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暗沙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云像成堆的棉絮一般拥挤,形成了一座座白色的山峰,山峰和山峰间透出一抹湛蓝来,给每座峰顶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青色。我用近乎贪婪的眼神望着那一片片蓝色,内心升起一丝感动来,白云无论如何变换,终还是生活在一片蔚蓝的背景下,顿时愉悦又回到胸间,让搁浅已久的笔重新运作起来,描绘着内心一圈圈的涟漪。
三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互联网已普及全球,网络时代的文化似乎更促进了人性的回归,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强的心理凝聚力和新社区。人们开始虚拟时代,时代在顺应潮流,现实和虚拟逐渐地向一体化靠拢,回归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似乎原始的本能正在露出端倪,进一步形成荒诞的悖论和梦幻式的精神意境。最明显的表现在文学方面,抑或文学本来就是为时代服务的,它有着自己的时代背景,与那个时代下的人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二、三十年代时期,文学以呼唤民众为主题,通过表达精神的郁闷、压抑以及思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等等,寻求着黎明、解放、和平。记得我初读巴金的寒夜时,为主人公始终没能看到寒冷的冬夜后的黎明而感到难过,虽然他死在黎明的炮火声中,但他遭遇的那一个个寒冷的冬夜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流泪了,为一个鲜活的生命的逝去,为一个为了生存在寒夜中奔波和彷徨的青年的痛苦而哭泣。我憎恨那个时代的黑夜,同情在铁蹄下被蹂躏的一个个灵魂。我就这样被点燃了,被一部时代下的作品感染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的时代精神。
如果说进入八十年代后,和平时期的文学写意了一种祥和和平静,写意了一种蓬勃发展的积极氛围,这也正是当时国家发展的主题 ,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一切向着现代、文明以及科学化的发展,处处充满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憧憬之情。那么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正逢中国社会内在变革的剧烈时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代的主题被点燃了,各种尝试已显锋芒,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有部分文学家称之为诗的年代。但到了中期,则呈现为一种无主潮的杂乱时期,人们的经济理念影响着精神追求,文学开始出现多元化,写实类的文学开始显露头角,传统和民族特色文学冷清下来,许多的文学爱好者陷入了困惑中。到了后期、二十一世纪,写实和时尚类、流行类的文学占据了文学的顶峰,纯文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甚至有人大肆呼其为虚伪文学,初期和中期的回避终于演绎为末期文学思想矛盾的深入,文学语言也从含蓄变为直接,意境美变为感官刺激,而且愈演愈烈,出现了“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之类的名词。
对文化的背叛被端上了舞台,矛盾文学奖便显得冷清和孤寂起来,人们大肆谈论的是“木子美”而不是奖章的获得者,个性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被提到了文学的前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呐喊出时代的口号。文学就这样出现了一种畸形和时代阴暗面之下的扭曲,无论是第三者还是婚外情、暴力还是变态、健康和非健康的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让我想到了夜幕下的舞厅、卡厅等等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一种不适应和困惑使我对自己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产生了怀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珍品,究竟文学的风帆会驶向哪里?虽然文学市场混乱,但许多文友都持肯定态度,他们说好的东西就是好的,并不会因表面沾染了尘埃而被否定,当尘埃落定后,珍品自然会被阳光普照。
四
我本不懂文学,只是作为读者在这里谈论它,势必带着愤懑地情绪,为文学的发展与自己所受思想教育的不相适宜,也为不懂艺术的而去贬斥艺术的呐喊者。
说到文学和艺术,我想起这样一段话来“世界上最永恒的文学,莫过于神话、童话和寓言,而在神话、童话和寓言中,无一不贯穿着浓烈的游戏秉性”对于这段话,我始终不能领悟贯通,透彻理解,这当然与自己的认识高度和深度有关,何况延伸到“超脱”二字呢!我从来就不能把自己放入世界之外认识世界,脱离时代之外理解时代,而且许多作家也一样如此,在这个前提下写的作品自然与世界和时代挂钩,处处反映出一种愤懑、欢快或者忧伤来。时代再变,文学的主潮也在变,那种超脱的、表现文学终极意义的作品极难寻觅,大多数都是被动的、直接的同情或者批判,掺杂进了作者本人的情绪,这有时也会有失公正,但我们都无法脱离开时代,只能在这个圈子中去感受生活,感受一些隐藏在深处的实质,通过文字再反馈到时代中去,只是文字已非时代的表观,而是延伸到其内在和实质。
当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后,语言便成为母亲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我们在语言的环绕中长大,最先接触的总是童话、神话,童话、神话的世界没有跟着时代而变,这种永恒就是一种美的象征,永远地留在了心灵的底片上。为着追求这种美,我们开始远足,这就是文学的终极意义,积极的、活泼的,引导人们向着更高境界行进,探索另外一种未知的领域。但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作为时代的孩子,总也脱离不了根系。站在时代的旋涡中,我们感知着文学的航向,无论是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还是八、九十年代的都有其主潮,表现为一种时代的主题,随着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变而改变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流行文学终于演变为一种让读者感到迷茫和困惑的小姿文学或者颓废文学,不是爱就是性,或者是围绕自然风光发一通感慨,那种豪放的、颇具气势的、震慑人灵魂的作品似乎被隐匿在了某个角落,寻觅起来极费功夫,没有张力的作品实在引不起读者多少共鸣,只好让自己的视线退回到二、三十年代甚至更遥远的时期,去追踪古者或者逝者的灵魂,跟着实实在在地体验一回时代的浪潮!
当然,我并没有鞭笞时代的意思,只是为真正的文人而感到不平,为清冷的纯文学呐喊几声罢了。文学和艺术相结合之下的产物当属纯文学,它是文人们呕心沥血的精神劳作结晶,包含了许多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不得不赞美它,也不得不继续寻觅它,让它们站在历史的最高度、时代的最前沿讲话,呼唤人性的真、善、美,引导民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点化历史朝着美的方向发展和壮大!
云像成堆的棉絮一般拥挤,形成了一座座白色的山峰,山峰和山峰间透出一抹湛蓝来,给每座峰顶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青色。我用近乎贪婪的眼神望着那一片片蓝色,内心升起一丝感动来,白云无论如何变换,终还是生活在一片蔚蓝的背景下,顿时愉悦又回到胸间,让搁浅已久的笔重新运作起来,描绘着内心一圈圈的涟漪。
三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互联网已普及全球,网络时代的文化似乎更促进了人性的回归,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强的心理凝聚力和新社区。人们开始虚拟时代,时代在顺应潮流,现实和虚拟逐渐地向一体化靠拢,回归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似乎原始的本能正在露出端倪,进一步形成荒诞的悖论和梦幻式的精神意境。最明显的表现在文学方面,抑或文学本来就是为时代服务的,它有着自己的时代背景,与那个时代下的人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二、三十年代时期,文学以呼唤民众为主题,通过表达精神的郁闷、压抑以及思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等等,寻求着黎明、解放、和平。记得我初读巴金的寒夜时,为主人公始终没能看到寒冷的冬夜后的黎明而感到难过,虽然他死在黎明的炮火声中,但他遭遇的那一个个寒冷的冬夜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流泪了,为一个鲜活的生命的逝去,为一个为了生存在寒夜中奔波和彷徨的青年的痛苦而哭泣。我憎恨那个时代的黑夜,同情在铁蹄下被蹂躏的一个个灵魂。我就这样被点燃了,被一部时代下的作品感染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的时代精神。
如果说进入八十年代后,和平时期的文学写意了一种祥和和平静,写意了一种蓬勃发展的积极氛围,这也正是当时国家发展的主题 ,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一切向着现代、文明以及科学化的发展,处处充满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憧憬之情。那么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正逢中国社会内在变革的剧烈时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代的主题被点燃了,各种尝试已显锋芒,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有部分文学家称之为诗的年代。但到了中期,则呈现为一种无主潮的杂乱时期,人们的经济理念影响着精神追求,文学开始出现多元化,写实类的文学开始显露头角,传统和民族特色文学冷清下来,许多的文学爱好者陷入了困惑中。到了后期、二十一世纪,写实和时尚类、流行类的文学占据了文学的顶峰,纯文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甚至有人大肆呼其为虚伪文学,初期和中期的回避终于演绎为末期文学思想矛盾的深入,文学语言也从含蓄变为直接,意境美变为感官刺激,而且愈演愈烈,出现了“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之类的名词。
对文化的背叛被端上了舞台,矛盾文学奖便显得冷清和孤寂起来,人们大肆谈论的是“木子美”而不是奖章的获得者,个性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被提到了文学的前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呐喊出时代的口号。文学就这样出现了一种畸形和时代阴暗面之下的扭曲,无论是第三者还是婚外情、暴力还是变态、健康和非健康的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让我想到了夜幕下的舞厅、卡厅等等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一种不适应和困惑使我对自己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产生了怀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珍品,究竟文学的风帆会驶向哪里?虽然文学市场混乱,但许多文友都持肯定态度,他们说好的东西就是好的,并不会因表面沾染了尘埃而被否定,当尘埃落定后,珍品自然会被阳光普照。
四
我本不懂文学,只是作为读者在这里谈论它,势必带着愤懑地情绪,为文学的发展与自己所受思想教育的不相适宜,也为不懂艺术的而去贬斥艺术的呐喊者。
说到文学和艺术,我想起这样一段话来“世界上最永恒的文学,莫过于神话、童话和寓言,而在神话、童话和寓言中,无一不贯穿着浓烈的游戏秉性”对于这段话,我始终不能领悟贯通,透彻理解,这当然与自己的认识高度和深度有关,何况延伸到“超脱”二字呢!我从来就不能把自己放入世界之外认识世界,脱离时代之外理解时代,而且许多作家也一样如此,在这个前提下写的作品自然与世界和时代挂钩,处处反映出一种愤懑、欢快或者忧伤来。时代再变,文学的主潮也在变,那种超脱的、表现文学终极意义的作品极难寻觅,大多数都是被动的、直接的同情或者批判,掺杂进了作者本人的情绪,这有时也会有失公正,但我们都无法脱离开时代,只能在这个圈子中去感受生活,感受一些隐藏在深处的实质,通过文字再反馈到时代中去,只是文字已非时代的表观,而是延伸到其内在和实质。
当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后,语言便成为母亲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我们在语言的环绕中长大,最先接触的总是童话、神话,童话、神话的世界没有跟着时代而变,这种永恒就是一种美的象征,永远地留在了心灵的底片上。为着追求这种美,我们开始远足,这就是文学的终极意义,积极的、活泼的,引导人们向着更高境界行进,探索另外一种未知的领域。但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作为时代的孩子,总也脱离不了根系。站在时代的旋涡中,我们感知着文学的航向,无论是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还是八、九十年代的都有其主潮,表现为一种时代的主题,随着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变而改变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流行文学终于演变为一种让读者感到迷茫和困惑的小姿文学或者颓废文学,不是爱就是性,或者是围绕自然风光发一通感慨,那种豪放的、颇具气势的、震慑人灵魂的作品似乎被隐匿在了某个角落,寻觅起来极费功夫,没有张力的作品实在引不起读者多少共鸣,只好让自己的视线退回到二、三十年代甚至更遥远的时期,去追踪古者或者逝者的灵魂,跟着实实在在地体验一回时代的浪潮!
当然,我并没有鞭笞时代的意思,只是为真正的文人而感到不平,为清冷的纯文学呐喊几声罢了。文学和艺术相结合之下的产物当属纯文学,它是文人们呕心沥血的精神劳作结晶,包含了许多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不得不赞美它,也不得不继续寻觅它,让它们站在历史的最高度、时代的最前沿讲话,呼唤人性的真、善、美,引导民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点化历史朝着美的方向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