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dbiquge.co,一品仵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振和曲肃皆面色一变,连邱安那睡意惺忪的眼都似乎睁了睁,头脑灵活的人已仿佛猜到了皇后之意!
果然,暮青接着道:“仍是比方,你三年还清,每年只需还三百五十文钱,五年还清,每年要还三百八十文,十年还清,每年就要还四百五十文。你从本宫手里借的银子既能助你度过难关,每年三四百文的债又不会使你生计艰难,而本宫则不必担心家中日渐亏空,下回无银施借他人。”
话音一落,州臣们嘶嘶抽气,刘振和曲肃对望一眼,皆压抑不住胸中的激越之情!
暮青又道:“除了贷粮,还可以贷种,凡发水潦螟蝗之灾,蠲免赈给过后,官府皆可行赈贷粮种之策,如此,既可助灾民早日归乡事农,灾年过后又可补仓,以备不时之需。”
淮州文武听至此处,已然激动得面颊生辉,不等暮青再言,便热切地议论了起来!
“竟还可贷种?”
“对!对!如此一来,灾事过后,两仓便有可平之法了!”
“以往,朝廷每年征收的粮食中有半数用于赡军,再刨去用于俸禄的钱粮,能补入两仓的储粮就更少了。不提灾年的用度,平常的年份里,济贫扶弱、赡老恤囚、平抑粮价,也是支出颇重。每年赋税一途所补入的仓粮仅够支出之用,一逢灾年,两仓大开,赈灾粮要么需跟朝廷要,要么就得逼商户捐卖。商户不满,明里暗里的跟官府对着干,赈灾之策施行不畅,头疼得很。如今,有蠲免、赈给、赈粜三策在前,赈贷之策在后,两仓的压力可谓大减!”
“是啊,地方粮仓的压力大减,等同于给国库减轻压力了。”
听着议论,邱安对同僚们笑道:“这哪是平仓之法,实乃富仓之策!说不必再担心两仓日渐亏空,那是皇后娘娘谦虚,依我这粗人之见,假以时日,两仓必丰!两仓大丰,莫说赈灾了,急时定有余力赡军!”
刘振道:“正是!尤其是分期赈贷之策!灾年之时,先以仓粮无偿赈济灾民,待大灾过后再行赈贷之策,令百姓还粟于仓。而分期还粟,既不影响生计,两仓还可常年补入息粮。待遇灾年,两仓已丰,又可无偿赈济灾民。如此循环不息,可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何止啊?灾民回乡之后,施政也是不易,本官在莲池县为知县时,一些游手好闲之徒习惯了官府赈济,恨不得灾荒,好伸手吃穿。这赈贷之策正好治一治这些泼皮无赖的懒筋!哈哈!良策!良策啊!””曲肃手舞足蹈,举止疯癫,忽然撩起官袍一跪,朝凤驾行了个伏拜大礼,高声道,“此策利在粮仓,功在社稷!微臣拜服,谢娘娘赐计!”
众州臣见了,纷纷叩拜,齐声道:“臣等拜服,谢娘娘赐计!”
群情激越,热切的气氛在此时此刻的公堂上却显得怪异至极。
许仲堂、吴长史等人面红耳赤,百感交集。
他们多是一州要臣,深知两仓之弊和赈灾之难,每回商议对策,州衙里都能吵翻天,没人能拿得出一个长久可行之策来。两江流域大水为患,古来如此,历朝历代,治水屯粮都是国之大计。朝中大臣也好,地方官吏也罢,不知多少人苦思钻研过农耕水利之策及历朝赈灾记要,可良策难得,尤其是长久可行之法。
谁能想到,满朝文武苦思不得的良策,竟得自当今皇后?
赈贷之策本就新鲜,分期还粟更是闻所未闻!官府赈贷于民,能得粟三五倍之数!虽说时日颇长,可积少成多,赈贷万民,一年能得多少仓粮?思之令人心惊!若赋税如此,百姓定不堪重负,可若仅仅用于赈灾,又行分期之法缓之,便既能救民又不伤民,既能补仓又能富仓,既可为下一次灾荒之年做好储粮准备,战时还有余力赈军,真可谓万全之策!
如此奇策,若非亲耳所闻,真难想象脱胎于一介民间女子!
叫人细思恐极的是,淮州水灾发于八月,若皇后早得此法,理应早跟圣上提了才是,且她今日本应在神甲军中,却忽然到了淮州,莫非……此法是得于近日?亦或是……今日?
若真如此,皇后之智岂不近乎于妖?
一干逆党心惊不已,何初心的脸色也惨白如纸,她几乎不敢去瞥地上。逆党被绑了起来,尸首却没清理出去,就这么横陈于公堂之上,州臣们一举一动之间,血腥味儿直扑人的脸,她因不想在人前失仪才强忍着腹中不适。她以为不看地上便能忍得住,却忘不了神甲侍卫随皇后杀进州衙时那惨烈的一幕。当时,一个断了臂的,一个脑袋被削掉一半的,还有一个被腰斩的。当时,那人没死,惨号着爬出公堂,半截身子在外头,半截身子在门边,鲜血肚肠拖得老长……
州臣们起初没缓过神儿来,后来拜见过了皇后,也不先请旨将公堂洒扫出来,竟就这么议起了州政!皇后出身民间,不晓礼仪,这些州臣难道也不懂礼法?
疯子!都是疯子!
她堂堂侯府贵女,竟还不如刺史的家眷,不仅要在此忍受遍地污血的公堂,还要看着这些没用的州臣拜服在皇后面前!
何初心瞥向上首,目光深似幽沼,恨意幽幽,绵长无尽。
利在粮仓,功在社稷?
一介出身民间的贱女子,也懂国策?笑话!这些七尺男儿、一州要臣竟都议了起来,一个一个的,都疯了不成?!
这时,暮青道:“本宫临机得此一策,尚欠细则,离施行还远。所谓术业有专攻,狱事乃本宫之所长,国事上只能出个主意,还需卿等奏与朝廷,严加考察,谨慎定则。卿等可翻阅本州历年农收记案,根据本州的收成制定利率,区别良田与贫地的收息,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不可为了丰仓而收息过高,更不可为了丰仓而废蠲免、赈给、赈粜之策。赈灾之要在于助灾民度过灾厄为先,补仓乃灾后之事,切勿本末倒置。本宫会向圣上提议以淮州作为赈贷之策的试点,倘若日后发现有官吏为谋政绩或仓粮之利而废弛三策,借赈贷盘剥百姓,朝廷一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臣等谨遵懿旨!”州臣们齐声应是,心中却波澜滔天。
临机得此一策?
果然,皇后是刚刚才想出赈贷之策的!
这简直非人!
而且,什么叫只能出个主意?只是出个主意便出了个万全之策,连如何制定细则都指点清楚了,甚至预见到了会有官吏为谋政绩以赈贷盘剥百姓,故而提出拿淮州作为试点。想想便知,试行期间,淮州官吏的一举一动定会被朝廷盯得死死的,若被拿住错处,朝廷是不介意重惩以儆效尤的。皇后连这些事都想到了,真是好一个术业有专攻!若这也能算只是出个主意,那他们这些连主意都出不了的州官是否该辞官还乡?
僚属们可以震惊失色,刘振身为刺史,却只能强捺心中波澜,说道:“微臣这就将赈贷之策与叛党谋逆的事一并奏与朝廷!”
“不急。”
“且慢!”
这时,两道话音同时传来,叫刘振不由怔住——让他不急的是皇后,说慢的是曲肃。
暮青见曲肃也有话要说,便让他先说,“别驾还有何事?”
曲肃道:“启奏娘娘,赈贷的确是奇策,可娘娘也说,此策尚欠细则,需要朝议,还不能立刻施行。但眼下州衙外头有三万灾民亟待安置,重建村镇才是当务之急,如何处置那些搅扰重建的商户,还请娘娘决断。”
州臣们一听,这才回神!
是啊,刚刚问的是重建村镇的事,但皇后并未决断,而是指出了赈灾之策的不足之处,并指点了改革之策,但重建村镇之困依旧没有解决,这才是当务之急!
何初心闻言,嘴角扬了扬,意味嘲弄。人言皇后睿智,传闻果然不虚,皇后知道重建村镇之事两难,不易裁夺,便拿个新策出来,且不论管用与否,仅凭此策闻所未闻,便足以糊弄一会儿州臣。皇后大抵以为州臣们议着新策,就会把恭请凤裁之事抛到脑后了,但她算漏了曲肃这个狂人,此人不在乎官位,甚至不在乎性命,他眼中只有灾民,为了灾民连凤驾都敢责骂,岂会让皇后轻易蒙混过关?
这下子,可有好戏看了。
何初心瞥向暮青,等着看她出丑。
却见暮青面色甚淡,说道:“哦,这事儿啊,根本无需决断。”
什么?
不仅何初心怔住,一干州臣皆抬头望来。
曲肃这回没急,反倒恭恭敬敬地问道:“娘娘之意是?”
暮青转头看向许仲堂和吴长史等人,道:“他们不反,重建村镇之事的确需要决断,他们一反,事情反倒变得容易了,不是吗?”
这话叫满堂之人一时间都难以转过弯儿来。
刘振道:“微臣愚钝,请娘娘明示。”
暮青没搭腔儿,而是对许仲堂道:“你们今日起事,事先知道凤驾有假,连替子的身份都很清楚。起事之后,先谋文武大印,再放州牢重犯,而后逼降州臣,这州衙内外你们都安排了人,可谓计划周祥。今日,刺史府内曾传出两道火哨,第一道应是起事之号,第二道是事成之号,你们在州城内一定还有同党,得知事成,他们必定有所行动。而你们举事,兵马钱粮缺一不可,可眼下大灾,朝廷调拨的赈灾粮所剩不多,两仓又亏空多年,你们的钱粮打哪儿来?自然是从商户那儿来。淮州多巨商,此前就有奏折入朝,说林党与绿林草莽及漕商勾结私挪私贩两仓储粮,问朝廷要不要严查,可朝廷还没批复,淮州就发了水灾,赈灾至今,前事就耽搁了下来。那些商户本就和你们是一条船上的人,此前朝廷严查林党,他们必然早已如惊弓之鸟,前些日子官府逼他们低价卖粮,又惹恼了他们。如此一来,如若得知你们举事已成,他们会不追随你们吗?”
暮青目光一转,对曲肃道:“此事根本无需决断,只需等着,看谁会反。谁反拿谁,查抄的银子足够你们用来重建村镇了!”
“看谁会反!看谁会反……”曲肃目光呆滞,口中喃喃地念叨。
“如此一来,官府可从正经的商户那里足价买料雇工,既可不伤无辜商户,朝廷也无需再查与林党勾结的漕商了,一举三得!”暮青又道。
“一举三得!好一个一举三得!”州臣们琢磨了过来,纷纷叫绝!
刘振难以置信地看着暮青,半晌之后,叹道:“娘娘之智,名不虚传!方才,娘娘要微臣不必急着奏报朝中,原来是为了看淮州还有何人会反?”
叹罢,他不禁有些后怕。
刺史府刚遭血洗,他惊魂未定,若此事让他来处置,他必定先请邱总兵率军平乱,先稳定州城的治安,再将事情急报朝中。若非皇后在此,这会儿淮州军定然已在城中平乱了,如此一来,只怕那些此前与林党有所勾结的漕商还未投诚乱党,乱事就已平息了。那么,他在重建村镇之事上就要错失良机了。
好险!
“淮州何其有幸,今日能有娘娘坐镇!微臣代淮州百姓多谢皇后娘娘!”刘振收回目光,诚心叩拜。
淮州文武也纷纷再次叩谢凤驾。
何初心咬着唇,腥甜入喉,煞了心。
为什么?
她放弃骄傲,不惜顶撞祖父,以死相逼求来的机会,哪怕当替子,哪怕是假皇后,她都愿意做这一回梦。皇后却偏在不该出现之时出现,她被淮州文武看尽笑话,而她却一次次地在州臣面前摆尽威风!
到底为什么皇后要来淮州?
何初心瞥向暮青,见那青黑的公服衬得女子的眉目格外清冷,百鸟拥着,群臣跪着,她的眸却如同被一场秋雨洗过似的,凉意袭人。
“本宫要是不来淮州,岂能见识到一帮官吏为补仓粮而逼商户低价卖米?那些商户之中纵然有不法之辈,可必然也有正经商人,你们身为一州父母官,竟不加甄别,强逼商户卖米!此等行径,与强盗何异?”暮青忽然话锋一转!
谁也不清楚皇后为何突然大发雷霆,但正因见识过皇后之能了,淮州文武皆屏息听训,大气也不敢出一声。
“你们心系灾民原本无错,可难道灾民是民,商户就不是民了?如若只因商户富足,大灾当前就理所应当捐献钱粮,那你们身为一州之父母官,百姓之表率,何不散尽家财救济灾民?”
别说,散尽家财救济灾民的还真有——曲肃。
其余大小州吏也在刺史刘振的发动下捐了钱粮,虽说不至于散尽家财,可也有捐的不少的。
自古非常时期皆是行非常手段,逼商户捐卖钱粮实在是太常见了,商户虽然是民,但朝廷重农,官府自然以救济灾民为先。
但这话州臣们只敢在心中嘀咕,却没人敢说,连曲肃都没吭声。
皇后却仿佛能读懂人的心思般,斥问道:“你们捐献钱粮救济灾民,那是出于自愿,与朝廷逼你们捐钱捐粮能一样吗?日后但有灾荒之年,朝廷不必调拨赈灾钱粮了,只需行非常手段,先扣你们三年俸禄,再命州军去你们府上挨家挨户地收缴家粮,你们可无怨言?”
呃,这……
一干州臣眨巴着眼皮子,嘴角抽了抽。
“你们若有怨言,为何商户就怨不得?你们骂商户盘剥仓司,怎知背后无人骂你们是一帮昏官酷吏?你们只怪商户从中作梗,阻挠官府重建村镇,可本宫就不信了,淮州这么多的巨商大贾,难道没有一个大善人?没有一人怜恤灾民,自愿出工出料助官府赈灾?想来不是没有,而是你们先失了民心啊!以至于朝廷有难,无人肯援!到头来,你们头疼,灾民受苦,你们盘算盘算,灾民可有少受一天的苦?”
话音落下,群臣哑然。
曲肃身僵如石,如遭当头棒喝!为了赈灾,他曾捐尽钱粮,他曾夙夜难眠,他曾不惜背负商户的愤恨与骂名,他一直觉得他是在救灾救民。难道,竟是他错了?
“人吃五谷杂粮,谁无妻儿老小?倘若一遇灾荒,朝廷就克扣俸禄查抄官宅,长此以往,谁愿为官?无人为官,何以治国?而官府肆意盘剥商户,长此以往,谁敢行商?无人行商,又怎能不伤漕运赋税?本宫不否认你们之中有忧国忧民的好官,可不知何为社稷,何为民心,纵然是鞠躬尽瘁,也不过是白操劳一场!”
群臣哑然,气氛死寂。
公堂外,天地肃清,松影似针,不知刺了谁的心。
半晌,刘振叩首道:“娘娘之言,振聋发聩,微臣受教!”
忧漕运忧赋税的是他,到头来却是他糊涂,没想到伤了漕运赋税的竟恰恰是官府。
“启奏皇后娘娘,逼商户卖粮是微臣的主意,微臣愿承担罪责!”曲肃也随之叩首,听声音竟有些哽咽。
“你身为淮州别驾,一州要臣,威逼商户,这民怨已经算到官府头上了!问你的罪容易,丢了民心又该如何收回来?”
“微臣……罪该万死!”曲肃以头撞地,悔痛难当。
他因刚直敢言,不被上官所喜,所以当了十多年的知县。圣上亲政后,不知怎的听说了他,竟褒扬他是个直臣,并钦点他为淮州别驾。他刚上任,淮州便发了水灾,他本想将赈灾的事办好,以报圣上的知遇之恩,却没想到正是他的激进闯了大祸。他本不惧丢官去职,甚至早已想过辞官以平民怨,可正如皇后所言,这民怨已然算到了朝廷头上,朝廷革他的职容易,失了的民心想收回来谈何容易?
除非,无辜粮户的损失能补还回去。
可莫说朝廷革他的职,就算留着他,他一生的俸禄都难补粮户的损失。死没用,他知道,可他有负灾民,有负圣恩,万死难辞其咎。
“死有何用?你是圣上钦点的别驾,就这点儿出息?”暮青冷声斥道,“主意是你出的不假,可淮州上有刺史,下有僚属,仅凭你出个主意就能成事了?低价卖粮之令既是官令,责任就应当在官府,在朝廷!这民心失了,朝廷认了,粮户的损失由朝廷补还!”
什么?!
曲肃抬起头来,以为听错了。
只听皇后又道:“但主意既是你出的,本宫就命你负荆请罪,那些粮食怎么从人家的粮仓里运出来的,就怎么给人还回去!你可有异议?”
可有异议?
怎会有异议!
州臣们面面相觑,皆有叹色。早就听闻皇后娘娘刚正,没想到训起人来不留情面,赦起罪来竟也这么义正辞严。其实,曲肃之罪可大可小,甚至可功可过,但皇后娘娘看重民心,以她之论,曲肃革职枭首都不为过,没想到到头来竟只是负荆请罪。
皇后是惜曲肃之才吧?
她刚到淮阳城半日便将赈灾的情形查实了,想来也知道曲老夫人教子极严,曲肃当知县的那些年里,府中从没养过仆役,他的俸禄多用来济贫扶弱了,他到淮阳城上任之时,莲池县万民送行,百姓莫不道他是好官。只是州政比县政复杂得多,曲肃一上任就遇上大灾,经验不足,这才捅了篓子。他那刚直的脾性虽不讨喜,但的确是个忧国忧民的好官,这回为了赈灾捐尽了家中钱粮,若叫他补偿粮户,哪怕他一家老小为奴为仆,下辈子也还不起。
皇后命曲肃负荆请罪,说是罚,实则与赦无异。
刘振大喜,见曲肃还愣着,忙拽了拽他。
曲肃这才反应过来,眼底微湿,叩拜道:“微臣……谢皇后娘娘开恩!”
“平身吧,方才之言你们若能听得进去,这一趟淮州之行本宫就不算白来。”暮青扫视了一眼淮州州臣,淡淡地道。
淮州文武忙谢恩起了身,心中却直犯嘀咕。
皇后何出此言?莫说方才之言发人深思,就算当真无人听得进去,她也不算白来吧?她可是拿下了叛党,又提了赈贷之策,还解了重建村镇之困!且只需稍待,城中的林党余孽就会被尽数拿下,随后粮户们的损失一补回去,连失了的民心说不定都能收回来!
这还不够?
而且,什么叫“这趟淮州之行”?凤驾南巡,皇后本就该来淮州,不是吗?难道她该在别处不成?
“就算本宫今日不在,淮州也遭不了大难。”这时,只见暮青看向了淮南道总兵邱安,问道,“你说是吧?”
------题外话------
本来这章打算把淮州的事写完,但是后面有点卡,先从这儿断开吧。
,刘振和曲肃皆面色一变,连邱安那睡意惺忪的眼都似乎睁了睁,头脑灵活的人已仿佛猜到了皇后之意!
果然,暮青接着道:“仍是比方,你三年还清,每年只需还三百五十文钱,五年还清,每年要还三百八十文,十年还清,每年就要还四百五十文。你从本宫手里借的银子既能助你度过难关,每年三四百文的债又不会使你生计艰难,而本宫则不必担心家中日渐亏空,下回无银施借他人。”
话音一落,州臣们嘶嘶抽气,刘振和曲肃对望一眼,皆压抑不住胸中的激越之情!
暮青又道:“除了贷粮,还可以贷种,凡发水潦螟蝗之灾,蠲免赈给过后,官府皆可行赈贷粮种之策,如此,既可助灾民早日归乡事农,灾年过后又可补仓,以备不时之需。”
淮州文武听至此处,已然激动得面颊生辉,不等暮青再言,便热切地议论了起来!
“竟还可贷种?”
“对!对!如此一来,灾事过后,两仓便有可平之法了!”
“以往,朝廷每年征收的粮食中有半数用于赡军,再刨去用于俸禄的钱粮,能补入两仓的储粮就更少了。不提灾年的用度,平常的年份里,济贫扶弱、赡老恤囚、平抑粮价,也是支出颇重。每年赋税一途所补入的仓粮仅够支出之用,一逢灾年,两仓大开,赈灾粮要么需跟朝廷要,要么就得逼商户捐卖。商户不满,明里暗里的跟官府对着干,赈灾之策施行不畅,头疼得很。如今,有蠲免、赈给、赈粜三策在前,赈贷之策在后,两仓的压力可谓大减!”
“是啊,地方粮仓的压力大减,等同于给国库减轻压力了。”
听着议论,邱安对同僚们笑道:“这哪是平仓之法,实乃富仓之策!说不必再担心两仓日渐亏空,那是皇后娘娘谦虚,依我这粗人之见,假以时日,两仓必丰!两仓大丰,莫说赈灾了,急时定有余力赡军!”
刘振道:“正是!尤其是分期赈贷之策!灾年之时,先以仓粮无偿赈济灾民,待大灾过后再行赈贷之策,令百姓还粟于仓。而分期还粟,既不影响生计,两仓还可常年补入息粮。待遇灾年,两仓已丰,又可无偿赈济灾民。如此循环不息,可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何止啊?灾民回乡之后,施政也是不易,本官在莲池县为知县时,一些游手好闲之徒习惯了官府赈济,恨不得灾荒,好伸手吃穿。这赈贷之策正好治一治这些泼皮无赖的懒筋!哈哈!良策!良策啊!””曲肃手舞足蹈,举止疯癫,忽然撩起官袍一跪,朝凤驾行了个伏拜大礼,高声道,“此策利在粮仓,功在社稷!微臣拜服,谢娘娘赐计!”
众州臣见了,纷纷叩拜,齐声道:“臣等拜服,谢娘娘赐计!”
群情激越,热切的气氛在此时此刻的公堂上却显得怪异至极。
许仲堂、吴长史等人面红耳赤,百感交集。
他们多是一州要臣,深知两仓之弊和赈灾之难,每回商议对策,州衙里都能吵翻天,没人能拿得出一个长久可行之策来。两江流域大水为患,古来如此,历朝历代,治水屯粮都是国之大计。朝中大臣也好,地方官吏也罢,不知多少人苦思钻研过农耕水利之策及历朝赈灾记要,可良策难得,尤其是长久可行之法。
谁能想到,满朝文武苦思不得的良策,竟得自当今皇后?
赈贷之策本就新鲜,分期还粟更是闻所未闻!官府赈贷于民,能得粟三五倍之数!虽说时日颇长,可积少成多,赈贷万民,一年能得多少仓粮?思之令人心惊!若赋税如此,百姓定不堪重负,可若仅仅用于赈灾,又行分期之法缓之,便既能救民又不伤民,既能补仓又能富仓,既可为下一次灾荒之年做好储粮准备,战时还有余力赈军,真可谓万全之策!
如此奇策,若非亲耳所闻,真难想象脱胎于一介民间女子!
叫人细思恐极的是,淮州水灾发于八月,若皇后早得此法,理应早跟圣上提了才是,且她今日本应在神甲军中,却忽然到了淮州,莫非……此法是得于近日?亦或是……今日?
若真如此,皇后之智岂不近乎于妖?
一干逆党心惊不已,何初心的脸色也惨白如纸,她几乎不敢去瞥地上。逆党被绑了起来,尸首却没清理出去,就这么横陈于公堂之上,州臣们一举一动之间,血腥味儿直扑人的脸,她因不想在人前失仪才强忍着腹中不适。她以为不看地上便能忍得住,却忘不了神甲侍卫随皇后杀进州衙时那惨烈的一幕。当时,一个断了臂的,一个脑袋被削掉一半的,还有一个被腰斩的。当时,那人没死,惨号着爬出公堂,半截身子在外头,半截身子在门边,鲜血肚肠拖得老长……
州臣们起初没缓过神儿来,后来拜见过了皇后,也不先请旨将公堂洒扫出来,竟就这么议起了州政!皇后出身民间,不晓礼仪,这些州臣难道也不懂礼法?
疯子!都是疯子!
她堂堂侯府贵女,竟还不如刺史的家眷,不仅要在此忍受遍地污血的公堂,还要看着这些没用的州臣拜服在皇后面前!
何初心瞥向上首,目光深似幽沼,恨意幽幽,绵长无尽。
利在粮仓,功在社稷?
一介出身民间的贱女子,也懂国策?笑话!这些七尺男儿、一州要臣竟都议了起来,一个一个的,都疯了不成?!
这时,暮青道:“本宫临机得此一策,尚欠细则,离施行还远。所谓术业有专攻,狱事乃本宫之所长,国事上只能出个主意,还需卿等奏与朝廷,严加考察,谨慎定则。卿等可翻阅本州历年农收记案,根据本州的收成制定利率,区别良田与贫地的收息,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不可为了丰仓而收息过高,更不可为了丰仓而废蠲免、赈给、赈粜之策。赈灾之要在于助灾民度过灾厄为先,补仓乃灾后之事,切勿本末倒置。本宫会向圣上提议以淮州作为赈贷之策的试点,倘若日后发现有官吏为谋政绩或仓粮之利而废弛三策,借赈贷盘剥百姓,朝廷一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臣等谨遵懿旨!”州臣们齐声应是,心中却波澜滔天。
临机得此一策?
果然,皇后是刚刚才想出赈贷之策的!
这简直非人!
而且,什么叫只能出个主意?只是出个主意便出了个万全之策,连如何制定细则都指点清楚了,甚至预见到了会有官吏为谋政绩以赈贷盘剥百姓,故而提出拿淮州作为试点。想想便知,试行期间,淮州官吏的一举一动定会被朝廷盯得死死的,若被拿住错处,朝廷是不介意重惩以儆效尤的。皇后连这些事都想到了,真是好一个术业有专攻!若这也能算只是出个主意,那他们这些连主意都出不了的州官是否该辞官还乡?
僚属们可以震惊失色,刘振身为刺史,却只能强捺心中波澜,说道:“微臣这就将赈贷之策与叛党谋逆的事一并奏与朝廷!”
“不急。”
“且慢!”
这时,两道话音同时传来,叫刘振不由怔住——让他不急的是皇后,说慢的是曲肃。
暮青见曲肃也有话要说,便让他先说,“别驾还有何事?”
曲肃道:“启奏娘娘,赈贷的确是奇策,可娘娘也说,此策尚欠细则,需要朝议,还不能立刻施行。但眼下州衙外头有三万灾民亟待安置,重建村镇才是当务之急,如何处置那些搅扰重建的商户,还请娘娘决断。”
州臣们一听,这才回神!
是啊,刚刚问的是重建村镇的事,但皇后并未决断,而是指出了赈灾之策的不足之处,并指点了改革之策,但重建村镇之困依旧没有解决,这才是当务之急!
何初心闻言,嘴角扬了扬,意味嘲弄。人言皇后睿智,传闻果然不虚,皇后知道重建村镇之事两难,不易裁夺,便拿个新策出来,且不论管用与否,仅凭此策闻所未闻,便足以糊弄一会儿州臣。皇后大抵以为州臣们议着新策,就会把恭请凤裁之事抛到脑后了,但她算漏了曲肃这个狂人,此人不在乎官位,甚至不在乎性命,他眼中只有灾民,为了灾民连凤驾都敢责骂,岂会让皇后轻易蒙混过关?
这下子,可有好戏看了。
何初心瞥向暮青,等着看她出丑。
却见暮青面色甚淡,说道:“哦,这事儿啊,根本无需决断。”
什么?
不仅何初心怔住,一干州臣皆抬头望来。
曲肃这回没急,反倒恭恭敬敬地问道:“娘娘之意是?”
暮青转头看向许仲堂和吴长史等人,道:“他们不反,重建村镇之事的确需要决断,他们一反,事情反倒变得容易了,不是吗?”
这话叫满堂之人一时间都难以转过弯儿来。
刘振道:“微臣愚钝,请娘娘明示。”
暮青没搭腔儿,而是对许仲堂道:“你们今日起事,事先知道凤驾有假,连替子的身份都很清楚。起事之后,先谋文武大印,再放州牢重犯,而后逼降州臣,这州衙内外你们都安排了人,可谓计划周祥。今日,刺史府内曾传出两道火哨,第一道应是起事之号,第二道是事成之号,你们在州城内一定还有同党,得知事成,他们必定有所行动。而你们举事,兵马钱粮缺一不可,可眼下大灾,朝廷调拨的赈灾粮所剩不多,两仓又亏空多年,你们的钱粮打哪儿来?自然是从商户那儿来。淮州多巨商,此前就有奏折入朝,说林党与绿林草莽及漕商勾结私挪私贩两仓储粮,问朝廷要不要严查,可朝廷还没批复,淮州就发了水灾,赈灾至今,前事就耽搁了下来。那些商户本就和你们是一条船上的人,此前朝廷严查林党,他们必然早已如惊弓之鸟,前些日子官府逼他们低价卖粮,又惹恼了他们。如此一来,如若得知你们举事已成,他们会不追随你们吗?”
暮青目光一转,对曲肃道:“此事根本无需决断,只需等着,看谁会反。谁反拿谁,查抄的银子足够你们用来重建村镇了!”
“看谁会反!看谁会反……”曲肃目光呆滞,口中喃喃地念叨。
“如此一来,官府可从正经的商户那里足价买料雇工,既可不伤无辜商户,朝廷也无需再查与林党勾结的漕商了,一举三得!”暮青又道。
“一举三得!好一个一举三得!”州臣们琢磨了过来,纷纷叫绝!
刘振难以置信地看着暮青,半晌之后,叹道:“娘娘之智,名不虚传!方才,娘娘要微臣不必急着奏报朝中,原来是为了看淮州还有何人会反?”
叹罢,他不禁有些后怕。
刺史府刚遭血洗,他惊魂未定,若此事让他来处置,他必定先请邱总兵率军平乱,先稳定州城的治安,再将事情急报朝中。若非皇后在此,这会儿淮州军定然已在城中平乱了,如此一来,只怕那些此前与林党有所勾结的漕商还未投诚乱党,乱事就已平息了。那么,他在重建村镇之事上就要错失良机了。
好险!
“淮州何其有幸,今日能有娘娘坐镇!微臣代淮州百姓多谢皇后娘娘!”刘振收回目光,诚心叩拜。
淮州文武也纷纷再次叩谢凤驾。
何初心咬着唇,腥甜入喉,煞了心。
为什么?
她放弃骄傲,不惜顶撞祖父,以死相逼求来的机会,哪怕当替子,哪怕是假皇后,她都愿意做这一回梦。皇后却偏在不该出现之时出现,她被淮州文武看尽笑话,而她却一次次地在州臣面前摆尽威风!
到底为什么皇后要来淮州?
何初心瞥向暮青,见那青黑的公服衬得女子的眉目格外清冷,百鸟拥着,群臣跪着,她的眸却如同被一场秋雨洗过似的,凉意袭人。
“本宫要是不来淮州,岂能见识到一帮官吏为补仓粮而逼商户低价卖米?那些商户之中纵然有不法之辈,可必然也有正经商人,你们身为一州父母官,竟不加甄别,强逼商户卖米!此等行径,与强盗何异?”暮青忽然话锋一转!
谁也不清楚皇后为何突然大发雷霆,但正因见识过皇后之能了,淮州文武皆屏息听训,大气也不敢出一声。
“你们心系灾民原本无错,可难道灾民是民,商户就不是民了?如若只因商户富足,大灾当前就理所应当捐献钱粮,那你们身为一州之父母官,百姓之表率,何不散尽家财救济灾民?”
别说,散尽家财救济灾民的还真有——曲肃。
其余大小州吏也在刺史刘振的发动下捐了钱粮,虽说不至于散尽家财,可也有捐的不少的。
自古非常时期皆是行非常手段,逼商户捐卖钱粮实在是太常见了,商户虽然是民,但朝廷重农,官府自然以救济灾民为先。
但这话州臣们只敢在心中嘀咕,却没人敢说,连曲肃都没吭声。
皇后却仿佛能读懂人的心思般,斥问道:“你们捐献钱粮救济灾民,那是出于自愿,与朝廷逼你们捐钱捐粮能一样吗?日后但有灾荒之年,朝廷不必调拨赈灾钱粮了,只需行非常手段,先扣你们三年俸禄,再命州军去你们府上挨家挨户地收缴家粮,你们可无怨言?”
呃,这……
一干州臣眨巴着眼皮子,嘴角抽了抽。
“你们若有怨言,为何商户就怨不得?你们骂商户盘剥仓司,怎知背后无人骂你们是一帮昏官酷吏?你们只怪商户从中作梗,阻挠官府重建村镇,可本宫就不信了,淮州这么多的巨商大贾,难道没有一个大善人?没有一人怜恤灾民,自愿出工出料助官府赈灾?想来不是没有,而是你们先失了民心啊!以至于朝廷有难,无人肯援!到头来,你们头疼,灾民受苦,你们盘算盘算,灾民可有少受一天的苦?”
话音落下,群臣哑然。
曲肃身僵如石,如遭当头棒喝!为了赈灾,他曾捐尽钱粮,他曾夙夜难眠,他曾不惜背负商户的愤恨与骂名,他一直觉得他是在救灾救民。难道,竟是他错了?
“人吃五谷杂粮,谁无妻儿老小?倘若一遇灾荒,朝廷就克扣俸禄查抄官宅,长此以往,谁愿为官?无人为官,何以治国?而官府肆意盘剥商户,长此以往,谁敢行商?无人行商,又怎能不伤漕运赋税?本宫不否认你们之中有忧国忧民的好官,可不知何为社稷,何为民心,纵然是鞠躬尽瘁,也不过是白操劳一场!”
群臣哑然,气氛死寂。
公堂外,天地肃清,松影似针,不知刺了谁的心。
半晌,刘振叩首道:“娘娘之言,振聋发聩,微臣受教!”
忧漕运忧赋税的是他,到头来却是他糊涂,没想到伤了漕运赋税的竟恰恰是官府。
“启奏皇后娘娘,逼商户卖粮是微臣的主意,微臣愿承担罪责!”曲肃也随之叩首,听声音竟有些哽咽。
“你身为淮州别驾,一州要臣,威逼商户,这民怨已经算到官府头上了!问你的罪容易,丢了民心又该如何收回来?”
“微臣……罪该万死!”曲肃以头撞地,悔痛难当。
他因刚直敢言,不被上官所喜,所以当了十多年的知县。圣上亲政后,不知怎的听说了他,竟褒扬他是个直臣,并钦点他为淮州别驾。他刚上任,淮州便发了水灾,他本想将赈灾的事办好,以报圣上的知遇之恩,却没想到正是他的激进闯了大祸。他本不惧丢官去职,甚至早已想过辞官以平民怨,可正如皇后所言,这民怨已然算到了朝廷头上,朝廷革他的职容易,失了的民心想收回来谈何容易?
除非,无辜粮户的损失能补还回去。
可莫说朝廷革他的职,就算留着他,他一生的俸禄都难补粮户的损失。死没用,他知道,可他有负灾民,有负圣恩,万死难辞其咎。
“死有何用?你是圣上钦点的别驾,就这点儿出息?”暮青冷声斥道,“主意是你出的不假,可淮州上有刺史,下有僚属,仅凭你出个主意就能成事了?低价卖粮之令既是官令,责任就应当在官府,在朝廷!这民心失了,朝廷认了,粮户的损失由朝廷补还!”
什么?!
曲肃抬起头来,以为听错了。
只听皇后又道:“但主意既是你出的,本宫就命你负荆请罪,那些粮食怎么从人家的粮仓里运出来的,就怎么给人还回去!你可有异议?”
可有异议?
怎会有异议!
州臣们面面相觑,皆有叹色。早就听闻皇后娘娘刚正,没想到训起人来不留情面,赦起罪来竟也这么义正辞严。其实,曲肃之罪可大可小,甚至可功可过,但皇后娘娘看重民心,以她之论,曲肃革职枭首都不为过,没想到到头来竟只是负荆请罪。
皇后是惜曲肃之才吧?
她刚到淮阳城半日便将赈灾的情形查实了,想来也知道曲老夫人教子极严,曲肃当知县的那些年里,府中从没养过仆役,他的俸禄多用来济贫扶弱了,他到淮阳城上任之时,莲池县万民送行,百姓莫不道他是好官。只是州政比县政复杂得多,曲肃一上任就遇上大灾,经验不足,这才捅了篓子。他那刚直的脾性虽不讨喜,但的确是个忧国忧民的好官,这回为了赈灾捐尽了家中钱粮,若叫他补偿粮户,哪怕他一家老小为奴为仆,下辈子也还不起。
皇后命曲肃负荆请罪,说是罚,实则与赦无异。
刘振大喜,见曲肃还愣着,忙拽了拽他。
曲肃这才反应过来,眼底微湿,叩拜道:“微臣……谢皇后娘娘开恩!”
“平身吧,方才之言你们若能听得进去,这一趟淮州之行本宫就不算白来。”暮青扫视了一眼淮州州臣,淡淡地道。
淮州文武忙谢恩起了身,心中却直犯嘀咕。
皇后何出此言?莫说方才之言发人深思,就算当真无人听得进去,她也不算白来吧?她可是拿下了叛党,又提了赈贷之策,还解了重建村镇之困!且只需稍待,城中的林党余孽就会被尽数拿下,随后粮户们的损失一补回去,连失了的民心说不定都能收回来!
这还不够?
而且,什么叫“这趟淮州之行”?凤驾南巡,皇后本就该来淮州,不是吗?难道她该在别处不成?
“就算本宫今日不在,淮州也遭不了大难。”这时,只见暮青看向了淮南道总兵邱安,问道,“你说是吧?”
------题外话------
本来这章打算把淮州的事写完,但是后面有点卡,先从这儿断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