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评论区的生态】 (2/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贤者与少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
(没想到我的书还有异世界穿越客读者,好荣幸)
“欧洲历史上——”
(可我写的是奇幻)
“真实世界里——”
(可我写的是架空小说)
嗯~~
emmmm
请各位自行体会。
那么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第三种,这一种和第一种差不多常见,并且两者之间常常会重叠。
这一种,我称之为。
扣帽子型大评论家。
这也是当今的网络社会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相信各位在各种地方都能够见到不少。
正常来说,我们产生观点,是因为看到了某个东西,然后我们因为这个东西开始去推理,去论证,最后确认了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是有逻辑的人的思考。
而扣帽子型大评论家,其独特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并不是经过推理论证之后才证明自己的观点。
而是先产生了观点,之后围绕着这个观点推理论证只是为了证明它的正确性。
那么以下是我被扣的一个许多看这本书的读者都知道的帽子,及其辩证过程,请各位自行体会。
“这本书很日轻。”(提出论点)
“哪里日轻了?”(反方询问论点来由,为何觉得日轻)
“小说里头用了的‘少年’‘少女’这样的词汇”(注意,这是他的一开始的观点,也就是说他是‘因为这个’才觉得我的书日轻)
“这不是中文吗你居然可以看出来日轻,你让那些有少年少女词汇的文言文怎么办?”(强力干货反驳)
“不是日轻哪来的这么多废话,只有日轻才会这么多废话台词”(???roy问号,你不是一开始因为有少年少女这些词才觉得是日轻的吗)
“历史小说很多也台词很多啊,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有很多台词啊,歌剧还是用唱出来的台词表达的呢”(第二次干货反驳)
“你看这个修辞手法,中文哪里有这样用的,很明显是日轻翻译,还是错误的日轻翻译。”(......)
“那这一段英文翻译你要怎么翻译?”
“反正这是错误的,这是日轻。”(破罐子破摔)
嗯~~
给各位看得有点迷糊,容易被带节奏的读者老爷捋一捋。
依然是用转换概念的方式。
一般来说,我们判断一只马,是不是马,要如何判断呢?
如果是专业人士的话,可能会从各种肌肉啊,体格啊,颅骨形状啊,耳朵啊鬃毛啊之类的下手。但我们普通人要判断,当然就是看外观了,对不对。
外观上是只马,我们就觉得它是,然后后面被证明了这其实是一只骡子,我们就“啊——原来是这样”然后改变自己的观点,并且学习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确保下次不会犯相同的错误,对不对?
那么上面的那段对话,借用一个成语故事,再稍作修改的话,就变成了这样。
“这是一匹马。”(指着一只蛤蟆)
“呃,你为什么觉得是马呢。”
“因为它有明亮的眼睛。”
“因为它有健壮的腿。”
“因为它有这个,因为它有那个。”
像这样的持续转移话题试图证明自己论点的行为,是扣帽子型的特点。他们并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东西,而在试图通过辩证来证明正确与否,而是已经得出来观点,在通过辩证,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你问他他为什么觉得是这样,他提出一点,然后被你反驳,他就再提出另一个点。
他并不是因为看到了这个点,才觉得是这样。而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之后有意地去寻找这些点,用来证明自己。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证实偏见”。
它表现为“忽视一切对自己的言论不利的证据,而只看到那些能够证实自己言论的证据。”
100朵玫瑰里头,有一朵是蓝色的,其他99朵都是红色的。他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玫瑰是蓝色的”。
然后以上三种类型,在自己跳出来搞事情,却被封禁了之后。
还会到处去别的地方宣传。
作者为人不敢恭维,作者人品不好,作者脾气不好。
嗯,我能说啥呢。
希望各位学会思考,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通过逻辑思考得出的结论,不要被这些夹杂了个人主观观点的道德绑架所蛊惑,拥有自己的主见吧。
书好不好,自己看。别人说好不一定适合你,别人说不好那也只是他们自己的体会。
罗里巴嗦写了一大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写了啥。
希望这个小剧场各位看得还算乐呵吧。
我猜我大概只是心情不大好,就想写点什么,忙碌起来不那么闲。
晚安。
> (......)
(没想到我的书还有异世界穿越客读者,好荣幸)
“欧洲历史上——”
(可我写的是奇幻)
“真实世界里——”
(可我写的是架空小说)
嗯~~
emmmm
请各位自行体会。
那么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第三种,这一种和第一种差不多常见,并且两者之间常常会重叠。
这一种,我称之为。
扣帽子型大评论家。
这也是当今的网络社会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相信各位在各种地方都能够见到不少。
正常来说,我们产生观点,是因为看到了某个东西,然后我们因为这个东西开始去推理,去论证,最后确认了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是有逻辑的人的思考。
而扣帽子型大评论家,其独特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并不是经过推理论证之后才证明自己的观点。
而是先产生了观点,之后围绕着这个观点推理论证只是为了证明它的正确性。
那么以下是我被扣的一个许多看这本书的读者都知道的帽子,及其辩证过程,请各位自行体会。
“这本书很日轻。”(提出论点)
“哪里日轻了?”(反方询问论点来由,为何觉得日轻)
“小说里头用了的‘少年’‘少女’这样的词汇”(注意,这是他的一开始的观点,也就是说他是‘因为这个’才觉得我的书日轻)
“这不是中文吗你居然可以看出来日轻,你让那些有少年少女词汇的文言文怎么办?”(强力干货反驳)
“不是日轻哪来的这么多废话,只有日轻才会这么多废话台词”(???roy问号,你不是一开始因为有少年少女这些词才觉得是日轻的吗)
“历史小说很多也台词很多啊,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有很多台词啊,歌剧还是用唱出来的台词表达的呢”(第二次干货反驳)
“你看这个修辞手法,中文哪里有这样用的,很明显是日轻翻译,还是错误的日轻翻译。”(......)
“那这一段英文翻译你要怎么翻译?”
“反正这是错误的,这是日轻。”(破罐子破摔)
嗯~~
给各位看得有点迷糊,容易被带节奏的读者老爷捋一捋。
依然是用转换概念的方式。
一般来说,我们判断一只马,是不是马,要如何判断呢?
如果是专业人士的话,可能会从各种肌肉啊,体格啊,颅骨形状啊,耳朵啊鬃毛啊之类的下手。但我们普通人要判断,当然就是看外观了,对不对。
外观上是只马,我们就觉得它是,然后后面被证明了这其实是一只骡子,我们就“啊——原来是这样”然后改变自己的观点,并且学习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确保下次不会犯相同的错误,对不对?
那么上面的那段对话,借用一个成语故事,再稍作修改的话,就变成了这样。
“这是一匹马。”(指着一只蛤蟆)
“呃,你为什么觉得是马呢。”
“因为它有明亮的眼睛。”
“因为它有健壮的腿。”
“因为它有这个,因为它有那个。”
像这样的持续转移话题试图证明自己论点的行为,是扣帽子型的特点。他们并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东西,而在试图通过辩证来证明正确与否,而是已经得出来观点,在通过辩证,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你问他他为什么觉得是这样,他提出一点,然后被你反驳,他就再提出另一个点。
他并不是因为看到了这个点,才觉得是这样。而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之后有意地去寻找这些点,用来证明自己。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证实偏见”。
它表现为“忽视一切对自己的言论不利的证据,而只看到那些能够证实自己言论的证据。”
100朵玫瑰里头,有一朵是蓝色的,其他99朵都是红色的。他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玫瑰是蓝色的”。
然后以上三种类型,在自己跳出来搞事情,却被封禁了之后。
还会到处去别的地方宣传。
作者为人不敢恭维,作者人品不好,作者脾气不好。
嗯,我能说啥呢。
希望各位学会思考,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通过逻辑思考得出的结论,不要被这些夹杂了个人主观观点的道德绑架所蛊惑,拥有自己的主见吧。
书好不好,自己看。别人说好不一定适合你,别人说不好那也只是他们自己的体会。
罗里巴嗦写了一大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写了啥。
希望这个小剧场各位看得还算乐呵吧。
我猜我大概只是心情不大好,就想写点什么,忙碌起来不那么闲。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