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崔安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我家老宅的后院有两棵树,两颗柿子树。树干有脸盆一样粗细,黑黢黢的,很难看。树枝低矮,但很粗,小孩子能顺利上下翻腾,再攀着上一层树枝,做引体向上,就这样一层层攀高,两棵柿树的枝干互相交叉,又因为枝叶繁密,顽皮孩童从这一棵沿到那一棵,也不觉得恐高害怕。所以每到中秋节前后,柿子成熟了,泥猴一样的孩子爬了一树,红红的柿子与孩子苹果一样的脸蛋,相映成趣。
这时候,白内障的老奶奶就会拿着拐杖,一直一戳地颠过来,瘪着没牙的嘴。把孩子轰下来。这是我童年最初的记忆。
这两棵柿树究竟有多老,问父亲,他说他小的时候就有这两棵柿树了。父亲已近八十,看来这两棵柿树也超过一百多岁了吧。
我们家宗祖在本姓里面是大户人家,又是长门,所以男性里面辈辈都被尊称大哥。到了我父亲这一代却是单传,只有我父亲一人,所以祖上留下来的十几亩宅基地,都集中在一起,成了我家自己的。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家的宅基地围了半个村子,被同村异姓的人家眼红得冒火。后来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宅基地也进行了整顿,我家就选择了长着这两棵柿树的地方建房筑院,成了现在的老房。不管老屋前移后挪,不变的还是这两棵柿子树。母亲担心孩子攀爬摔着人家,就用砖头圈了院墙,成了我家的后院。后院不常有人去,所以杂草层生,断砖遍地,就像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一样。
我家住在村子的西南角,两棵柿树高大繁茂,远远看去,一团葱绿,成了村子的重要标志。儿时,我们一帮小孩子在田野捡秋拾柴,和外村的孩子发生口角,他们会说,你们就会在自己村庄门口瞎能,等你们望不到那两棵柿树时,再能能试试。现在的柿树已经不觉得高了,随着村长不断长高,两层楼三层楼甚至四层楼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两棵柿子树像耄耋老人一样被萎缩到村子里,失去了地标的作用。但是,故乡人在外地见了面,说起谁家见了新房,在哪儿见了新房,还是习惯拿两个柿树做参照物。
每年元宵灯节,端着的面灯,点燃的是香油,结出的灯花很好看,母亲看看灯花就知道当年收获什么果实,是枣是梨还是柿子,也许是巧合,一说一个准。那年的灯花结的像柿子,果然春夏之交时的柿树花儿,非常繁密,但是,生得多,老树养不了,所以,一场夏雨,尚在花苞里小柿子,就会落了一地。放学的孩子胡噜一捧,当做石子做游戏,或者悄悄埋在泥土里,过几天,挖出来,尝尝,面面的。
最热闹的是在深秋初冬,柿叶簌簌落下,不落的是三个一团五个一族的柿子,黄黄的,红红的,小灯笼一样挂满一树。有的历经风霜,软了,甜了,可以直接入口。去掉柿梗,用手一捏,用嘴一吸,凉凉的,润心润肺。摘柿子也很有趣,低处的,在头顶的,直接用手摘。高处的,就麻烦一些。在棍子的顶端捆绑一把剪子,父亲站在树上拧着折着,我们在树下扯个被单,一人扯一个角,追着落下的柿子,左腾右挪,前后漂移,笑着,闹着,欢声一片。最高处的柿子无法摘下,就给鸟雀儿留几个,黎明或者黄昏,就会听到鸟雀的唧唧喳喳声。
我们家的柿子,个大,皮薄,易去涩,形态也各异,有的像梨状,尖顶,模样圆润俊俏;有的像磨盘,扁扁的,母亲说这是磨盘柿子。那时还不懂得可以用苹果和梨去涩,就用土办法,平地挖一个圆窖,大约一米深,在旁边再挖一个小坑,与柿子窖掏小洞连接,用豆角皮熰火加热,或者用大水缸代替柿窖,同样熰火加热,几天后,柿子就软了,甜了。在过去每年摘柿的季节里,这是孩子们一份最快乐的差使。母亲很大方,除了到集市上换点油盐钱,其它的,东家送一篮西家给一瓢,最后剩下的,每天在太阳下翻晒,越晒越甜。
我在煤矿工作后,母亲觉得柿子不易久放,担心给我留不住,就把柿子和炒熟的黄豆一起在石臼里捣碎,做成又香又甜的柿饼给我留着。后来,父母随我在外地生活,就很难吃到家中的柿子了。我在街上买一些,母亲说不好吃,我说这是心里感觉吧。母亲说,这些柿子又小又青,还是苹果去涩的,怎么能好吃呢,我思忖母亲说的有道理。
这两棵百年老树现在怎么样了呢,是否还活着,是否还结果子。去年年末,我回趟老家。院子常年锁着,门锁锈迹斑斑,我半天都没有打开。其实,我不必打开大门,西侧的院墙已经坍塌,我很轻易地就迈进院子。曾经人烟鼎盛的四合院显得破落不堪,五间主房父母住三间我住两间,台阶的石缝里有小树苗探出干枯的脑袋。东厢房是磨房,石磨尚在,磨板已经豁豁拉拉;西厢房是马屋,老马已去,石槽还是原样,只是屋顶已经露天,灰尘落满石槽。
我心里一阵酸楚,再看看靠近南院墙的白杨,那棵曾经被女儿千雅攥着打转转的白杨,也已老年斑斑。一瞬间,女儿牙牙学语的模样,如梦如幻,犹在我眼前。
后院呢?我不敢太走近。我远远地和坚守后院的那两棵柿子树对视着。我觉得我和这两棵老树一下子陌生了许多,仿佛隔着千山万水。站在老树面前的我已不再是整天攀上爬下的顽童少年,而是两鬓落霜,灰头土脸。柿树的枝干外皮皲裂,又黑有硬,像穿山甲的盔甲。树上光秃秃的没有叶子更没有果实,它还活着吗?低头一看,落叶满地,肉肉的,厚厚的一层,像棉被一样覆盖着树下的土地。柿子也落了一地,干干的,瘪瘪的,黑黑的,风干了水分。还有被风儿折断的枯枝,横七竖八地躺着,那些新枝儿呢,正牢牢地长在树顶。
老树依然活着,依然很健壮地活着。我很高兴,老树明年还会开花的,柿子还会再落一地,不管有没有人欣赏它,有没有人吃它。
在我家老宅的后院有两棵树,两颗柿子树。树干有脸盆一样粗细,黑黢黢的,很难看。树枝低矮,但很粗,小孩子能顺利上下翻腾,再攀着上一层树枝,做引体向上,就这样一层层攀高,两棵柿树的枝干互相交叉,又因为枝叶繁密,顽皮孩童从这一棵沿到那一棵,也不觉得恐高害怕。所以每到中秋节前后,柿子成熟了,泥猴一样的孩子爬了一树,红红的柿子与孩子苹果一样的脸蛋,相映成趣。
这时候,白内障的老奶奶就会拿着拐杖,一直一戳地颠过来,瘪着没牙的嘴。把孩子轰下来。这是我童年最初的记忆。
这两棵柿树究竟有多老,问父亲,他说他小的时候就有这两棵柿树了。父亲已近八十,看来这两棵柿树也超过一百多岁了吧。
我们家宗祖在本姓里面是大户人家,又是长门,所以男性里面辈辈都被尊称大哥。到了我父亲这一代却是单传,只有我父亲一人,所以祖上留下来的十几亩宅基地,都集中在一起,成了我家自己的。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家的宅基地围了半个村子,被同村异姓的人家眼红得冒火。后来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宅基地也进行了整顿,我家就选择了长着这两棵柿树的地方建房筑院,成了现在的老房。不管老屋前移后挪,不变的还是这两棵柿子树。母亲担心孩子攀爬摔着人家,就用砖头圈了院墙,成了我家的后院。后院不常有人去,所以杂草层生,断砖遍地,就像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一样。
我家住在村子的西南角,两棵柿树高大繁茂,远远看去,一团葱绿,成了村子的重要标志。儿时,我们一帮小孩子在田野捡秋拾柴,和外村的孩子发生口角,他们会说,你们就会在自己村庄门口瞎能,等你们望不到那两棵柿树时,再能能试试。现在的柿树已经不觉得高了,随着村长不断长高,两层楼三层楼甚至四层楼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两棵柿子树像耄耋老人一样被萎缩到村子里,失去了地标的作用。但是,故乡人在外地见了面,说起谁家见了新房,在哪儿见了新房,还是习惯拿两个柿树做参照物。
每年元宵灯节,端着的面灯,点燃的是香油,结出的灯花很好看,母亲看看灯花就知道当年收获什么果实,是枣是梨还是柿子,也许是巧合,一说一个准。那年的灯花结的像柿子,果然春夏之交时的柿树花儿,非常繁密,但是,生得多,老树养不了,所以,一场夏雨,尚在花苞里小柿子,就会落了一地。放学的孩子胡噜一捧,当做石子做游戏,或者悄悄埋在泥土里,过几天,挖出来,尝尝,面面的。
最热闹的是在深秋初冬,柿叶簌簌落下,不落的是三个一团五个一族的柿子,黄黄的,红红的,小灯笼一样挂满一树。有的历经风霜,软了,甜了,可以直接入口。去掉柿梗,用手一捏,用嘴一吸,凉凉的,润心润肺。摘柿子也很有趣,低处的,在头顶的,直接用手摘。高处的,就麻烦一些。在棍子的顶端捆绑一把剪子,父亲站在树上拧着折着,我们在树下扯个被单,一人扯一个角,追着落下的柿子,左腾右挪,前后漂移,笑着,闹着,欢声一片。最高处的柿子无法摘下,就给鸟雀儿留几个,黎明或者黄昏,就会听到鸟雀的唧唧喳喳声。
我们家的柿子,个大,皮薄,易去涩,形态也各异,有的像梨状,尖顶,模样圆润俊俏;有的像磨盘,扁扁的,母亲说这是磨盘柿子。那时还不懂得可以用苹果和梨去涩,就用土办法,平地挖一个圆窖,大约一米深,在旁边再挖一个小坑,与柿子窖掏小洞连接,用豆角皮熰火加热,或者用大水缸代替柿窖,同样熰火加热,几天后,柿子就软了,甜了。在过去每年摘柿的季节里,这是孩子们一份最快乐的差使。母亲很大方,除了到集市上换点油盐钱,其它的,东家送一篮西家给一瓢,最后剩下的,每天在太阳下翻晒,越晒越甜。
我在煤矿工作后,母亲觉得柿子不易久放,担心给我留不住,就把柿子和炒熟的黄豆一起在石臼里捣碎,做成又香又甜的柿饼给我留着。后来,父母随我在外地生活,就很难吃到家中的柿子了。我在街上买一些,母亲说不好吃,我说这是心里感觉吧。母亲说,这些柿子又小又青,还是苹果去涩的,怎么能好吃呢,我思忖母亲说的有道理。
这两棵百年老树现在怎么样了呢,是否还活着,是否还结果子。去年年末,我回趟老家。院子常年锁着,门锁锈迹斑斑,我半天都没有打开。其实,我不必打开大门,西侧的院墙已经坍塌,我很轻易地就迈进院子。曾经人烟鼎盛的四合院显得破落不堪,五间主房父母住三间我住两间,台阶的石缝里有小树苗探出干枯的脑袋。东厢房是磨房,石磨尚在,磨板已经豁豁拉拉;西厢房是马屋,老马已去,石槽还是原样,只是屋顶已经露天,灰尘落满石槽。
我心里一阵酸楚,再看看靠近南院墙的白杨,那棵曾经被女儿千雅攥着打转转的白杨,也已老年斑斑。一瞬间,女儿牙牙学语的模样,如梦如幻,犹在我眼前。
后院呢?我不敢太走近。我远远地和坚守后院的那两棵柿子树对视着。我觉得我和这两棵老树一下子陌生了许多,仿佛隔着千山万水。站在老树面前的我已不再是整天攀上爬下的顽童少年,而是两鬓落霜,灰头土脸。柿树的枝干外皮皲裂,又黑有硬,像穿山甲的盔甲。树上光秃秃的没有叶子更没有果实,它还活着吗?低头一看,落叶满地,肉肉的,厚厚的一层,像棉被一样覆盖着树下的土地。柿子也落了一地,干干的,瘪瘪的,黑黑的,风干了水分。还有被风儿折断的枯枝,横七竖八地躺着,那些新枝儿呢,正牢牢地长在树顶。
老树依然活着,依然很健壮地活着。我很高兴,老树明年还会开花的,柿子还会再落一地,不管有没有人欣赏它,有没有人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