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完扬州刺史部,再回头说说徐州刺史部。
曹操二征徐州,因为后方生变撤兵,徐州牧陶谦又惊又怕,一病不起。陶谦此时60多岁了,比曹操大了差不多20岁,比袁绍、袁术、刘表也大10多岁,比刘备更是大了将近30岁,在群雄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前辈。
陶谦年轻时很有才华,也很桀骜,属于愤青一类的人物,成为一路诸侯后性情大变,变得保守持重,也变得胆小怕事。陶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陶高,一个叫陶应,但陶谦不想让他们接班,这两个儿子也没有当官。陶谦并非淡泊名利,只是他经得多也看得多了,深知权力是诱惑也是陷阱,如果自己的儿子能力平平,把权力交给他们等于害了他们,所以陶谦是明智的。当前,徐州经过两次战火,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曹操大军注定还会再来,陶谦更不会把这样的烂摊子交给儿子,陶谦在寻找更合适的接班人。
说起来陶谦手下倒是人才济济,孔融、张昭、许劭、赵昱、麋竺、陈登等一批汉末风云人物要么在陶谦手下任过职,要么在陶谦这里做过客。
陶谦把以上这些人都打量一番,但觉得都不满意。论名气,许劭、孔融最大;论学问,张昭不低;论才干,赵昱、陈登不错。但是,名气大的能力差,学问好的缺实践,有实践的又不放心。总之,有雄才的无大略,有大略的却无雄才,而有的人既无大略也无雄才。交班不是件小事,也不是一交了之,如果所托非人,势必连累自己及后人。
最后陶谦想到了刘备,陶谦跟刘备交往倒不深,刘备来徐州也很晚,但据陶谦观察,刘备这个人雄才大略兼具,手下人马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很强,让他主持徐州事务,陶谦觉得比交给其他人更放心。想好以后,陶谦把他的别驾叫来,告诉他自己可能不行了,徐州今后的大事,只能交给刘备了。
陶谦现在的副手名叫麋竺,徐州刺史部东海国人,是个大富商,他们家世代经营垦殖、贸易,家里有仆人、奴婢上万人,家产好几亿。做完这番政治交代陶谦就死了,那时候张昭还没有南下江东,尽管陶谦囚禁过他,他还是为他写了祭文。
办完陶谦的丧事,麋竺跟众人商量如何落实陶谦生前的交代,多数人拥护这个决定,不是大家对刘备多么有感情,而是除了刘备的确没有更合适的人,大家便推举麋竺率徐州官民代表团前往小沛迎接刘备。为了表示隆重,同时也担心刘备推辞,陈登、孔融特意同行。
刘备那时还驻扎在小沛,听说陶谦的死讯,刘备并没有太多在意,他关心的是谁会接替陶谦主政,听麋竺等人一说,刘备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人竟然是自己。
但刘备不敢贸然接受,他在徐州还没有左右时局的能力,目前手下也只有几千人马,活动范围仅限于小沛的周边。不说徐州内部如何,在徐州的外围,现在有袁绍、曹操、袁术等环伺着,水有多深实在摸不清。
在与迎接团座谈时刘备表示推让,无非说些才不足用、德未服人等,陈登劝他道:“现在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徐州户数超过百万,虽然有点委屈您,但仍然希望您能屈尊就任!”刘备跟陈登不熟,继续客气道:“袁术先生在寿春,离这儿也不远,袁先生的家族四世五公,海内所归,这个位子应该由他来坐。”陈登看不上袁术,坚持劝道:“袁术这个人既骄且豪,不是治乱之主,我们可以帮助阁下组织起十万军队,上可以匡主济民,成就春秋五霸那样的事业,下可以割地保境,在史册上留下英名!”
刘备仍然犹豫,陷入思考,这让一直没说话的孔融急了:“袁术这个人不是忧国忘家的人,顶多是坟墓中的枯骨而已,又何足挂齿?现在百姓拥护的是有能力的人,天赐良机,您要不接受,将来后悔都来不及!”
刘备一向敬重孔融,他们之前曾打过交道,见孔融发话,而且看到火候也差不多了,于是不再推辞,随同迎接团前往郯县,就任徐州刺史。
刘备到了徐州,去的应该是郯县。
他就任的是徐州刺史而不是徐州牧,因为他的资历还差得远。就任的方式有点类似于曹操当年的兖州牧,属于官民推选的,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确认。刚开始刘备应该还是挺激动的,不过这种激动的心情也保持不了几天,因为当他认真审视一下徐州的内外部情况时,他肯定高兴不起来了。
徐州刺史部下辖二郡三国,从北到南依次是琅邪国、东海郡、彭城国、下邳国、广陵郡。琅邪国和东海郡的大部分地区目前被以臧霸为首的泰山帮实际控制着,在陶谦与曹操的两次战斗中都没有看到臧霸参战的记载,可能他负责驻防在外围地区。
陶谦手下的孙观、吴敦、尹礼等泰山帮成员抱成一团,他们又拉拢了陶谦任命的东海郡太守昌豨,表面服从陶谦领导,其实只听臧霸的,陶谦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陶谦一死,臧霸领着孙观、吴敦、尹礼聚兵于琅邪国的开阳县,正式打出旗号,以臧霸为首领。一共只有五个郡国,琅邪国在霸臧手里,东海郡在昌豨手里,徐州没了一小半。这还不算,最南面的广陵郡也不在目前的控制中,这里先被笮融占着,笮融逃到江南后,广陵郡的大部分地区被袁术实际控制了起来。
说起来是堂堂的一州,其实手里能控制的,只有彭城国和下邳国而已。更严重的是徐州还隐藏着内乱的危险,陶谦虽然死了,但他手下还有一支嫡系队伍,陶谦是江东的丹阳郡人,那里素来出精兵,陶谦能在徐州立足,靠的就是一支丹阳兵,他死后这支人马由将军曹豹率领。曹豹出身不详,之前和刘备曾联手抗击过曹操,与麋竺、陈登等人不同,曹豹手里掌握着军队,是真正的实力派,在迎请刘备过程中,并没有看见他的身影,这让刘备很担心。
从外部形势看,徐州四周也是列强环伺,刘备一上任就面对着一个紧迫的问题,在天下总的格局中他要站在哪一边。
从中平末年到现在五六年时间过去了,汉室天下已经完全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天下,一批军事强人崛起,在各处据地称雄,天子和朝廷成了摆设。群雄之中,除了益州的刘焉、荆州的刘表以及凉州军阀以外,其他人几乎都被搅进了两大集团的争斗,一个是袁绍集团,一个是袁术集团。
袁绍集团里有曹操、刘虞,袁术集团里有公孙瓒、陶谦,现在刘虞和陶谦已成故人,吕布搅局,刘备、孙策异军突起,天下格局又发生了新变化。孙策是袁术的人,不管有多少恩怨,孙策暂时还到不了袁绍那边;吕布尽管已经残败,但仍然是一支力量,他是袁绍和曹操的死敌,未来跟袁术联手的机会很大。
只有刘备的政治倾向仍不明朗,他会继承陶谦的政治传统站在袁术一边,还是另辟蹊径站在袁绍一边,很多人都在关心着这个问题。
从渊源上说,刘备似乎应该站在袁术的一边。一方面,他曾经是公孙瓒的人,是同学又是部下,自然应该跟公孙瓒、袁术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他接手的是陶谦的徐州,陶谦生前一直跟袁术站在一起。
但是,如果继续与袁术、公孙瓒联盟,那就要和袁绍、曹操成为敌人,曹操发展的势头很猛,他已经两征徐州,如果政策没有什么改变,三征徐州一定会迫在眉睫,那时公孙瓒肯定指望不上,袁术这个老滑头也未必会帮忙,以徐州支离破碎的现状,去对抗曹操以及他背后的袁绍,刘备一定觉得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
对刘备来说最理想的状况是两边都不参与,都不得罪,你们打你们的,我只作壁上观。但这只是幻想,各方博弈渐深,已没有逍... -->>
说完扬州刺史部,再回头说说徐州刺史部。
曹操二征徐州,因为后方生变撤兵,徐州牧陶谦又惊又怕,一病不起。陶谦此时60多岁了,比曹操大了差不多20岁,比袁绍、袁术、刘表也大10多岁,比刘备更是大了将近30岁,在群雄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前辈。
陶谦年轻时很有才华,也很桀骜,属于愤青一类的人物,成为一路诸侯后性情大变,变得保守持重,也变得胆小怕事。陶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陶高,一个叫陶应,但陶谦不想让他们接班,这两个儿子也没有当官。陶谦并非淡泊名利,只是他经得多也看得多了,深知权力是诱惑也是陷阱,如果自己的儿子能力平平,把权力交给他们等于害了他们,所以陶谦是明智的。当前,徐州经过两次战火,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曹操大军注定还会再来,陶谦更不会把这样的烂摊子交给儿子,陶谦在寻找更合适的接班人。
说起来陶谦手下倒是人才济济,孔融、张昭、许劭、赵昱、麋竺、陈登等一批汉末风云人物要么在陶谦手下任过职,要么在陶谦这里做过客。
陶谦把以上这些人都打量一番,但觉得都不满意。论名气,许劭、孔融最大;论学问,张昭不低;论才干,赵昱、陈登不错。但是,名气大的能力差,学问好的缺实践,有实践的又不放心。总之,有雄才的无大略,有大略的却无雄才,而有的人既无大略也无雄才。交班不是件小事,也不是一交了之,如果所托非人,势必连累自己及后人。
最后陶谦想到了刘备,陶谦跟刘备交往倒不深,刘备来徐州也很晚,但据陶谦观察,刘备这个人雄才大略兼具,手下人马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很强,让他主持徐州事务,陶谦觉得比交给其他人更放心。想好以后,陶谦把他的别驾叫来,告诉他自己可能不行了,徐州今后的大事,只能交给刘备了。
陶谦现在的副手名叫麋竺,徐州刺史部东海国人,是个大富商,他们家世代经营垦殖、贸易,家里有仆人、奴婢上万人,家产好几亿。做完这番政治交代陶谦就死了,那时候张昭还没有南下江东,尽管陶谦囚禁过他,他还是为他写了祭文。
办完陶谦的丧事,麋竺跟众人商量如何落实陶谦生前的交代,多数人拥护这个决定,不是大家对刘备多么有感情,而是除了刘备的确没有更合适的人,大家便推举麋竺率徐州官民代表团前往小沛迎接刘备。为了表示隆重,同时也担心刘备推辞,陈登、孔融特意同行。
刘备那时还驻扎在小沛,听说陶谦的死讯,刘备并没有太多在意,他关心的是谁会接替陶谦主政,听麋竺等人一说,刘备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人竟然是自己。
但刘备不敢贸然接受,他在徐州还没有左右时局的能力,目前手下也只有几千人马,活动范围仅限于小沛的周边。不说徐州内部如何,在徐州的外围,现在有袁绍、曹操、袁术等环伺着,水有多深实在摸不清。
在与迎接团座谈时刘备表示推让,无非说些才不足用、德未服人等,陈登劝他道:“现在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徐州户数超过百万,虽然有点委屈您,但仍然希望您能屈尊就任!”刘备跟陈登不熟,继续客气道:“袁术先生在寿春,离这儿也不远,袁先生的家族四世五公,海内所归,这个位子应该由他来坐。”陈登看不上袁术,坚持劝道:“袁术这个人既骄且豪,不是治乱之主,我们可以帮助阁下组织起十万军队,上可以匡主济民,成就春秋五霸那样的事业,下可以割地保境,在史册上留下英名!”
刘备仍然犹豫,陷入思考,这让一直没说话的孔融急了:“袁术这个人不是忧国忘家的人,顶多是坟墓中的枯骨而已,又何足挂齿?现在百姓拥护的是有能力的人,天赐良机,您要不接受,将来后悔都来不及!”
刘备一向敬重孔融,他们之前曾打过交道,见孔融发话,而且看到火候也差不多了,于是不再推辞,随同迎接团前往郯县,就任徐州刺史。
刘备到了徐州,去的应该是郯县。
他就任的是徐州刺史而不是徐州牧,因为他的资历还差得远。就任的方式有点类似于曹操当年的兖州牧,属于官民推选的,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确认。刚开始刘备应该还是挺激动的,不过这种激动的心情也保持不了几天,因为当他认真审视一下徐州的内外部情况时,他肯定高兴不起来了。
徐州刺史部下辖二郡三国,从北到南依次是琅邪国、东海郡、彭城国、下邳国、广陵郡。琅邪国和东海郡的大部分地区目前被以臧霸为首的泰山帮实际控制着,在陶谦与曹操的两次战斗中都没有看到臧霸参战的记载,可能他负责驻防在外围地区。
陶谦手下的孙观、吴敦、尹礼等泰山帮成员抱成一团,他们又拉拢了陶谦任命的东海郡太守昌豨,表面服从陶谦领导,其实只听臧霸的,陶谦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陶谦一死,臧霸领着孙观、吴敦、尹礼聚兵于琅邪国的开阳县,正式打出旗号,以臧霸为首领。一共只有五个郡国,琅邪国在霸臧手里,东海郡在昌豨手里,徐州没了一小半。这还不算,最南面的广陵郡也不在目前的控制中,这里先被笮融占着,笮融逃到江南后,广陵郡的大部分地区被袁术实际控制了起来。
说起来是堂堂的一州,其实手里能控制的,只有彭城国和下邳国而已。更严重的是徐州还隐藏着内乱的危险,陶谦虽然死了,但他手下还有一支嫡系队伍,陶谦是江东的丹阳郡人,那里素来出精兵,陶谦能在徐州立足,靠的就是一支丹阳兵,他死后这支人马由将军曹豹率领。曹豹出身不详,之前和刘备曾联手抗击过曹操,与麋竺、陈登等人不同,曹豹手里掌握着军队,是真正的实力派,在迎请刘备过程中,并没有看见他的身影,这让刘备很担心。
从外部形势看,徐州四周也是列强环伺,刘备一上任就面对着一个紧迫的问题,在天下总的格局中他要站在哪一边。
从中平末年到现在五六年时间过去了,汉室天下已经完全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天下,一批军事强人崛起,在各处据地称雄,天子和朝廷成了摆设。群雄之中,除了益州的刘焉、荆州的刘表以及凉州军阀以外,其他人几乎都被搅进了两大集团的争斗,一个是袁绍集团,一个是袁术集团。
袁绍集团里有曹操、刘虞,袁术集团里有公孙瓒、陶谦,现在刘虞和陶谦已成故人,吕布搅局,刘备、孙策异军突起,天下格局又发生了新变化。孙策是袁术的人,不管有多少恩怨,孙策暂时还到不了袁绍那边;吕布尽管已经残败,但仍然是一支力量,他是袁绍和曹操的死敌,未来跟袁术联手的机会很大。
只有刘备的政治倾向仍不明朗,他会继承陶谦的政治传统站在袁术一边,还是另辟蹊径站在袁绍一边,很多人都在关心着这个问题。
从渊源上说,刘备似乎应该站在袁术的一边。一方面,他曾经是公孙瓒的人,是同学又是部下,自然应该跟公孙瓒、袁术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他接手的是陶谦的徐州,陶谦生前一直跟袁术站在一起。
但是,如果继续与袁术、公孙瓒联盟,那就要和袁绍、曹操成为敌人,曹操发展的势头很猛,他已经两征徐州,如果政策没有什么改变,三征徐州一定会迫在眉睫,那时公孙瓒肯定指望不上,袁术这个老滑头也未必会帮忙,以徐州支离破碎的现状,去对抗曹操以及他背后的袁绍,刘备一定觉得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
对刘备来说最理想的状况是两边都不参与,都不得罪,你们打你们的,我只作壁上观。但这只是幻想,各方博弈渐深,已没有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