席上用的桌椅。宁家的碗筷肯定不够用,周围邻居就会把自家的碗筷拿来,借给宁家用,等办完婚礼后,宁家洗干净再还回去。
婚礼前两天,整个巷子热热闹闹的,快要赶上过年热闹了。
结婚前一天下午,新娘那边就会把嫁妆拉到新郎家。周围邻居会来看新娘子家里陪送了什么嫁妆。如果嫁妆多,肯定让人羡慕;如果嫁妆少,主家脸上就丢人了。一般只要不是特别重男轻女的家庭,都会给女儿准备上一套体面的嫁妆,比如被子、脸盆、暖瓶等等。如果男方家给的彩礼多,说不定嫁妆里还会有自行车或手表、缝纫机等大件。
当地的风俗习惯是十二点之前把新娘娶回家,时间越早越好。所以一大早,新郎官宁伟穿上崭新的中山装去接新娘子。
等新郎骑自行车把新娘接来,门口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周围人的欢笑声中,新郎把新娘迎进院子里。接着就开始举行婚礼。这时人们也不敢闹得太过分,举行婚礼简单,证婚人会让小两口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再让小两口拜见婆家亲人,讲一下小两口的恋爱史。
因为当下娱乐活动少,即便是这样的婚礼,围观的人们也看的津津有味。
等到中午,宁家开始摆宴席宴请亲朋好友,邻居们都会帮忙。忙起来时,宁馨等人被指使的团团转。
宁家院子不大,肯定摆不开几张桌子,如果宾客坐不开,就去邻居家待客。
宴席上一般上八个菜,大菜就是鸡鱼,还有青菜炒肉,一般就是白菜、萝卜、豆芽、豆腐、鸡蛋等做的菜,如果赶上过年前结婚,说不定会有煎带鱼或糖醋带鱼。因为带鱼是海货,一般过年时才有得卖。
这些宴席上的菜,一般摆上来就会被宾客吃干净,不会有剩。在这个缺吃少穿的时代,节俭隐藏所有人骨子里,没有人会浪费东西。就连上的扒鸡,如果鸡骨头酥了,大人也会嚼碎咽下去。
也就是婚宴上大家才能吃这么丰盛,平常日子里,天天清汤寡水各种方法吃白菜,早就吃腻了。
宴席上摆的烟或糖果,很快就会有人抢着把糖塞到孩子兜里,女人们还会把烟带回去给自家男人抽。桌上摆的烟有限,谁手快抢到了算谁的。
午饭后,宾客们走后,宁家再让大师傅做了两桌菜,宴请帮忙的邻居们。
等所有人走了,宁家人开始收拾家里的锅碗瓢盆,该洗洗,该刷刷,借来的碗筷明天都要还给邻居们。
这一天,宁家和周围邻居们就别想闲着。
晚上还会有年轻人闹洞房,不过这年头大家不敢闹得太厉害,让新郎新娘一起啃苹果,算是最有看头的闹洞房节目。
第二天,宁家给邻居们还碗筷或桌椅时,还会送上一碗菜,算是答谢邻居帮忙。
办这一次婚礼,宁家相对花费不少,接下来他们家的日子又得紧巴一阵了。
宁伟娶得媳妇叫赵玉华,新婚第二天早晨,就会考验新媳妇厨艺,让新媳妇做第一顿饭。
不过这些跟宁馨无关,因为他们搬出来后,自然见不到新嫂子被婆婆考验的情景。
宁奶奶并不知她们妯娌之间闹了龌龊,还是大儿媳主动找事,她闷闷地说:“找个好点的地方住,别委屈了俩孩子。”
“嗯。”
婆媳三人合作炖了一锅没几个油花的白菜,烧了一锅玉米粥,还热了一箅子三合面馒头。因为宁馨病了,宁奶奶特意给她炖了碗鸡蛋羹。
快到饭点时,上班的宁家昌、宁伟回来了。
宁伟很幸运,他早两年毕业,成了厂里的临时工,正儿八经干上三年就能转成正式工,再干满一年,他就涨工资,端上铁饭碗了。宁杰高中没毕业,就被闹得停了学,他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经常往外跑,不知道在干嘛。
当时闹得厉害时,宁雪、宁馨正好读高一,转眼也没学可上。
宁家的孩子都能上学,还是因为有舒家这个亲家的原因。因为亲家是中医世家,家里比较重视孩子学习,所以宁奶奶宁可日子紧巴点,也都让孩子念了书。
老大家现在就靠宁家昌和宁伟撑着,老二家宁家瑞的抚恤金,还有舒怀敏工作着,养活俩孩子也没问题。说起来,老大家有三个孩子,朱红又没个正经工作,搅合在一起过日子,还是老大家沾光多。
偏偏朱红不这么想,她见婆婆偏疼老二家的孩子,老是觉得自家吃亏。
这顿饭,宁馨见到了所有的家人。
大伯是寡言少语的性子,他心里有侄子侄女,每次给自家孩子买点东西,也少不了给侄子侄女买。只是他不善言辞,笑容还少,家里的孩子都跟他不太亲近。
也就宁馨重活一世,此刻的她才体会到大伯默默无闻的关爱。上辈子因为大伯娘出主意让他们一家搬走,宁馨还以为是大伯的意思,误会他好久。
既然懂得大伯的心思,以后宁馨也会多照顾大伯。至于大伯娘,还是算了,她那人,宁馨摇摇头,不再多想糟心事。
至于比她大几个月的堂姐,两人也不是一路人,宁馨现在没了前世拿宁雪当亲姐妹的感情。
宁雪这个人,有点神经质,脾气还随了大伯娘,上来一阵儿,对宁馨挺好,跟亲姐妹似的处着;过一阵儿,她又故意不搭理宁馨,就像两人闹了矛盾一样。问题是宁馨根本不知道哪里惹到这个大她几个月的堂姐。
宁馨一向不懂宁雪的想法,也懒得猜。想起宁雪下乡时办的那些事,宁雪就不想搭理她。
就像现在,宁雪看到宁馨面前摆着一碗嫩滑的蛋羹,“馨馨,你今天有口福了,能吃上蛋羹。”
妇联上班,家里就他和妹妹两兄妹。若是放到找对象的条件里来说,可以说很不错了。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不少女生喜欢他呢。
宁馨没回答,因为她想起这位男同学好像是暗恋她的那个。这种情况她还能说什么,只能装作想不起这人。
林可欣不得不服气地说:“你真把他给忘了,你可真行啊,他可是……”说到这里她没继续说下去。毕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她夸了别的男生,人家还不知道怎么传她呢,队伍中可是有不少街坊邻居。
林可欣问宁馨:“你搬到哪家了,给我个详细地址,改天我去找你。”
宁馨告诉她新地址。林可欣要到具体地址,就撂下一句:“改天我去找你玩,我现在去排队了!”
瞧她这不慌不忙的样子,就算排了队,还能买到菜吗?宁馨看着林可欣往后面走的背景,摇了摇头。
宁馨买完菜就回去了,正好看到堂哥宁杰过来给他们送信,说他大哥宁伟要结婚了,让他们一家三口抽空过去帮忙。
朱红一直给大儿子宁伟操持婚事,只不过因为家里没房子结婚,宁伟和他对象的婚事就一直拖着,要不朱红也不会这么着急把弟妹赶出家门。
没房子住,宁伟在哪里结婚?以前朱红盘算过着,把宁雪那间房子拾掇出来,让宁雪搬去跟奶奶住;只不过弟妹娘家出事后,朱红又想到更好的主意,就是把弟妹一家赶出去,让儿子在弟妹住的房间里结婚。这回终于如她所愿。
宁伟的对象,是他厂里的一个临时工,跟他一样,两人算是般配,两家家庭条件也差不多,都是工人阶级家庭,谁也不用嫌谁,也不用巴结谁,婚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宁伟结婚,要准备的事情不少。舒怀敏看在婆婆和大伯哥的面子上,也回去帮忙了。宁伟她是侄子,她这当二婶的不出面不好看。忙不过来时,就连宁馨和宁逸都跟着忙活。
宁家给宁伟办婚礼,可谓是整条巷子的大事,周围邻居都来帮忙。
这年头结婚简单,花钱很少就能操办喜事。因为物资供应贫乏,即便是城里,工人们的日子也是节衣缩食,买东西需要各种票和凭证。
若是举办婚宴,很多东西都凑不齐,这时街坊邻居就会出力,大方的还借钱借票,凑婚宴上用的菜和肉,尽力帮忙完成婚礼。等下次别家办喜事,还是大家一起帮忙。
就算是之前邻里有点龌龊,只要不是深仇大恨,此时也会凑上前帮忙。如果这次我儿子结婚你不来,下次轮到你儿子结婚,我也不去。这样的话,婚礼上帮忙的人少,主家面子上不好看。
要不仅凭一家之力,根本办不起一场婚礼。就那些肉票、油票、布票,仅凭一家人根本攒不够。
若是肉和菜还不够,就去城外的集贸市场买。城外村子附近会有小集贸市场,供附近村民来集市上卖东西,手里换点闲钱供日子开销。
宁家在院子门口搭了个棚子,作为临时做菜的地方。女人们抽空都来帮忙洗菜切肉,男人们下班后帮忙准备宴席上用的桌椅。宁家的碗筷肯定不够用,周围邻居就会把自家的碗筷拿来,借给宁家用,等办完婚礼后,宁家洗干净再还回去。
婚礼前两天,整个巷子热热闹闹的,快要赶上过年热闹了。
结婚前一天下午,新娘那边就会把嫁妆拉到新郎家。周围邻居会来看新娘子家里陪送了什么嫁妆。如果嫁妆多,肯定让人羡慕;如果嫁妆少,主家脸上就丢人了。一般只要不是特别重男轻女的家庭,都会给女儿准备上一套体面的嫁妆,比如被子、脸盆、暖瓶等等。如果男方家给的彩礼多,说不定嫁妆里还会有自行车或手表、缝纫机等大件。
当地的风俗习惯是十二点之前把新娘娶回家,时间越早越好。所以一大早,新郎官宁伟穿上崭新的中山装去接新娘子。
等新郎骑自行车把新娘接来,门口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周围人的欢笑声中,新郎把新娘迎进院子里。接着就开始举行婚礼。这时人们也不敢闹得太过分,举行婚礼简单,证婚人会让小两口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再让小两口拜见婆家亲人,讲一下小两口的恋爱史。
因为当下娱乐活动少,即便是这样的婚礼,围观的人们也看的津津有味。
等到中午,宁家开始摆宴席宴请亲朋好友,邻居们都会帮忙。忙起来时,宁馨等人被指使的团团转。
宁家院子不大,肯定摆不开几张桌子,如果宾客坐不开,就去邻居家待客。
宴席上一般上八个菜,大菜就是鸡鱼,还有青菜炒肉,一般就是白菜、萝卜、豆芽、豆腐、鸡蛋等做的菜,如果赶上过年前结婚,说不定会有煎带鱼或糖醋带鱼。因为带鱼是海货,一般过年时才有得卖。
这些宴席上的菜,一般摆上来就会被宾客吃干净,不会有剩。在这个缺吃少穿的时代,节俭隐藏所有人骨子里,没有人会浪费东西。就连上的扒鸡,如果鸡骨头酥了,大人也会嚼碎咽下去。
也就是婚宴上大家才能吃这么丰盛,平常日子里,天天清汤寡水各种方法吃白菜,早就吃腻了。
宴席上摆的烟或糖果,很快就会有人抢着把糖塞到孩子兜里,女人们还会把烟带回去给自家男人抽。桌上摆的烟有限,谁手快抢到了算谁的。
午饭后,宾客们走后,宁家再让大师傅做了两桌菜,宴请帮忙的邻居们。
等所有人走了,宁家人开始收拾家里的锅碗瓢盆,该洗洗,该刷刷,借来的碗筷明天都要还给邻居们。
这一天,宁家和周围邻居们就别想闲着。
晚上还会有年轻人闹洞房,不过这年头大家不敢闹得太厉害,让新郎新娘一起啃苹果,算是最有看头的闹洞房节目。
第二天,宁家给邻居们还碗筷或桌椅时,还会送上一碗菜,算是答谢邻居帮忙。
办这一次婚礼,宁家相对花费不少,接下来他们家的日子又得紧巴一阵了。
宁伟娶得媳妇叫赵玉华,新婚第二天早晨,就会考验新媳妇厨艺,让新媳妇做第一顿饭。
不过这些跟宁馨无关,因为他们搬出来后,自然见不到新嫂子被婆婆考验的情景。
宁奶奶并不知她们妯娌之间闹了龌龊,还是大儿媳主动找事,她闷闷地说:“找个好点的地方住,别委屈了俩孩子。”
“嗯。”
婆媳三人合作炖了一锅没几个油花的白菜,烧了一锅玉米粥,还热了一箅子三合面馒头。因为宁馨病了,宁奶奶特意给她炖了碗鸡蛋羹。
快到饭点时,上班的宁家昌、宁伟回来了。
宁伟很幸运,他早两年毕业,成了厂里的临时工,正儿八经干上三年就能转成正式工,再干满一年,他就涨工资,端上铁饭碗了。宁杰高中没毕业,就被闹得停了学,他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经常往外跑,不知道在干嘛。
当时闹得厉害时,宁雪、宁馨正好读高一,转眼也没学可上。
宁家的孩子都能上学,还是因为有舒家这个亲家的原因。因为亲家是中医世家,家里比较重视孩子学习,所以宁奶奶宁可日子紧巴点,也都让孩子念了书。
老大家现在就靠宁家昌和宁伟撑着,老二家宁家瑞的抚恤金,还有舒怀敏工作着,养活俩孩子也没问题。说起来,老大家有三个孩子,朱红又没个正经工作,搅合在一起过日子,还是老大家沾光多。
偏偏朱红不这么想,她见婆婆偏疼老二家的孩子,老是觉得自家吃亏。
这顿饭,宁馨见到了所有的家人。
大伯是寡言少语的性子,他心里有侄子侄女,每次给自家孩子买点东西,也少不了给侄子侄女买。只是他不善言辞,笑容还少,家里的孩子都跟他不太亲近。
也就宁馨重活一世,此刻的她才体会到大伯默默无闻的关爱。上辈子因为大伯娘出主意让他们一家搬走,宁馨还以为是大伯的意思,误会他好久。
既然懂得大伯的心思,以后宁馨也会多照顾大伯。至于大伯娘,还是算了,她那人,宁馨摇摇头,不再多想糟心事。
至于比她大几个月的堂姐,两人也不是一路人,宁馨现在没了前世拿宁雪当亲姐妹的感情。
宁雪这个人,有点神经质,脾气还随了大伯娘,上来一阵儿,对宁馨挺好,跟亲姐妹似的处着;过一阵儿,她又故意不搭理宁馨,就像两人闹了矛盾一样。问题是宁馨根本不知道哪里惹到这个大她几个月的堂姐。
宁馨一向不懂宁雪的想法,也懒得猜。想起宁雪下乡时办的那些事,宁雪就不想搭理她。
就像现在,宁雪看到宁馨面前摆着一碗嫩滑的蛋羹,“馨馨,你今天有口福了,能吃上蛋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