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一个村庄“被现代化”的背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我曾经亲眼目睹过邻近一些村庄的消失。
那是一个对美残烈的摧毁过程。直到现在,那最后的残状还一次次在梦中惊扰我。那些依山旁水、历千百年自然形成的村落,一夜之间就崩塌了。飞檐斗拱,青瓦红墙,以及夕阳下那缕徐徐上升的炊烟,村落之间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父亲母亲对孩童长长的召唤,一夜之间就消失得干干净净了。房屋已夷为平地,被岁月熏黑了的大木料搬走了,只留下满地狼藉的砂石、古旧的残砖、灰暗的椽木,破旧的家具、遗弃的衣物,散落在昔日桃李芬芳的院子里,仿佛是场急切的战争刚刚驱赶着人们匆匆地逃命而去。
邻村矮江村是我所亲眼见过的消失得片瓦不留的村庄之一。矮江村本在林溪村的西北面,以一个名叫共工山的红壤土丘分水岭作为两村地界。分水岭以内,是林溪村夏天连片的花生地,或者秋天雪白的荞麦地。地平线随着山丘缓缓起伏,天空高远空旷,百羚雀在云端细细碎碎地吟唱。分水岭另一侧,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杉树,整座山就像站满列队的士兵一样,林木茂密,人畜都无法进入,只有各种各样知名的和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古怪的号叫,从森林深处传来,悠远、神秘而恐怖。那时我年纪尚小,小学语文课上刚学过一个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猎人海力布》,我总是在想象中难以抑制地把这里对应为猎人海力布偶遇小白龙、听懂鸟说话的那片神秘森林。红壤土丘下的一座小型水库,为两村所共有。不知是什么时候,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共有关系:水归林溪村所有,而水库的鱼归矮江村所有。尽管这样,两村却从来没有因为水库而起过争执,祖祖辈辈和谐相处。
我虽较早离开林溪村在外读书,但对邻村矮江依然保留着清晰的记忆。那时年纪尚小,关于为什么去、与谁去矮江村的细节全都湮灭在记忆的黑洞里。但有一个场景,三十年后的今天还历历在目,我相信今生都不会再忘记了:一条窄而长的泥土路,曲曲折折地从共工山下去,前面的平地上就是矮江村,几幢瓦房错落有致地依着土丘而建。进村的路忽然宽一些,路口几棵老树,好像是樟树,又像是楮树,都郁郁葱葱。再往前是一口水井,水泥铺就的井台,麻条石彻成的井沿,都附着碧绿的青苔。我似乎在渴暑难耐中汲取了井水,阳光下,木桶里清洌的井水晃动着,阳光反射在同伴的脸上跳跃,水中流动漂浮着刚摘下待洗的桃子,艳丽灿烂,新鲜欲滴。头顶上是旁边几棵桃树横伸过来的枝桠,辍着沉甸甸的果实,粉红的,青色的……总之,我记住了这一幕,数十年来它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相册中。直到后来,我学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便不由自主地与这一幕对应起来,好像这里就是那个世外桃源,就是陶渊明的隐庐。所以,我常常以为,矮江村虽然不是我的村庄、不是我的故乡,但她也一样参与着我精神世界的构建,成为我精神家园和精神地标的一部分。她的彻底消失,也就不是与我无关的事了。
现在,共有的水库也好,海力布的森林也好,桃花源也好,都从地平线上抹去了。村庄所有的痕迹都被抹去,只有被机器推平的红壤,干干净净的新鲜土壤。这里成了开发区一家风电设备厂空洞的厂房。而矮江村也早已抽象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一个符号。可以说,他们在摧毁矮江村村民们物质家园的同时,也摧毁了我的精神家园。她的消失,于我而言尚且如此,对那些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而言呢?我不敢想象,当有一天自己的林溪村被人从地球上彻底抹掉痕迹时,对我又将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我们是个喜欢寻根问祖的民族,那么这些村民又将如何建立自己与这个世界、这个民族的血脉联系?又如何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
矮江村是突然消失的,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连影子也找不到了。而何当村则是一点点地消失的。一个据说能产生不少经济效益的纺织厂,已经占据去了它的半个村庄,而另一半村庄,则如林溪村一样,至今还在等待推土机轰鸣的降临。
被拆的半个村庄,大多数人家临时寄居到了林溪村。村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许多半生不熟的面孔。寄居在我家老屋的是禄贵。母亲说,本来不想给人住,自己家的房子,给别人家住,别扭。其实,父母亲新建了楼房后,老屋就一直空着,已经十几年不再住人了,放些柴草、花生秆,也关牛、关猪,秋天放谷子、红薯。但舍不得归舍不得,母亲还是打扫打扫,把那些再也用不上的锄、耙、犁、篓之类农具收拾到一起,腾出两间老屋给禄贵家住了。母亲说,看着他可怜,旧房子拆了,新房子没做起来,总不能叫人家住树下啥。母亲是个心慈的人,给他家住还尊重他们,不提苛刻的要求,不在绿贵面前装东家,不给他们脸色看。不象村里的志明老婆,说是给何当明华家租住了,可又欺侮人家,怪人家不保管自己的房子,往墙上钉了钉子,小鸡小狗妨着了她,三天两头给人家脸色看,... -->>
1
我曾经亲眼目睹过邻近一些村庄的消失。
那是一个对美残烈的摧毁过程。直到现在,那最后的残状还一次次在梦中惊扰我。那些依山旁水、历千百年自然形成的村落,一夜之间就崩塌了。飞檐斗拱,青瓦红墙,以及夕阳下那缕徐徐上升的炊烟,村落之间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父亲母亲对孩童长长的召唤,一夜之间就消失得干干净净了。房屋已夷为平地,被岁月熏黑了的大木料搬走了,只留下满地狼藉的砂石、古旧的残砖、灰暗的椽木,破旧的家具、遗弃的衣物,散落在昔日桃李芬芳的院子里,仿佛是场急切的战争刚刚驱赶着人们匆匆地逃命而去。
邻村矮江村是我所亲眼见过的消失得片瓦不留的村庄之一。矮江村本在林溪村的西北面,以一个名叫共工山的红壤土丘分水岭作为两村地界。分水岭以内,是林溪村夏天连片的花生地,或者秋天雪白的荞麦地。地平线随着山丘缓缓起伏,天空高远空旷,百羚雀在云端细细碎碎地吟唱。分水岭另一侧,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杉树,整座山就像站满列队的士兵一样,林木茂密,人畜都无法进入,只有各种各样知名的和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古怪的号叫,从森林深处传来,悠远、神秘而恐怖。那时我年纪尚小,小学语文课上刚学过一个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猎人海力布》,我总是在想象中难以抑制地把这里对应为猎人海力布偶遇小白龙、听懂鸟说话的那片神秘森林。红壤土丘下的一座小型水库,为两村所共有。不知是什么时候,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共有关系:水归林溪村所有,而水库的鱼归矮江村所有。尽管这样,两村却从来没有因为水库而起过争执,祖祖辈辈和谐相处。
我虽较早离开林溪村在外读书,但对邻村矮江依然保留着清晰的记忆。那时年纪尚小,关于为什么去、与谁去矮江村的细节全都湮灭在记忆的黑洞里。但有一个场景,三十年后的今天还历历在目,我相信今生都不会再忘记了:一条窄而长的泥土路,曲曲折折地从共工山下去,前面的平地上就是矮江村,几幢瓦房错落有致地依着土丘而建。进村的路忽然宽一些,路口几棵老树,好像是樟树,又像是楮树,都郁郁葱葱。再往前是一口水井,水泥铺就的井台,麻条石彻成的井沿,都附着碧绿的青苔。我似乎在渴暑难耐中汲取了井水,阳光下,木桶里清洌的井水晃动着,阳光反射在同伴的脸上跳跃,水中流动漂浮着刚摘下待洗的桃子,艳丽灿烂,新鲜欲滴。头顶上是旁边几棵桃树横伸过来的枝桠,辍着沉甸甸的果实,粉红的,青色的……总之,我记住了这一幕,数十年来它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相册中。直到后来,我学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便不由自主地与这一幕对应起来,好像这里就是那个世外桃源,就是陶渊明的隐庐。所以,我常常以为,矮江村虽然不是我的村庄、不是我的故乡,但她也一样参与着我精神世界的构建,成为我精神家园和精神地标的一部分。她的彻底消失,也就不是与我无关的事了。
现在,共有的水库也好,海力布的森林也好,桃花源也好,都从地平线上抹去了。村庄所有的痕迹都被抹去,只有被机器推平的红壤,干干净净的新鲜土壤。这里成了开发区一家风电设备厂空洞的厂房。而矮江村也早已抽象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一个符号。可以说,他们在摧毁矮江村村民们物质家园的同时,也摧毁了我的精神家园。她的消失,于我而言尚且如此,对那些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而言呢?我不敢想象,当有一天自己的林溪村被人从地球上彻底抹掉痕迹时,对我又将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我们是个喜欢寻根问祖的民族,那么这些村民又将如何建立自己与这个世界、这个民族的血脉联系?又如何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
矮江村是突然消失的,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连影子也找不到了。而何当村则是一点点地消失的。一个据说能产生不少经济效益的纺织厂,已经占据去了它的半个村庄,而另一半村庄,则如林溪村一样,至今还在等待推土机轰鸣的降临。
被拆的半个村庄,大多数人家临时寄居到了林溪村。村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许多半生不熟的面孔。寄居在我家老屋的是禄贵。母亲说,本来不想给人住,自己家的房子,给别人家住,别扭。其实,父母亲新建了楼房后,老屋就一直空着,已经十几年不再住人了,放些柴草、花生秆,也关牛、关猪,秋天放谷子、红薯。但舍不得归舍不得,母亲还是打扫打扫,把那些再也用不上的锄、耙、犁、篓之类农具收拾到一起,腾出两间老屋给禄贵家住了。母亲说,看着他可怜,旧房子拆了,新房子没做起来,总不能叫人家住树下啥。母亲是个心慈的人,给他家住还尊重他们,不提苛刻的要求,不在绿贵面前装东家,不给他们脸色看。不象村里的志明老婆,说是给何当明华家租住了,可又欺侮人家,怪人家不保管自己的房子,往墙上钉了钉子,小鸡小狗妨着了她,三天两头给人家脸色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