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通情况简介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cgy661021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地里位置概况:彭水县位于重庆东南部,地处武陵山褶皱地带,长江一级支流乌江下游与郁江交汇处,毗邻两省九县。东与黔江接壤,南接酉阳、贵州省沿河、务川、道真等县,西邻武隆、丰都县,北连石柱及湖北省利川市。全县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辖11镇28乡,总人口67。38万人,是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距重庆市主城区约260公里。彭水县区域内现有3751。87公里的公路和288公里的航道。彭水自治县交通委员会办公地点位于汉葭镇文庙街45号。彭水县交委机关以及县公路局、县路政大队、县运输管理所、县港航管理处四个委属事业单位,共有职工308人。有党支部7个,有党员96名。
2、主要职责:彭水自治县交通委员会为全县主管交通的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贯彻执行国家交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定全县水、陆交通基础设施和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的发展规划、中长期计划,组织全县公路、水路交通工程建设及其设施的维护,组织全县重点物资、紧急客货运输,负责汽车维修市场、汽车驾驶学校和驾驶员培训工作的行业管理、水上交通安全监督以及公路客运站场和水运港口码头的安全监管工作。
3、历史沿革:1950年5月,成立彭水县人民政府工商科统管交通;1955年5月6日,成立彭水县人民政府交通科统管交通;1955年10月29日改称彭水县人民委员会交通科统管交通;1959年7月7日,交通科更名为彭水县交通局统管交通;1962年5月25日撤销工业局、交通局,成立彭水县人民委员会工业交通科统管交通;文革期间,1967年2月彭水县生产委员会下设工交办公室主管交通;1967年8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生产部主管交通;1968年县革委组建工交小组主管交通;1970年10月18日成立彭水县工业交通局主管交通;1978年3月24日,撤销工业交通局,分别成立彭水县交通局、工业局,交通局主管全县交通;1985年更名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交通局;2008年更名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交通委员会。
4、“十二五”彭水交通发展目标:以通道建设为重点、城市骨架为核心、统筹城乡为根本、加快形成“一小时周边、十分钟城区”综合交通骨干网络,建成综合交通枢纽。
具体是:新(改)建农村公路60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争取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达到1000公里以上,等级公路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90 %以上,全面实现接边、联网和通乡通村目标,乡镇公路通畅、行政村公路通畅和行政村通客运班车均达到100 %。
重点任务是:“打通道、活水路、修乡道”
打通道:就是构建彭水主城“1147”(一高十四射七联)道路格局,积极推进梁黔高速、彭水至酉阳、彭水至务川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围绕彭水城区的闭合环线,连接周边的渝黔4县,形成“两纵两横”形高速公路网络,同时推进彭丰一级路建设,全面覆盖彭水东南、西南、东北部山区,实现1小时周边目标。同时规划建设彭水城区出口快速通道,建立彭水两江主城至下塘、汉三沱至保家工业园区及火车站、彭水靛水新城与渝湘高速公路接口的快速通道,使西部新城与两江主城紧密相连,实现彭水城区“十分钟通达”目标,构建“十桥七隧”快速通道。
活水路:就是积极探索“港口、物流和产业”三结合的现代大物流格局,推动上塘、马峰港口码头和万足旅游码头提档升级,打造现代港口物流体系。规划建设上塘口综合物流园,到2015年进出口货物量达到200万吨。
修乡道:2011年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是:县政府决定投入10亿元,全县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其中2011年是农村公路建设突破年,将新开工建设1000公里,建成700公里,并完工续建的200余公里,相当于一年要修过去五年的路。
5、先进典型:近几年来,彭水交通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交通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谱写了世纪宏篇,铸就“顽强拼搏,敬业奉献”的精神丰碑。涌现了以陈永刚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人物。
先进个人:原县交委计划科长陈永刚荣获县级先进工作者。县交委党组书记、主任秦盛成荣获市级二等功。县交委副主任徐道东、纪检组长向寿龙、政工科长黄利民荣获县级嘉奖。黄利民荣获县级优秀共产党员。
先进集体:“十一五”期间,彭水县连续五年被市政府评为“支高”工作先进单位;县交委多次赢得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2006年荣获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抗旱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三次全国港口普查先进集体”及“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荣获市委、市政府表彰的“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建设先进集体。6、古今交通状况:彭水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道路崎岖,自古就被行旅者视为畏途。解放前,这里山川相隔,交通落后,全县境内仅有一段长为105公里的川湘公路,除过境的官车、邮车、班车和私营货车外,无一县属车辆。河道险滩密布,仅有少部分小木船,水运极其艰难。
1950年到1985年的35年间,彭水从未间断过公路建设,公路竣工里程逐年递增,新建公路608公里,其中省道68公里、县道271公里、乡道269公里。
改革开放之后,公路建设更是日新月异,新建公路3126公里,其中省道259公里、县道219公里、乡道920公里、村道1728公里。尤其是完成了国道319线改道任务;新建了彭酉、彭务二级公路;对乌江航道、港口进行了整治,各类船泊达到362艘,能通行160吨级的机动般泊。如今,全县道路交通运输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有客运企业2家、维修企业157家、驾校4家、培训中心1家、客运车辆431辆、货运车辆2053辆、出租车116辆、公交车31辆。全县39个乡镇的140个行政村通行客车。
2011年10月
1、地里位置概况:彭水县位于重庆东南部,地处武陵山褶皱地带,长江一级支流乌江下游与郁江交汇处,毗邻两省九县。东与黔江接壤,南接酉阳、贵州省沿河、务川、道真等县,西邻武隆、丰都县,北连石柱及湖北省利川市。全县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辖11镇28乡,总人口67。38万人,是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距重庆市主城区约260公里。彭水县区域内现有3751。87公里的公路和288公里的航道。彭水自治县交通委员会办公地点位于汉葭镇文庙街45号。彭水县交委机关以及县公路局、县路政大队、县运输管理所、县港航管理处四个委属事业单位,共有职工308人。有党支部7个,有党员96名。
2、主要职责:彭水自治县交通委员会为全县主管交通的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贯彻执行国家交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定全县水、陆交通基础设施和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的发展规划、中长期计划,组织全县公路、水路交通工程建设及其设施的维护,组织全县重点物资、紧急客货运输,负责汽车维修市场、汽车驾驶学校和驾驶员培训工作的行业管理、水上交通安全监督以及公路客运站场和水运港口码头的安全监管工作。
3、历史沿革:1950年5月,成立彭水县人民政府工商科统管交通;1955年5月6日,成立彭水县人民政府交通科统管交通;1955年10月29日改称彭水县人民委员会交通科统管交通;1959年7月7日,交通科更名为彭水县交通局统管交通;1962年5月25日撤销工业局、交通局,成立彭水县人民委员会工业交通科统管交通;文革期间,1967年2月彭水县生产委员会下设工交办公室主管交通;1967年8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生产部主管交通;1968年县革委组建工交小组主管交通;1970年10月18日成立彭水县工业交通局主管交通;1978年3月24日,撤销工业交通局,分别成立彭水县交通局、工业局,交通局主管全县交通;1985年更名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交通局;2008年更名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交通委员会。
4、“十二五”彭水交通发展目标:以通道建设为重点、城市骨架为核心、统筹城乡为根本、加快形成“一小时周边、十分钟城区”综合交通骨干网络,建成综合交通枢纽。
具体是:新(改)建农村公路60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争取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达到1000公里以上,等级公路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90 %以上,全面实现接边、联网和通乡通村目标,乡镇公路通畅、行政村公路通畅和行政村通客运班车均达到100 %。
重点任务是:“打通道、活水路、修乡道”
打通道:就是构建彭水主城“1147”(一高十四射七联)道路格局,积极推进梁黔高速、彭水至酉阳、彭水至务川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围绕彭水城区的闭合环线,连接周边的渝黔4县,形成“两纵两横”形高速公路网络,同时推进彭丰一级路建设,全面覆盖彭水东南、西南、东北部山区,实现1小时周边目标。同时规划建设彭水城区出口快速通道,建立彭水两江主城至下塘、汉三沱至保家工业园区及火车站、彭水靛水新城与渝湘高速公路接口的快速通道,使西部新城与两江主城紧密相连,实现彭水城区“十分钟通达”目标,构建“十桥七隧”快速通道。
活水路:就是积极探索“港口、物流和产业”三结合的现代大物流格局,推动上塘、马峰港口码头和万足旅游码头提档升级,打造现代港口物流体系。规划建设上塘口综合物流园,到2015年进出口货物量达到200万吨。
修乡道:2011年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是:县政府决定投入10亿元,全县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其中2011年是农村公路建设突破年,将新开工建设1000公里,建成700公里,并完工续建的200余公里,相当于一年要修过去五年的路。
5、先进典型:近几年来,彭水交通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交通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谱写了世纪宏篇,铸就“顽强拼搏,敬业奉献”的精神丰碑。涌现了以陈永刚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人物。
先进个人:原县交委计划科长陈永刚荣获县级先进工作者。县交委党组书记、主任秦盛成荣获市级二等功。县交委副主任徐道东、纪检组长向寿龙、政工科长黄利民荣获县级嘉奖。黄利民荣获县级优秀共产党员。
先进集体:“十一五”期间,彭水县连续五年被市政府评为“支高”工作先进单位;县交委多次赢得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2006年荣获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抗旱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三次全国港口普查先进集体”及“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荣获市委、市政府表彰的“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建设先进集体。6、古今交通状况:彭水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道路崎岖,自古就被行旅者视为畏途。解放前,这里山川相隔,交通落后,全县境内仅有一段长为105公里的川湘公路,除过境的官车、邮车、班车和私营货车外,无一县属车辆。河道险滩密布,仅有少部分小木船,水运极其艰难。
1950年到1985年的35年间,彭水从未间断过公路建设,公路竣工里程逐年递增,新建公路608公里,其中省道68公里、县道271公里、乡道269公里。
改革开放之后,公路建设更是日新月异,新建公路3126公里,其中省道259公里、县道219公里、乡道920公里、村道1728公里。尤其是完成了国道319线改道任务;新建了彭酉、彭务二级公路;对乌江航道、港口进行了整治,各类船泊达到362艘,能通行160吨级的机动般泊。如今,全县道路交通运输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有客运企业2家、维修企业157家、驾校4家、培训中心1家、客运车辆431辆、货运车辆2053辆、出租车116辆、公交车31辆。全县39个乡镇的140个行政村通行客车。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