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博雅斋主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茶色泽澄亮,香气馥郁、滋味醇厚,驰名天下。元代朝廷就在武夷山设御茶园,专制贡茶。明末清初,武夷山首制乌龙茶,成为乌龙茶的发祥地。17世纪,武夷岩茶已出口欧洲,成为欧洲皇室贵族的尊贵饮品。
为便于游人参观“大红袍”在“大红袍”茶树生长地对面,还专门建了一座观茶亭。虽说这茶树如此有名,但毕竟茶树生长在岩石之上,且树龄在300年以上,如果要把他当风景看,那实在会大失所望。因为那茶树实际其貌不扬,甚至有些老态龙钟,茶枝上都已长满了绿苔。几棵看起来非常普通的茶树,从植物学的意义上讲,它们只是样子很不起眼的几丛灌木;从树木的年轮上分析,它们也仅有三百多年的树龄,称不上什么古树名木。但是就是这几丛不起眼的灌木,五六十年代,有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日夜守卫着它们。现在当地人民政府又为这几棵茶树,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了一个亿的人民币财产险,可见它还真有些来历呢。
据导游讲,武夷山的茶树,基本上都是这几株茶树的子孙,所以才弥足珍贵。武夷山岩茶还受原产地保护。
咱本来就不懂茶,武夷山乌龙茶又属红茶系列,咱也喝不惯,所以不愿对其深究。
从“大红袍”茶生长地继续上行,翻过一座山梁,沿一条小溪下行,经过一个残败的寺院,再下行不远,就可看到一山峰似一支巨鹰傲立于群山之中,这就是鹰嘴岩。
我们在鹰嘴岩草草的看了一眼,没敢停留,继续赶路。再下行不远,忽见一绝壁之上,竟有许多的木柱、楼梯及房架,岩壁上还有许多明显人工开凿的洞穴。走近一看,在绝壁下立有一块石碑,上标有“古崖居遗址”我们不由得为古人的选择瞠目结舌。昨天在游九曲溪时,我们已见过那绝壁之上的悬棺岩葬,并百思不解,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是如何将那些棺材弄到那绝壁上去的?因已见过三峡的悬棺岩葬,所以并未产生过多的惊疑,毕竟,安葬死人的次数是有限的,花一次功夫或许会管很长时间。但是如果要居住、生活在这绝壁之上,那可就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住在这样的绝壁上,那该多不方便啊。据资料介绍,这崖居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那遗存的房架来看,当时的建筑还是很发达的,否则何以保存至今?只是先人们为何要将房子建于这样的绝壁上呢?防范战乱兵匪,还是防范洪涝灾害?至今还是个迷。
从古崖居遗址继续下行,快到景区出口的地方,斜着往山上方向走了一段,就到了最后一个景点--水帘洞。洞前有一宽阔的广场,洞口下面,则是一潭碧绿的浴龙池,承接着那从天而降的甘露。
这个位于丹霞嶂东面的水帘洞,原名唐曜洞天。因瑞泉岩峰巅有两道飞泉奔泻而下,随风飘洒,犹如绚烂的水帘,后人便改称为水帘洞。该洞是武夷山景区内最大的洞穴,高宽各一百多米。说是洞,其实又感受不到洞,因为它只是这山顶斜覆而出,宛如一道飞檐,遮住了半边天。洞门前终年流淌的两股清泉,从一百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微风过处,水珠摇曳分合。随风飘洒,仿佛天女散花,又如悬挂的两幅珠帘。这几天还没有到丰水期,所以只有细细的一根银线从山顶豁口飘出,落到半空,则变成雪花珍珠漂漂洒洒,漫天飞舞,最后才珠落玉盘。
水帘洞内摩崖石刻比比皆是,而岩壁上最为醒目的则是篆书“活源”二字。此款系清光绪壬午陛用总兵浙江象山协副将楚南余宏亮所题写。相传活源取自朱熹观书有感一诗:“半庙方塘一鉴开,云影天光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在此勒上“活源”二字,既点出了水帘洞的景致,又勾起人们对朱熹求学精神的追思,恰到好处。“水帘晴雪,赤壁明珠”系石川(作者生平不详)所题写。这两方题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水帘洞的景观。水帘洞内,明亮宽敞,可容数百人。沿崖建有奉祀宋朝大儒刘子恽、朱熹、刘珙的三贤祠和奉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三教堂遗址。我们因太累,没有进洞观摩,只在洞口外、浴龙池附近转到看了看。
今天爬的山不多,走的路却不少。两天的走马观花,其实根本来不及认真品味消化。就说这“武夷山”名字的来历吧,也是临离开武夷山时看了一个小册子才知一二。一说相传唐尧时代的长寿老翁彭祖菇芝饮瀑,隐于此山,生有二子,长曰“武”次曰“夷”二人开山挖河,疏干洪水,后人为纪念他们,就把此山称为“武夷山”后来连闽赣边界的大山脉也统称为武夷山脉。另一说,相传此地为古代闽越族,其首领名武夷君,此山为古越人的栖息之地故而得名。
不管武夷山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也不管还有多少景致没来得及观赏品味,武夷山,我来过了,从此今生无憾!
茶色泽澄亮,香气馥郁、滋味醇厚,驰名天下。元代朝廷就在武夷山设御茶园,专制贡茶。明末清初,武夷山首制乌龙茶,成为乌龙茶的发祥地。17世纪,武夷岩茶已出口欧洲,成为欧洲皇室贵族的尊贵饮品。
为便于游人参观“大红袍”在“大红袍”茶树生长地对面,还专门建了一座观茶亭。虽说这茶树如此有名,但毕竟茶树生长在岩石之上,且树龄在300年以上,如果要把他当风景看,那实在会大失所望。因为那茶树实际其貌不扬,甚至有些老态龙钟,茶枝上都已长满了绿苔。几棵看起来非常普通的茶树,从植物学的意义上讲,它们只是样子很不起眼的几丛灌木;从树木的年轮上分析,它们也仅有三百多年的树龄,称不上什么古树名木。但是就是这几丛不起眼的灌木,五六十年代,有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日夜守卫着它们。现在当地人民政府又为这几棵茶树,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了一个亿的人民币财产险,可见它还真有些来历呢。
据导游讲,武夷山的茶树,基本上都是这几株茶树的子孙,所以才弥足珍贵。武夷山岩茶还受原产地保护。
咱本来就不懂茶,武夷山乌龙茶又属红茶系列,咱也喝不惯,所以不愿对其深究。
从“大红袍”茶生长地继续上行,翻过一座山梁,沿一条小溪下行,经过一个残败的寺院,再下行不远,就可看到一山峰似一支巨鹰傲立于群山之中,这就是鹰嘴岩。
我们在鹰嘴岩草草的看了一眼,没敢停留,继续赶路。再下行不远,忽见一绝壁之上,竟有许多的木柱、楼梯及房架,岩壁上还有许多明显人工开凿的洞穴。走近一看,在绝壁下立有一块石碑,上标有“古崖居遗址”我们不由得为古人的选择瞠目结舌。昨天在游九曲溪时,我们已见过那绝壁之上的悬棺岩葬,并百思不解,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是如何将那些棺材弄到那绝壁上去的?因已见过三峡的悬棺岩葬,所以并未产生过多的惊疑,毕竟,安葬死人的次数是有限的,花一次功夫或许会管很长时间。但是如果要居住、生活在这绝壁之上,那可就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住在这样的绝壁上,那该多不方便啊。据资料介绍,这崖居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那遗存的房架来看,当时的建筑还是很发达的,否则何以保存至今?只是先人们为何要将房子建于这样的绝壁上呢?防范战乱兵匪,还是防范洪涝灾害?至今还是个迷。
从古崖居遗址继续下行,快到景区出口的地方,斜着往山上方向走了一段,就到了最后一个景点--水帘洞。洞前有一宽阔的广场,洞口下面,则是一潭碧绿的浴龙池,承接着那从天而降的甘露。
这个位于丹霞嶂东面的水帘洞,原名唐曜洞天。因瑞泉岩峰巅有两道飞泉奔泻而下,随风飘洒,犹如绚烂的水帘,后人便改称为水帘洞。该洞是武夷山景区内最大的洞穴,高宽各一百多米。说是洞,其实又感受不到洞,因为它只是这山顶斜覆而出,宛如一道飞檐,遮住了半边天。洞门前终年流淌的两股清泉,从一百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微风过处,水珠摇曳分合。随风飘洒,仿佛天女散花,又如悬挂的两幅珠帘。这几天还没有到丰水期,所以只有细细的一根银线从山顶豁口飘出,落到半空,则变成雪花珍珠漂漂洒洒,漫天飞舞,最后才珠落玉盘。
水帘洞内摩崖石刻比比皆是,而岩壁上最为醒目的则是篆书“活源”二字。此款系清光绪壬午陛用总兵浙江象山协副将楚南余宏亮所题写。相传活源取自朱熹观书有感一诗:“半庙方塘一鉴开,云影天光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在此勒上“活源”二字,既点出了水帘洞的景致,又勾起人们对朱熹求学精神的追思,恰到好处。“水帘晴雪,赤壁明珠”系石川(作者生平不详)所题写。这两方题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水帘洞的景观。水帘洞内,明亮宽敞,可容数百人。沿崖建有奉祀宋朝大儒刘子恽、朱熹、刘珙的三贤祠和奉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三教堂遗址。我们因太累,没有进洞观摩,只在洞口外、浴龙池附近转到看了看。
今天爬的山不多,走的路却不少。两天的走马观花,其实根本来不及认真品味消化。就说这“武夷山”名字的来历吧,也是临离开武夷山时看了一个小册子才知一二。一说相传唐尧时代的长寿老翁彭祖菇芝饮瀑,隐于此山,生有二子,长曰“武”次曰“夷”二人开山挖河,疏干洪水,后人为纪念他们,就把此山称为“武夷山”后来连闽赣边界的大山脉也统称为武夷山脉。另一说,相传此地为古代闽越族,其首领名武夷君,此山为古越人的栖息之地故而得名。
不管武夷山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也不管还有多少景致没来得及观赏品味,武夷山,我来过了,从此今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