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佛说四十二章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甚深微妙法”就是这个道理。
“悟无为法”悟就是觉悟、了解。要能了解无为法。什么是无为法?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讲的。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有形的,无形的,都称为法。世间任何物质,都是有所作为,有所造作的,因此,称为有为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所有的森罗万象,都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因此,金刚经说有为法象我们做梦一样,或者象影子,象露水、空中的闪电,都是不实在的,也都是无常的。无为法,是有为法的反面,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本来就具足了,不加以造作,也是永远不灭的。
所以,我们必须悟解无为法──我们的本性,也就是真如佛性。这个真如佛性,一旦能够觉悟、了解了,就可以认识它本来的面目。它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是“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为什么叫“内无所得”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个真如佛性,它,在现在凡夫的地位,我们当然不知道。但是佛教的伟大就在这个地方,佛法说:每一个众生,都具备了真如佛性,只是我们在迷昧当中,不能觉悟,不能了解我们有这么一个宝贝。既然这个真如佛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所以一旦我们到了成佛的时候,并无所得,这叫做“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并不会多一个;没有成佛、没有觉悟,也不会减少什么,本来就是具足的嘛,所以说是“内无所得”
在法华经中,有个“怀珠作丐”的譬喻,话说有一个乞丐,每天在外面向人家要饭,却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一颗无价宝珠,直到一天,有人告诉他:“你不要每天这样流浪了,你自己有无价宝在身上。”我们的真如佛性,也是这样,是本有的,并不是人家给我们的。
无为的真心,对“内”既然无所得,对“外”也是“无所求”的。但是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大家都有个欲望,都要追求我们自己所理想、所希望的身外之物,心中蠢蠢欲动,产生了占有欲,得不到时,形成了人生八苦之一的“求不得苦”你也要求,他也要求,欲望是永远无止境的,造成了人生的痛苦。
平常有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在现实社会当中,为什么要低声下气,巴结人家呢?大部份都是有求于人;“无欲则刚”一个人假使到了无求的话,他的品德就提高了,可以超然物外,人家也会尊重他,自己也不会有烦恼与痛苦了。这也是我们做人的原则,我附带把它提出。
话说回来“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真如佛性,不是人家给我们的,也不是我们没有,突然间有了。内与外是相对待的,内心既然是本来具足,当然也不必向外去追求,所以真如佛性是一种无为法,不是造作的,是人人本已具足的一种宝贝。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心,指我们的本心,系,是束缚,道,是指圣道。譬如我们前面所讲的要证四果阿罗汉,必须修四谛、三十七道品,这就是道。但是,你要是时时刻刻的有修道这个观念,为修持这个名目所系缚了,反而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心要能够很超然的,不为种种的修持法门所束缚。
金刚经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释迦牟尼佛告诉在座的出家人,必须了解,佛所说的许许多多佛法,不可以执着,不要被法的法门所系缚了,要知道,法,只是个譬喻,它好象一个“筏”现在水中的交通工具有轮船,古时候,都是用竹子或木头编结起来的筏,叫木筏或竹筏。我们要过河,从这边到那边去,必须靠这个筏(摆渡),但是,过了河以后,这个筏对我们并没有用了。你不能说,我过河时需要这个渡船,过了河以后,还要把它背着走,不需要的!因此佛经说:“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当我们要过这条河的时候,需要摆渡,需要木筏,但当我们已经登上了彼岸,什么好的船、木筏,我们都不需要了。心不系道,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心既不要时时刻刻为所修持的圣道所束缚“亦不结业”结,所谓“解不开的结”“心有千千结”这许多的结,就是烦恼。我们内心能够很坦然、很超然的,不为烦恼所包围,不去造许多的业,这个时候,就能够得到自在了。
“无念无作,非修非证”无念,念是意念,属于心理(精神)状态。我们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好象水一样源源不绝的。但是,一个人的修持功夫到了家的话,这个念头(也是妄念),就不存在了,完全是正念现前。也就是已经没有迁流的妄念,到达了灵明无为的境界。
无作,没有造作的行为。无念无作,非修非证,都是形容我们的真如法性(真实的本性),本来就是这样,没有念,也没有造作,这种殊胜的境界,老实说,在我们没有证得真如佛性之前,也等于是说食数宝,没有真正地证到它的真面目。
讲到非修非证,本来我们学佛,必须下功夫去修持的,成佛也好,做菩萨也好,没有不修持的,但这个地方却说非修,不需要修持;非证,也不需要去实证。岂不是矛盾?要知道修证,本来包含了出世因果的道理,可是,真如本性、真空佛性,或是理体,它是不需要经过修证,本来永远具足的,因此,不需要经过种种的修证了。
“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历,就是经历;诸位,指修持佛法的等级,好象前面我们所讲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是一级一级修证的,这是小乘修持的阶次。至于大乘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位次,也是一级一级慢慢地修证的。但现在所讲的真如境界,是从凡夫位,不需要一步一步去修持,一下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那个最崇高的、无上的位置──道。这是最高的,也是修学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我们这现状之下,再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的,完全在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一天一天地修学,才能一步步达到那种地步──道,我们的本性。
道家老子对道的解释是:“道也者,不可以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什么叫做道呢?不可以一时一刻地离开它的,可以离开的话,就不称为道了。因为经文讲到道,我就借用古书上这句话,来说明要学佛道,必须时时刻刻依着佛法去修持,才不会出轨,也才有希望成菩萨成佛。
本章主要就是学佛必须断欲,把五欲断除,并且要去除贪爱,有这样的修持,将来有一天,一定可以证得我们的佛性。
上甚深微妙法”就是这个道理。
“悟无为法”悟就是觉悟、了解。要能了解无为法。什么是无为法?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讲的。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有形的,无形的,都称为法。世间任何物质,都是有所作为,有所造作的,因此,称为有为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所有的森罗万象,都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因此,金刚经说有为法象我们做梦一样,或者象影子,象露水、空中的闪电,都是不实在的,也都是无常的。无为法,是有为法的反面,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本来就具足了,不加以造作,也是永远不灭的。
所以,我们必须悟解无为法──我们的本性,也就是真如佛性。这个真如佛性,一旦能够觉悟、了解了,就可以认识它本来的面目。它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是“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为什么叫“内无所得”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个真如佛性,它,在现在凡夫的地位,我们当然不知道。但是佛教的伟大就在这个地方,佛法说:每一个众生,都具备了真如佛性,只是我们在迷昧当中,不能觉悟,不能了解我们有这么一个宝贝。既然这个真如佛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所以一旦我们到了成佛的时候,并无所得,这叫做“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并不会多一个;没有成佛、没有觉悟,也不会减少什么,本来就是具足的嘛,所以说是“内无所得”
在法华经中,有个“怀珠作丐”的譬喻,话说有一个乞丐,每天在外面向人家要饭,却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一颗无价宝珠,直到一天,有人告诉他:“你不要每天这样流浪了,你自己有无价宝在身上。”我们的真如佛性,也是这样,是本有的,并不是人家给我们的。
无为的真心,对“内”既然无所得,对“外”也是“无所求”的。但是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大家都有个欲望,都要追求我们自己所理想、所希望的身外之物,心中蠢蠢欲动,产生了占有欲,得不到时,形成了人生八苦之一的“求不得苦”你也要求,他也要求,欲望是永远无止境的,造成了人生的痛苦。
平常有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在现实社会当中,为什么要低声下气,巴结人家呢?大部份都是有求于人;“无欲则刚”一个人假使到了无求的话,他的品德就提高了,可以超然物外,人家也会尊重他,自己也不会有烦恼与痛苦了。这也是我们做人的原则,我附带把它提出。
话说回来“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真如佛性,不是人家给我们的,也不是我们没有,突然间有了。内与外是相对待的,内心既然是本来具足,当然也不必向外去追求,所以真如佛性是一种无为法,不是造作的,是人人本已具足的一种宝贝。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心,指我们的本心,系,是束缚,道,是指圣道。譬如我们前面所讲的要证四果阿罗汉,必须修四谛、三十七道品,这就是道。但是,你要是时时刻刻的有修道这个观念,为修持这个名目所系缚了,反而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心要能够很超然的,不为种种的修持法门所束缚。
金刚经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释迦牟尼佛告诉在座的出家人,必须了解,佛所说的许许多多佛法,不可以执着,不要被法的法门所系缚了,要知道,法,只是个譬喻,它好象一个“筏”现在水中的交通工具有轮船,古时候,都是用竹子或木头编结起来的筏,叫木筏或竹筏。我们要过河,从这边到那边去,必须靠这个筏(摆渡),但是,过了河以后,这个筏对我们并没有用了。你不能说,我过河时需要这个渡船,过了河以后,还要把它背着走,不需要的!因此佛经说:“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当我们要过这条河的时候,需要摆渡,需要木筏,但当我们已经登上了彼岸,什么好的船、木筏,我们都不需要了。心不系道,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心既不要时时刻刻为所修持的圣道所束缚“亦不结业”结,所谓“解不开的结”“心有千千结”这许多的结,就是烦恼。我们内心能够很坦然、很超然的,不为烦恼所包围,不去造许多的业,这个时候,就能够得到自在了。
“无念无作,非修非证”无念,念是意念,属于心理(精神)状态。我们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好象水一样源源不绝的。但是,一个人的修持功夫到了家的话,这个念头(也是妄念),就不存在了,完全是正念现前。也就是已经没有迁流的妄念,到达了灵明无为的境界。
无作,没有造作的行为。无念无作,非修非证,都是形容我们的真如法性(真实的本性),本来就是这样,没有念,也没有造作,这种殊胜的境界,老实说,在我们没有证得真如佛性之前,也等于是说食数宝,没有真正地证到它的真面目。
讲到非修非证,本来我们学佛,必须下功夫去修持的,成佛也好,做菩萨也好,没有不修持的,但这个地方却说非修,不需要修持;非证,也不需要去实证。岂不是矛盾?要知道修证,本来包含了出世因果的道理,可是,真如本性、真空佛性,或是理体,它是不需要经过修证,本来永远具足的,因此,不需要经过种种的修证了。
“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历,就是经历;诸位,指修持佛法的等级,好象前面我们所讲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是一级一级修证的,这是小乘修持的阶次。至于大乘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位次,也是一级一级慢慢地修证的。但现在所讲的真如境界,是从凡夫位,不需要一步一步去修持,一下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那个最崇高的、无上的位置──道。这是最高的,也是修学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我们这现状之下,再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的,完全在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一天一天地修学,才能一步步达到那种地步──道,我们的本性。
道家老子对道的解释是:“道也者,不可以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什么叫做道呢?不可以一时一刻地离开它的,可以离开的话,就不称为道了。因为经文讲到道,我就借用古书上这句话,来说明要学佛道,必须时时刻刻依着佛法去修持,才不会出轨,也才有希望成菩萨成佛。
本章主要就是学佛必须断欲,把五欲断除,并且要去除贪爱,有这样的修持,将来有一天,一定可以证得我们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