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笔趣阁 ddbiquge.co,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他们两个现在都在王建手下当差,是文士幕僚里面的代表人物。

    王建想要称帝,这是件大事,肯定要和手下人商量。

    韦庄带头举手赞成,他的意见是这样的:大王您不是不忠于唐室,主要是大唐现在已经亡了,想尽忠也没有对象了呀,正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祸”,那就称帝呗。

    赞成的人还是很多的,至少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九。

    冯涓就是那个百分之一,他不赞成。

    “朝兴则未爽称臣,贼在则不同为恶。”

    意思是说不能称帝,这样做有个好处:如果大唐复兴了,您就没有丧失臣节;如果复兴不了,您也没有和贼人同流合污。

    做人还是要问心无愧的好,对不对。

    王建没有那个觉悟,他要称帝。冯涓为此闭门不出。

    看到没,这就是忠臣的样子。

    冯涓与韦庄之间我们无法评论对错,毕竟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

    但有一个地方他们的做法很一致,那就是为民请命。这也是两个人能够名留青史的原因之一。

    王建在治理蜀地的时候赋税比较重,百姓很受罪。

    这是一个很大的毛病,有病就要治。

    但是王建作为开国之君,有点狠,没人敢治。

    冯涓说我来!撸起袖子就上了。

    冯涓也不是庸才,人家还是很讲究策略滴。他在王建生日的时候献上了一道颂词(与奏章相通,冯涓擅长的领域),这道颂词写得文采斐然,对王建的功德大加赞赏,还没有丝毫拍马屁的痕迹,很是了得。

    王建被拍得很舒服,但是往下一看,颂词的下半部分却说到了民生疾苦,妙就妙在疾苦的原因并没有推倒王建身上,而且表达得很委婉、很顺畅、很自然,让人细思则有,略看则无。

    王建不是傻子,他体会到了冯涓的想法,很是惭愧,向冯涓拜谢:“能有先生您这样的忠谏之士,寡人功业何忧!”

    冯涓厉害了吧,韦庄也不甘示弱。

    他在王建称帝之后被拜为宰相。

    占了宰相的位子,就要做点子匡扶社稷的事儿。

    当时大唐的公卿士大夫很多流落到蜀国,韦庄任用这些人打造出一整套治国理民的政治制度,这些典章制度有唐之遗风,又切合蜀国实际,一时间蜀内大治。

    在做好内部治理的同时,韦庄主张息兵罢战,休养生息。

    老韦把当时天下的大势看得很准,他知道乱世已来,生民的苦难才刚刚开始。这时候谁也没有一统天下的力量,自己也没有匡扶天下的能力,既然保不了天下黎民,那就退而求其次,保全蜀地一隅的百姓吧。

    而保护百姓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战火拒之门外。

    为此韦庄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劝说野心勃勃的王建放弃对外扩张的念头。

    老韦对王建说,朱温你打不过,李茂贞那个地方打下来也守不住,还不如不打,而且“兵家大事不可轻易而动”,好好关起门来过日子不好吗?

    王建是个淘气的孩子,你不让他出门打人,他肯定要憋坏,为了不让这孩子憋坏,必须给他一个发泄的出口。

    为了满足王建的野心,韦庄带头劝其称帝,因为韦庄知道,称帝不称帝的,只是个名头而已,而辖区安稳却是实实在在的实惠。

    第二件,打破了朱温入侵蜀地的计划。

    朱温有虎狼之心,对付这样的人就要秀肌肉。当时韦庄奉王建之命到汴州去向朱温修好,朱温随即派了一个名叫王殷的手下跟随韦庄到蜀地回访。其实就是来打探虚实的。

    朱温的使者到了,王建就要摆酒迎接。酒席间王殷就说啦:“你们蜀地虽然兵多,但是缺少骑兵吧。”

    王建不乐意了:“蜀地多山,骑兵发挥不了作用,但是我们也不缺,你等着,改天给你长长眼!”

    随后韦庄召集了蜀地各州的兵马在星宿山集结,合计共有官马八千,私马四千,部队齐整,军威浩大。然后请王殷一起来阅兵,王殷吓了一跳,心想这么多马,比我们大梁的还多,不好惹啊不好惹。

    这一番虚实探听下来,朱温算是打消了西侵的计划。

    肌肉秀完了,还要打政治战。

    当时昭宗皇帝遇弑,新帝李柷即位后派人到蜀地宣谕。

    这个宣谕可能是来联络感情,让王建关键时候能够起兵去勤王的;也可能是朱温派来的人,来试探一下王建立场的。

    这个事情不能不小心应对。

    韦庄应对的方法很巧妙,他指派武定节度使王宗绾去告诉对方:

    “蜀国数十万精锐都在枕戈待旦,日夜想着为先帝报仇,你还来宣谕什么?哪儿来回哪儿去!”

    这样一来,既给李柷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朱温知道厉害。

    意思是说你老朱别老想着试探我们,也别打蜀地的主意,你想做朋友的话,我们就牵手把歌唱;想打的话,我们蜀国的虎狼之师将打着为先帝报仇的名义去征讨你,就问你怕不怕。

    朱温怕不怕我们不知道,反正双方自始至终没怎么打仗。一来是离得远,二来不得不说是韦庄的手段起了作用。

    所以说蜀地多贤才,王建能够在四川站稳脚跟登基称帝,还是有很大的实力作支撑的。

    王建称帝了,岐王李茂贞也想称帝,但他现在兵微将寡,地盘狭小,害怕称帝之后被人暴打,所以采取了一个瞒江过海的计策。

    他虽然不对外称帝,但是对内皇宫也建了,百官也封了,妻子称皇后,下令称诏书,出行的仪仗和皇帝一样儿一样儿的,和称帝也差不多了。

    所以说古人的智慧真是无穷,李茂贞偷偷享受了实惠,还不用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更不怕周围的人惦记,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李茂贞不只有小聪明,也有几分真本事,说通俗一点:这个人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这几把刷子体现在理民和治军上。

    李茂贞治军和理民只讲究一点,那就是“宽简”。

    怎么来理解这个词呢?

    宽,就是指政策比较宽松,没有苛政,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简,就是简单,不搞复杂的花架子,不折腾,不作,崇尚大道至简。

    这和道家的思想有点像。

    理念决定出路。李茂贞之所以可以发展起来,得益于他的宽简;之所以最后又被打压下去,也是因为这个宽简。

    宽简得民心,所以可以迅速发展;宽简治军难以激发战斗力,所以遇到朱温“拔队斩”的梁兵就不行了。

    有个小故事,可以让大家更加立体地了解李茂贞这个人。

    话说有人向李茂贞打小报告,说部将符昭要造反。

    符昭这个人李茂贞肯定是了解的,对方会不会造反他心里也有数。

    但自己心里有数,不代表别人心里也有数,要不然也不会有人来告状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茂贞只身一人,直接到了符昭家里。去了之后啥也不说,向对方要了一方床榻,倒头就睡。

    这一睡就是一宿,第二天李茂贞安然无恙,伸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大摇大摆地回去了。

    事实胜于雄辩,符昭这个人会不会反,大家心里都有数了,再也没有人嚼舌根了。

    所以说李茂贞这个人有胆有识,也能够服众,自有他成为一方诸侯的道理。

    生逢乱世,他不够狠,所以难成大业。但他宽简理民,从容治军,人心归附,所以说自保还是有余的。

    不服朱温的人我们已经说了三个,还有一个,应该是杨行密。

    但现在杨行密早就薨(死)了。

    杨行密是在朱温攻打赵匡凝,后者逃到淮南的那一年死去的。那一年是公元905年,杨行密享年五十四岁。

    这个年岁和钱镠、马殷、王审知这些长寿佬一比可就差得远了。

    正因为去世的早,孩子们还都没有培养成才,所以淮南的继位者就有点弱了,政局开始不稳。

    这为后来南唐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有人称杨行密为五代十国第一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个人北拒朱温,南制钱镠、马殷、王审知,奠基开创了吴国,对这个时代政治版图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他是南方抵御北军入侵的一道屏障,为南方各国探索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他本人也十分擅长治政理民,为南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杨行密是个乱世中的建设者,也是宽厚长者,他有很强的人格魅力,这个人既不嗜杀好战,也不暗弱无能,在戾气与和气之间把握得刚刚好,这在五代十国期间是很难得的。

    杨行密临终的时候子嗣都很小,长子杨渥又不堪大用,他对传位的问题一度十分苦恼。

    由于天不假年,他最终还是把位子传给了杨渥,并给他指派了两个人来保驾护航。

    这两个人就是当时的左牙指挥使张颢,右牙指挥使徐温。

    这两个人都不简单,再加上杨渥,三个人开始搭台唱戏。唱了几年之后主角杨渥被两个配角干掉了,这戏就成了二人转。再之后徐温又把张颢干掉了,二人转又变成了独角戏。

    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独角戏是常态,人太多了就有点乱了。

    朱温篡位的时候杨渥还活着,他秉持乃父遗志,但凡朱温所做的,必是他所反对的。

    杨渥小朋友一直在高喊口号:打倒朱温,打倒伪皇帝,兴复朝廷,光复大唐!

    然而现在的杨渥也就只能喊喊口号了,因为杨行密走了,一些老将死的死(李神福),跑的跑(王茂章),淮南军再跟梁军打就有点露怯了。

    淮南的事情我们放在后面细细地讲。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北方,去探望一下幽州的刘仁恭。

    因为幽州出事了。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