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我身体里的陌生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古代仕女和人体素描的习作本。人体素描我不大感兴趣,吸引我的是那些姿态万千,服饰各异的仕女图。虽然只是信笔涂鸦,也没有着色,可是线条准确,姿态飘逸,特别是那些细致而繁复的头饰、衣褶和羽扇飘带,无不显示出画作者想象的丰富和功力的深厚(我是后来听姐姐说起才知道的,她这个女同学原来就是我省著名画家XXX的女儿)。当时的我当然毫无分析鉴赏的能力,我只是觉得有种似曾相识的气息,从那些肢体、线条和手势中散发出来,神秘而又可亲,好象不能解释的一种约定。我痴痴地看着,反反复复地看,直到后来姐姐找来钥匙把门打开,我仍然坐在地上,在黄昏的光线中,以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有点让她担心害怕的安静,沉迷在一个线条构筑的世界中。
第二天,我偷偷地从姐姐的作业本上扯下一张白纸,在地上磨尖了铅笔,一本正经地模仿着一张小画片,开始了我绘画艺术的创作。刚开始当然技不如人,“仕女”们一个个头大如斗,血盆大口,肢体也严重的比例失调,丑陋得自己看了也觉得恶心。可是画着画着就有了进步,兴趣也随之大了起来,天天趴在桌上不厌其烦地画。渐渐地,我的小哥哥也被我“传染”了,他也画了起来。不过,他却对在他看来“花呀朵呀”的仕女画不屑一顾,象所有热衷于开枪打仗的小男孩一样,他把他的想象力都用来构筑他心中横扫千军叱咤风云的战争场面上了。上了小学以后,开设了美术课程,我们画画的兴趣越发高涨起来。用蜡笔画,用铅笔画,最后发展到了学着挥毫泼墨。小画家的梦在激励着我们,而我也开始觉得,在那些制造各色美女们的过程中,我的确能够获得一种特别的快感,好象我也化身其中,在种种想象中千娇百媚、翩若惊鸿。从小学到初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不可自拔地在最初的创造欲里深陷着,原先是回家画,课余画,最后发展到碰上不那么喜欢的课程,也趴在桌上偷偷画的地步。终于有一天,哥哥正在课堂上画得浑然忘我的时候,冷不防被一位明察秋毫的政治老师揭了老底。哥哥吓坏了,以为一顿严厉的训斥肯定是跑不了的了。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那个老师逐页看完了他的绘画本以后,却什么也没有说,只让他课后留下来。下课后,老师先对哥哥上课不专心听讲的行为提出了批评,并要求他作了今后决不再犯同类错误的承诺。接下来,这位老师说他觉得哥哥的画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既然有这方面的爱好和天赋,他做老师的就应该尽力开发扶持。果然,第二天,哥哥被这位老师推荐到了市中学生画院学习。学了一段时间,哥哥又向画院推荐了我。我们似乎已经踏上了艺术的路途,虽然这只是第一步,可是每逢周末一起背着深绿色的画夹子,穿越同龄人好奇和欣羡的目光走向画室,的确是一件能够令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的事情。艺术就象笼罩在头顶上的一道光环,它能够使人变得不同凡响,我开始得到这样一种认识。
进入画院以后,在学习了一些正规的绘画知识以后,我才明白,自己以前那些总是博得别人满口夸赞的“作品”,严格地说,实际上只是一些缺少立体感和比例失真的雕虫小技,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作品都是准确而立体的,是由光影环抱着的,有血有肉充溢着思想情感的产物。它需要解剖刀似的犀利目光和把握全局的宏观意识,还应该具有一种能够将别人视若无睹的事物提炼出某种价值、并且升华到一定高度的能力。当然,那种似乎要将画布燃烧起来的强烈情感也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可是,我不得不沮丧地承认,这种能力是我所缺乏的。对于白描式的仕女画的长期的偏爱,使我养成了拘泥于局部而难以把握整体的痼疾,而且一经形成便再难以纠正。还有,对于笔下所表现内容的敏锐、激情和爆发力,以及形神兼备深入骨髓以至于好象能够烙在画布上的高超表现力也是我所不具备的。不,严格地说,这种能力实际上我也有,只不过它们将注定在更适合的领域里一展身手。关于这一点是当时的我还没有领会到的,我只知道和很多后来考上专业美院的同学们相比,我是相形见绌的,哥哥也比我好不了多少。而更重要的是,对于绘画,我们其实都有一些无心插柳和歪打正着的意思。本身既不具备过人的天赋,也缺乏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甚至连一种比较执着的爱好也谈不上,于是我们明智地偃旗息鼓了。
我又心甘情愿地回到了那些可爱的文字当中。其实我从来没有远离过它们,只不过有一段时间我把我的精力过多地倾注在了一种似是而非的爱好中了。就在绘画上的失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的时候,我也模模糊糊地开始意识到,自己很多细腻的情绪和感觉,是为那些线条和色彩所难以承载和寄寓的,它们似乎期待着一种更为理想的展现方式。不管是在春日的微风中摇曳的一树绿叶,还是那些沐在光影之中默然沉思的石膏像,即使是这些最适宜于用笔尖固定的物体和印象,我也是本能地渴望将它们连缀成为流动着情感的文字。
小学一年级第一次上作文课,老师出的作文题是“记一次春游”。经过评阅后,我的分数是全班最高的!按老师的话来说,绝大多数同学都写成了流水帐,不外是到过哪些地方,吃了什么东西,千篇一律。只有我,“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且把自己一路观察的所思所感“巧妙地融入了单纯的写景记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对于文章的结尾,老师尤其盛赞不已。因为老师当堂读了出来,所以印象深刻,到现在还记得是写到坐旋转电马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就象是乘坐在一匹生气勃勃的大红马上,正一日千里地向着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上飞奔……”。这当然是社会大环境的宣传教育在一个七岁儿童的头脑中有些造作矫情的体现,可是我觉得我的写作才能可能已经初露端倪了。因为最起码,我能够领悟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写,而且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煽情”。我知道什么样的文章能够打动别人,到现在为止,这仍然是我的强项。(未完待续)
古代仕女和人体素描的习作本。人体素描我不大感兴趣,吸引我的是那些姿态万千,服饰各异的仕女图。虽然只是信笔涂鸦,也没有着色,可是线条准确,姿态飘逸,特别是那些细致而繁复的头饰、衣褶和羽扇飘带,无不显示出画作者想象的丰富和功力的深厚(我是后来听姐姐说起才知道的,她这个女同学原来就是我省著名画家XXX的女儿)。当时的我当然毫无分析鉴赏的能力,我只是觉得有种似曾相识的气息,从那些肢体、线条和手势中散发出来,神秘而又可亲,好象不能解释的一种约定。我痴痴地看着,反反复复地看,直到后来姐姐找来钥匙把门打开,我仍然坐在地上,在黄昏的光线中,以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有点让她担心害怕的安静,沉迷在一个线条构筑的世界中。
第二天,我偷偷地从姐姐的作业本上扯下一张白纸,在地上磨尖了铅笔,一本正经地模仿着一张小画片,开始了我绘画艺术的创作。刚开始当然技不如人,“仕女”们一个个头大如斗,血盆大口,肢体也严重的比例失调,丑陋得自己看了也觉得恶心。可是画着画着就有了进步,兴趣也随之大了起来,天天趴在桌上不厌其烦地画。渐渐地,我的小哥哥也被我“传染”了,他也画了起来。不过,他却对在他看来“花呀朵呀”的仕女画不屑一顾,象所有热衷于开枪打仗的小男孩一样,他把他的想象力都用来构筑他心中横扫千军叱咤风云的战争场面上了。上了小学以后,开设了美术课程,我们画画的兴趣越发高涨起来。用蜡笔画,用铅笔画,最后发展到了学着挥毫泼墨。小画家的梦在激励着我们,而我也开始觉得,在那些制造各色美女们的过程中,我的确能够获得一种特别的快感,好象我也化身其中,在种种想象中千娇百媚、翩若惊鸿。从小学到初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不可自拔地在最初的创造欲里深陷着,原先是回家画,课余画,最后发展到碰上不那么喜欢的课程,也趴在桌上偷偷画的地步。终于有一天,哥哥正在课堂上画得浑然忘我的时候,冷不防被一位明察秋毫的政治老师揭了老底。哥哥吓坏了,以为一顿严厉的训斥肯定是跑不了的了。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那个老师逐页看完了他的绘画本以后,却什么也没有说,只让他课后留下来。下课后,老师先对哥哥上课不专心听讲的行为提出了批评,并要求他作了今后决不再犯同类错误的承诺。接下来,这位老师说他觉得哥哥的画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既然有这方面的爱好和天赋,他做老师的就应该尽力开发扶持。果然,第二天,哥哥被这位老师推荐到了市中学生画院学习。学了一段时间,哥哥又向画院推荐了我。我们似乎已经踏上了艺术的路途,虽然这只是第一步,可是每逢周末一起背着深绿色的画夹子,穿越同龄人好奇和欣羡的目光走向画室,的确是一件能够令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的事情。艺术就象笼罩在头顶上的一道光环,它能够使人变得不同凡响,我开始得到这样一种认识。
进入画院以后,在学习了一些正规的绘画知识以后,我才明白,自己以前那些总是博得别人满口夸赞的“作品”,严格地说,实际上只是一些缺少立体感和比例失真的雕虫小技,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作品都是准确而立体的,是由光影环抱着的,有血有肉充溢着思想情感的产物。它需要解剖刀似的犀利目光和把握全局的宏观意识,还应该具有一种能够将别人视若无睹的事物提炼出某种价值、并且升华到一定高度的能力。当然,那种似乎要将画布燃烧起来的强烈情感也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可是,我不得不沮丧地承认,这种能力是我所缺乏的。对于白描式的仕女画的长期的偏爱,使我养成了拘泥于局部而难以把握整体的痼疾,而且一经形成便再难以纠正。还有,对于笔下所表现内容的敏锐、激情和爆发力,以及形神兼备深入骨髓以至于好象能够烙在画布上的高超表现力也是我所不具备的。不,严格地说,这种能力实际上我也有,只不过它们将注定在更适合的领域里一展身手。关于这一点是当时的我还没有领会到的,我只知道和很多后来考上专业美院的同学们相比,我是相形见绌的,哥哥也比我好不了多少。而更重要的是,对于绘画,我们其实都有一些无心插柳和歪打正着的意思。本身既不具备过人的天赋,也缺乏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甚至连一种比较执着的爱好也谈不上,于是我们明智地偃旗息鼓了。
我又心甘情愿地回到了那些可爱的文字当中。其实我从来没有远离过它们,只不过有一段时间我把我的精力过多地倾注在了一种似是而非的爱好中了。就在绘画上的失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的时候,我也模模糊糊地开始意识到,自己很多细腻的情绪和感觉,是为那些线条和色彩所难以承载和寄寓的,它们似乎期待着一种更为理想的展现方式。不管是在春日的微风中摇曳的一树绿叶,还是那些沐在光影之中默然沉思的石膏像,即使是这些最适宜于用笔尖固定的物体和印象,我也是本能地渴望将它们连缀成为流动着情感的文字。
小学一年级第一次上作文课,老师出的作文题是“记一次春游”。经过评阅后,我的分数是全班最高的!按老师的话来说,绝大多数同学都写成了流水帐,不外是到过哪些地方,吃了什么东西,千篇一律。只有我,“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且把自己一路观察的所思所感“巧妙地融入了单纯的写景记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对于文章的结尾,老师尤其盛赞不已。因为老师当堂读了出来,所以印象深刻,到现在还记得是写到坐旋转电马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就象是乘坐在一匹生气勃勃的大红马上,正一日千里地向着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上飞奔……”。这当然是社会大环境的宣传教育在一个七岁儿童的头脑中有些造作矫情的体现,可是我觉得我的写作才能可能已经初露端倪了。因为最起码,我能够领悟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写,而且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煽情”。我知道什么样的文章能够打动别人,到现在为止,这仍然是我的强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