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后宫(大清后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可是他的遗命仍然活着,所以贝勒们在他死后还仍然忠实地执行他的意志,让他心心念念连死也不愿失去的大福晋为他殉葬。
大福晋拨开那些硌人的珠宝,偎近她的丈夫,然后俯在他耳边悄悄说了一句话。
没有人可以听清她说了什么,但是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就在那一刻,老汗王始终大睁着的眼睛忽然阖上了。
所有人都舒了一口气,说:“好了,大汗瞑目了。”
于是他们叫来工匠将棺材板盖上,叮叮咣咣地四角钉稳,不留一丝缝隙。
棺材里并没有发出一丝声音,可是所有的人都同时感到窒息,好像被活活钉进棺材的人不是大福晋,而是他们自己。
这窒息持续了好久好久,但是没有一个人肯主动说话,更不会有一个人提出将棺材开启。
他们同自己的窒息艰难地搏斗着,挣扎着,焦渴着,许久,忽然同时感到颈子一松,呼吸重新顺畅起来。仍然没有听到任何声音,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大福晋已经断气了。
然后多尔衮兄弟才被通知梳洗观礼。
按照习俗,他们的头发被编成许许多多条长辫子,末端系了金铃。这样被打扮完,已经是中午,然后穿着长可及地的笨重孝袍,踢踢拖拖地走进来,被一直带到父母的灵柩面前。族人说你们的母亲已经追随大汗走了,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怎么?是皇太极,不是多尔衮么?代善惊愕地环视,面无血色。这么说,大福晋是白死了?
母亲,白白地牺牲了。死时,年仅37岁。
多尔衮忍不住张开嘴,又吐了一大口鲜血,又腥又急,仿佛心跳出来了一样。
是的,在很多年以后多尔衮都觉得,自己那天吐出的不是血,而是一小块心脏。因为从那以后,他就觉得自己的心少了一角,再也不完整。母亲的惨死使他失去了对父亲应有的尊重。从小到大,他的心里就只有恨,正因为这强烈的仇恨,他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将自己培养成满洲最英勇的武士,皇太极最强大的对手;也正因为这恨,他残缺的那一块心每当忆起过去时总会丝丝拉拉地疼,就像害风湿的老年人的膝盖会在风雨夜里刺痛一样。
母亲究竟是怎样死的,死之前还说过一些什么,是否知道自己的枉死,还有,皇太极到底是怎样借助两黄旗的兵力威胁另外几位贝勒,并与东海女真扈伦四部达成协议,矫旨另诏,登上汗位的,都成了永远的谜,随着父母的死而长埋地下了。
然而断断续续地,他还是从族人口中渐渐了解到一些真相的碎片,属于他父母的不连贯的故事:母亲乌拉纳喇氏,12岁嫁给奴尔哈赤为大妃,在父亲的16个妻子中,最为受宠,又因连生了三个儿子——哥哥阿济格、自己,和弟弟多铎,地位稳固,十几年来独擅专宠。可是,忽然有一天小福晋德因泽向大汗告发,说族人传言大福晋和代善贝勒私通,而且说得有眉有眼,什么大妃对代善诉苦,说汗王已经六十多了还不肯死,又霸占着16个妻子,根本照顾不来,又是什么反正满人有“父死子妻其后母,兄死弟妻其寡嫂”的习俗,不如全当他已经死了,让自己和大贝勒提前成其好事吧。那一年,母亲30岁,大贝勒37岁,年龄相当,品貌匹配,无形中为这谣言提供了相当有力的佐证。于是父亲信以为真,大发雷霆,不但一度将母亲废为庶妃,还下令终止了代善的临朝摄政。后来虽经证实这件事纯属造谣,母亲也重新被奉为大妃,可是在父亲的心里,却始终留下一个疙瘩,对代善和母亲的关系一直耿耿于怀,十分忌讳,所以,会在临终的时候留下让大妃殉葬的遗言,免得在自己身后他们旧情复燃,重证前缘。
同这些碎片同时得到的讯息,是据闻当年小福晋德因泽之所以会诬告母亲,始作俑者正是出自皇太极的授意。皇太极,才是那个与庶母私通的逆子,也才是觊觎汗位篡改遗旨的真凶。
换言之,是皇太极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夺取了自己的汗位。
母亲死得太冤,直到今天,她的魂灵儿还在大政殿里游来荡去,每每风朝雨夕,还时时有人说听到了大福晋的哭声。甚至打水的婢女,还发誓曾在水井里看到大福晋的脸,以至于吓得失手把水桶掉进了井里。守夜的更夫也说,月圆的晚上从凤凰楼经过,可以清楚地听到女人的叹息声,同大福晋的声音一模一样。
为了那传言,多尔衮特地找老更夫核实过,并在一个有风的夜晚来到凤凰楼下守候。风在坠满金铃的楼檐下叮咚作响,让他情不自禁地想起父母死的那天自己结满金铃的辫梢,那声音有多么相像啊。于是他知道母亲来过了。
一种冷自心底里渗出,在静寂中,他忽然明白,亡灵与生者的交流其实不必借助任何形式,不需要声音或者形象作为载体,那是无情的庸人们的臆想。对于切肤相亲者来说,亡灵的感应可以直抵内心,在无言中已经完成了一次彻底的了解。
母亲死了,可是母亲的亡魂未息,她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那仇恨。可是,自己又怎么会忘呢?老更夫已经瑟缩在楼檐下睡着了,可是这时候忽然翻了一个身,含糊地噫语着:“大福晋来了,给大福晋请安。”每个人都没有忘记大福晋,自己更不会忘记!杀母之仇,夺位之恨,天底下还有什么样的仇恨可以比这更强烈?更深沉?
他默默地等待着,等待有一天可以打败皇太极,将他踏在脚下,食其肉,吮其血,剔其骨,寝其皮。
可是,就在今天,老天本来已经决定假那察哈尔女子之手提前结束皇太极的狗命,自己却鬼使神差,一箭射中那个偷袭的女子,亲手从她的剑下救了他,救了那个与自己不共戴天的世间第一仇人。
他真要恨死了自己。
此刻,他望着当年的大贝勒、如今的礼亲王代善,又想起了那些久远的仇恨。同时,也想起了母亲赴死前夜对代善的表白。他们默默相拥的姿态,在许多年后,仍然鲜明地镌刻于他疼痛的记忆中,成为爱情的象征。没有一种爱可以比那更沉默,更绝望,更彻底,更崇高。在那一夜,他的母亲与代善,成为全世界最相爱相知的两个人。当他们相拥,他们的心灵便穿透所有的束缚自由地走到一起,毫无间隙。是代善的陪伴使母亲的死有了一种崇高的美,也是母亲的死使那沉默的爱从此永恒。
那以后,他对代善便一直有种奇特的亲昵,他不仅仅是把他看做长兄的,更将他视为了父亲。他痛恨害死母亲的父皇奴尔哈赤,却将人性中固有的一份孺慕之情在心底里悄悄给了代善。只是这种特别的感情,是代善所并不知晓的。
然而代善,他或许不是一个勇敢的情人,坦率的亲王,却实实在在是一个尽职的兄长。这许多年来,他记着大福晋临终的托嘱,默默担负起照顾她三位遗孤的责任,并以他特殊的身份一直帮他们周旋遮掩。原本皇太极夺位之后,未必没有想过要对自己一度的对手赶尽杀绝,可是因为代善的一味退让和小心斡旋,终使他没有机会也没有理由下手,久之,也就把这份旧债忘记了,反而以为是自己的德政征服了所有族人,消除了异心,并且很慷慨地为三位兄弟授封和硕亲王。因此,与其说是代善的小心保全了三兄弟的性命,倒不如说是皇太极的盲目自信疏忽了危险的暗流。
但是无论怎么说,代善觉得自己总算是对得起冤死的大福晋了,没有辜负她对自己沉默的情怀。如今,他已垂垂老矣,可是仍然像一个忠实的麦田稻草人那样,尽职尽责地守望着在他眼中永远长不大的三个孤儿,在每个可能的机会里寻找着可以帮助他们兄弟的方式。此刻,他详细地落实了嘉奖多尔衮的方案后,本能地抬头望过去,却意外地为多尔衮眼中那灼热的晶光所刺伤。那眼光中,写满的不是骄傲,不是荣誉,而是刻骨的仇恨与自责。
他立刻读懂了那眼中的含义。天哪!原来这孩子在后悔,后悔自己救了大汗。他巴不得大汗死。他仍然记着母亲的仇恨。他已经快要被那仇恨烧毁了。这么多年来,这孩子只是默默地练功,每一次上战场都冲锋在前,不留余地,立下战功无数。没有人怀疑他不是皇太极最忠实的兄弟,最英勇的战士。却没有人想到,原来他英勇的动力不是荣誉,而是仇恨。他之所以那样拼命,是要借此消耗积郁在心中的狂热的恨。上阵杀敌,竟是他用以调整心境的最佳发泄。他因为这恨而变得精明无比,却又因为精明无比而本能地救了自己的仇人,这是怎样的一个怪圈啊!
代善从来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觉得了自己的老迈和无力。恨是一件需要消耗强大体力的事情,很多人都会产生仇恨,可是很少人可以将仇恨的情绪维持得很久。因为仇恨从来都是一柄嗜血的剑,在不能用它来伤害敌人的时刻,就必然要用它来伤害自己。
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得起那样长年累月的伤害与折磨,于是他们放弃了仇恨,放弃超过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报复的信念。只有那些意志坚决而又极度自信的人,才可以将一份仇恨珍藏于胸经年累月而永不减褪。
他已经老了,而且是一个软弱的人,当年他不懂得该怎样去爱,如今也不懂得如何去恨。可是,他却在这个一直由自己抚养长大的孩子的眼中,看到了那么强烈的可以烧毁一切的仇恨。那恨让他心惊,让他忧虑,更让他无奈。
多尔衮和皇太极一样,都是他的兄弟。虽然在感情的天平上他毫不犹豫地倾向多尔衮,可这并不代表他就不爱自己的大汗兄弟皇太极,并不代表他对汗王没有忠心。毕竟,皇太极是布库里雍顺家族的骄傲,是今天的八旗当之无愧的首领,是草原上的英雄神话。固然当初即位的如果是多尔衮,也许他并不比皇太极差,可是既然皇太极称汗已成事实,他也就顺天应命地归顺于新汗王,拥戴他,维护他,服从他,这是满洲武士血液中固有的精神特质。他没有办法消弥自己两个兄弟之间的仇恨,如果多尔衮是个平庸的孩子,他至少可以保护他一生平安,可是他这样优秀,这样强壮,命运却又这样奇特而坎坷,注定了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的世界是自己这种庸人所无法理解和企及的。自己不过是一个有点功绩的老人而已,他能帮得了谁呢?
正像代善读懂了多尔衮眼中的仇恨一样,多尔衮也读懂了代善眼中的悲凉。仿佛有根针在他心脏最柔软处刺了一下,他蓦地心慈了,轻轻低下了头。
熙熙攘攘的十王亭广场上,诸亲王正讨论得热火朝天,没有人听到礼亲王与睿亲王用眼光进行的这一场交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因为是评功会,兄弟间显得和睦融洽,互吹法螺。
再抬起头时,多尔衮眼中的晶光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那种八旗将领开会时惯有的平和笑容。代善更加惊讶,现在他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多尔衮一直呆在自己身边,自己却对他的仇恨毫无察觉的缘故了。可是既然他能够在这么多年来都深藏自己的仇恨,却又为什么会在今天于众目睽睽之下流露出凶狠的眼光,从而暴露了他心底里最深沉的秘密呢?难道是因为那个行刺大汗的察哈尔姑娘吗?是她的出现惊动了他的伪装,唤醒了他的仇恨?那么,在这凶狠的目光后面,他下一步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
代善更加忧虑,也更加彷徨,向多尔衮投去的眼光中甚至已经有了几分乞求的意味。可是多尔衮不再看他,他回避着代善询问的目光,却转向弟弟多铎,一开口,果然便是那位察哈尔姑娘:“你掌管礼部,消息比我灵通,知不知道那个女刺客现在怎么样了?”
豫亲王多铎对哥哥向来敬爱有加,闻言立即答:“听说一直留在太医院里,还没醒过来呢。暂时用长白山老参保住了心脉,可是仍然虚得很;倒是大汗的伤听说没什么大碍,血已经止住了,休养几天就没事了,刚刚传旨到处搜寻千年老参呢。”
多尔衮一愣:“征参?怪道我前两天恍惚听说豪格到处找人参呢,还以为是皇太极要吃,原来是为了那姑娘。”沉吟片刻,忽地又抬起头来“那姑娘,叫什么名字知道吗?”
“普通牧民家的姑娘,哪有什么正经名字?”多铎不经意地说“不过姓氏倒是有的,叫绮蕾。”
“绮蕾?好听!好听!”多尔衮忽然毫无顾忌地纵声大笑起来:“我要把巴图鲁的称号让给那个绮蕾。”
注:
八大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白旗,除两黄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外,其余诸旗都由各亲王及固山额真管理。
满兵组织,每三百人为一牛录,其主为牛录额真;每三十牛录为一固山,统领官称固山额真。
满人有“隔旗如隔山”之说,旗主就相当于一个小君王,对本旗有极高权力。大汗为八旗之主。
盛京宫殿群初建于奴尔哈赤时期1625年,原先只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皇太极继位后,继续建造大内宫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而亲王分封以及后妃赐住诸宫是在皇太极1936年改国号为清之后进行,但为了叙述方便,在这里提前使用了各王的封号,而诸妃也提前住进五宫。
后金体制与汉人颇为不同,衔职复杂,称呼拗口,不仅建清前与建清后有许多改变,而且入关前与入关后也有很大区别,君臣主仆以及家人间的称呼都很特殊,此处为了照应读者阅读方便,尽量简化,统一说法,使之通俗易记;另外诸宫殿群几次翻修重建,文中所述规格未必全如史实,不免虚夸之处。特此说明,以免有考据家提出质疑,认为与史不合云云。
; 可是他的遗命仍然活着,所以贝勒们在他死后还仍然忠实地执行他的意志,让他心心念念连死也不愿失去的大福晋为他殉葬。
大福晋拨开那些硌人的珠宝,偎近她的丈夫,然后俯在他耳边悄悄说了一句话。
没有人可以听清她说了什么,但是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就在那一刻,老汗王始终大睁着的眼睛忽然阖上了。
所有人都舒了一口气,说:“好了,大汗瞑目了。”
于是他们叫来工匠将棺材板盖上,叮叮咣咣地四角钉稳,不留一丝缝隙。
棺材里并没有发出一丝声音,可是所有的人都同时感到窒息,好像被活活钉进棺材的人不是大福晋,而是他们自己。
这窒息持续了好久好久,但是没有一个人肯主动说话,更不会有一个人提出将棺材开启。
他们同自己的窒息艰难地搏斗着,挣扎着,焦渴着,许久,忽然同时感到颈子一松,呼吸重新顺畅起来。仍然没有听到任何声音,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大福晋已经断气了。
然后多尔衮兄弟才被通知梳洗观礼。
按照习俗,他们的头发被编成许许多多条长辫子,末端系了金铃。这样被打扮完,已经是中午,然后穿着长可及地的笨重孝袍,踢踢拖拖地走进来,被一直带到父母的灵柩面前。族人说你们的母亲已经追随大汗走了,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怎么?是皇太极,不是多尔衮么?代善惊愕地环视,面无血色。这么说,大福晋是白死了?
母亲,白白地牺牲了。死时,年仅37岁。
多尔衮忍不住张开嘴,又吐了一大口鲜血,又腥又急,仿佛心跳出来了一样。
是的,在很多年以后多尔衮都觉得,自己那天吐出的不是血,而是一小块心脏。因为从那以后,他就觉得自己的心少了一角,再也不完整。母亲的惨死使他失去了对父亲应有的尊重。从小到大,他的心里就只有恨,正因为这强烈的仇恨,他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将自己培养成满洲最英勇的武士,皇太极最强大的对手;也正因为这恨,他残缺的那一块心每当忆起过去时总会丝丝拉拉地疼,就像害风湿的老年人的膝盖会在风雨夜里刺痛一样。
母亲究竟是怎样死的,死之前还说过一些什么,是否知道自己的枉死,还有,皇太极到底是怎样借助两黄旗的兵力威胁另外几位贝勒,并与东海女真扈伦四部达成协议,矫旨另诏,登上汗位的,都成了永远的谜,随着父母的死而长埋地下了。
然而断断续续地,他还是从族人口中渐渐了解到一些真相的碎片,属于他父母的不连贯的故事:母亲乌拉纳喇氏,12岁嫁给奴尔哈赤为大妃,在父亲的16个妻子中,最为受宠,又因连生了三个儿子——哥哥阿济格、自己,和弟弟多铎,地位稳固,十几年来独擅专宠。可是,忽然有一天小福晋德因泽向大汗告发,说族人传言大福晋和代善贝勒私通,而且说得有眉有眼,什么大妃对代善诉苦,说汗王已经六十多了还不肯死,又霸占着16个妻子,根本照顾不来,又是什么反正满人有“父死子妻其后母,兄死弟妻其寡嫂”的习俗,不如全当他已经死了,让自己和大贝勒提前成其好事吧。那一年,母亲30岁,大贝勒37岁,年龄相当,品貌匹配,无形中为这谣言提供了相当有力的佐证。于是父亲信以为真,大发雷霆,不但一度将母亲废为庶妃,还下令终止了代善的临朝摄政。后来虽经证实这件事纯属造谣,母亲也重新被奉为大妃,可是在父亲的心里,却始终留下一个疙瘩,对代善和母亲的关系一直耿耿于怀,十分忌讳,所以,会在临终的时候留下让大妃殉葬的遗言,免得在自己身后他们旧情复燃,重证前缘。
同这些碎片同时得到的讯息,是据闻当年小福晋德因泽之所以会诬告母亲,始作俑者正是出自皇太极的授意。皇太极,才是那个与庶母私通的逆子,也才是觊觎汗位篡改遗旨的真凶。
换言之,是皇太极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夺取了自己的汗位。
母亲死得太冤,直到今天,她的魂灵儿还在大政殿里游来荡去,每每风朝雨夕,还时时有人说听到了大福晋的哭声。甚至打水的婢女,还发誓曾在水井里看到大福晋的脸,以至于吓得失手把水桶掉进了井里。守夜的更夫也说,月圆的晚上从凤凰楼经过,可以清楚地听到女人的叹息声,同大福晋的声音一模一样。
为了那传言,多尔衮特地找老更夫核实过,并在一个有风的夜晚来到凤凰楼下守候。风在坠满金铃的楼檐下叮咚作响,让他情不自禁地想起父母死的那天自己结满金铃的辫梢,那声音有多么相像啊。于是他知道母亲来过了。
一种冷自心底里渗出,在静寂中,他忽然明白,亡灵与生者的交流其实不必借助任何形式,不需要声音或者形象作为载体,那是无情的庸人们的臆想。对于切肤相亲者来说,亡灵的感应可以直抵内心,在无言中已经完成了一次彻底的了解。
母亲死了,可是母亲的亡魂未息,她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那仇恨。可是,自己又怎么会忘呢?老更夫已经瑟缩在楼檐下睡着了,可是这时候忽然翻了一个身,含糊地噫语着:“大福晋来了,给大福晋请安。”每个人都没有忘记大福晋,自己更不会忘记!杀母之仇,夺位之恨,天底下还有什么样的仇恨可以比这更强烈?更深沉?
他默默地等待着,等待有一天可以打败皇太极,将他踏在脚下,食其肉,吮其血,剔其骨,寝其皮。
可是,就在今天,老天本来已经决定假那察哈尔女子之手提前结束皇太极的狗命,自己却鬼使神差,一箭射中那个偷袭的女子,亲手从她的剑下救了他,救了那个与自己不共戴天的世间第一仇人。
他真要恨死了自己。
此刻,他望着当年的大贝勒、如今的礼亲王代善,又想起了那些久远的仇恨。同时,也想起了母亲赴死前夜对代善的表白。他们默默相拥的姿态,在许多年后,仍然鲜明地镌刻于他疼痛的记忆中,成为爱情的象征。没有一种爱可以比那更沉默,更绝望,更彻底,更崇高。在那一夜,他的母亲与代善,成为全世界最相爱相知的两个人。当他们相拥,他们的心灵便穿透所有的束缚自由地走到一起,毫无间隙。是代善的陪伴使母亲的死有了一种崇高的美,也是母亲的死使那沉默的爱从此永恒。
那以后,他对代善便一直有种奇特的亲昵,他不仅仅是把他看做长兄的,更将他视为了父亲。他痛恨害死母亲的父皇奴尔哈赤,却将人性中固有的一份孺慕之情在心底里悄悄给了代善。只是这种特别的感情,是代善所并不知晓的。
然而代善,他或许不是一个勇敢的情人,坦率的亲王,却实实在在是一个尽职的兄长。这许多年来,他记着大福晋临终的托嘱,默默担负起照顾她三位遗孤的责任,并以他特殊的身份一直帮他们周旋遮掩。原本皇太极夺位之后,未必没有想过要对自己一度的对手赶尽杀绝,可是因为代善的一味退让和小心斡旋,终使他没有机会也没有理由下手,久之,也就把这份旧债忘记了,反而以为是自己的德政征服了所有族人,消除了异心,并且很慷慨地为三位兄弟授封和硕亲王。因此,与其说是代善的小心保全了三兄弟的性命,倒不如说是皇太极的盲目自信疏忽了危险的暗流。
但是无论怎么说,代善觉得自己总算是对得起冤死的大福晋了,没有辜负她对自己沉默的情怀。如今,他已垂垂老矣,可是仍然像一个忠实的麦田稻草人那样,尽职尽责地守望着在他眼中永远长不大的三个孤儿,在每个可能的机会里寻找着可以帮助他们兄弟的方式。此刻,他详细地落实了嘉奖多尔衮的方案后,本能地抬头望过去,却意外地为多尔衮眼中那灼热的晶光所刺伤。那眼光中,写满的不是骄傲,不是荣誉,而是刻骨的仇恨与自责。
他立刻读懂了那眼中的含义。天哪!原来这孩子在后悔,后悔自己救了大汗。他巴不得大汗死。他仍然记着母亲的仇恨。他已经快要被那仇恨烧毁了。这么多年来,这孩子只是默默地练功,每一次上战场都冲锋在前,不留余地,立下战功无数。没有人怀疑他不是皇太极最忠实的兄弟,最英勇的战士。却没有人想到,原来他英勇的动力不是荣誉,而是仇恨。他之所以那样拼命,是要借此消耗积郁在心中的狂热的恨。上阵杀敌,竟是他用以调整心境的最佳发泄。他因为这恨而变得精明无比,却又因为精明无比而本能地救了自己的仇人,这是怎样的一个怪圈啊!
代善从来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觉得了自己的老迈和无力。恨是一件需要消耗强大体力的事情,很多人都会产生仇恨,可是很少人可以将仇恨的情绪维持得很久。因为仇恨从来都是一柄嗜血的剑,在不能用它来伤害敌人的时刻,就必然要用它来伤害自己。
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得起那样长年累月的伤害与折磨,于是他们放弃了仇恨,放弃超过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报复的信念。只有那些意志坚决而又极度自信的人,才可以将一份仇恨珍藏于胸经年累月而永不减褪。
他已经老了,而且是一个软弱的人,当年他不懂得该怎样去爱,如今也不懂得如何去恨。可是,他却在这个一直由自己抚养长大的孩子的眼中,看到了那么强烈的可以烧毁一切的仇恨。那恨让他心惊,让他忧虑,更让他无奈。
多尔衮和皇太极一样,都是他的兄弟。虽然在感情的天平上他毫不犹豫地倾向多尔衮,可这并不代表他就不爱自己的大汗兄弟皇太极,并不代表他对汗王没有忠心。毕竟,皇太极是布库里雍顺家族的骄傲,是今天的八旗当之无愧的首领,是草原上的英雄神话。固然当初即位的如果是多尔衮,也许他并不比皇太极差,可是既然皇太极称汗已成事实,他也就顺天应命地归顺于新汗王,拥戴他,维护他,服从他,这是满洲武士血液中固有的精神特质。他没有办法消弥自己两个兄弟之间的仇恨,如果多尔衮是个平庸的孩子,他至少可以保护他一生平安,可是他这样优秀,这样强壮,命运却又这样奇特而坎坷,注定了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的世界是自己这种庸人所无法理解和企及的。自己不过是一个有点功绩的老人而已,他能帮得了谁呢?
正像代善读懂了多尔衮眼中的仇恨一样,多尔衮也读懂了代善眼中的悲凉。仿佛有根针在他心脏最柔软处刺了一下,他蓦地心慈了,轻轻低下了头。
熙熙攘攘的十王亭广场上,诸亲王正讨论得热火朝天,没有人听到礼亲王与睿亲王用眼光进行的这一场交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因为是评功会,兄弟间显得和睦融洽,互吹法螺。
再抬起头时,多尔衮眼中的晶光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那种八旗将领开会时惯有的平和笑容。代善更加惊讶,现在他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多尔衮一直呆在自己身边,自己却对他的仇恨毫无察觉的缘故了。可是既然他能够在这么多年来都深藏自己的仇恨,却又为什么会在今天于众目睽睽之下流露出凶狠的眼光,从而暴露了他心底里最深沉的秘密呢?难道是因为那个行刺大汗的察哈尔姑娘吗?是她的出现惊动了他的伪装,唤醒了他的仇恨?那么,在这凶狠的目光后面,他下一步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
代善更加忧虑,也更加彷徨,向多尔衮投去的眼光中甚至已经有了几分乞求的意味。可是多尔衮不再看他,他回避着代善询问的目光,却转向弟弟多铎,一开口,果然便是那位察哈尔姑娘:“你掌管礼部,消息比我灵通,知不知道那个女刺客现在怎么样了?”
豫亲王多铎对哥哥向来敬爱有加,闻言立即答:“听说一直留在太医院里,还没醒过来呢。暂时用长白山老参保住了心脉,可是仍然虚得很;倒是大汗的伤听说没什么大碍,血已经止住了,休养几天就没事了,刚刚传旨到处搜寻千年老参呢。”
多尔衮一愣:“征参?怪道我前两天恍惚听说豪格到处找人参呢,还以为是皇太极要吃,原来是为了那姑娘。”沉吟片刻,忽地又抬起头来“那姑娘,叫什么名字知道吗?”
“普通牧民家的姑娘,哪有什么正经名字?”多铎不经意地说“不过姓氏倒是有的,叫绮蕾。”
“绮蕾?好听!好听!”多尔衮忽然毫无顾忌地纵声大笑起来:“我要把巴图鲁的称号让给那个绮蕾。”
注:
八大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白旗,除两黄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外,其余诸旗都由各亲王及固山额真管理。
满兵组织,每三百人为一牛录,其主为牛录额真;每三十牛录为一固山,统领官称固山额真。
满人有“隔旗如隔山”之说,旗主就相当于一个小君王,对本旗有极高权力。大汗为八旗之主。
盛京宫殿群初建于奴尔哈赤时期1625年,原先只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皇太极继位后,继续建造大内宫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而亲王分封以及后妃赐住诸宫是在皇太极1936年改国号为清之后进行,但为了叙述方便,在这里提前使用了各王的封号,而诸妃也提前住进五宫。
后金体制与汉人颇为不同,衔职复杂,称呼拗口,不仅建清前与建清后有许多改变,而且入关前与入关后也有很大区别,君臣主仆以及家人间的称呼都很特殊,此处为了照应读者阅读方便,尽量简化,统一说法,使之通俗易记;另外诸宫殿群几次翻修重建,文中所述规格未必全如史实,不免虚夸之处。特此说明,以免有考据家提出质疑,认为与史不合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