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尘埃落定 (2/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处,光绪心中翻涌起一阵烦闷。他妈的,中国的事情难道从来都是这样,不光是要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到最后往往就是算过来算过去,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最后就变成了一笔糊涂账,不了了之。
"这样吧,这件事情你先不要急着上折子..."沉默了许久后,光绪一脸沉郁的说道,"你马上赶回上海去,替朕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召集一些最好是通晓西学懂实务的文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鼓吹开办银行对朝廷的好处和利益。不管是洋人开办的报纸,还是我们自己开办的报纸,都要连篇累牍的报道。这一次开办银行,没有洋人掺和进来,舆论不会像去年那样一面倒的反对。我们就是要利用报纸,让这股风从上海一直刮到京城..."
"第二件事情是你必须要牢牢抓住盛宣怀,哪怕将来在银行的具体利益分割上做一些让步,多给盛宣怀的轮船招商局一些好处,也要想方设法让盛宣怀说服李鸿章出面来上这份折子。放眼整个朝廷,只有他最有资格来上这份折子,也只有他才能够让太后点头同意。"
林启兆点了点头,"微臣明日就启程返回上海,全力以赴去做这件事情。"
利用舆论先声夺人,再让办老了洋务的李鸿章出面说服慈禧,开办银行的架子是搭起来了,可光绪心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毕竟上一次失败的教训,多少还是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些阴影。
"你先不忙着回上海..."光绪一边斟酌一边说道,"明日你去见见吴绍基,就是陆军学校的帮办委员。朕会让他安排你去见一个人,军机领班大臣世铎。对世铎你可以借着给他拜年的由头,把准备开办银行的事情给他透露一点,但是不要说的太多。就说是闻听他兼任编练新军大臣,为将来朝廷准备编练新军的军费考虑,想出的这么一点主意。"
"皇上的意思,莫非是想让世铎出面为开办银行说话?万一他要是不肯,又当如何?"
"朝廷有人好办事,更何况世铎是军机领班大臣,说话的份量自然是重的多了。"光绪忽然间冷冷的一笑,"这件事不是世铎肯于不肯的问题,是朕要让他别无选择,让他只能走朕为他安排好的这条路..."
......
严寒飞雪之夜,京城内显得有些寂寥。
在一家名叫明芳居的酒楼上,大约是天太冷的缘故,白日里热闹无比,此刻也只有稀稀落落的几桌客人。靠窗的那一桌边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人一眼望去,便隐隐透出一股扑面而来的英气勃发,他正是入京已经数日的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凯,而他身边的那人,则是他的结盟兄弟至交好友,翰林院庶吉士徐世昌。
袁世凯入京已经数日,朝廷的旨意也于前日颁发,可是此时的袁世凯却忽然有一种无处栖身的感觉。
当初闻听是皇上举荐自己的时候,袁世凯惊喜交加中,也是一片茫然,匆匆从朝鲜赶回了京城。然而到京数日,皇上不知何故却一直未曾召见,朝廷军机上也没有人出面,只是由兵部将朝廷的旨意向他做了传达,便让他在京城等候消息。
百般无奈之际,袁世凯又去世铎府上拜访,却因为春节将至,世铎事务繁多,又忙着裁撤丰台大营的事情,袁世凯接连几次都吃了闭门羹。一路上满心的期盼,万万没有料到到了京城内的境遇,却像是一头坠入冰天雪地中,百般茫然无助,也只有约上自己的好友徐世昌一同借酒消愁了。
翰林院庶吉士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情谊,绝非寻常人之间的友情可比。当年两人都是参加科举的学子,意气相投便结为兄弟。当时徐世昌盘缠用尽,正一筹莫展之际,袁世凯听说后,便将身上全部的财物送给徐世昌,倾囊相助徐世昌北上应试,这才有了徐世昌先中举人,后中进士的一番脱胎换骨的境遇。而袁世凯反倒落得个科场失意,连乡试都未考中。
如此患难中的情份,自然让两人的关系较之别的人要亲密许多,成为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
"菊人兄,你在京城呆的时间长,对朝局也比我看得透彻。你来帮我看看,你说既然是皇上举荐的我,为何我到京城数日了,皇上却没有丝毫要召见我的意思,反倒是像被凉在了一边,不闻不问。"袁世凯望着自己手中的酒杯,脸上愁云密布。
徐世昌望着袁世凯愁眉紧锁的样子,不觉轻轻一笑说道,"慰庭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在朝鲜总揽朝鲜一应事务大权,那是何等快活,何苦来趟京城这趟浑水,现在知道京城的水深了吧?"
"朝鲜的水是浅,可是那样一个小池塘,安能施展我心中抱负。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安于做池中之物。"袁世凯赌气似的放下手中的酒杯说道,"不怕菊人兄笑话,当年我离开津门去朝鲜的时候,我就在心中发誓,我袁世凯有朝一日,也要像李中堂那样,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出来。"
"所以朝廷的电报一发到朝鲜,你就急急忙忙的赶了回来,连李中堂那里也没有去封电报,请示一下中堂大人的意思?"徐世昌目光闪烁着些许的深意说道。
"编练新军是世凯一直以来的心愿,振兴国势,首在治军。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又是蒙皇上向太后举荐,世凯岂能错过,又如何能甘心去错过?中堂大人的心思我是明白的,他老人家是不想把北洋这条船,划进朝廷的风浪中去。我若发电请示他的意思,势必会阻止于我。所以我只好来个装糊涂,按照朝廷的旨意赶赴京城。却未曾想,结果却是如此..."袁世凯长长的感慨了一声。
沉吟了片刻,徐世昌拿过桌上的三个酒杯说道,"要窥破其中的迷局,其实也不难,慰庭你来看..."
说着,指着桌上的三个酒杯说道。"这三个酒杯,就好比是你们三位负责编练新军的大臣。世铎是军机领班大臣,皇亲贵胄,自然是以他为首。陈卓此时已然是兵部侍郎,又是皇上亲信之人,前不久又率领陆军学校学员一举平息丰台大营哗变,无论官职还是人望,恐怕都要在你之上。而你,只能排在最后了。"
"那又如何?真要说到练兵,我袁世凯未必不如他陈卓。"
"慰庭你还是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你再想想,世铎不懂兵事,编练新军的实权其实就掌握在陈卓手上,这一点恐怕朝廷中的人都看的清楚明白。在这样一种局面下,皇上为何要调你进京,去分自己亲信陈卓的权柄啊?..."
徐世昌看了袁世凯一眼,又接着说道,"那就只有一个解释,平衡!皇上这样做就是要借助你,和你身后的北洋来抵消太后心中的疑虑,来获得一种看上去的相互制约。现在你明白皇上为何冷落你了吗?因为让你进京编练新军,并不是出于皇上对你的信任,而是出于皇上对朝局的稳控..."
"而慰庭你却在这样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自外于北洋,自外于李中堂。你想想看,没有北洋这棵大树,没有李中堂为你挡风遮雨,你就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试问,这种情形下,你如何一展你胸中的抱负啊?"
袁世凯刚刚端起的酒杯,腾的一松,跌落在桌上。(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处,光绪心中翻涌起一阵烦闷。他妈的,中国的事情难道从来都是这样,不光是要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到最后往往就是算过来算过去,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最后就变成了一笔糊涂账,不了了之。
"这样吧,这件事情你先不要急着上折子..."沉默了许久后,光绪一脸沉郁的说道,"你马上赶回上海去,替朕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召集一些最好是通晓西学懂实务的文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鼓吹开办银行对朝廷的好处和利益。不管是洋人开办的报纸,还是我们自己开办的报纸,都要连篇累牍的报道。这一次开办银行,没有洋人掺和进来,舆论不会像去年那样一面倒的反对。我们就是要利用报纸,让这股风从上海一直刮到京城..."
"第二件事情是你必须要牢牢抓住盛宣怀,哪怕将来在银行的具体利益分割上做一些让步,多给盛宣怀的轮船招商局一些好处,也要想方设法让盛宣怀说服李鸿章出面来上这份折子。放眼整个朝廷,只有他最有资格来上这份折子,也只有他才能够让太后点头同意。"
林启兆点了点头,"微臣明日就启程返回上海,全力以赴去做这件事情。"
利用舆论先声夺人,再让办老了洋务的李鸿章出面说服慈禧,开办银行的架子是搭起来了,可光绪心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毕竟上一次失败的教训,多少还是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些阴影。
"你先不忙着回上海..."光绪一边斟酌一边说道,"明日你去见见吴绍基,就是陆军学校的帮办委员。朕会让他安排你去见一个人,军机领班大臣世铎。对世铎你可以借着给他拜年的由头,把准备开办银行的事情给他透露一点,但是不要说的太多。就说是闻听他兼任编练新军大臣,为将来朝廷准备编练新军的军费考虑,想出的这么一点主意。"
"皇上的意思,莫非是想让世铎出面为开办银行说话?万一他要是不肯,又当如何?"
"朝廷有人好办事,更何况世铎是军机领班大臣,说话的份量自然是重的多了。"光绪忽然间冷冷的一笑,"这件事不是世铎肯于不肯的问题,是朕要让他别无选择,让他只能走朕为他安排好的这条路..."
......
严寒飞雪之夜,京城内显得有些寂寥。
在一家名叫明芳居的酒楼上,大约是天太冷的缘故,白日里热闹无比,此刻也只有稀稀落落的几桌客人。靠窗的那一桌边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人一眼望去,便隐隐透出一股扑面而来的英气勃发,他正是入京已经数日的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凯,而他身边的那人,则是他的结盟兄弟至交好友,翰林院庶吉士徐世昌。
袁世凯入京已经数日,朝廷的旨意也于前日颁发,可是此时的袁世凯却忽然有一种无处栖身的感觉。
当初闻听是皇上举荐自己的时候,袁世凯惊喜交加中,也是一片茫然,匆匆从朝鲜赶回了京城。然而到京数日,皇上不知何故却一直未曾召见,朝廷军机上也没有人出面,只是由兵部将朝廷的旨意向他做了传达,便让他在京城等候消息。
百般无奈之际,袁世凯又去世铎府上拜访,却因为春节将至,世铎事务繁多,又忙着裁撤丰台大营的事情,袁世凯接连几次都吃了闭门羹。一路上满心的期盼,万万没有料到到了京城内的境遇,却像是一头坠入冰天雪地中,百般茫然无助,也只有约上自己的好友徐世昌一同借酒消愁了。
翰林院庶吉士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情谊,绝非寻常人之间的友情可比。当年两人都是参加科举的学子,意气相投便结为兄弟。当时徐世昌盘缠用尽,正一筹莫展之际,袁世凯听说后,便将身上全部的财物送给徐世昌,倾囊相助徐世昌北上应试,这才有了徐世昌先中举人,后中进士的一番脱胎换骨的境遇。而袁世凯反倒落得个科场失意,连乡试都未考中。
如此患难中的情份,自然让两人的关系较之别的人要亲密许多,成为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
"菊人兄,你在京城呆的时间长,对朝局也比我看得透彻。你来帮我看看,你说既然是皇上举荐的我,为何我到京城数日了,皇上却没有丝毫要召见我的意思,反倒是像被凉在了一边,不闻不问。"袁世凯望着自己手中的酒杯,脸上愁云密布。
徐世昌望着袁世凯愁眉紧锁的样子,不觉轻轻一笑说道,"慰庭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在朝鲜总揽朝鲜一应事务大权,那是何等快活,何苦来趟京城这趟浑水,现在知道京城的水深了吧?"
"朝鲜的水是浅,可是那样一个小池塘,安能施展我心中抱负。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安于做池中之物。"袁世凯赌气似的放下手中的酒杯说道,"不怕菊人兄笑话,当年我离开津门去朝鲜的时候,我就在心中发誓,我袁世凯有朝一日,也要像李中堂那样,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出来。"
"所以朝廷的电报一发到朝鲜,你就急急忙忙的赶了回来,连李中堂那里也没有去封电报,请示一下中堂大人的意思?"徐世昌目光闪烁着些许的深意说道。
"编练新军是世凯一直以来的心愿,振兴国势,首在治军。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又是蒙皇上向太后举荐,世凯岂能错过,又如何能甘心去错过?中堂大人的心思我是明白的,他老人家是不想把北洋这条船,划进朝廷的风浪中去。我若发电请示他的意思,势必会阻止于我。所以我只好来个装糊涂,按照朝廷的旨意赶赴京城。却未曾想,结果却是如此..."袁世凯长长的感慨了一声。
沉吟了片刻,徐世昌拿过桌上的三个酒杯说道,"要窥破其中的迷局,其实也不难,慰庭你来看..."
说着,指着桌上的三个酒杯说道。"这三个酒杯,就好比是你们三位负责编练新军的大臣。世铎是军机领班大臣,皇亲贵胄,自然是以他为首。陈卓此时已然是兵部侍郎,又是皇上亲信之人,前不久又率领陆军学校学员一举平息丰台大营哗变,无论官职还是人望,恐怕都要在你之上。而你,只能排在最后了。"
"那又如何?真要说到练兵,我袁世凯未必不如他陈卓。"
"慰庭你还是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你再想想,世铎不懂兵事,编练新军的实权其实就掌握在陈卓手上,这一点恐怕朝廷中的人都看的清楚明白。在这样一种局面下,皇上为何要调你进京,去分自己亲信陈卓的权柄啊?..."
徐世昌看了袁世凯一眼,又接着说道,"那就只有一个解释,平衡!皇上这样做就是要借助你,和你身后的北洋来抵消太后心中的疑虑,来获得一种看上去的相互制约。现在你明白皇上为何冷落你了吗?因为让你进京编练新军,并不是出于皇上对你的信任,而是出于皇上对朝局的稳控..."
"而慰庭你却在这样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自外于北洋,自外于李中堂。你想想看,没有北洋这棵大树,没有李中堂为你挡风遮雨,你就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试问,这种情形下,你如何一展你胸中的抱负啊?"
袁世凯刚刚端起的酒杯,腾的一松,跌落在桌上。(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