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一个村庄“被现代化”的背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水车
上世纪九十年代,林溪村连续好几年大旱。早年修建的水库虽然还有水,可水渠已经连年失修基本雍塞了。人们眼巴巴地看着水库窝底的水无法流进龟裂的稻田。自那一年,以前只在历史书上看到过的“水车”,忽然跨越千年的时空在林溪重现,几乎成每家每户必备的农具。那些成年男性肩着水车在村里转悠,将水车伸进池塘里、水渠里、水库里,将村里大小池塘的水源源不断地抽进了稻田里。为种水稻,我们一家也不知用水车抽干了多少口池塘的水。
水车的主体是一条狭长的水槽,车身长三五米不等,一端放在水里,一端对着稻田,几十节长长的龙骨上每一节都串着方形木档板,绕着两端的转轴,在狭长的水槽里向上移动,带着水流入了稻田里。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对水车有详细的记载:“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浇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其浅池小浍,不载长车者,则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
读罢这段文字,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他所写得就是我家的那台已经不用的樟木龙骨水车。(附图:《开工开物》之《拔车》)
戽斗
戽斗是另一种常用的浇灌工具。它用起来虽然比水车效率低,但却因构造简单轻巧而使用起来灵活得多。戽斗本身仅由一长柄、一竹斗组成,竹斗大约像纵切半个水桶的形状,用竹篾扎成,紧紧地捆在长柄上。
当田头水渠里水位太低流不进稻田时,戽斗就派上用场了。人站在水中,紧握长柄,一斗一斗地将脚下的水装起,浇入稻田中,如此重复的一个劳动,就是所谓戽水。如果起个大早,到日头一杆高了该吃早饭时,一个壮劳力大约可以戽一亩的水稻田。
戽斗也常常用来“涸泽而渔”。将池塘或沟渠的上游来水用泥巴做成墚挡住,然后用戽斗将水一斗一斗戽尽,水落而“鱼”出,活蹦乱跳的新鲜鱼虾就都无处可遁而束手就擒了。
戽水浇稻是件艰辛而枯燥的劳作,戽水抓鱼则是趣事乐事。有时为了浇稻,我们将满满一池塘水已经去戽了大半,这时,如果不是农事太急,我们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池里的水全部戽干抓鱼。戽水浇稻变成了戽鱼,看着鲤鱼、鲢鱼、草鱼、鲫鱼、鲶鱼在越来越少的水中露出脊背,心里自然无比愉悦,早已忘记了劳作的艰辛。
夏季去田冈巡查稻田,我们肩上一般扛着两把农具:一把是镢头,一把是戽斗。那几年,我们到底用坏了多少把戽斗、戽了多少亩地的水,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常常因为长时间在水中戽水,脚上爬了好几只吸血的蚂蟥,脚趾头浸泡得皮肤起了皱褶。
镢头
在林溪劳作,没有哪一件农具比镢头用得更加频繁,也没有哪一件农具比它更简单:一根约与人齐高的长木柄,底端套着一块与木柄成九十度角的铁板,板面有锋刃。镢头可耨、可挖、可斩、可钩、可锤,凡是需要动泥土的活儿,它都可以干。在熟练者的手中,它简直是农活的全能主义者。
每个成年农民都有一把相对固定的属于自己的镢头,这把镢头与他身影不离,把柄被他的双掌磨得溜光,刃口也在使用中被泥土打磨得锃亮,泛着白色的金属光泽。他熟悉这个镢头的脾性,适应了这把镢头的角度,再复杂的农活都能用得上。这把镢头到了他的手里便翻转如飞,灵活自如,好像获得了生命。扛在肩上,镢头柄常常当作扁担使用;搁在地上,镢头可以当作农民累了休息时的坐靠;遇上蛇鼠等害类,它可能还要变成了农民们手中的武器。
一些小农户可能会没有耙与犁之类的农具,但却不会没有几把镢头的。镢头是林溪最基本、最实用而又必不可少的农具。
没什么急迫的农事的时候,农民都喜欢扛着一把镢头在地里转悠,以致“扛镢头”成了农民务农的代名词。村里人知道我在学校读书成绩好,就常常勉励我:好好读书,将来扔抛这个镢头把去!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新余师范学校,成了“吃工资”的人,村里人奔走相告:永良扔抛了镢头把!
开山斧
这是所有农具中最响亮最阳刚的一个家伙。名号叫斧,其实它不是斧,而是镢头家族的一名成员。它与镢头的区别在于,它的刃面长、宽、厚,握到手上有一份沉甸甸的感觉。如果说镢头是一辆小汽车,娇小玲珑,那么开山斧则是一辆大卡车,磅礴有力。顾名思义,开山斧的功用主要是用来“开山”的,即开挖生地。在那些杂草丛的荒地上,你想要用镢头开出片熟地来,必定事倍功半,还磨得人手上生茧起血泡。开山斧一抡起,土地立即会变得温顺许多,一斧下去,泥土下面雪白的杂草根系就在翻过的泥土上暴露出来了。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二年,林溪村塬里山上成片的红壤荒地都开辟成了花生地,其中不少就是开山斧当年显赫的功勋。
开山斧其实是个闲者,大多数时候,它都无事可做,常常和一些老农具堆躺在杂物间里,任灰尘覆盖蛛网缠绕。
两齿与耙钉
镢头和开山斧的刃面,适合对付泥土。倘是需要侍弄秸秆、杂草或砂石之类,则要用上齿钉形式的两齿与耙钉了。
两齿的结构太过简单,以致你看到这个名字时就能想象出它的全貌:长柄的一端,只有两个长长的钉齿。在一些坚硬的砂石或板结的泥土上,开山斧因刃面太宽而无所作为,两齿却能深深地扎进土中。因为只有两个齿钉,用力集中,齿钉轻易扎进了坚硬的砂石,再用力撬动长柄,一块硬土就挖松了。显然,这里凝结着创造者“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博大智慧和《劝学》中反复强烈的一个基本哲学观念:用心专才能有所作为。
耙钉是两齿的延伸,或者说,两齿是耙钉的简化。与两齿不一样的仅在于,耙钉通常有四到五个齿钉。这样,当它面对秸杆杂草之类物什时,便能更加灵活地抓住并进行撕、拖、翻,展、均……每年开春,我们要将用猪屎沤烂的稻草肥料施到稻田里,就得先用耙钉拖出猪舍,再拖到稻田中间。
七岁那年,我和哥哥一起干活,我笨拙地操纵还未能驾驭的耙钉挖土,不小心挖到了哥哥的脚板上。锋利的钉齿穿过哥哥的黑色胶鞋,直钉到脚板下的泥土里。我吓坏了,以为自己闯了大祸。可最后哥哥脱下鞋子检查才发现,齿钉只是从他的两个脚趾头的中间穿过去的,脚板竟完好无损。
禾镰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唱儿歌:弯弯的月儿像镰刀,挂在天上微微笑。而我却觉得,应该是镰刀像新月儿,因为不是先有了镰刀才有新月,而是先有了新月,人们才按照她的样子做成了镰刀的。
禾镰确实酷似初一初二天边的月牙,细长而弯,内侧有锋利的锯齿,一端嵌着短短的木把手。端午过后,天气连... -->>
水车
上世纪九十年代,林溪村连续好几年大旱。早年修建的水库虽然还有水,可水渠已经连年失修基本雍塞了。人们眼巴巴地看着水库窝底的水无法流进龟裂的稻田。自那一年,以前只在历史书上看到过的“水车”,忽然跨越千年的时空在林溪重现,几乎成每家每户必备的农具。那些成年男性肩着水车在村里转悠,将水车伸进池塘里、水渠里、水库里,将村里大小池塘的水源源不断地抽进了稻田里。为种水稻,我们一家也不知用水车抽干了多少口池塘的水。
水车的主体是一条狭长的水槽,车身长三五米不等,一端放在水里,一端对着稻田,几十节长长的龙骨上每一节都串着方形木档板,绕着两端的转轴,在狭长的水槽里向上移动,带着水流入了稻田里。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对水车有详细的记载:“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浇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其浅池小浍,不载长车者,则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
读罢这段文字,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他所写得就是我家的那台已经不用的樟木龙骨水车。(附图:《开工开物》之《拔车》)
戽斗
戽斗是另一种常用的浇灌工具。它用起来虽然比水车效率低,但却因构造简单轻巧而使用起来灵活得多。戽斗本身仅由一长柄、一竹斗组成,竹斗大约像纵切半个水桶的形状,用竹篾扎成,紧紧地捆在长柄上。
当田头水渠里水位太低流不进稻田时,戽斗就派上用场了。人站在水中,紧握长柄,一斗一斗地将脚下的水装起,浇入稻田中,如此重复的一个劳动,就是所谓戽水。如果起个大早,到日头一杆高了该吃早饭时,一个壮劳力大约可以戽一亩的水稻田。
戽斗也常常用来“涸泽而渔”。将池塘或沟渠的上游来水用泥巴做成墚挡住,然后用戽斗将水一斗一斗戽尽,水落而“鱼”出,活蹦乱跳的新鲜鱼虾就都无处可遁而束手就擒了。
戽水浇稻是件艰辛而枯燥的劳作,戽水抓鱼则是趣事乐事。有时为了浇稻,我们将满满一池塘水已经去戽了大半,这时,如果不是农事太急,我们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池里的水全部戽干抓鱼。戽水浇稻变成了戽鱼,看着鲤鱼、鲢鱼、草鱼、鲫鱼、鲶鱼在越来越少的水中露出脊背,心里自然无比愉悦,早已忘记了劳作的艰辛。
夏季去田冈巡查稻田,我们肩上一般扛着两把农具:一把是镢头,一把是戽斗。那几年,我们到底用坏了多少把戽斗、戽了多少亩地的水,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常常因为长时间在水中戽水,脚上爬了好几只吸血的蚂蟥,脚趾头浸泡得皮肤起了皱褶。
镢头
在林溪劳作,没有哪一件农具比镢头用得更加频繁,也没有哪一件农具比它更简单:一根约与人齐高的长木柄,底端套着一块与木柄成九十度角的铁板,板面有锋刃。镢头可耨、可挖、可斩、可钩、可锤,凡是需要动泥土的活儿,它都可以干。在熟练者的手中,它简直是农活的全能主义者。
每个成年农民都有一把相对固定的属于自己的镢头,这把镢头与他身影不离,把柄被他的双掌磨得溜光,刃口也在使用中被泥土打磨得锃亮,泛着白色的金属光泽。他熟悉这个镢头的脾性,适应了这把镢头的角度,再复杂的农活都能用得上。这把镢头到了他的手里便翻转如飞,灵活自如,好像获得了生命。扛在肩上,镢头柄常常当作扁担使用;搁在地上,镢头可以当作农民累了休息时的坐靠;遇上蛇鼠等害类,它可能还要变成了农民们手中的武器。
一些小农户可能会没有耙与犁之类的农具,但却不会没有几把镢头的。镢头是林溪最基本、最实用而又必不可少的农具。
没什么急迫的农事的时候,农民都喜欢扛着一把镢头在地里转悠,以致“扛镢头”成了农民务农的代名词。村里人知道我在学校读书成绩好,就常常勉励我:好好读书,将来扔抛这个镢头把去!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新余师范学校,成了“吃工资”的人,村里人奔走相告:永良扔抛了镢头把!
开山斧
这是所有农具中最响亮最阳刚的一个家伙。名号叫斧,其实它不是斧,而是镢头家族的一名成员。它与镢头的区别在于,它的刃面长、宽、厚,握到手上有一份沉甸甸的感觉。如果说镢头是一辆小汽车,娇小玲珑,那么开山斧则是一辆大卡车,磅礴有力。顾名思义,开山斧的功用主要是用来“开山”的,即开挖生地。在那些杂草丛的荒地上,你想要用镢头开出片熟地来,必定事倍功半,还磨得人手上生茧起血泡。开山斧一抡起,土地立即会变得温顺许多,一斧下去,泥土下面雪白的杂草根系就在翻过的泥土上暴露出来了。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二年,林溪村塬里山上成片的红壤荒地都开辟成了花生地,其中不少就是开山斧当年显赫的功勋。
开山斧其实是个闲者,大多数时候,它都无事可做,常常和一些老农具堆躺在杂物间里,任灰尘覆盖蛛网缠绕。
两齿与耙钉
镢头和开山斧的刃面,适合对付泥土。倘是需要侍弄秸秆、杂草或砂石之类,则要用上齿钉形式的两齿与耙钉了。
两齿的结构太过简单,以致你看到这个名字时就能想象出它的全貌:长柄的一端,只有两个长长的钉齿。在一些坚硬的砂石或板结的泥土上,开山斧因刃面太宽而无所作为,两齿却能深深地扎进土中。因为只有两个齿钉,用力集中,齿钉轻易扎进了坚硬的砂石,再用力撬动长柄,一块硬土就挖松了。显然,这里凝结着创造者“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博大智慧和《劝学》中反复强烈的一个基本哲学观念:用心专才能有所作为。
耙钉是两齿的延伸,或者说,两齿是耙钉的简化。与两齿不一样的仅在于,耙钉通常有四到五个齿钉。这样,当它面对秸杆杂草之类物什时,便能更加灵活地抓住并进行撕、拖、翻,展、均……每年开春,我们要将用猪屎沤烂的稻草肥料施到稻田里,就得先用耙钉拖出猪舍,再拖到稻田中间。
七岁那年,我和哥哥一起干活,我笨拙地操纵还未能驾驭的耙钉挖土,不小心挖到了哥哥的脚板上。锋利的钉齿穿过哥哥的黑色胶鞋,直钉到脚板下的泥土里。我吓坏了,以为自己闯了大祸。可最后哥哥脱下鞋子检查才发现,齿钉只是从他的两个脚趾头的中间穿过去的,脚板竟完好无损。
禾镰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唱儿歌:弯弯的月儿像镰刀,挂在天上微微笑。而我却觉得,应该是镰刀像新月儿,因为不是先有了镰刀才有新月,而是先有了新月,人们才按照她的样子做成了镰刀的。
禾镰确实酷似初一初二天边的月牙,细长而弯,内侧有锋利的锯齿,一端嵌着短短的木把手。端午过后,天气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