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赘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夏季,蔚蓝的天空中点缀朵朵白云,江宁气温宜人,城内城外一派悠闲,明媚的夏日阳光中,一条条道路,一所所庭院间落下点点树荫,鸟儿飞在河床上的画舫间,古老的城市里行人来去,酒楼茶肆当中响着艺人说书、弹唱的声调,清茶的香气与好友们汇聚交谈的声音混在一起,化为点缀这季节图卷的一部分。
时间是下午,位于城市一侧的院子里有烹煮的茶香,梧桐树的落荫将棋盘上的黑白棋子又是明明暗暗地渲染得斑驳,也是在这样的庭院间,少年的声音在响着。
“……孟子有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圣人所言,固是至理,然而自古以来,一时多助者,却未必为得道,失道者、寡助者,亦往往自视为得道之人,究竟何谓大道……孔子有云,乡愿,德之贼也,由此句可知……”
少年身材不高,面容看来还显得稚气,年纪大概是十一二岁的样子,只是一身白色长衫,头上纶巾潇洒,看起来倒是如同成熟的小大人一般。实际上此时一般人家的孩童在十一二岁时未有太多世面可见,总还是梳着孩童的双角束,也就是分开两边的发髻,因看来像角,古称“总角”,诗经中也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句子。
但这些事情,总也有各种区分,此时的孩童通常是在十五到二十岁间冠礼,以示成年。然而若是农家,往往十三四岁成亲生子的也有,许多人十五之前也就得担起家庭的担子。若是城里的孩子,蒙学之后,了解的东西多了些,便往往以文士自视,此时社会上文风盎然,一些孩童少年能写得几首诗便往往一副儒衣纶巾打扮,小大人也似,倒也是朝气蓬勃,只要打扮简单些,倒也无人去说什么。例如十五六岁的少年满口文辞,指点江山,相携狎妓的,那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
此时在庭院间说话的少年便是宁毅弟子之一的周君武,他在以往都还是活泼的孩童模样,只在最近这一年间,倒是显得成熟起来。当然,十一二岁的孩子,再成熟也有限,但主要是心中有了些想法,不再如往日一般玩闹度日,便也自觉“长大”起来,他样貌本就清秀,这时候一身小书生的模样,倒也显得有几分英气。
这时候他站在那儿说话,一边说,一边想着,组织言辞,自然是为了回答院落中长辈的问题。树荫之中,秦嗣源与康贤正下完一局棋,随口问了几句,他便针对“大道之辩”做了一番论述。院落一旁,也有一名少女坐在矮凳上看着这一幕,少女年纪也不大,头上仍梳了双丫髻,身上粉白的夏日衣裙,衬出纤秀的腰肢与穿着鹅黄牙白绣鞋的小巧双足,少女双手托了下巴,在那儿微微笑着望了这一幕,手上一把团扇,由于天气不算热,她只是偶尔扇一扇旁边小火炉上烧热水的茶壶。这自然便是小郡主周佩了。
宁毅离开江宁已经有好几日了。这对小姐弟虽然还在豫山书院挂个名,但基本上倒是脱离了那边的学习,如同以往一般,他们的学业基本上还是由康贤掌握全局,自然也有王府或驸马府中其他的夫子代为教授。周佩还未及笄,但毕竟年纪“大”了,对于她的学习进度,只随她的喜欢,要求并不严格,只是对小君武还是有相当要求的。
当然,虽然常常被强势的姐姐欺负,但周君武的脑瓜本身还是聪明的,学业算不得顶尖,倒也是中等水平,不至于会太差。
“大道之辩”是个相当万精油的题目,这题目不是秦嗣源与康贤出的,而是少年根据康贤说的几句话给扯上去的,随后洋洋洒洒的一通,两位老人听完,倒也是相视一笑。
“花团锦簇。”一个说。
“大而无当。”另一则如此评价。
评价算不得好,但作为考验少年独自思考能力的题目,总算是过了关,小君武也知道两个爷爷的性格,自己也摸着耳朵嘻嘻一笑。其实师父去苏杭之后,秦家爷爷也将要启程上京了,今天过来,看见有些东西都已经打好包。驸马爷爷这几天来下棋,大抵也是准备要送别的。
“你师父离开之后,转随王府中几位夫子学习,恐怕与豫山书院当中的进度不同。学业可还跟得上,听得懂吗?”秦嗣源笑道。
“听得懂。”周君武行了礼,也笑起来,“其实,张夫子他们已经考过学生的进度了,也是接着之后的课程讲的,还把先前的给说了一遍。只不过就算是之后的,几位夫子说的时候,学生也老觉得已经知道好多了。师父以前授课,总是洋洋洒洒地说很多不相干的东西,可现在想起来,往往他在说前面的课时,便已经把后面的东西讲到了,所以虽然有很多还未学过,但夫子们一讲,就觉得很熟悉,也很好理解。就是……嘿嘿,枯燥了些。”
这样一说,两位老人相视一笑,随后倒也是板起了脸。康贤道:“勿要自满,张夫子他们也是当今大儒,颇有学识见地。各人教授的方法不同,你虽然觉得理解了些,却未必能学到张夫子的学问真谛,他们所说所言,虽听来懂了,但越是这样,越要细细思考。”
君武恭谨地点头:“是的,师父走时,也是这样说过的,他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本领,当学生的,应当学会思考,好的东西,都要学过来,至于何谓好的,总是要以后的实践里慢慢验证。想法怎样活跃都可以,就是不能傲慢。”
“似立恒这样当人师父的,倒也真是难以找到了……”秦嗣源失笑,康贤没好气地摇头,周君武倒是为着这师父微微有些自豪的样子,一旁托着下巴的小郡主微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似乎正在想着些什么。秦嗣源随后又考了一下君武对四书的掌握,又与康贤聊了一会儿,沏了一壶茶,准备摆开新的棋局时,又说起宁毅的事情。
“立恒离开江宁之前,倒是与他说了上京之事,只是立恒心中似乎还有顾虑。他心中所想,其实一向令人难以把握,以往他只谈做事,不谈救国济民,在我看来,看来也是他心中对于那大道,有所顾虑,因此慎之又慎。”
康贤点了点头:“他做事是极有办法的。只是以往倒也看得出来,对于世俗官场,总有些不以为然。他若是能想通出来帮你,你在京城,做各种事情阻力倒也是少些。”
秦嗣源微微摇了摇头:“立恒做事,一向沉稳,只是看他风格,目标却又往往激进彻底,偏偏他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他心中恐怕也是明白的。离开之时他曾与我说过,若真要出来做事,连他自己也不清楚那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我最近也在想,联金抗辽,最后到底会是个怎样的结果,我也不知道,金国大了,谁知道会不会是另一个辽国,有时候,有好心,未必能做成好事来。”
“至少有机会了,金辽两国打起来,我们只要把握机会,打胜几仗,便可以收复山河,但若在这样的机会中还打不胜。那总不至于是你一个人的事。”
“若是这样……国家也该亡了……”秦嗣源皱着眉头,想起这句话。其实若是一般的小民说起来,这话真是有些大逆不道,但在这里自然无妨,康贤也皱起了眉头。秦嗣源压低声音,“其实啊,我觉得立恒顾虑在此。”
“嗯?”
“他心中所想,一向如他做事的风格,简简单单。那****听他说出这句话来,看似玩笑,实际未必。或许在他看来,我朝积弱至此,若然真有那一日,有此这等机会都抓不住,这等家国……便是该亡了……”
“岂能如此……”
“机会已经有了,此去汴京,我自当配合李相,由其整顿军务,但能否做好,恐怕仍是困难重重。呵,自古以来,天下之事,便是小小变革,都是困难无数,欲行大变革者,十有八九,难有归处。他说:‘你老人家前途未明,不跟你混。’呵呵,虽是玩笑,但这些事情,立恒怕也是想得清楚,他有这见地,恐怕对于如何去做,如何抓住这机会,其中困难,也是想过了,他或许是想得太难,心有成见,因此望而却步。在我想来,这才是他一直推脱的理由。”
“难也总得有人去做。”
“事情越是激烈,变革越多,越难知道后来结果,立恒恐怕是觉得自己做事风格太过激烈,他终究未曾进入政坛,单凭想象,怕自己日后过于执着,因此才起的隐居之念。我这几日想来,也只有这个理由了。”
“呵,未曾做过,便自以为了解,是否太过自大?”康贤笑道。
“若是旁人,我也会这样说,二十出头,就算自视甚高者,预估将来,也不过认为自己能当个知县知府。但立恒这人,我却不好说,只是在江宁的几次事情,行事老辣,年轻一辈中,我也是平生仅见,他天生能看见人心所想,并且能将之操控在手,以达成目的。此人若在乱世,必为枭雄,只是他对自己的能力既有认知,又有节制,才是我真正欣赏的地方。如此次我邀其进京,他心中未必是真正排斥,但一方面对将来困难有认知,另一方面对自己做法有认知,因为怕做成坏事反倒有所克制,这在我看来,反倒不是畏缩,而只是让我更加欣赏他了。”
老人又笑了笑:“不过,他出不出世我倒是不担心,有这能力,迟早是会出来的,先待他自己把一切想清楚吧。”
两人此时说话,并未避开旁边的周君武。他毕竟与一般的学生不同,若是一般的学生,尊师重道这是最重要的事,两人势必不会在他面前谈论他的师父,但君武毕竟是康王府的小王爷。虽然说武朝对宗师管理得严,但另一方面,周君武还是康贤的弟子,康贤的妻子成国公主名下大量的皇家产业,虽说康贤与周萱自己也有儿孙,但将来这些产业要传下去,需要上面点头,君武其实是要作为管理者之一来培养的。宁毅毕竟是个太难把握的人,将来若真有什么事,两人此时的评价,就会成为君武心中的一大参考。
当然,也是因为这是正面评价,两人才会说上一说,他们谈论之时,君武也皱着眉头表情有些犹豫,待到说完,方才笑了起来。秦嗣源微笑着看他一眼:“君武方才论述大道之辩,其中倒也有些是立恒的看法吧?”
君武微微犹豫,随后点头:“师父也说过的,不过……这段之上,师父似乎也有些欲言又止。”
“呵呵,你师父是怕说得太激烈,反倒吓坏了你们。他这人啊,恐怕会说,用完之后好用的才是大道,说的都没用。不过,君武你随着立恒,我觉得,学得最多的不是诗文字句四书五经,而是如何去看事情想事情。你觉得张夫子他们教的许多都变得易懂了,固然也是因为立恒提过,但主要还是你更加会想了。”
君武用力点头。
“但是太早学会想,未必就是好。”秦嗣源微笑着,“其实读书之人,识字认字,最后都是让人增广见闻,然后学会怎样去想。只要真正学会了怎样去想,再学其它,都是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你的师父一贯教学是为了让你们尽早的学会想,所以他说那些故事,引导你们去动脑筋。这样你们就学得更快。可你们现在年纪太小了,阅历不够,想得多了,其实有失偏颇,到最后,便恐怕会目中无人了,觉得张夫子比不了宁老师,进而觉得张夫子说的不够有道理,甚至可能会开始觉得古圣先贤的文章有谬误……你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开始目中无人,夜郎自大!君武,这些话,你要记清楚。”
秦嗣源待小辈一向宽厚和蔼,方才康贤说君武的论述“大而无当”,他也只是说“花团锦簇”,但这时说着,表情却开始严肃起来,到最后,甚至变得有几分严厉。君武也连忙是肃容坐正了,聆听教导。片刻后,秦嗣源的表情才放缓。
“所以一般来说,老师教导弟子,初时只是让你们记得,等到你们真的年纪大了,可以真正见到一些事情了,才让你们想,这样你们的根基就扎实得多。当然,我并非说你的师父教导有误,只看他叮嘱你的事项,便知他对此也是非常重视。他有所控制,可你毕竟是个孩子,秦爷爷快要上京了,因此想要对此再叮嘱你一番,会想,是好事,但如你师父所言,切忌傲慢,其他人说的话,就算你不以为然的,就算觉得陈腐的,也务必用心记住,只要能记住,往后你大了,一一印证,也会发现旁人为何会那样想,会发现其中道理,那样做,你必能发现其中的好处。”
少年肃容行礼:“君武记得了。”
“如此便好。”秦嗣源笑着,“不过,当初你与立恒所学,虽也学习四... -->>
夏季,蔚蓝的天空中点缀朵朵白云,江宁气温宜人,城内城外一派悠闲,明媚的夏日阳光中,一条条道路,一所所庭院间落下点点树荫,鸟儿飞在河床上的画舫间,古老的城市里行人来去,酒楼茶肆当中响着艺人说书、弹唱的声调,清茶的香气与好友们汇聚交谈的声音混在一起,化为点缀这季节图卷的一部分。
时间是下午,位于城市一侧的院子里有烹煮的茶香,梧桐树的落荫将棋盘上的黑白棋子又是明明暗暗地渲染得斑驳,也是在这样的庭院间,少年的声音在响着。
“……孟子有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圣人所言,固是至理,然而自古以来,一时多助者,却未必为得道,失道者、寡助者,亦往往自视为得道之人,究竟何谓大道……孔子有云,乡愿,德之贼也,由此句可知……”
少年身材不高,面容看来还显得稚气,年纪大概是十一二岁的样子,只是一身白色长衫,头上纶巾潇洒,看起来倒是如同成熟的小大人一般。实际上此时一般人家的孩童在十一二岁时未有太多世面可见,总还是梳着孩童的双角束,也就是分开两边的发髻,因看来像角,古称“总角”,诗经中也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句子。
但这些事情,总也有各种区分,此时的孩童通常是在十五到二十岁间冠礼,以示成年。然而若是农家,往往十三四岁成亲生子的也有,许多人十五之前也就得担起家庭的担子。若是城里的孩子,蒙学之后,了解的东西多了些,便往往以文士自视,此时社会上文风盎然,一些孩童少年能写得几首诗便往往一副儒衣纶巾打扮,小大人也似,倒也是朝气蓬勃,只要打扮简单些,倒也无人去说什么。例如十五六岁的少年满口文辞,指点江山,相携狎妓的,那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
此时在庭院间说话的少年便是宁毅弟子之一的周君武,他在以往都还是活泼的孩童模样,只在最近这一年间,倒是显得成熟起来。当然,十一二岁的孩子,再成熟也有限,但主要是心中有了些想法,不再如往日一般玩闹度日,便也自觉“长大”起来,他样貌本就清秀,这时候一身小书生的模样,倒也显得有几分英气。
这时候他站在那儿说话,一边说,一边想着,组织言辞,自然是为了回答院落中长辈的问题。树荫之中,秦嗣源与康贤正下完一局棋,随口问了几句,他便针对“大道之辩”做了一番论述。院落一旁,也有一名少女坐在矮凳上看着这一幕,少女年纪也不大,头上仍梳了双丫髻,身上粉白的夏日衣裙,衬出纤秀的腰肢与穿着鹅黄牙白绣鞋的小巧双足,少女双手托了下巴,在那儿微微笑着望了这一幕,手上一把团扇,由于天气不算热,她只是偶尔扇一扇旁边小火炉上烧热水的茶壶。这自然便是小郡主周佩了。
宁毅离开江宁已经有好几日了。这对小姐弟虽然还在豫山书院挂个名,但基本上倒是脱离了那边的学习,如同以往一般,他们的学业基本上还是由康贤掌握全局,自然也有王府或驸马府中其他的夫子代为教授。周佩还未及笄,但毕竟年纪“大”了,对于她的学习进度,只随她的喜欢,要求并不严格,只是对小君武还是有相当要求的。
当然,虽然常常被强势的姐姐欺负,但周君武的脑瓜本身还是聪明的,学业算不得顶尖,倒也是中等水平,不至于会太差。
“大道之辩”是个相当万精油的题目,这题目不是秦嗣源与康贤出的,而是少年根据康贤说的几句话给扯上去的,随后洋洋洒洒的一通,两位老人听完,倒也是相视一笑。
“花团锦簇。”一个说。
“大而无当。”另一则如此评价。
评价算不得好,但作为考验少年独自思考能力的题目,总算是过了关,小君武也知道两个爷爷的性格,自己也摸着耳朵嘻嘻一笑。其实师父去苏杭之后,秦家爷爷也将要启程上京了,今天过来,看见有些东西都已经打好包。驸马爷爷这几天来下棋,大抵也是准备要送别的。
“你师父离开之后,转随王府中几位夫子学习,恐怕与豫山书院当中的进度不同。学业可还跟得上,听得懂吗?”秦嗣源笑道。
“听得懂。”周君武行了礼,也笑起来,“其实,张夫子他们已经考过学生的进度了,也是接着之后的课程讲的,还把先前的给说了一遍。只不过就算是之后的,几位夫子说的时候,学生也老觉得已经知道好多了。师父以前授课,总是洋洋洒洒地说很多不相干的东西,可现在想起来,往往他在说前面的课时,便已经把后面的东西讲到了,所以虽然有很多还未学过,但夫子们一讲,就觉得很熟悉,也很好理解。就是……嘿嘿,枯燥了些。”
这样一说,两位老人相视一笑,随后倒也是板起了脸。康贤道:“勿要自满,张夫子他们也是当今大儒,颇有学识见地。各人教授的方法不同,你虽然觉得理解了些,却未必能学到张夫子的学问真谛,他们所说所言,虽听来懂了,但越是这样,越要细细思考。”
君武恭谨地点头:“是的,师父走时,也是这样说过的,他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本领,当学生的,应当学会思考,好的东西,都要学过来,至于何谓好的,总是要以后的实践里慢慢验证。想法怎样活跃都可以,就是不能傲慢。”
“似立恒这样当人师父的,倒也真是难以找到了……”秦嗣源失笑,康贤没好气地摇头,周君武倒是为着这师父微微有些自豪的样子,一旁托着下巴的小郡主微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似乎正在想着些什么。秦嗣源随后又考了一下君武对四书的掌握,又与康贤聊了一会儿,沏了一壶茶,准备摆开新的棋局时,又说起宁毅的事情。
“立恒离开江宁之前,倒是与他说了上京之事,只是立恒心中似乎还有顾虑。他心中所想,其实一向令人难以把握,以往他只谈做事,不谈救国济民,在我看来,看来也是他心中对于那大道,有所顾虑,因此慎之又慎。”
康贤点了点头:“他做事是极有办法的。只是以往倒也看得出来,对于世俗官场,总有些不以为然。他若是能想通出来帮你,你在京城,做各种事情阻力倒也是少些。”
秦嗣源微微摇了摇头:“立恒做事,一向沉稳,只是看他风格,目标却又往往激进彻底,偏偏他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他心中恐怕也是明白的。离开之时他曾与我说过,若真要出来做事,连他自己也不清楚那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我最近也在想,联金抗辽,最后到底会是个怎样的结果,我也不知道,金国大了,谁知道会不会是另一个辽国,有时候,有好心,未必能做成好事来。”
“至少有机会了,金辽两国打起来,我们只要把握机会,打胜几仗,便可以收复山河,但若在这样的机会中还打不胜。那总不至于是你一个人的事。”
“若是这样……国家也该亡了……”秦嗣源皱着眉头,想起这句话。其实若是一般的小民说起来,这话真是有些大逆不道,但在这里自然无妨,康贤也皱起了眉头。秦嗣源压低声音,“其实啊,我觉得立恒顾虑在此。”
“嗯?”
“他心中所想,一向如他做事的风格,简简单单。那****听他说出这句话来,看似玩笑,实际未必。或许在他看来,我朝积弱至此,若然真有那一日,有此这等机会都抓不住,这等家国……便是该亡了……”
“岂能如此……”
“机会已经有了,此去汴京,我自当配合李相,由其整顿军务,但能否做好,恐怕仍是困难重重。呵,自古以来,天下之事,便是小小变革,都是困难无数,欲行大变革者,十有八九,难有归处。他说:‘你老人家前途未明,不跟你混。’呵呵,虽是玩笑,但这些事情,立恒怕也是想得清楚,他有这见地,恐怕对于如何去做,如何抓住这机会,其中困难,也是想过了,他或许是想得太难,心有成见,因此望而却步。在我想来,这才是他一直推脱的理由。”
“难也总得有人去做。”
“事情越是激烈,变革越多,越难知道后来结果,立恒恐怕是觉得自己做事风格太过激烈,他终究未曾进入政坛,单凭想象,怕自己日后过于执着,因此才起的隐居之念。我这几日想来,也只有这个理由了。”
“呵,未曾做过,便自以为了解,是否太过自大?”康贤笑道。
“若是旁人,我也会这样说,二十出头,就算自视甚高者,预估将来,也不过认为自己能当个知县知府。但立恒这人,我却不好说,只是在江宁的几次事情,行事老辣,年轻一辈中,我也是平生仅见,他天生能看见人心所想,并且能将之操控在手,以达成目的。此人若在乱世,必为枭雄,只是他对自己的能力既有认知,又有节制,才是我真正欣赏的地方。如此次我邀其进京,他心中未必是真正排斥,但一方面对将来困难有认知,另一方面对自己做法有认知,因为怕做成坏事反倒有所克制,这在我看来,反倒不是畏缩,而只是让我更加欣赏他了。”
老人又笑了笑:“不过,他出不出世我倒是不担心,有这能力,迟早是会出来的,先待他自己把一切想清楚吧。”
两人此时说话,并未避开旁边的周君武。他毕竟与一般的学生不同,若是一般的学生,尊师重道这是最重要的事,两人势必不会在他面前谈论他的师父,但君武毕竟是康王府的小王爷。虽然说武朝对宗师管理得严,但另一方面,周君武还是康贤的弟子,康贤的妻子成国公主名下大量的皇家产业,虽说康贤与周萱自己也有儿孙,但将来这些产业要传下去,需要上面点头,君武其实是要作为管理者之一来培养的。宁毅毕竟是个太难把握的人,将来若真有什么事,两人此时的评价,就会成为君武心中的一大参考。
当然,也是因为这是正面评价,两人才会说上一说,他们谈论之时,君武也皱着眉头表情有些犹豫,待到说完,方才笑了起来。秦嗣源微笑着看他一眼:“君武方才论述大道之辩,其中倒也有些是立恒的看法吧?”
君武微微犹豫,随后点头:“师父也说过的,不过……这段之上,师父似乎也有些欲言又止。”
“呵呵,你师父是怕说得太激烈,反倒吓坏了你们。他这人啊,恐怕会说,用完之后好用的才是大道,说的都没用。不过,君武你随着立恒,我觉得,学得最多的不是诗文字句四书五经,而是如何去看事情想事情。你觉得张夫子他们教的许多都变得易懂了,固然也是因为立恒提过,但主要还是你更加会想了。”
君武用力点头。
“但是太早学会想,未必就是好。”秦嗣源微笑着,“其实读书之人,识字认字,最后都是让人增广见闻,然后学会怎样去想。只要真正学会了怎样去想,再学其它,都是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你的师父一贯教学是为了让你们尽早的学会想,所以他说那些故事,引导你们去动脑筋。这样你们就学得更快。可你们现在年纪太小了,阅历不够,想得多了,其实有失偏颇,到最后,便恐怕会目中无人了,觉得张夫子比不了宁老师,进而觉得张夫子说的不够有道理,甚至可能会开始觉得古圣先贤的文章有谬误……你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开始目中无人,夜郎自大!君武,这些话,你要记清楚。”
秦嗣源待小辈一向宽厚和蔼,方才康贤说君武的论述“大而无当”,他也只是说“花团锦簇”,但这时说着,表情却开始严肃起来,到最后,甚至变得有几分严厉。君武也连忙是肃容坐正了,聆听教导。片刻后,秦嗣源的表情才放缓。
“所以一般来说,老师教导弟子,初时只是让你们记得,等到你们真的年纪大了,可以真正见到一些事情了,才让你们想,这样你们的根基就扎实得多。当然,我并非说你的师父教导有误,只看他叮嘱你的事项,便知他对此也是非常重视。他有所控制,可你毕竟是个孩子,秦爷爷快要上京了,因此想要对此再叮嘱你一番,会想,是好事,但如你师父所言,切忌傲慢,其他人说的话,就算你不以为然的,就算觉得陈腐的,也务必用心记住,只要能记住,往后你大了,一一印证,也会发现旁人为何会那样想,会发现其中道理,那样做,你必能发现其中的好处。”
少年肃容行礼:“君武记得了。”
“如此便好。”秦嗣源笑着,“不过,当初你与立恒所学,虽也学习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