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学校影响 (1/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自卑与超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ChapterⅦ School Influences
教师要做的事情与母亲所做的一样: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并对学生发生兴趣,绝不能只用严厉的惩罚。如果想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就必须先了解这个学生以前的兴趣,并使学生相信:他在该兴趣上能够获得成功。
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老师会平等对待他的学生,他真的是想对人类的福利有一番贡献。
只有教师自身是个健康、平衡、很懂得心理调节的人,才能像一个朋友那样去接近孩子,传给他们在他自己身上已经唤醒的社会情感。
变迁着的教育形式
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学校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倘若父母不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工作,就需要学校这个专门的教育机构来承担这一任务。倘若父母完全可以胜任孩子的教育工作,那么,学校便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实际上,早在过去时,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里接受教育和训练,比如说,工匠会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儿子,把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教给他。然而现在,父母需要参加的社会性事务越来越多,工作的复杂度也大大增加,这样的话,父母就难得再抽出时间来教育孩子;同时,社会分工的加深,使得教育作为一种专业独立出来,甚至需要选出一些接受过专门师范教育的老师来教孩子。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对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也有较高要求,这些是孩子在家里难以被给予的。
在美国,学校的发展经历显然没有欧洲完整,应该说,学校最为重要的理念应该是自由、平等、博爱。过去,在欧洲的教育史上,能够接受正规教育的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按照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来看,只有这些人才算得上是有价值的社会成员,其他人只要干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后来慢慢地,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对社会有用的群体需要进一步扩大。于是宗教机构的普世观念使得它责无旁贷地接管了教育的使命,一些经过挑选后的人得以学习神学、艺术、科学,并接受成为布道者的训练。
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那些老式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胜任社会的要求。在早些时候,村镇里的教师常是当地的鞋匠或裁缝。他们在教书的时候,手里常拿着一根棍子,虽然对学生很有威慑力,效果却不很理想。那时,只有在教会学校和大学,才能学到艺术与科学。鉴于教育资源紧缺,有时一些皇帝甚至都不识字。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进入我们的生产活动中。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操纵机器,工人就必须能读会写,而且会算术作图,这甚至影响到工业革命的成败。于是,我们所熟知的公立学校就在这时开始陆续建立起来。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学校通常是由当地政府基于一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因为政府需要的是顺服的子民,而且目的在于维护上层阶级的利益,还需要随时当兵作战。所以,这一时期,学校安排的课程便围绕这个目的展开。我记得小时候,在奥地利还受过类似的学校教育。那个时候,对于无权者来说,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能适应与其社会地位相当的工作。
慢慢地,这种教育的缺陷便显露出来。这是因为,自由的思想日益活跃,民众已经拒绝被教育歧视。面对这种情况,公立学校只有谋求变革,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所以,现在流行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应当学会独立思考,并有更多的机会来熟悉文学、艺术和科学,长大后,还要能够分享更多的人类文明,并为之做出贡献。
所以,我们学校要培养出的人不应该仅仅是希望他们能够谋生或者找份工作,还要使其成为能够为大众谋利益,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
老师的角色
无论我们是否注意到,每一个建议学校改革的人几乎都在希望学校教育增加一个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合作度。比如,我们听说过的塑造学生健康性格,就包含着这一个潜在要求。然而我们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就整体而言,教育的目标和技巧仍未获得人们的彻底理解。
要想将学校的作用最大化,我们必须找到足够多的教师,他们不仅能够领会与传授学生的谋生本领,还可以教会学生以有益于人类的方式行事。为此,他们必须认识到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并要为此接受足够多的训练,从而提供给学生更高的教育质量。
1.性格培养。
无疑,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不仅对孩子自身,也对家庭与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相信,很多人对学校在这方面担当的角色抱以厚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的表现仍然有些差强人意。诚然,那些在家庭生活中已然失败的孩子,在来到学校后,几乎会犯同样的错误。怎样才能使孩子在学校阶段,再次重塑自己的性格?显然,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改善对教师的培养,并使得教师真正能够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我曾在学校工作多年,而且我也相信,维也纳的许多学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曾发现,心理学家在给孩子看病的时候,所提出的一系列建议需要获得老师的理解与同意,才能有效执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理学家给小孩诊断后,还需要来自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才能真正见效。有时,心理学家甚至还要提示老师对某个孩子需要个别对待。
假如老师不理解心理学家的建议,那将是很糟糕的事情,这意味着孩子所依赖的学校环境可能不会有什么有益的变化。所以,心理学家和老师要密切配合,对孩子的心理诊疗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不仅如此,我认为,心理学家还应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在这方面,最实用的方法就是我们在维也纳建立的顾问会议。对于这一点,我会在本章结束时,进行重点阐述。
当一个孩子刚被送到学校时,在这个孩子的发展中,将会面临一个新的考验,而这个考验将会解释孩子在以前的家庭生活中的任何缺点。相对于以前来说,他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假如这个孩子以前在家快被宠坏了,那么刚一来到崭新的学校环境里,他可能不太愿意离开受人呵护的生活境地,甚至会对这种陌生环境产生一系列不适应。比如,他们可能会大哭,嚷着要回家。
他甚至可能对功课和老师都不感兴趣,对别人的话听不进去,因为他的心里一直在想着自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听一些父母说,这个孩子在家里很乖,可是一到学校就开始惹麻烦。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到,这个孩子或许在家庭里的位置比较有利,而且家庭里对他没有什么考验;而在学校就不同了,他不再受宠,还要接受一系列考验。他感觉在家庭与在学校的待遇几乎有天壤之别。
曾经有一个孩子,在上学的第一天,什么都不做,反而只嘲笑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他对功课没有兴趣,以至于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可能智力迟钝。当我见到这个孩子时,不由问他:“我们很奇怪,你在学校为什么会一直笑个不停?”
他说:“学校是爸爸妈妈开的玩笑,他们把我送到这里就是为了嘲笑这里的人。”
原来,这个孩子在家里经常被逗弄,以至于他认为,只要父母把自己送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就是对自己的一番逗弄。于是,他就像在家里一样哈哈大笑。当我后来告诉这个孩子,学校是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做事的地方时,他才端正了态度,并对功课有了兴趣,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老师与孩子的关系。
关注孩子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这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职责。而且,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们会注意到,孩子在慢慢地进步着,包括逐渐对他人产生兴趣,并为融入更大的社会交际圈做好了准备。然而,也有些孩子显然对融入社会还没有做好准备,他们在社会面前时常犹豫萎缩。在这里,老师及时的帮助可以使他们直面眼前的新环境。
那么,老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老师需要像母亲所做的事情一样,多和孩子在一起,获得孩子的注意。实际上,孩子们能否在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在于能否感到老师对自己有兴趣。老师若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慈祥和蔼;实际上,没有哪个人能够通过严厉和惩罚温暖孩子的心。
对于老师而言,假如看到孩子刚进入学校,与老师和同学很难相处,这时,最坏的事情就是批评、指责孩子。因为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坚信:讨厌学校是对的。在孩子从家庭迈向社会的过程中,学校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如果孩子不喜欢学校,那么,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可能难以健康发展。
假如我觉得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在学校里总受谴责,那么我也会很快就失去对老师的兴趣,并会寻找各种方式逃离这种环境。我们发现,那些喜欢逃学、在学业上严重落后与难以对付的小孩,基本上都是那些将学校视为令人不快环境的孩子。
实际上,这些孩子并不笨,可他们在编造理由不去上课,或由于考了很低的分数,被责令让父母在试卷上签名并拿回学校时,这些孩子在临摹父母笔迹方面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可见,这些孩子之所以在老师的眼中看起来落后,是因为他们对学校缺乏了解或没有兴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逃学的孩子却在校外很多同伴的眼中赢得了诸多欣赏,令这些孩子认为,校外的团伙才是自己受尊重的圈子,自己在学校里难以受到尊重。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假如一个孩子在班内不被接受为一个平等的成员,就会很容易转向犯罪的道路。
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通常情况下,老师总希望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能赢得学生的配合。在这方面,当一个孩子对某个科目产生自信时,就容易激起他对其他科目的兴趣。为此,我们一定要发现孩子从小是怎样看待世界的,他们的哪种感官运用得最多,而且训练程度最高。比如说,有的小孩最热衷于看,还有的是听,还有的是动。
一般而言,视觉型的儿童会对地理和绘画感兴趣,他们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不太习惯于纯粹地听,而是侧重于看。假如这些小孩没有能够使用眼睛来学习,那么他们的学习进度就会很慢。而这时,可能会被有些人产生误会,以为这些孩子智力不足,或缺乏天分,并将此归咎于遗传。如果这样的话,会更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如果我们要寻找哪些人应该对教育失败负责,那么,没有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老师应该是责无旁贷的。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建议对小孩开展早期的专门教育,但我认为对孩子产生的任何兴趣都能加以运用,甚至激发孩子在某方面的兴趣,真的非常重要。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有些学校在选择课程的教授方式时,能够主动与孩子的各个感官相适应。比如说,把模型制作的绘画与传统课程结合起来。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应该受到鼓励,并予以推广。实际上,无论教授什么科目,最好的方法是让这个科目与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紧密联系起来,一定要避免孤立。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教育的目标,以及所学东西的实际价值。
我常听到一些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比如是只让孩子记住知识好呢,还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好。我认为无须将这两者割裂开来,而应将它们结合起来。举例说,我们在教数学时,可以联系房屋建筑,让孩子找出需要多少木头,以及建好的房子里可以住多少人等,这样的话,显然更能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
还有些科目可以很容易地放在一起来教,从而将不同的科目联系起来。比如说,老师与小孩散步时,可以从谈话里寻找孩子的兴趣。同时,老师还可以告诉孩子所看到的植物的结构、生长、用途,以及气候的影响、山川的特征、人类的农业发展史等,这些知识可谓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真正对孩子产生兴趣,关爱孩子。如果不是这样,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班级里的合作与竞争
在孩子走进学校时,我们会发现,普遍情况下,孩子们对竞争的准备要多于合作。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孩子们在合作方面的训练会持续提升。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这种灾难不亚于孩子冲到前面攻击别人,也不亚于落在最后而放弃奋斗。
在后两种情况里,小孩只对自己感兴趣。他的主要目标不是合作与风险,而是竞争与索取,就像小孩在家里,为了一件心仪的礼物而同兄弟姐妹大家一样。所以,小孩在班级里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可能对合作产生兴趣,并喜欢与人合作。
我曾经看到过不少问题儿童,因为对同学的兴趣,以及和同学展开合作,他们的状态有了明显改善。我在这里特别想提到一个小孩,他来自一个自认为每个人都对他有敌意的家庭,也自然地认为学校里的每个人也对他有敌意。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常会面临这种处境:在学校考试成绩不好,回到家后,又受到一系列惩罚。
坦诚地说,这种事情让人经历一次就够令人沮丧了,要是经历两次,可谓很残酷。也难怪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而且在学校里常调皮捣蛋。幸运的是,他后来遇到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理解他的处境,并向班内其他孩子解释这个孩子的遭遇,希望大家都能帮助他,让这个孩子相信,大家都可以成为他的朋友。后来,这个男孩的行为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善。
当然,也有些人怀疑别的孩子们能否理解这个小孩的处境。对此,根据我的经验来看,小孩会比大人更理解小孩的处境。比如说,曾经有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我这里,这两个孩子中,一个是两岁的女孩,另一个是3岁的男孩。当时,小女孩淘气地爬到桌子上,把妈妈吓坏了,于是妈妈对她喊道:“快下来!”
可小女孩并不理会。这时,3岁大的儿子对小女孩喊道:“别乱爬,慢慢地下来,别摔着!”结果,小女孩马上安全地爬了下来。可见,小女孩之所以能够听从男孩的话,而对母亲的话仿佛没有听见,是因为这个小女孩的内心世界里,认为哥哥比妈妈更理解自己。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发现,小孩喜欢找小孩玩,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在班级管理方面,有一个常被提出的建议是,让孩子进行自治,但在具体实施时,我认为需要谨慎进行,还需要老师的指导,并且确认孩子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否则的话,孩子们会认为这种自治不过是一个游戏。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可能会在管理上比老师更加严厉苛刻,或者借用管理班级来谋取个人优势,以及排斥、打击别的孩子。
所以,在班级管理方面,从一开始,老师就要认真观察、用心建议,这对班级建设显然有很重要的作用。
评估孩子们的发展
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一段时间后,我们如果希望知道孩子在智力发展、性格与合作精神方面的最新进度,就需要进行一些测验。在孩子的发展中,必要的考试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说,一些小孩本来成绩不理想,可在测试后发现,这个孩子竟然可以上更高的年级。若未进行智力测验,显然就很难获得这种理性的认识。
同时,我们对这种智力测验还不能过于僵化性地依赖,比如说据此就判断孩子的未来。实际上,每个孩子的未来都存在极大的变数。所以,任何考试分数都不应该用来为孩子未来的发展设定一种限制。
假如学校里对孩子进行智商测验的话,我认为学校不应该将这种智商得分告诉小孩本人或小孩的父母。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智商得分的作用,甚至会误以为是对自己一生命运的最终判决。实际上,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在于学生认为自己受一种不可克服的外力的限制,比如智商。假如小孩知道自己的智商很低,可能会由此失去希望,并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
我还看到很多学校在学期结束时,会对孩子有一定的评语,这些评语还要求学生拿回家里给父母看。我认为这些评语在措辞上一定要慎重揣摩。假如老师给学生的评语太坏,站在老师角度上,可能是认为激励孩子,但要是孩子家教很严,那么孩子会害怕把评语拿回家,或者涂改评语。更有极端的例子是,由于孩子看到老师很坏的评语,甚至选择了自杀。
由此可见,老师对孩子的评价,特别是以某种形式传播出去的评语,是多么的重要!
倘若老师的态度比较和蔼,给学生的评语充满了鼓励和期望,那么小孩一定会受到更好的激励,并不断地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假如孩子获得老师的评语总是很差,而且很多人都公认他是班里最差的学生,那么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也会强迫自己接受这一点,并认为这将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如果这样的话,我认为应该将这归咎于教育的失败。
实际上,我通过长期的心理诊疗与大量案例观察发现,即便是最差的学生,也仍然可以获得进步。我们可以在很多例子中发现,那些曾经在学校被视为反应迟钝、学习落后的孩子,日后反倒因为加倍努力,而成就辉煌。
与老师评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使没有老师的评语,孩子们仍会对彼此的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比如说,他们会知道谁的数学好,谁的拼写、绘画好,谁最会玩游戏,也会知道班级里的强弱排序。然而,他们共同的错误是,在某个阶段,他们似乎坚信跑在自己前面的人仿佛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们坚信自己无法超越。这种态度或许会伴随孩子终生,甚至在孩子成人后,也会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落在别人后面。
在我见到的很多班级里,很多小孩的学习成绩总会占据一定位置。比如说,他们会靠近最好的,或处在中间,或位于最下面。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这种成绩排名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天赋,更不会认为这种排名会预测孩子以后的发展。这种排名只能说明孩子们在某个阶段相对静止的状态。
实际上,我们曾多次发现,那些在班级排名最末位的人,可能会突然打破原有排名,取得惊人的进步,而且这种惊人的学习力一直可以坚持到他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某个阶段的智力测验只是对孩子状况的一种了解,以便于老师更好地组织教学,以及因材施教。我们绝不可以以孩子的考试成绩来限制孩子的潜力,更加荒谬的是,甚至以为这与糟糕的智商遗传有关。
我们一定要相信:只要孩子学习方法正确,足够勤奋刻苦,就一定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学业上的奇迹!
天性与教养
在教育的所有错误中,最严重的错误就是相信遗传的作用。实际上,这让很多老师和孩子有了可乘之机,并以此为自己的教育受挫来开脱。我认为,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真的把学生的性格和智力归于遗传,那么这个教育工作者就难以被认为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遗传”并非指生理遗传。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在我们这里不太具有研究的代... -->>
ChapterⅦ School Influences
教师要做的事情与母亲所做的一样: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并对学生发生兴趣,绝不能只用严厉的惩罚。如果想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就必须先了解这个学生以前的兴趣,并使学生相信:他在该兴趣上能够获得成功。
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老师会平等对待他的学生,他真的是想对人类的福利有一番贡献。
只有教师自身是个健康、平衡、很懂得心理调节的人,才能像一个朋友那样去接近孩子,传给他们在他自己身上已经唤醒的社会情感。
变迁着的教育形式
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学校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倘若父母不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工作,就需要学校这个专门的教育机构来承担这一任务。倘若父母完全可以胜任孩子的教育工作,那么,学校便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实际上,早在过去时,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里接受教育和训练,比如说,工匠会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儿子,把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教给他。然而现在,父母需要参加的社会性事务越来越多,工作的复杂度也大大增加,这样的话,父母就难得再抽出时间来教育孩子;同时,社会分工的加深,使得教育作为一种专业独立出来,甚至需要选出一些接受过专门师范教育的老师来教孩子。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对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也有较高要求,这些是孩子在家里难以被给予的。
在美国,学校的发展经历显然没有欧洲完整,应该说,学校最为重要的理念应该是自由、平等、博爱。过去,在欧洲的教育史上,能够接受正规教育的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按照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来看,只有这些人才算得上是有价值的社会成员,其他人只要干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后来慢慢地,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对社会有用的群体需要进一步扩大。于是宗教机构的普世观念使得它责无旁贷地接管了教育的使命,一些经过挑选后的人得以学习神学、艺术、科学,并接受成为布道者的训练。
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那些老式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胜任社会的要求。在早些时候,村镇里的教师常是当地的鞋匠或裁缝。他们在教书的时候,手里常拿着一根棍子,虽然对学生很有威慑力,效果却不很理想。那时,只有在教会学校和大学,才能学到艺术与科学。鉴于教育资源紧缺,有时一些皇帝甚至都不识字。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进入我们的生产活动中。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操纵机器,工人就必须能读会写,而且会算术作图,这甚至影响到工业革命的成败。于是,我们所熟知的公立学校就在这时开始陆续建立起来。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学校通常是由当地政府基于一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因为政府需要的是顺服的子民,而且目的在于维护上层阶级的利益,还需要随时当兵作战。所以,这一时期,学校安排的课程便围绕这个目的展开。我记得小时候,在奥地利还受过类似的学校教育。那个时候,对于无权者来说,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能适应与其社会地位相当的工作。
慢慢地,这种教育的缺陷便显露出来。这是因为,自由的思想日益活跃,民众已经拒绝被教育歧视。面对这种情况,公立学校只有谋求变革,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所以,现在流行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应当学会独立思考,并有更多的机会来熟悉文学、艺术和科学,长大后,还要能够分享更多的人类文明,并为之做出贡献。
所以,我们学校要培养出的人不应该仅仅是希望他们能够谋生或者找份工作,还要使其成为能够为大众谋利益,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
老师的角色
无论我们是否注意到,每一个建议学校改革的人几乎都在希望学校教育增加一个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合作度。比如,我们听说过的塑造学生健康性格,就包含着这一个潜在要求。然而我们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就整体而言,教育的目标和技巧仍未获得人们的彻底理解。
要想将学校的作用最大化,我们必须找到足够多的教师,他们不仅能够领会与传授学生的谋生本领,还可以教会学生以有益于人类的方式行事。为此,他们必须认识到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并要为此接受足够多的训练,从而提供给学生更高的教育质量。
1.性格培养。
无疑,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不仅对孩子自身,也对家庭与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相信,很多人对学校在这方面担当的角色抱以厚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的表现仍然有些差强人意。诚然,那些在家庭生活中已然失败的孩子,在来到学校后,几乎会犯同样的错误。怎样才能使孩子在学校阶段,再次重塑自己的性格?显然,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改善对教师的培养,并使得教师真正能够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我曾在学校工作多年,而且我也相信,维也纳的许多学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曾发现,心理学家在给孩子看病的时候,所提出的一系列建议需要获得老师的理解与同意,才能有效执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理学家给小孩诊断后,还需要来自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才能真正见效。有时,心理学家甚至还要提示老师对某个孩子需要个别对待。
假如老师不理解心理学家的建议,那将是很糟糕的事情,这意味着孩子所依赖的学校环境可能不会有什么有益的变化。所以,心理学家和老师要密切配合,对孩子的心理诊疗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不仅如此,我认为,心理学家还应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在这方面,最实用的方法就是我们在维也纳建立的顾问会议。对于这一点,我会在本章结束时,进行重点阐述。
当一个孩子刚被送到学校时,在这个孩子的发展中,将会面临一个新的考验,而这个考验将会解释孩子在以前的家庭生活中的任何缺点。相对于以前来说,他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假如这个孩子以前在家快被宠坏了,那么刚一来到崭新的学校环境里,他可能不太愿意离开受人呵护的生活境地,甚至会对这种陌生环境产生一系列不适应。比如,他们可能会大哭,嚷着要回家。
他甚至可能对功课和老师都不感兴趣,对别人的话听不进去,因为他的心里一直在想着自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听一些父母说,这个孩子在家里很乖,可是一到学校就开始惹麻烦。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到,这个孩子或许在家庭里的位置比较有利,而且家庭里对他没有什么考验;而在学校就不同了,他不再受宠,还要接受一系列考验。他感觉在家庭与在学校的待遇几乎有天壤之别。
曾经有一个孩子,在上学的第一天,什么都不做,反而只嘲笑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他对功课没有兴趣,以至于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可能智力迟钝。当我见到这个孩子时,不由问他:“我们很奇怪,你在学校为什么会一直笑个不停?”
他说:“学校是爸爸妈妈开的玩笑,他们把我送到这里就是为了嘲笑这里的人。”
原来,这个孩子在家里经常被逗弄,以至于他认为,只要父母把自己送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就是对自己的一番逗弄。于是,他就像在家里一样哈哈大笑。当我后来告诉这个孩子,学校是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做事的地方时,他才端正了态度,并对功课有了兴趣,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老师与孩子的关系。
关注孩子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这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职责。而且,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们会注意到,孩子在慢慢地进步着,包括逐渐对他人产生兴趣,并为融入更大的社会交际圈做好了准备。然而,也有些孩子显然对融入社会还没有做好准备,他们在社会面前时常犹豫萎缩。在这里,老师及时的帮助可以使他们直面眼前的新环境。
那么,老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老师需要像母亲所做的事情一样,多和孩子在一起,获得孩子的注意。实际上,孩子们能否在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在于能否感到老师对自己有兴趣。老师若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慈祥和蔼;实际上,没有哪个人能够通过严厉和惩罚温暖孩子的心。
对于老师而言,假如看到孩子刚进入学校,与老师和同学很难相处,这时,最坏的事情就是批评、指责孩子。因为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坚信:讨厌学校是对的。在孩子从家庭迈向社会的过程中,学校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如果孩子不喜欢学校,那么,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可能难以健康发展。
假如我觉得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在学校里总受谴责,那么我也会很快就失去对老师的兴趣,并会寻找各种方式逃离这种环境。我们发现,那些喜欢逃学、在学业上严重落后与难以对付的小孩,基本上都是那些将学校视为令人不快环境的孩子。
实际上,这些孩子并不笨,可他们在编造理由不去上课,或由于考了很低的分数,被责令让父母在试卷上签名并拿回学校时,这些孩子在临摹父母笔迹方面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可见,这些孩子之所以在老师的眼中看起来落后,是因为他们对学校缺乏了解或没有兴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逃学的孩子却在校外很多同伴的眼中赢得了诸多欣赏,令这些孩子认为,校外的团伙才是自己受尊重的圈子,自己在学校里难以受到尊重。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假如一个孩子在班内不被接受为一个平等的成员,就会很容易转向犯罪的道路。
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通常情况下,老师总希望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能赢得学生的配合。在这方面,当一个孩子对某个科目产生自信时,就容易激起他对其他科目的兴趣。为此,我们一定要发现孩子从小是怎样看待世界的,他们的哪种感官运用得最多,而且训练程度最高。比如说,有的小孩最热衷于看,还有的是听,还有的是动。
一般而言,视觉型的儿童会对地理和绘画感兴趣,他们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不太习惯于纯粹地听,而是侧重于看。假如这些小孩没有能够使用眼睛来学习,那么他们的学习进度就会很慢。而这时,可能会被有些人产生误会,以为这些孩子智力不足,或缺乏天分,并将此归咎于遗传。如果这样的话,会更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如果我们要寻找哪些人应该对教育失败负责,那么,没有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老师应该是责无旁贷的。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建议对小孩开展早期的专门教育,但我认为对孩子产生的任何兴趣都能加以运用,甚至激发孩子在某方面的兴趣,真的非常重要。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有些学校在选择课程的教授方式时,能够主动与孩子的各个感官相适应。比如说,把模型制作的绘画与传统课程结合起来。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应该受到鼓励,并予以推广。实际上,无论教授什么科目,最好的方法是让这个科目与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紧密联系起来,一定要避免孤立。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教育的目标,以及所学东西的实际价值。
我常听到一些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比如是只让孩子记住知识好呢,还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好。我认为无须将这两者割裂开来,而应将它们结合起来。举例说,我们在教数学时,可以联系房屋建筑,让孩子找出需要多少木头,以及建好的房子里可以住多少人等,这样的话,显然更能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
还有些科目可以很容易地放在一起来教,从而将不同的科目联系起来。比如说,老师与小孩散步时,可以从谈话里寻找孩子的兴趣。同时,老师还可以告诉孩子所看到的植物的结构、生长、用途,以及气候的影响、山川的特征、人类的农业发展史等,这些知识可谓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真正对孩子产生兴趣,关爱孩子。如果不是这样,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班级里的合作与竞争
在孩子走进学校时,我们会发现,普遍情况下,孩子们对竞争的准备要多于合作。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孩子们在合作方面的训练会持续提升。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这种灾难不亚于孩子冲到前面攻击别人,也不亚于落在最后而放弃奋斗。
在后两种情况里,小孩只对自己感兴趣。他的主要目标不是合作与风险,而是竞争与索取,就像小孩在家里,为了一件心仪的礼物而同兄弟姐妹大家一样。所以,小孩在班级里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可能对合作产生兴趣,并喜欢与人合作。
我曾经看到过不少问题儿童,因为对同学的兴趣,以及和同学展开合作,他们的状态有了明显改善。我在这里特别想提到一个小孩,他来自一个自认为每个人都对他有敌意的家庭,也自然地认为学校里的每个人也对他有敌意。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常会面临这种处境:在学校考试成绩不好,回到家后,又受到一系列惩罚。
坦诚地说,这种事情让人经历一次就够令人沮丧了,要是经历两次,可谓很残酷。也难怪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而且在学校里常调皮捣蛋。幸运的是,他后来遇到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理解他的处境,并向班内其他孩子解释这个孩子的遭遇,希望大家都能帮助他,让这个孩子相信,大家都可以成为他的朋友。后来,这个男孩的行为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善。
当然,也有些人怀疑别的孩子们能否理解这个小孩的处境。对此,根据我的经验来看,小孩会比大人更理解小孩的处境。比如说,曾经有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我这里,这两个孩子中,一个是两岁的女孩,另一个是3岁的男孩。当时,小女孩淘气地爬到桌子上,把妈妈吓坏了,于是妈妈对她喊道:“快下来!”
可小女孩并不理会。这时,3岁大的儿子对小女孩喊道:“别乱爬,慢慢地下来,别摔着!”结果,小女孩马上安全地爬了下来。可见,小女孩之所以能够听从男孩的话,而对母亲的话仿佛没有听见,是因为这个小女孩的内心世界里,认为哥哥比妈妈更理解自己。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发现,小孩喜欢找小孩玩,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在班级管理方面,有一个常被提出的建议是,让孩子进行自治,但在具体实施时,我认为需要谨慎进行,还需要老师的指导,并且确认孩子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否则的话,孩子们会认为这种自治不过是一个游戏。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可能会在管理上比老师更加严厉苛刻,或者借用管理班级来谋取个人优势,以及排斥、打击别的孩子。
所以,在班级管理方面,从一开始,老师就要认真观察、用心建议,这对班级建设显然有很重要的作用。
评估孩子们的发展
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一段时间后,我们如果希望知道孩子在智力发展、性格与合作精神方面的最新进度,就需要进行一些测验。在孩子的发展中,必要的考试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说,一些小孩本来成绩不理想,可在测试后发现,这个孩子竟然可以上更高的年级。若未进行智力测验,显然就很难获得这种理性的认识。
同时,我们对这种智力测验还不能过于僵化性地依赖,比如说据此就判断孩子的未来。实际上,每个孩子的未来都存在极大的变数。所以,任何考试分数都不应该用来为孩子未来的发展设定一种限制。
假如学校里对孩子进行智商测验的话,我认为学校不应该将这种智商得分告诉小孩本人或小孩的父母。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智商得分的作用,甚至会误以为是对自己一生命运的最终判决。实际上,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在于学生认为自己受一种不可克服的外力的限制,比如智商。假如小孩知道自己的智商很低,可能会由此失去希望,并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
我还看到很多学校在学期结束时,会对孩子有一定的评语,这些评语还要求学生拿回家里给父母看。我认为这些评语在措辞上一定要慎重揣摩。假如老师给学生的评语太坏,站在老师角度上,可能是认为激励孩子,但要是孩子家教很严,那么孩子会害怕把评语拿回家,或者涂改评语。更有极端的例子是,由于孩子看到老师很坏的评语,甚至选择了自杀。
由此可见,老师对孩子的评价,特别是以某种形式传播出去的评语,是多么的重要!
倘若老师的态度比较和蔼,给学生的评语充满了鼓励和期望,那么小孩一定会受到更好的激励,并不断地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假如孩子获得老师的评语总是很差,而且很多人都公认他是班里最差的学生,那么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也会强迫自己接受这一点,并认为这将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如果这样的话,我认为应该将这归咎于教育的失败。
实际上,我通过长期的心理诊疗与大量案例观察发现,即便是最差的学生,也仍然可以获得进步。我们可以在很多例子中发现,那些曾经在学校被视为反应迟钝、学习落后的孩子,日后反倒因为加倍努力,而成就辉煌。
与老师评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使没有老师的评语,孩子们仍会对彼此的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比如说,他们会知道谁的数学好,谁的拼写、绘画好,谁最会玩游戏,也会知道班级里的强弱排序。然而,他们共同的错误是,在某个阶段,他们似乎坚信跑在自己前面的人仿佛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们坚信自己无法超越。这种态度或许会伴随孩子终生,甚至在孩子成人后,也会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落在别人后面。
在我见到的很多班级里,很多小孩的学习成绩总会占据一定位置。比如说,他们会靠近最好的,或处在中间,或位于最下面。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这种成绩排名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天赋,更不会认为这种排名会预测孩子以后的发展。这种排名只能说明孩子们在某个阶段相对静止的状态。
实际上,我们曾多次发现,那些在班级排名最末位的人,可能会突然打破原有排名,取得惊人的进步,而且这种惊人的学习力一直可以坚持到他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某个阶段的智力测验只是对孩子状况的一种了解,以便于老师更好地组织教学,以及因材施教。我们绝不可以以孩子的考试成绩来限制孩子的潜力,更加荒谬的是,甚至以为这与糟糕的智商遗传有关。
我们一定要相信:只要孩子学习方法正确,足够勤奋刻苦,就一定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学业上的奇迹!
天性与教养
在教育的所有错误中,最严重的错误就是相信遗传的作用。实际上,这让很多老师和孩子有了可乘之机,并以此为自己的教育受挫来开脱。我认为,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真的把学生的性格和智力归于遗传,那么这个教育工作者就难以被认为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遗传”并非指生理遗传。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在我们这里不太具有研究的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