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船票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记忆中,儿时很多个晚上,都是伴着那如豆的油灯度过的,然而,它却照亮了我整个的童年时光,也照亮了那个年代很多人的夜间生活
乡村的夜晚,每当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在地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开始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肚子饿得象个无底洞,孩子们开始盼着大人们快些把饭弄好,然后,点着油灯,一家人在炕桌上吃饭,说起炕桌,一般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桌面,桌腿大约七八寸高。
晚饭过后,孩子们开始聚拢在父母或者老人们身边,听大人闲话家常,天南海北一番。油灯的火焰轻轻摇曳着,堂屋地上,人们一边在板凳上吸烟,一边拉着家常,烟头随着吸烟人嘴巴上的一翕一合而忽明忽灭,和油灯光作伴
偶尔,我和表弟舅舅都聚拢在东屋,听邻居大伯讲他当兵时候战场上的故事,我常常是坐在姥姥的腿上,姥姥坐在凳子上,姥姥的腿大约是被我坐久了,有些累,就不停地上下颤动
油灯的历史应该由来以久,乡下人的油灯没有那么高贵的身份,不是青铜的,也不是陶瓷的工艺品,只是厚厚的玻璃做的,下面是个底座,和高脚杯的底座功效应该是相同,只是为了站立,但二者的身份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上部就是一个球状的部分,就用来盛灯油和灯芯。
灯油应该是煤油,乡下人却因了这油而一直管油灯叫“洋油灯”人们也把火柴叫“洋火”却不知什么时候就改成了“火柴”而洋油灯的称呼却一直没有改变,直到它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一时间灯油没了,姥姥也会拿个小吃碟,放上些豆油,用棉花捻个灯芯,点起来。我就一边用两手托着下巴静静地看那灯光,觉得豆油灯更亮,而且没有那么多的油烟,火苗也更加安静,比柴油灯可爱多了,却不知为什么不点豆油灯。如今想来,那时候豆油更贵些了。
灯芯是用长长的白色棉线搓成的粗线绳,劲儿不能上得太紧,粗细要适当,保证灯油能沿着灯芯浸上来,太紧了不过油,灯就不亮。搓灯芯,换灯油的事都做过很多次。每次灯油用得差不多了,倒灯油的时候,舅舅就常常讲那个笑话。说有个结巴,和媳妇一起合作倒灯油,偏偏屋里头黑,结巴丈夫端着灯,媳妇倒油,媳妇只听得丈夫说“倒,倒,倒”就一直倒,直到丈夫脸红脖子粗地怒吼出后面的话“倒洒了妈了个巴子的!”我们就笑得前仰后合。虽然这个故事讲了很多次,可每次讲到,就让人笑个不停。
灯油燃烧得不充分,就会结灯花,灯花大了,灯光就越来越暗,人们就拿个针来拨掉灯花,灯就又重新亮了起来。人们相信,除夕晚上灯花的大小,可以象征着这一年是收大粒的粮食还是小粒的粮食,以此决定今年种什么品种的粮食。我以为没什么科学的根据,但人们每年除夕的时候都会看灯花,以此作为选种的参照。
油灯下,姥姥常常把新洗的衣服全部叠好,然后一一检查,如果有开线或者刮坏的地方,一一缝好,如果衣服外面有了露出的线头,就用剪子剪好,让家里人总是穿得整整齐齐的。或者坐在灯下打棉花片,摞成很高一摞,或者做棉衣,姥姥的身影就在灯光的映衬下,高大得到了棚顶,我常常就在被窝里看着姥姥的身影晃动着,渐渐阖上眼睛。
那时候,人们理想的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虽然楼上楼下的梦想没有实现,电灯却是点上了,电话也已经很普遍。
虽然油灯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那忽明忽灭的灯光却是为那个年代无数个家庭的,无数个夜晚带来缕缕温馨,滋润着人们的灵魂
记忆中,儿时很多个晚上,都是伴着那如豆的油灯度过的,然而,它却照亮了我整个的童年时光,也照亮了那个年代很多人的夜间生活
乡村的夜晚,每当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在地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开始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肚子饿得象个无底洞,孩子们开始盼着大人们快些把饭弄好,然后,点着油灯,一家人在炕桌上吃饭,说起炕桌,一般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桌面,桌腿大约七八寸高。
晚饭过后,孩子们开始聚拢在父母或者老人们身边,听大人闲话家常,天南海北一番。油灯的火焰轻轻摇曳着,堂屋地上,人们一边在板凳上吸烟,一边拉着家常,烟头随着吸烟人嘴巴上的一翕一合而忽明忽灭,和油灯光作伴
偶尔,我和表弟舅舅都聚拢在东屋,听邻居大伯讲他当兵时候战场上的故事,我常常是坐在姥姥的腿上,姥姥坐在凳子上,姥姥的腿大约是被我坐久了,有些累,就不停地上下颤动
油灯的历史应该由来以久,乡下人的油灯没有那么高贵的身份,不是青铜的,也不是陶瓷的工艺品,只是厚厚的玻璃做的,下面是个底座,和高脚杯的底座功效应该是相同,只是为了站立,但二者的身份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上部就是一个球状的部分,就用来盛灯油和灯芯。
灯油应该是煤油,乡下人却因了这油而一直管油灯叫“洋油灯”人们也把火柴叫“洋火”却不知什么时候就改成了“火柴”而洋油灯的称呼却一直没有改变,直到它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一时间灯油没了,姥姥也会拿个小吃碟,放上些豆油,用棉花捻个灯芯,点起来。我就一边用两手托着下巴静静地看那灯光,觉得豆油灯更亮,而且没有那么多的油烟,火苗也更加安静,比柴油灯可爱多了,却不知为什么不点豆油灯。如今想来,那时候豆油更贵些了。
灯芯是用长长的白色棉线搓成的粗线绳,劲儿不能上得太紧,粗细要适当,保证灯油能沿着灯芯浸上来,太紧了不过油,灯就不亮。搓灯芯,换灯油的事都做过很多次。每次灯油用得差不多了,倒灯油的时候,舅舅就常常讲那个笑话。说有个结巴,和媳妇一起合作倒灯油,偏偏屋里头黑,结巴丈夫端着灯,媳妇倒油,媳妇只听得丈夫说“倒,倒,倒”就一直倒,直到丈夫脸红脖子粗地怒吼出后面的话“倒洒了妈了个巴子的!”我们就笑得前仰后合。虽然这个故事讲了很多次,可每次讲到,就让人笑个不停。
灯油燃烧得不充分,就会结灯花,灯花大了,灯光就越来越暗,人们就拿个针来拨掉灯花,灯就又重新亮了起来。人们相信,除夕晚上灯花的大小,可以象征着这一年是收大粒的粮食还是小粒的粮食,以此决定今年种什么品种的粮食。我以为没什么科学的根据,但人们每年除夕的时候都会看灯花,以此作为选种的参照。
油灯下,姥姥常常把新洗的衣服全部叠好,然后一一检查,如果有开线或者刮坏的地方,一一缝好,如果衣服外面有了露出的线头,就用剪子剪好,让家里人总是穿得整整齐齐的。或者坐在灯下打棉花片,摞成很高一摞,或者做棉衣,姥姥的身影就在灯光的映衬下,高大得到了棚顶,我常常就在被窝里看着姥姥的身影晃动着,渐渐阖上眼睛。
那时候,人们理想的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虽然楼上楼下的梦想没有实现,电灯却是点上了,电话也已经很普遍。
虽然油灯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那忽明忽灭的灯光却是为那个年代无数个家庭的,无数个夜晚带来缕缕温馨,滋润着人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