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鸿章的悄然离京,让原本还有些浑沌的局面慢慢从薄雾中清晰出来。

    眼前的情形,裁撤丰台大营势在必行。担负着拱卫京畿重任的国家经制之师,闹饷哗变就不说了,还糜烂的不堪一击,被陆军学校六百多学员就打得一败涂地,朝廷一旦有事,如何能够指望得上。

    裁撤丰台大营后,编练新军便成为当务之急。京畿重地,兵权是绝对不可能掌握在汉人手中的,只能在宗室贵胄中选拔。几个军机大臣里面,奕劻资望不足,又是刚入军机不久,难以压服住局面,剩下来的便只有世铎了。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距离新年还有九天,慈禧几番权衡之下,终于点了头,让军机处颁下旨意,着由军机领班大臣世铎会同兵部,负责裁撤丰台大营相关事宜。

    同日,朝廷又下旨,为巩固京师防务,朝廷拟编练新军,替代丰台大营驻防京师,军机领班大臣世铎兼任练兵大臣。兵部侍郎、陆军学校总办陈卓,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凯,精明干练,卓有成绩,特委任此二人为帮办委员,负责筹建编练新军之若干事宜。

    这盘棋下到这里,朝廷中的人都隐约看出了些路数。然而却正因为看清了路数,反倒愈发更加看不明白了。

    裁撤丰台大营自然不必说了,只要有银子,想来也不会有多大的难处。关键是编练新军,总共三个人,一个是太后的心腹重臣,一个是皇上一手提拔之人,另外还加上一个北洋李鸿章的人。这三个人放在一起,不仅是让人看不透太后的心思,更加像是一出热热闹闹的大戏。

    尘埃落定,却又仿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在隆冬的京城,洒落下白茫茫一地的雪花。

    瑞雪兆丰年,此时不过是句笑谈罢了,如何敌得过遍地的水旱灾荒。反倒是压垮了京郊无数间房屋,在每日清晨的街角,增加了若干倒毙之人。

    就在这漫天大雪中,两个人先后来到了京城。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光绪在玉澜堂传见了已经到京好几日的林启兆。

    一年未见,林启兆显得越发清瘦了些,眉宇间却透出一股从容自信的神态。一望之下,光绪心中便已觉宽慰,想来林启兆在上海已经干出了一番局面出来。

    "臣恭请皇上圣安。"林启兆疾步上前,俯身跪地说道,话语中透出些许的激动和感慨。

    "朕很好,你可还好啊?"光绪温和的望着林启兆,扬了扬手,一旁服侍的太监小德子便端过一个包锦墩子,放在林启兆身边,随即悄然退去。

    "一年未见,却仿如昨日,看你的样子必是奔波操劳了不少,给朕说说上海的情形吧。"光绪指了指林启兆身后的包锦墩子,淡淡一笑说道。

    林启兆侧着身子坐下,微一沉吟,便将他在上海经营的局面细细道来。

    这一年间,按照光绪的嘱咐,林启兆主要将精力放在了生丝和江南制造局、上海织布局上面。

    经过去年那场生丝大战后,上海的洋商们都深深体会到了无序和混乱带来的恶果。今年一开春,便公推怡和洋行出面和林启兆谈判,商定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比起去年一千多万两银子的收入,今年生丝生意的收入减少了接近一半,但是对过去那种孤注一掷的方式而言,却显然更加稳定,风险也少了许多。这原本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像去年那样官商结合的买卖,只能干一票,洋商们都不是傻子,又怎么会再上当。

    上海织布局也在林启兆的大力整顿下,焕然一新。更换了设备,重新聘请了洋人的技师后,织出的布料也已经逐渐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改变了过去洋布一统天下的局面。虽然眼下收益还不能和生丝生意相比,但是从长远看,却是前景宽广。

    最为头疼的还是江南制造局,曾经人员人数过于浮滥,坐领干薪,裙带关系严重的情况,经过林启兆的整顿已经得到了改善,但是生产成本仍然是很大的问题。究其原因,所有的生产原料几乎都依赖进口,尤其是钢材,造成了生产成本居高不小,在短时间内,这个状况很难得到扭转。

    相反在技术方面,江南制造局倒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林启兆不惜血本聘请的洋人工程师,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林启兆谈到的这些情况,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光绪并不觉得惊讶。

    奠定工商业的基础,仅仅靠一个林启兆,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想要有所作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光绪很清楚,林启兆能够做到这一步,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林启兆说的很平淡,但是其中的艰辛,绝非几句话可以说的明白的。

    对于这次林启兆进京,光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编练新军的军饷。李鸿章说的没错,无饷不成军,指望朝廷拨出银子出来,眼下看并不现实,国库也确实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出来。没有银子,谈何编练新军。

    正当光绪准备就这件事情征询林启兆的意见,听听他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建议的时候,没想到林启兆却忽然提出了一个,让光绪有些错愕又无比惊喜的想法。

    "微臣的家就是以钱庄出身,深知江南商贸殊为不易。特别是最近一年来,微臣在上海和洋人做生意,更感洋人银行的盘剥和压制。非建设中国之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去年李中堂就曾经提出合办洋行,因是与美国人合办,招致朝野非议而搁浅。微臣这一年来苦苦思索,经多方斟酌联络,准备向朝廷建言,通过民间筹集资金,以官商合办的形式,开办银行。皇上,欲富国,必兴商务,欲兴商务,首重银行。这才是眼下朝廷当务之急,再不着手施行,恐将来悔之晚矣。"林启兆的表情显得诚恳而凝重,目光充满期待的望着光绪。

    官商合办银行?光绪的眉头紧紧的皱在一起,望着林启兆沉默不语。

    开办银行的好处和利益,光绪何尝不知,何尝不想为?他穿越而来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李鸿章一道开办银行。然而眼前的这个国家,很多东西都显得莫名其妙,不通实务、不懂经济的官员们比比皆是,却正是这些人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要想改变他们的观念和思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林启兆此刻再次提到开办银行,光绪心中也是非常非常的谨慎。朝局微妙,编练新军在即,这个时候倘若闹出什么乱子出来,反而坏事。

    见光绪沉默不语,林启兆也显出一丝焦急的神色,又说道,"微臣和江南的商贾们商谈过了,愿意参股投资开办银行者甚众,所虑的只是朝廷的态度,故而提出了官商合办的建议。这一点,微臣也和北洋盛宣怀仔细商量过,他也深表赞成,并且表示轮船招商局愿意参股合办银行。"

    盛宣怀当然会竭力赞成,光绪心中一阵苦笑。历史上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就是于1897年在盛宣怀的手里办起来的,采用的方式也是此刻林启兆提出的官商合办的方式。再说了,参股开办银行,于北洋和轮船招商局,都是有莫大利益在其中的,盛宣怀焉能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开办银行,真正做起来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涉及朝局各方利益,如何取舍,如何平衡...想到此处,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