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重返197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每周还有一天休息日,那比待在菜站,天天雨打风吹可强多了。
不过这活儿唯一的缺陷就是臭,有点腌臜。他们得见天儿跟猪肠子打交道。
哪儿啊?这什么工作啊?
嗨,京城老字号,鲜鱼口的“天兴居”饭馆。
京城人大多吃过炒肝,都知道这是正宗的京城风味小吃。但上了年纪的老京城人,还知道有关“炒肝”更多的故事。
比如说,知道这玩意其实是由“白水猪杂碎”演变来的。
知道“炒肝”的创始者本是创业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会仙居”。
知道当年是大记者杨曼青出主意做公关,才捧火了“会仙居”的炒肝。
还知道民国22年(1933年),借“会仙居”第三代传人闹内讧之际,它斜对面的“天兴居”后者居上。最后不但把“会仙居”给干趴下了,1952年还把“会仙居”给吞并了。
而从此至今,这京城的“炒肝”,也就首推“天兴居”为正宗之源了。
这个“第一”的名头可不是白占的。哪怕是在这样的年月,别的地方炒肝买一毛钱一碗,“天兴居”靠着首屈一指的味道和制作工艺,都能卖两毛钱一碗。
还别看这么贵,还照旧是人满为患。每天熬的七锅“炒肝儿”,一锅能卖一百三十碗,不到九点钟,准告售罄,晚一步都吃不着。这就是差距!
可能说到这儿就有人感到奇怪了。会问,“这么牛的老字号,那怎么会有洪衍武和陈力泉的位置呢?能让他们两个强劳过的人来上班,那李主任的面子可够大的!”
嗨,这事儿也得两说着。
怎么呢?
一方面“天兴居”的名气大是不假。可它出名儿也只是出在这碗“炒肝”上了。
这东西,京城人是当早点吃的,配着点包子或烧饼、火烧,可不能当正餐。所以说破了大天儿,这“天兴居”本质上就是一个大点儿的早点铺。
店堂四五十平米,也就摆十来张桌子,比普通小饭馆大点儿不假,但和“京城烤鸭店”(聚德全)、“齐鲁餐厅”(便宜坊)这些老字号一比,可就相形见绌了。
说到实际的经营状况,除了早上六点到九点,热闹不到仨小时,其余时间顾客寥寥无几。
也就中午还兼营点炒菜、炒饼、蛋花汤之类的简便午餐,应付几个逛前门只求填饱肚子的外地旅客。
至于晚上那根本就别想了,鬼影子也没一个。所以也就不营业了,一过下午两点,直接上板儿关门。
另一方面呢,“天兴居”现在也确实是急缺干活的人手。而这就得说到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了。
原来为了尽可能不去上山下乡,“天兴居”从“运动”时期起,招来的年轻人,竟然大多是从后门安排进去的。
就这帮小青年,无论是来自于什么样的家庭,共性是干嘛嘛不灵,吃嘛嘛香。还都打骨子里就看不上服务行业,颇有些自觉龙游浅水、大材小用的委屈。
打上班的头一天起,他们就没认真工作过。最擅长反倒是的迟到、早退、吵架、扯淡、或者是跳跳“忠字舞”,打打“敲三家”什么的。
真论干活,不帮倒忙就不错了。
用掌灶司永祥师傅的话说,只要这帮小子上班别把蛐蛐带来,别再掉进炒肝锅里去。包包子时候别抽着烟,再把烟灰给包进去,他就谢天谢地了。
干脆,还是让他们闲着吧,也比裹乱惹事的好。
所以实际上,“天兴居”一直都是靠老职工们的自觉性维持着日常经营。特别是厨房里的事儿,关系到店铺的百年声誉,试过几次之后,就谁也不敢让小年轻们插手了。
当然,小年轻们自己也乐得清闲,每天仨小时最忙的时候收收脏碗、抹抹桌子,剩下时间也就抽烟打牌去了。就没一个人,想着跟老师傅学点技术的。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现在,而随着老师傅们一个个退休了,年轻人继续一个个增多。自然干活的自然越来越少,吃饱了混天黑的越来越多。
那么天长日久,全部积累起来的矛盾真到了某种程度上,也就会来一个总爆发了。
而现在恰恰就是这种时刻,因为洗肠子车间的两位老职工刚刚退休,百十斤猪肠子每天清洗和处理的任务没人干了,成了个让人头疼的大难题。
是,老职工们还是有人会干,可是真忙不过来了,至于小年轻们,根本碰都不愿意碰一下。
于是这可就愁坏了白白胖胖,弥勒佛一样的沙亮宝经理。要没了处理好的猪大肠,哪儿能变出一锅锅的炒肝儿来呀。
倘若京城百姓吃不到这一口,那是要叫屈骂娘的呀。真写封信到饮食公司,肯定得挨上级批评。关键是挨批之后还照旧得解决问题,那不就太亏了嘛。
还真是巧了,就在这种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特殊时候,一个受李主任所托的电话,打到了沙经理的办公桌上。
正满头大汗的沙经理一接电话眼睛就亮了。
有两个能干活的小年轻想来这儿当临时工?这不正是想睡觉,就有人给递枕头嘛。
强劳过?那倒不算什么,反正俩小子也不是因为偷进去的。
话说回来,要不是这样有毛病的人,他也不能甘心没有正式编制,还干这种活儿不是?
得,这么着,这事儿就说成了。
每周还有一天休息日,那比待在菜站,天天雨打风吹可强多了。
不过这活儿唯一的缺陷就是臭,有点腌臜。他们得见天儿跟猪肠子打交道。
哪儿啊?这什么工作啊?
嗨,京城老字号,鲜鱼口的“天兴居”饭馆。
京城人大多吃过炒肝,都知道这是正宗的京城风味小吃。但上了年纪的老京城人,还知道有关“炒肝”更多的故事。
比如说,知道这玩意其实是由“白水猪杂碎”演变来的。
知道“炒肝”的创始者本是创业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会仙居”。
知道当年是大记者杨曼青出主意做公关,才捧火了“会仙居”的炒肝。
还知道民国22年(1933年),借“会仙居”第三代传人闹内讧之际,它斜对面的“天兴居”后者居上。最后不但把“会仙居”给干趴下了,1952年还把“会仙居”给吞并了。
而从此至今,这京城的“炒肝”,也就首推“天兴居”为正宗之源了。
这个“第一”的名头可不是白占的。哪怕是在这样的年月,别的地方炒肝买一毛钱一碗,“天兴居”靠着首屈一指的味道和制作工艺,都能卖两毛钱一碗。
还别看这么贵,还照旧是人满为患。每天熬的七锅“炒肝儿”,一锅能卖一百三十碗,不到九点钟,准告售罄,晚一步都吃不着。这就是差距!
可能说到这儿就有人感到奇怪了。会问,“这么牛的老字号,那怎么会有洪衍武和陈力泉的位置呢?能让他们两个强劳过的人来上班,那李主任的面子可够大的!”
嗨,这事儿也得两说着。
怎么呢?
一方面“天兴居”的名气大是不假。可它出名儿也只是出在这碗“炒肝”上了。
这东西,京城人是当早点吃的,配着点包子或烧饼、火烧,可不能当正餐。所以说破了大天儿,这“天兴居”本质上就是一个大点儿的早点铺。
店堂四五十平米,也就摆十来张桌子,比普通小饭馆大点儿不假,但和“京城烤鸭店”(聚德全)、“齐鲁餐厅”(便宜坊)这些老字号一比,可就相形见绌了。
说到实际的经营状况,除了早上六点到九点,热闹不到仨小时,其余时间顾客寥寥无几。
也就中午还兼营点炒菜、炒饼、蛋花汤之类的简便午餐,应付几个逛前门只求填饱肚子的外地旅客。
至于晚上那根本就别想了,鬼影子也没一个。所以也就不营业了,一过下午两点,直接上板儿关门。
另一方面呢,“天兴居”现在也确实是急缺干活的人手。而这就得说到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了。
原来为了尽可能不去上山下乡,“天兴居”从“运动”时期起,招来的年轻人,竟然大多是从后门安排进去的。
就这帮小青年,无论是来自于什么样的家庭,共性是干嘛嘛不灵,吃嘛嘛香。还都打骨子里就看不上服务行业,颇有些自觉龙游浅水、大材小用的委屈。
打上班的头一天起,他们就没认真工作过。最擅长反倒是的迟到、早退、吵架、扯淡、或者是跳跳“忠字舞”,打打“敲三家”什么的。
真论干活,不帮倒忙就不错了。
用掌灶司永祥师傅的话说,只要这帮小子上班别把蛐蛐带来,别再掉进炒肝锅里去。包包子时候别抽着烟,再把烟灰给包进去,他就谢天谢地了。
干脆,还是让他们闲着吧,也比裹乱惹事的好。
所以实际上,“天兴居”一直都是靠老职工们的自觉性维持着日常经营。特别是厨房里的事儿,关系到店铺的百年声誉,试过几次之后,就谁也不敢让小年轻们插手了。
当然,小年轻们自己也乐得清闲,每天仨小时最忙的时候收收脏碗、抹抹桌子,剩下时间也就抽烟打牌去了。就没一个人,想着跟老师傅学点技术的。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现在,而随着老师傅们一个个退休了,年轻人继续一个个增多。自然干活的自然越来越少,吃饱了混天黑的越来越多。
那么天长日久,全部积累起来的矛盾真到了某种程度上,也就会来一个总爆发了。
而现在恰恰就是这种时刻,因为洗肠子车间的两位老职工刚刚退休,百十斤猪肠子每天清洗和处理的任务没人干了,成了个让人头疼的大难题。
是,老职工们还是有人会干,可是真忙不过来了,至于小年轻们,根本碰都不愿意碰一下。
于是这可就愁坏了白白胖胖,弥勒佛一样的沙亮宝经理。要没了处理好的猪大肠,哪儿能变出一锅锅的炒肝儿来呀。
倘若京城百姓吃不到这一口,那是要叫屈骂娘的呀。真写封信到饮食公司,肯定得挨上级批评。关键是挨批之后还照旧得解决问题,那不就太亏了嘛。
还真是巧了,就在这种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特殊时候,一个受李主任所托的电话,打到了沙经理的办公桌上。
正满头大汗的沙经理一接电话眼睛就亮了。
有两个能干活的小年轻想来这儿当临时工?这不正是想睡觉,就有人给递枕头嘛。
强劳过?那倒不算什么,反正俩小子也不是因为偷进去的。
话说回来,要不是这样有毛病的人,他也不能甘心没有正式编制,还干这种活儿不是?
得,这么着,这事儿就说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