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新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石越想到自己在古代竟如此欺世盗名,也不禁心里暗暗好笑。只是想到这也是自己在古代立足最好的办法,也就只好暗暗摇摇头了。此时听到桑充国夸奖,便故意长叹了一口气,说道:“诗赋之学,于国于家,并无半点用处,不学也罢了。况且礼部不久就要明发条例,罢诗赋、帖经、墨义,而以《论语》、《孟子》,并加《易》、《诗》等诸经之一,为取进士之法。至于殿试,更是要专试策论的。这诗赋之学,渐渐不再为国家取材之绳也。”那柴氏兄弟心里挂着这件事好久了,那次因引起石越的伤心事,不好再问,十几天来心里无时不想找个由头再来问石越,此时听他自己主动提起这件事,且又说得如此详细,机会难得,岂能错过,柴贵谊便最先忍不住,抢先说道:“今年二月以王安石大人为参知政事,创置制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六月御史中丞罢,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八月御史台十数名御史皆以论新法被罢,现在正是国家改革变法的时代,石兄又说进士科将罢诗赋,这些事情之间有什么关联吗?只是我听说庆历年间也曾罢过诗赋,不久却又恢复了旧制,罢诗赋之学到底是于国家有利还是有害呢?”他和他哥哥柴贵友就这件事参详过许久,最后觉得石越说的很可能是正确的。他们兄弟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学问是受蜀派影响的,蜀派当中,学问多有倾向佛老宿命之说,因此他们也更容易相信那些神秘主义的东西。所以他们此时想进一步了解的,倒不是来春考什么,而是罢诗赋的利弊以及与时局的关联,了解了这些,有利于他们把握政治脉搏,在明春交一份让执政大臣满意的答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苏轼自仁宗年间中进士后,就隐隐是四川士子的代表性人物,他说罢诗赋是“多事”,虽然未必有什么私心,但是却是四川士子典型的心态,因为蜀中的读书生,并不害怕写诗赋,反而喜欢文采风流的人物,考进士罢诗赋,虽然他们并不害怕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但从他们心里来说,那的确是有点多事的。而苏轼的主张若最终不被朝廷采纳,对这些年青人来说,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石越哪里知道这许多内情,见他把一年朝廷发生的大事说得丝毫不爽,不由笑道:“我一介布衣,不敢妄言朝政得失。这里都是自己人,而罢诗赋的事不久就要公布了,所以我才敢说这些事情,不过是希望你们能早做准备。至于别的,就不是我所应说的了。”
作为石越,的确是不希望在古代惹事生非,明哲者先保身,他的确是不想随便评议朝政授人以柄的。但是这柴贵谊说到七月实行的均输法,又说到八月御史台因此有十数名御史被罢斥,未免就引起了唐甘南的不满。他坐在椅子上远远笑骂道:“均输均输,官府来做生意,咱们这些做生意的小民可就惨了。我们西南的还好一点,东南那边的商人就倒霉了。”石越不禁一笑,不曾想到这个唐甘南竟然会当着这么多人面指责朝政不当,心里却暗暗想道:“你们做生意的倒霉的日子才开始呢,你要和官府没有很铁的关系,将来市易法的时候,有你哭的。”
那唐棣虽然看起来大度,却也有细心的时候,见自己二叔在那指责朝政,便过去笑道:“咱家以后少囤些货物居奇便是了。这均输法是官家增加收入的良方,不见得是坏法。”唐甘南见侄子如此说道,心下明白,便也笑道:“不错,反正生意还得做。”石越听他叔侄对答,心里突然一动,便向唐甘南问道:“却不知二叔做的是什么生意?”说得那唐甘南一愣,他不知道石越因为和唐棣平辈论交,按现代人的习惯,便可以跟着唐棣叫他二叔,此时唐甘南见石越叫得如此亲热,不由得他不发愣。不过转过念来,也觉得亲热,便笑道:“我们还能做什么生意,无非是蜀锦、陶瓷,丝绸、木材之类。有时候也卖点美酒茶叶,不过那却是朝廷管得严的。”
石越又笑着问道:“二叔的生意这么大,可曾有贩卖棉布呢?”唐甘南奇道:“棉布?棉布产量不大,做工繁琐,利润又少,远不如丝绸绢缎之大。贤侄为何对这个感兴趣呢?”石越摇摇头,不答反问:“二叔可知道棉布织成的工艺呢?”那唐棣等人看到石越居然和唐甘南谈起什么棉布来,无不莫名其妙,只有桑俞楚却觉得这小伙子蛮有意思,忍不住插口说道:“岂有不知之理,我姐夫没做过棉布生意,我却是做过。我曾亲眼见那些织户做过这些事情:凡要织成一匹棉布,首先得脱棉籽,这是最麻烦的事情,因棉籽生于棉桃内部,很不好剥,或用手直接剥去,或用一种叫铁筋的工具碾去,然而无论用哪种方法,一个织户辛苦一天,收获却是有限。大量的棉花堆积,要花费无数的人力来脱棉籽,故此这棉布之成,最先一件事就要花这许多的人力。其后无论是弹棉花,还是纺成棉纱,都是效率极低。而棉布的利润又远远比不上丝绢,故此便是我大宋境内,做这棉布的织户都是甚少的,也就是福建、岭南、崖州有人靠此谋生。”这番话说出来,石越当然是心里明白的,而唐甘南也曾见识过,亦点头称是,只有那唐棣等几个书生却恍如在听天方夜谭。
“那么以桑伯父和唐二叔看来,如果有人能够使得棉纺的过程变得简单,并且可以大批的生产,那么这棉布的利润能当几何呢?”石越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道。
桑俞楚和唐甘南几乎同时眼睛一亮,异口同声的说道:“如真能如此,这利润不可限量。”说完了才发现自己显得太热切了点,桑俞楚叹了口气,说道:“这又谈何容易?”唐甘南却嘻笑问道:“莫非贤侄有办法?”
石越正要回答,那桑充国却显得不耐烦了,本来他以为石越不过是喜欢博物,谈些民间纺织之事,当做趣谈显示自己的渊博,不料看这样子,竟然真的是在讨论起生意的事情来了。便忍不住出言讽刺道:“君子言义不言利,以石兄之才,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对这孔方兄如此看重?”他这一句话虽然显得有点无礼,但是却也说出了唐棣和柴氏昆仲的心里话,几人默不作声,都想看石越如何辩解。
石越知道这些人对于营营谋利之事,自然是很看不上眼,便是桑充国和唐棣生在商人之家,却也认为读书人言利,是一件不应当的事情。心想若不把他们说服,日后只怕就会被他们小看,当下笑着说:“桑兄只怕读书有些地方没有读到,我和令尊及唐二叔言利,却正是受孔子之教。”
桑充国冷笑道:“那倒要请教了,石兄莫非是想要发千古之覆?”
石越却不愠不火,微笑道:“那倒不敢。桑兄遍读经典,如果在下说孔圣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其实就是个‘仁’字,想必你不会反对吧?”
桑充国还没来得及回答,柴贵友就有忍不住插口说:“石兄所言极是,不过以在下之见,还有一个‘礼’字。”众人都点头称是。
石越笑着说:“这个‘礼’字,其实不过是孔圣为了达成仁道而采取的方法,以孔圣本意而言,倒不会死守着礼字不放。否则的话,当时周天子尚在,孔子何故却要去游说魏齐?而公羊又为何会有经权之说?经,即是守礼;权,即是变礼。而什么样的情况下充许有权变呢?,关键就在于是不是合乎仁道。”
一席话说得几个书生无不拜服。桑充国面色稍稍变好了一点,却又有几分不服气的问道:“这仁道和言利,又有什么关系呢?”
石越笑着说道:“什么是仁道?仁者爱人。所以爱人者为仁。如果有一个人,他行事能给百姓带来福祉,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变得富足,这就... -->>
石越想到自己在古代竟如此欺世盗名,也不禁心里暗暗好笑。只是想到这也是自己在古代立足最好的办法,也就只好暗暗摇摇头了。此时听到桑充国夸奖,便故意长叹了一口气,说道:“诗赋之学,于国于家,并无半点用处,不学也罢了。况且礼部不久就要明发条例,罢诗赋、帖经、墨义,而以《论语》、《孟子》,并加《易》、《诗》等诸经之一,为取进士之法。至于殿试,更是要专试策论的。这诗赋之学,渐渐不再为国家取材之绳也。”那柴氏兄弟心里挂着这件事好久了,那次因引起石越的伤心事,不好再问,十几天来心里无时不想找个由头再来问石越,此时听他自己主动提起这件事,且又说得如此详细,机会难得,岂能错过,柴贵谊便最先忍不住,抢先说道:“今年二月以王安石大人为参知政事,创置制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六月御史中丞罢,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八月御史台十数名御史皆以论新法被罢,现在正是国家改革变法的时代,石兄又说进士科将罢诗赋,这些事情之间有什么关联吗?只是我听说庆历年间也曾罢过诗赋,不久却又恢复了旧制,罢诗赋之学到底是于国家有利还是有害呢?”他和他哥哥柴贵友就这件事参详过许久,最后觉得石越说的很可能是正确的。他们兄弟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学问是受蜀派影响的,蜀派当中,学问多有倾向佛老宿命之说,因此他们也更容易相信那些神秘主义的东西。所以他们此时想进一步了解的,倒不是来春考什么,而是罢诗赋的利弊以及与时局的关联,了解了这些,有利于他们把握政治脉搏,在明春交一份让执政大臣满意的答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苏轼自仁宗年间中进士后,就隐隐是四川士子的代表性人物,他说罢诗赋是“多事”,虽然未必有什么私心,但是却是四川士子典型的心态,因为蜀中的读书生,并不害怕写诗赋,反而喜欢文采风流的人物,考进士罢诗赋,虽然他们并不害怕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但从他们心里来说,那的确是有点多事的。而苏轼的主张若最终不被朝廷采纳,对这些年青人来说,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石越哪里知道这许多内情,见他把一年朝廷发生的大事说得丝毫不爽,不由笑道:“我一介布衣,不敢妄言朝政得失。这里都是自己人,而罢诗赋的事不久就要公布了,所以我才敢说这些事情,不过是希望你们能早做准备。至于别的,就不是我所应说的了。”
作为石越,的确是不希望在古代惹事生非,明哲者先保身,他的确是不想随便评议朝政授人以柄的。但是这柴贵谊说到七月实行的均输法,又说到八月御史台因此有十数名御史被罢斥,未免就引起了唐甘南的不满。他坐在椅子上远远笑骂道:“均输均输,官府来做生意,咱们这些做生意的小民可就惨了。我们西南的还好一点,东南那边的商人就倒霉了。”石越不禁一笑,不曾想到这个唐甘南竟然会当着这么多人面指责朝政不当,心里却暗暗想道:“你们做生意的倒霉的日子才开始呢,你要和官府没有很铁的关系,将来市易法的时候,有你哭的。”
那唐棣虽然看起来大度,却也有细心的时候,见自己二叔在那指责朝政,便过去笑道:“咱家以后少囤些货物居奇便是了。这均输法是官家增加收入的良方,不见得是坏法。”唐甘南见侄子如此说道,心下明白,便也笑道:“不错,反正生意还得做。”石越听他叔侄对答,心里突然一动,便向唐甘南问道:“却不知二叔做的是什么生意?”说得那唐甘南一愣,他不知道石越因为和唐棣平辈论交,按现代人的习惯,便可以跟着唐棣叫他二叔,此时唐甘南见石越叫得如此亲热,不由得他不发愣。不过转过念来,也觉得亲热,便笑道:“我们还能做什么生意,无非是蜀锦、陶瓷,丝绸、木材之类。有时候也卖点美酒茶叶,不过那却是朝廷管得严的。”
石越又笑着问道:“二叔的生意这么大,可曾有贩卖棉布呢?”唐甘南奇道:“棉布?棉布产量不大,做工繁琐,利润又少,远不如丝绸绢缎之大。贤侄为何对这个感兴趣呢?”石越摇摇头,不答反问:“二叔可知道棉布织成的工艺呢?”那唐棣等人看到石越居然和唐甘南谈起什么棉布来,无不莫名其妙,只有桑俞楚却觉得这小伙子蛮有意思,忍不住插口说道:“岂有不知之理,我姐夫没做过棉布生意,我却是做过。我曾亲眼见那些织户做过这些事情:凡要织成一匹棉布,首先得脱棉籽,这是最麻烦的事情,因棉籽生于棉桃内部,很不好剥,或用手直接剥去,或用一种叫铁筋的工具碾去,然而无论用哪种方法,一个织户辛苦一天,收获却是有限。大量的棉花堆积,要花费无数的人力来脱棉籽,故此这棉布之成,最先一件事就要花这许多的人力。其后无论是弹棉花,还是纺成棉纱,都是效率极低。而棉布的利润又远远比不上丝绢,故此便是我大宋境内,做这棉布的织户都是甚少的,也就是福建、岭南、崖州有人靠此谋生。”这番话说出来,石越当然是心里明白的,而唐甘南也曾见识过,亦点头称是,只有那唐棣等几个书生却恍如在听天方夜谭。
“那么以桑伯父和唐二叔看来,如果有人能够使得棉纺的过程变得简单,并且可以大批的生产,那么这棉布的利润能当几何呢?”石越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道。
桑俞楚和唐甘南几乎同时眼睛一亮,异口同声的说道:“如真能如此,这利润不可限量。”说完了才发现自己显得太热切了点,桑俞楚叹了口气,说道:“这又谈何容易?”唐甘南却嘻笑问道:“莫非贤侄有办法?”
石越正要回答,那桑充国却显得不耐烦了,本来他以为石越不过是喜欢博物,谈些民间纺织之事,当做趣谈显示自己的渊博,不料看这样子,竟然真的是在讨论起生意的事情来了。便忍不住出言讽刺道:“君子言义不言利,以石兄之才,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对这孔方兄如此看重?”他这一句话虽然显得有点无礼,但是却也说出了唐棣和柴氏昆仲的心里话,几人默不作声,都想看石越如何辩解。
石越知道这些人对于营营谋利之事,自然是很看不上眼,便是桑充国和唐棣生在商人之家,却也认为读书人言利,是一件不应当的事情。心想若不把他们说服,日后只怕就会被他们小看,当下笑着说:“桑兄只怕读书有些地方没有读到,我和令尊及唐二叔言利,却正是受孔子之教。”
桑充国冷笑道:“那倒要请教了,石兄莫非是想要发千古之覆?”
石越却不愠不火,微笑道:“那倒不敢。桑兄遍读经典,如果在下说孔圣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其实就是个‘仁’字,想必你不会反对吧?”
桑充国还没来得及回答,柴贵友就有忍不住插口说:“石兄所言极是,不过以在下之见,还有一个‘礼’字。”众人都点头称是。
石越笑着说:“这个‘礼’字,其实不过是孔圣为了达成仁道而采取的方法,以孔圣本意而言,倒不会死守着礼字不放。否则的话,当时周天子尚在,孔子何故却要去游说魏齐?而公羊又为何会有经权之说?经,即是守礼;权,即是变礼。而什么样的情况下充许有权变呢?,关键就在于是不是合乎仁道。”
一席话说得几个书生无不拜服。桑充国面色稍稍变好了一点,却又有几分不服气的问道:“这仁道和言利,又有什么关系呢?”
石越笑着说道:“什么是仁道?仁者爱人。所以爱人者为仁。如果有一个人,他行事能给百姓带来福祉,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变得富足,这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