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两代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一晃十几年过去。
这年秋天,沈达的父亲沈青川病逝,沈达携妻女从省城返回奔丧。
沈青川死于中风,这年才六十七岁,以现今城市居民的一般寿命比较,可称早死。特别是沈青川身份很不一般,在本地当过专员,后来行政体系变化,实行地改市,也就是地区改为市,辖地区原属各县,沈达的父亲不再是沈专员,改称为沈市长,依然是本地头号行政长官,书记之下他最大。沈青川在市长任上一直干到六十二岁才退下来,而后也没全退,安排为省政协常委,兼了一届五年,届满刚退。他这样身份的人物享有相当高的医疗保健待遇,平时定期安排身体检查,生了病不必到医院排队挂号,有事了往高干病房一送,不必操心床位是否拥挤,自有市里最好的医生照料,需要的话还可以紧急约请省里甚至北京上海大医院的专家前来会诊,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要害部位致命癌变,寻常疾病害不了他,特别是在刚刚退休这个年龄段上。但是他却属例外,突然中风,一时不治,即撒手人寰。
沈青川多年担任一方行政首脑,其丧事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物,虽然按规定必须从简,却依然十分隆重、极具气派,其隆重和气派不体现在场面多大,丧仪多排场,如民间富户死了考妣一般,吹吹打打开大道场办大丧礼做足套路;沈青川的丧事很简单,规格却高,体现为葬礼上的一屋子花圈、一屋子人,还有灵车后边的一个送行车队。花圈密密麻麻,上边的名字囊括了本省本市及下属各县区各部门重要官员,还有北京若干重要部门领导,没有一个白丁,不说每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起码非常响亮。当天到场出席葬礼的也一样,除了本市现职主要领导,离退休老领导,县区及部门领导,还有专程从省上赶来的负责官员。简短的告别仪式结束后,灵车送遗体往殡仪馆火化,灵车后边的车队是一支自愿送行车队,主体为亲朋好友与故旧,基本都是官员用车,车牌号码特点鲜明,均为本市及各县排前车号,组成送灵车队泣奉老领导上路火化,队伍格外醒目。
沈青川的高规格葬礼上有一个小插曲,发生于他的大儿子沈达和沈达的老同学苏宗民之间,这两个人在葬礼正式开始前碰面,忽然有所争执。
事情是沈达挑起的。当时沈达一家人包括他母亲、弟弟和弟媳们已经进场,站在沈青川的遗体边,苏宗民从人群中挤出来,跟沈达握了握手,什么话都没说,转身走开。沈达突然把他喊住。
“苏宗民,喂。”他说“你等等。”
他把苏宗民拉到母亲身边,问母亲是不是还记得这个人?沈母泪眼迷濛,因丈夫的突然离世悲痛不已,心力交瘁,当时只是两眼发愣看着苏宗民,没有反应。苏宗民喊了她一声“王阿姨”她也没反应过来。
沈达告诉母亲,这是苏宗民,他的老同学。
“苏世强的儿子。想起来了吗?”
沈母啊了一声。
“人家现在是苏厂长,连山水电厂的头头。”沈达介绍。
苏宗民没吭声,跟沈母握了下手,转身走开,却被沈达再次揪住。
“苏厂长急个啥呢。”他质问。
苏宗民开了腔,学沈达的口气,管沈达叫“沈主任”
“沈主任现在心情不好,咱们回头再谈。”苏宗民说。
“心情好就不用你。”沈达说“别的人见了我可以跑,你不行。”
“我没跑。”苏宗民说。
人家苏宗民是主动上前跟沈达握手致意的,绝无见了沈达就跑之嫌,但是沈达胡搅蛮缠,不放过他。沈达追问说,苏厂长今天拨冗前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拿什么来送别老人?苏宗民不吭声,不做明确答复。苏宗民身边一个年轻人赶紧搭腔,这人是跟着苏宗民来的,可能是苏手下厂办人员,他告诉沈达,厂里给沈市长送了花圈,苏厂长还特意买了一条新毛毯,送过来表示哀悼,苏厂长自己掏的钱。
“是拉舍尔毛毯。”年轻人强调。
沈达知道那个东西。本省有一家大纺织厂,专业生产拉舍尔毛毯,大量出口中东一带。沈达问苏宗民,知道拉舍尔毛毯去中东做什么用吗?
苏宗民说:“沈主任别说了,办完事咱们再聊。”
“怎么我不急你急?”
沈达揪着苏宗民,就是不放他走,非让他知道拉舍尔毛毯怎么回事。按沈达的说法,原来该毛毯在中东是当裹尸布用的,那边战乱,常有人员死亡,裹尸布用量很大。
“谢谢苏厂长给我老爸送来一条。”沈达说“哪天不幸轮到我了,记住也给我送一条,别的我不要,就要苏厂长的。”
苏宗民甩掉他的手,一言不发走了。
他并没有离开,只是站在人群后边参加仪式。以苏宗民的身份,哪怕贵为厂长,在那个场合也还只能站在后排。简短的葬礼仪式结束后,出席仪式人员排起长队,与沈青川遗体告别,与死者家人一一握手,劝慰节哀,苏宗民排在长队后部,在与死者家人握别时再次与沈达相逢,这一次两人都一言不发,只握了手,彼此都用了力气。沈达忽然眼眶一红,眼泪落了下来。
如苏宗民形容:“沈主任现在心情不好。”沈达表现出的情绪不是不好,简直可称恶劣,不只是因为父亲突然病故,还有一大因素:此刻沈主任正走背运,包括所谓的“沈主任”也成了一个倒楣标记。沈达原为省电力公司的调度中心主任,眼下已经不是了,职务已免,暂未安排,此刻称他主任如果不是有意刺激,实在只属安慰。
沈达大学毕业后进了省电力局,十多年一帆风顺。当年收他的老局长是沈青川的老朋友,老局长对沈达非常关照,沈达一去先在局办公室当干事,跟着老局长四处跑,相当于局长的秘书。沈达为人活络、聪明,什么东西都是一点就会,擅长跟人打交道。特别是很会处理上层关系,几乎是生来就会。加上办事有经验,心里有主意,能给领导当参谋,很得局长信任。秘书干了几年,上下情况都熟了,恰逢电力体制改革,省电力局改成省电力公司,依旧是老局长当政,改称总经理,沈达还跟着他,成了公司办公室的副主任。几年后老领导快要到线了,问沈达有什么打算?沈达表示自己到局后一直都跟领导,只有综合部门的履历,太单一、不全面,对今后可能不利,所以想换一换,到业务处室干一干。老领导很赞成,把他调到调度中心当副主任,放手让他管业务,待老领导终于退休时,沈达已经是调度中心的老大,具体掌管全省电力调配业务,位置非常重要。那时他才三十四五岁,是公司里最年轻最为人们看好的中层要角,没有谁不说他是公司里最有前途的年轻干部。
一年多前,情况忽然发生变化。公司领导层调整,来了一个新老板,是位中年女士,女强人,叫齐斌,名字文武双全,巾帼不让须眉。沈达的楣运意外开始。
这位新来的老总是从省外交流过来的,以往从未在本省工作过,与地方上没有多少瓜葛,虽是女流,却非常强势,事事有主张,处处打下自己的烙印。她对本省电力企业的原有状况不太满意,要按她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到位后大刀阔斧,锐意改革,有意识地改变前任老总的旧有安排。前任老总重用的干部也就面临困境,要么弃老忠新,改换门庭,千方百计让新领导收纳,要么就得经受冷遇。
沈达是前任老总的头号重臣,一时面临压力。他开玩笑,称自己虽然对付领导和女人都有经验,但是最讲义气,一定经得起考验,决不叛变。
有一天晚间,沈达和几个朋友聚会,在省城一家新开的大酒店,相聚的都是年轻干部,却都不寻常,有经委的处长、发改委的办公室主任、副省长的秘书、还有若干年轻女子。沈达因为多种关系,跟这些人混得挺熟,成了一个圈子里的人,有机会就凑起来一聚,交换信息、联络感情,通常由沈达安排买单。电业部门向称电老大,管着电线里的那个东西,谁都用得着,厉害得很,电老大的调度中心主任尤其厉害,谁都想巴结,有成堆的人排队等着为他签单。如果不找人,沈达自己也能签,沈老大不缺钱,他的工资很高。
那天晚上,沈达表现英勇,酒杯一端,什么都没吃,先干三杯白酒,喝的是高度五粮液。而后他把嘴巴一抹,向大家告罪,称自己已经预先签好单了,大家尽管尽兴吃喝,他却没办法陪同;因为当晚轮值,他必须守在调度室,否则吃不了兜着走。
“刚换了个女老板,一双大眼盯得紧啊,像醋瓶老婆盯着花心丈夫,让她逮住了包死,所以对不起各位。”他说。
那些人不依,称他们不会让沈达糊弄,沈达肯定不是把自己送去给那个女老板欣赏,一定另有花心。沈达不慌不忙,再喝三杯,这才勉强得到大家批准,离席走人。
沈达真没有糊弄人,当晚他确实轮值。他匆匆赶到单位,并未超过到班时间,却不料有人已经打过两次电话找他,不是别个,就是女老总。
“齐总有事,让你去她的办公室。”值班组长说。
新来的总经理齐斌超敬业,家在上海,丈夫和孩子没有随迁,她本人以公司为家,是个工作狂;几乎每晚都在电业大楼上班,思考企业发展大计,同时细心地盯紧手下员工的一举一动。
沈达去了齐总的办公室,一进门齐斌就把脸板起来。
“喝酒了?”
沈达承认,今晚有个聚会推不掉,他过去喝了两杯。
“值班你还敢喝?”
沈达检讨,虽然他从不因酒误事,但是确实不该喝。
“不是第一次?”
“也没几次。”
齐总比沈达大七八岁,加上职位高,见什么是什么,该批就批,没把前任老总的爱将沈达太当回事。她找沈达并无大事,只是核对一份材料里的几个数据。问过之后她一摆手,让沈达回调度中心继续值班。沈达以为事情了了,哪里想到第二天公司中层干部开会,齐总声色俱厉,对他痛加批评,上纲上线,提到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警告他深刻反省,否则必严加处置。她采取的是不点名批评方式,讲有的人身负重责,屡次三番、违反规定,值班喝酒,是害群之马。批评中旁敲侧击,点了些现象,不必太细心,就可以听出讲的是谁。
事后沈达自嘲,说齐总批了半天,只有四个字他听进去了:“害群之马”
由于新老板强势,谁都敢训,批评人不留情面,而且对一些前骨干存有成见。公司里边,难免有人受不了,要发一发牢骚,发牢骚得找地方,沈达这里最合适。沈达有号召力,哥们得很,眼下一起历难,大家感同身受,可以一吐苦水,偷偷骂一骂娘。公司中层同僚里的不满人员因而悄悄集中在沈达身边。事实上这些人早就搞在一起,只是情况不同。当年老领导执掌大权,大家聚在沈达身边,是希望他在领导那里替自己美言;如今变了,是一起发发牢骚。
所以齐总“害群之马”之说不是随口提及。
沈达是聪明人,如他自己所笑,有“官家遗传”眼下这种局面,以往没遇到过,至少也听说过。人到屋檐下,该装孙子就得装孙子,沈达心里很明白,也知道有哪些办法可以拿来摆平与领导的不融洽关系。可是这个人偏偏天生是个老大,从出世到如今,基本一帆风顺,凡事有家中大官罩着,骨子里十分傲气,可以顺着捋毛,逆着来就不快活,一旦不快活他还敢来横的,现在临到事前,他只有一个态度:管他的,随他去吧。
事情便显出了些紧张度。
有一天,齐总把沈达叫去,给他看一封群众举报信,涉及加洋水电站。举报信称该水电站设施落后,状况不好,但是老板拿钱铺路,重金贿赂,省公司对他开放绿灯,让他把电卖上电网,发了大财。举报信并没有点明省公司谁拿了人家的钱,但是有一点比较特殊:该水电站位于沈达老家那个地方。
沈达承认事情与自己有关。加洋水电站是一座小水电站,三十多年前由他老家那边地方政府投建,因经营不善严重亏损,设备老化,面临关闭。几年前地方政府把该电站卖给一个私企老板,老板投资改造厂房和设备,使电站重新运转。该老板接手电站后,曾与当地县及乡镇领导多次到省公司,请求把所发水电卖给省电网;因为是家乡事务,家乡领导找到他,他帮了忙。
“办理中都按规定,没有违规行为。”沈达说。
这里边当然有些情况。本省水利资源丰富,早年间地方办电积极性很高,全省各地遍布水电站,绝大多数是小水电站。小水电多建在偏僻山间,附近少有工业项目消耗电能,必须把所发电能卖给省电网,这才能够产生效益。对大电网来说,小水电虽然可以补充电力不足,却也存在不稳定问题;因为小水电受季节、水源影响很大,盛水期马力充足,枯水期发电机停转。往往是电网需求缺口大时,水电站枯水无电;电网电力充足时,小水电正当盛水期,发的电用不了,网上根本不需要。所以不是所有小水电发的电都能卖给省电网,需要根据各种情况协调安排。这就有了一个要谁不要谁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给谁赚钱,让谁赔钱的问题。因此争夺厉害,相争者使出各种手段,包括金钱轰炸,这个不奇怪。
沈达说明,他帮过加洋水电站的忙,但是没有拿钱,相反还赔了,请对方吃饭。因为来的除了电站老板,还有家乡领导,有几个原本就是熟人。
齐斌问:“是吗?”
余音缭绕,人家有怀疑。
沈达咬定:“不信可以查。”
齐总当即警告:“我是要查的。”
不久就出了事:正当盛夏,全省进入用电高峰;那一年恰逢旱灾,各地旱情严重,江河水量锐减,众多水库库容降到极低点,水电站大半停止运行,导致电力供需矛盾尖锐,缺口巨大。邻近省份情况相同,也都严重缺电,无法调剂。省公司在各级政府配合下,除确保重要部门、居民生活用电外,采取各种拉闸限电措施,力图减轻负荷,维持电网正常运转。不料遇上一个持续高温时段,各地用电一起猛增,电网承受不了,终于崩溃。省城近郊一个大型变电站跳闸断电,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省城及附近数市大面积停电,长达数小时,成为一起重大停电事故。
沈达是调度中心主任,首当其冲,于事故之后即被宣布免职。
作为现场调度处置人员,沈达对事故发生无疑负有责任,起码负有对重大险情估计不足、未能及时应对之责,齐斌处置他不缺理由。但是沈达不服,认为齐总不等事故调查拿出结论就先拿掉他,是借机整人,收拾害群之马。沈达据此与齐斌理论,还大发牢骚,四处发表不满,让齐斌更为恼火。
他被搁置起来,大半年时间完全成个闲人“沈主任”之谓因此成为讽刺。
这时他父亲沈青川突然病逝。
沈达老家那边有个笑谈,说沈市长死于中风,其实不全是,他差不多算是给气死的。别的人气不死他,只有他儿子干得了这种事。
说的是沈达,当时沈达有两件事让老爸特别不爽。
一件是沈达的免职。沈青川多年为官,知道这一行当里起起落落非常正常,儿子需要对一起事故承担责任,让人把主任拿掉,这没什么了不起。让沈青川不高兴的是儿子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无所顾忌,且不听老头子安排。沈青川已经退下来了,不再有当初的影响力,不再像当年一样可以一个电话把儿子安排进省电力部门。儿子的女上司是外省调来的,与沈青川没有旧交,人家根本不需要把已经退下的前地方官员沈青川当一回事。但是沈青川够不着省城电力部门,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依然旺盛,还能继续发挥余热。他告诉儿子,以现在情况看,儿子继续待在省公司不好,不如调回本市算了;可以安排到市经委,先当个副主任,以后再说。只要儿子愿意,他跟市委书记说一说,不会有什么问题。
沈达不干。认为自己这十几年都在省城,基础在那边,绝对不能放弃。这种情况下灰溜溜走人,回家投奔退休老父,哪怕给个市长干,也会让人耻笑,太掉价了。有一句老话说:“在哪里摔的,要在哪里爬起来。”他哪里都不去,就待在省公司里奉陪到底,当害群之马,看女老总怎么奈何他。
沈青川骂儿子长了臭脾气。沈达的母亲也配合父亲,拿父母身体都不好,只想儿子回来、一家团聚为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劝说。然而沈达大少爷脾气上来,只听自己的,谁说的都没用,真是把父亲气了个半死。
还有一个人出来跟沈达一起气他老爹,是个小女孩,年方两岁,小不点,打扮得像个洋娃娃,模样挺清爽,却会大哭,哭起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撒野一般嚎叫。
这小女孩是谁?据说是沈达的女儿,沈父沈母的亲孙女。时沈达早有一个女儿,为沈家长孙女,已经九岁多了,是省城的一个小学生。
沈达是在参加工作的第三年结婚的,妻子李珍,就是沈达母亲为他物色的李家姑娘,沈达最终还是娶了她。当年为了避开母亲的安排,沈达不听父母招呼,躲在学校不回家,挖空心思想出种种理由留在省城工作。不料沈达的母亲非常执着,非要弄个人把沈达管住不可,也亏得沈达的老爸官大,有办法,加上人家女孩愿意配合,终于联手把沈达捕获:沈达进了省电力局不久,李珍忽然也调到省城工作,进了省法院。女孩笑盈盈找上门来,袖子一挽要帮沈达洗衣服。沈达不禁感叹,说自己算是个孙悟空,还是比不上老妈是如来佛。
在省城相逢,不像在家里老妈监视之下别扭,加上李珍本来也不让人讨厌,沈达不再严加防范。时日迁移,沈达身边原有的那些女孩渐渐走散,沈达自己年纪稍长,进了单位,知道应当有所收敛,不宜再像读书时那样胡闹,沈达的父母适时施加压力,沈达到底点了头,有情人终成眷属。沈达和李珍婚后第二年有了孩子,是个女儿。沈达很喜欢自己的女儿,嘴上却不时嚷嚷,说感到遗憾,他想要一个儿子。
“咱们不是官家遗传吗?”他跟苏宗民发牢骚“到这里没有了。”
苏宗民说:“女儿也传。”
沈达不认。所谓代代相传,讲的是传子传孙,没听说往外孙外孙女那边传的。
后来那些年沈达春风得意,在单位里崭露头角,步步向上,身边又开始有些花花草草。里里外外,不时有些女子与沈达拉扯,电话里、楼道边,嗲声嗲气,沈主任长、沈主任短,让众人看了眼热,听了心跳。这种事很难一直隐瞒,难免会传到老婆那里,夫妻间自然就会发生些动静。李珍成了沈妻后,不再像自愿当女朋友时那般隐忍,已经知道要保卫自己作为老婆的合法权利;加上自身供职于省高院,作为法律界人士,哪里会容忍他女再来分享丈夫。她和沈达之间渐渐燃起战火,时起时落,有时只在家里燃烧,有时还烧到了双方老爸老妈那里。双方家长为小两口救火,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历经多个回合。
沈达交上楣运,不见容于新来的齐总,因大面积停电事故被免职、陷入低谷之际,有一位少妇风尘仆仆,从省城来到市里,找到沈青川的居所。少妇来者不善,抱着一个两岁多的小不点女孩,她把小女孩往沙发上一放,让小不点管沈青川叫“爷爷”管沈达的母亲叫“奶奶”少妇说小女孩是沈达的种,她和沈达的私生女。沈达不认,就来让爷爷奶奶认,谁的种谁养,她不管了。
这少妇不是陌生人,十多年前跟沈父沈母打过交道,就是那个卖胸罩的女孩。当年沈母给她家人一笔钱,帮女孩找了一份工作,让她答应不再与沈达纠缠。没想到现在她又冒了出来。她声称自己已经嫁人了,但是单位倒了,下岗了,知道沈达在电力公司混得不错,找上门去求助。沈达跟她重温旧情,哄她上床,答应如果给他生个儿子,就跟老婆离婚娶她。结果生的是女儿,沈达不认账了。
沈青川和妻子被少妇和她带来的小不点弄得一愣一愣,不知道这回爷爷奶奶能怎么当。他们马上给沈达打电话,沈达在电话里很平静,只说那女的已经疯了,别听她胡说八道。尽管打110,让警察把她带走,孩子是谁的谁去认,不行就送民政局福利院。
沈青川问:“你跟她到底怎么回事?”
沈达说:“这个你们不必管。”
沈青川能不生气?
处理类似事项没有沈达说的那么简单。沈青川是什么人?老专员老市长,德高望重,声名显耀,打个电话让警察上门带走一个少妇,把个莫名其妙哭爹喊娘的两岁小孩送到福利院,外界会是什么议论?沈达的旧日相好不是只会卖胸罩,人家胆子很大、很泼辣,心里也很有数,打上门来,把孩子往沙发上一扔,看你们怎么办。
于是又如当年,王阿姨跟少妇展开周旋,深入谈判。王阿姨细听对方陈述,摸清内中实情,以摆事实讲道理的精神,循循善诱、软硬兼施。对方胡搅蛮缠半天,从要求沈达离婚娶她,退到要求经济补偿。沈达母亲拿了一千块钱放在她面前,告诉她这钱与孩子和沈达都没关系,只是他们老两口关心下岗工人,帮助渡过生活难关而已。事情必须到此为止,再闹的话,他们就要让警察出面采取措施。少妇不听,嫌沈母给的太少。沈母无法再让一步,赶紧又给儿子打了电话。沈达在电话里说,他已经在路上,很快就到家了,让沈母稳住对方,等他到了再收拾。
少妇听出他们电话内容,即抱起孩子,抓走那一千元,跑得不知去向。
其实沈达根本没动,是在省城家中拿电话装神弄鬼,居然就把少妇吓走。
原来这个女人和她的小不点不止是到沈达父母家闹,此前已经找省公司和沈妻李珍闹过,都是挑沈达不在的时候上门寻事。少妇虽然泼辣大胆,却一如既往,只怕一个沈达,无论在哪里闹腾,一听说通知沈达前来处理,立刻偃旗息鼓,仓皇走人。所以沈达一接家里电话,胸有成竹,靠个舌头于三百公里之外把少妇驱逐出门。
问题是沈达此时正当落魄,少妇和小不点的出现给他雪上加霜,在单位被人当做笑料。沈达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要同事们下一次帮他把少妇母女俩扣住,赶紧通知他来认私生女,看他怎么处置。沈妻李珍却不那么容易摆平,夫妻间本来已经战火未断,此时更是加剧,老婆难以释怀,跟沈达大闹了一场。
沈达恼火,放了狠话:“他妈的离婚算了。”
李珍大哭:“不要我们母女,要那个妖精。”
沈达火上浇油:“我还赚一个小不点。”
夫妻俩闹得不亦乐乎之中,沈青川突然病逝。
所以有人称沈青川给儿子气死,不尽是无中生有。
沈达与李珍不和,毕竟还是夫妻,沈青川一死,彼此还得顾全大局。李珍带着女儿随夫回乡,参加了公公沈青川的葬礼。而后母女立刻走人,返回省城,理由是省法院最近很忙,加上女儿是小学生,课外还学钢琴,不能拖课。沈达没跟老婆女儿一起回去,他留在家乡。父亲的后事已经料理完了,母亲有弟弟照料,不需要他太操心;他却不走,在市区和下边县里晃来晃去,找旧日朋友同学谈天说地、打牌钓鱼,居然还偷偷喝酒,似乎不在服丧之中。
他那些密友清楚,此刻沈达不好受,内外交困。主任已经给免了,回单位无事可干,回家还有战争,所以不如躲着。但是虽然停职,毕竟还是单位干部,为父奔丧,也不能耗时太久。本来和齐总就不对路,现在再被抓住把柄,人家生气了,以旷工论处,痛加收拾,沈达的日子更不好过。
有一天下午,沈达跑到连山县找朋友玩。朋友名叫张光辉,小名小六,比沈达小一岁,与沈达出自同一个大院,也是个干部子弟,父亲当过工业局长,他本人不逊其父,已经当了连山县县长,是大院伙伴里比较有出息的一个。张光辉与沈达关系密切,知道沈达内外交困,需要朋友关怀,把沈达约到自己管辖地块,领他跑到山间,游山逛水散散心。黄昏时他们回到县城,张光辉说咱们不上宾馆,那里没什么好吃的。他安排沈达去了路边一个不太起眼的餐馆,这里有野味,五步蛇、大蜥蜴,都是别地方看不到的。其他人不叫,就他们两个,老朋友自己吃饭。
点菜的时候,老板娘跟张光辉说话,问领导要什么小赛。张光辉问人家小赛有什么。老板娘报出卤猪舌、鸡翅膀等等。沈达明白了,原来说的是小菜,不是什么他妈的奥数大赛或者小赛。
他们用连山话对话。张光辉是在原行署大院长大的,并不是连山人,却因为在此间工作多年,一直当到县长,居然学得一口本地腔,能用地道的连山话与当地人对答,与沈达等老朋友在一起时,也喜欢学人家连山腔互相调侃。不想当时张光辉跟老板娘说“小赛”却让沈达忽然有些感叹,想起一个人——“嫂嫂”
“有苏宗民的电话吗?”沈达问。
这还能没有吗。
连山水电厂是省属单位,不归张光辉管辖,但是都在一个地盘上,工作联系很多。苏宗民是本地人,苏宗民父亲生前也曾担任过此地县长,算来是张光辉的前辈。苏宗民本人与张光辉也都出于同一个大院,当年沈达与苏宗民在青少年宫旱冰场打架,张光辉在场,奉沈老大之命,下场围捕苏宗民的小孩里“小六”也是一个。有这么多瓜葛,张县长与苏厂长当然关系不浅,彼此相熟。所以沈达一问,张光辉于饭桌边当场给苏宗民挂了电话,挂通后把手机递给了沈达。
“苏厂长很忙?”沈达跟苏宗民打哈哈“要不要来接见一下?”
苏宗民问沈达在家里吗?沈达顺着他的话,说不错,自己在家里跟朋友聊天,忽然想起“嫂嫂”就打了电话。苏宗民告诉他,他此刻不做早操,是坐在车上,回市区看老妈,刚到半路,一会儿进市区后,他会到沈达家,让沈主任接见。
沈达不禁失望。他告诉苏宗民,刚才是开玩笑,此刻他不在家里,是打上苏厂长的老家来,在连山县县城的一家野味馆。本来想把苏厂长找来叙一叙旧,一起继续探讨拉舍尔毛毯的用途;那天在他父亲葬礼上只说了一半,因为情绪比较激动,没讲完,所以还想找机会再深入探讨。可惜看来对不上,他跑到这里吃“小赛”苏厂长嫂嫂的,已经在路上跑远了。
苏宗民说:“只好另找机会了。”
半个小时后,苏宗民出现在野味馆。
原来接到电话后他立刻掉头赶了回来。连山县城这家野味馆挺有名,他知道,所以电话里都不问一下,直接打进门来。
那时候沈达已经喝了半瓶酒,举止言谈显出醉意。苏宗民指着酒瓶冷笑。
“沈主任管这叫啥?拉舍尔毛毯?”他问。
沈达强调这是酒,茅台,不是毛毯。
“我知道苏厂长什么意思。”沈达说“父亲尸骨未寒,儿子还敢喝酒,找死啊。”
“对,不像话。”苏宗民刺激他“你要是真有种,别在这里逞能。”
“我还是知道你的意思。”沈达回答“你让我回家去喝,对不对?你以为我不敢?”
“你真敢吗?”
沈达称自己没啥不敢的,只不过实在不愿意走人离开。留在老家这里,对付老妈一个女人还容易,回省城要对付的女人可就多了,公司里一个女总、家中一个女婆、外头一个女好,还有一个学钢琴的女儿、一个特别会哭不知哪里搞出来的女娃。这他妈怎么弄?有女人缘真不错,碰多了也真麻烦。
张光辉招呼苏宗民坐下,要服务小姐给他倒酒。沈达当即制止,说人家苏厂长一向不吃请不请吃,哄上桌也不喝酒,别浪费了毛毯。
张光辉说:“是茅台。”
苏宗民让小姐给他矿泉水,他拿矿泉水跟沈达干杯,沈达不干。
“咱们谁是老大?”他问苏宗民“你敢欺负我?”
苏宗民说:“要么就喝,要么就滚,别在这里发酒疯。”
沈达说:“墙倒众人推,他妈的嫂嫂也欺负人。”
苏宗民问:“你到底喝不喝?”
沈达喝,举杯跟苏宗民碰,扬脸一饮而尽。
苏宗民说:“再来。”
小姐过来把沈达的酒杯倒满。苏宗民给自己倒水,毫无顾忌,直接拿矿泉水瓶往酒杯里注。沈达已经晕了,不再计较苏宗民拿的是什么。
他们再喝。喝完了,苏宗民要求再来。张光辉把苏宗民拉到一边,很担心:“苏厂长这是干吗呢?”
苏宗民说:“这家伙欠一醉。”
“这么弄他受得了?”
“是他活该。”
沈达不痛快了,拿汤勺敲碗,禁止他们俩在一旁嘀咕。
“有屁当面放,别搞小动作。”他喝道。
苏宗民没跟他客气,继续灌他酒,桌上那瓶酒全部灌下去,沈达酩酊大醉,身子一滑滚到了酒桌下边。
他们把他弄上苏宗民的越野车。沈达个子大、身子沉,醉得不省人事,除了借醉使横,不会配合动作。苏宗民和张光辉两个人对付不了,特地请了酒馆两个伙计,都是膀阔腰圆的大小伙子。四个人喊着号子,把沈达从地上抬起来,抓着扛着,弄出了野味馆,塞进了越野车后座。
苏宗民吩咐司机赶紧动身。他们从连山县城赶到市里,没在市区停留,立刻驶上国道,连夜往省城赶。那一路一共开了近五个小时,午夜两点左右,越野车驶进省公司的住宅区,沈达家住里边一幢新楼。那时沈达还在大醉中,吐得身上、车上到处都是。
苏宗民按了沈家的门铃。半夜三更,铃声响了许久,沈妻李珍慌慌张张披着衣服跑过来,隔着铁门询问,声音发着抖:“是,是谁?”
“是我,嫂子。”苏宗民和司机把沈达抬进了屋子。李珍看着丈夫瘫在地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苏宗民帮着把沈达衣服脱了,让李珍打一盆热水稍稍擦洗一下,再把他抬上床去。当晚李珍母女俩睡在主卧里,他们把沈达抬上了他女儿小房间的小床上。
而后苏宗民告辞。李珍看着醉在床上呼呼大睡的丈夫,忽然掉下眼泪,问了苏宗民一句:“我该拿他怎么办?”
“对他好点。”苏宗民说“帮他过这个坎儿。”
李珍一声不响。
“听我的,不然就完了。”苏宗民又加了一句。
李珍点了点头。
苏宗民连夜返程。
2
毕业后这十几年里,苏宗民跟沈达走的是两条路。
当年苏宗民回乡工作,到了连山水电厂,该厂还是一片工地。厂区位于大山深处,要在山间峡谷处筑坝,将流经山地的江水拦截,在狭长山谷盆地间形成一座中型水库,同时开凿一条六公里长的穿山隧道,把水引向山另一侧江流下游,利用水流落差发电。这是当年一个重点水电项目,由省里投资,地区具体负责筹建。苏宗民在工地施工组当技术员,那时离电机进厂安装还远得很,干的都是基建活,水电厂的机构建置也还没有形成,由一个筹建办负责协调建设事宜和工地施工。
苏宗民到工地报到的第一天,筹建办一位副主任把他叫去谈话。副主任叫陈兴,工地上的人都管他叫“陈头”他是工地的实际负责人,大约四十出头,还兼着地区水电局副局长。新来的毕业生上岗,领导通常要谈谈话,讲讲大道理,提提要求,这位陈头找苏宗民谈话,却还拉了点家常。
“你父亲是苏世强?”
苏宗民说:“是。”
陈头称见过苏宗民的父亲,当时陈还是个小干部,苏的父亲在台上讲话,远远地看了几眼。他记得苏世强个子不高,中气很足,讲话声音响亮。
“家里情况怎么样?”陈头问。
苏宗民告诉他,家里还有母亲和妹妹。母亲身体不好,病休在家。妹妹今年读高三,明年高考。
“日子还行吧?”
苏宗民摆了些家庭困难。母亲病休,工资很低,他上大学这几年,家里节衣缩食,母亲有病都不敢上医院拿药。现在他出来工作,情况好一点了,但是妹妹明年上大学,也得准备一笔钱。
“有那么困难?”
苏宗民点头,没再多说。陈头笑笑,摆手让苏宗民走。
人家不信。苏宗民的父亲苏世强是个著名人物,在地区副专员任上跳楼自杀。为什么事跳楼?钱,据说拿了人家几十万。没有这种事他干吗跳楼?楼一跳钱就没法找了,但是人民币不会忽然化成烟。这些钱应当还在,可能还藏在苏家的某个床铺下边,够苏世强的遗孀、子女用一辈子。所以苏宗民哭穷,那是装的。
苏宗民很清楚旁人怎么看待他父亲的遗留问题,这个问题他无法解答。他始终只坚持一条:家里很困难,他需要有一份工作,所以到了工地。
陈头安排苏宗民到隧道工地,参与监管施工质量。这项工作与苏宗民在学校里读的专业无关,属专业不对口,但是人家不管那个,工地上需要什么就得干什么,可以一边干一边学。需要苏宗民边干边学的不只是土方、石料、水泥标号之类,更多的还有人情世故。
下工地第一个月,工程队的一个工头来找苏宗民,当时苏宗民在工棚里看图纸,天气比较热,他只穿背心,把工作服挂在门边的铁钉上。工棚里没有其他人,工头给苏宗民递了支烟,苏宗民摇头,说自己不吸烟。那人点点头,掏出打火机给自己点烟。
“有事吗?”苏宗民问。
“没事,你忙。”
工头在工棚里站一会儿,告辞。出门前他指着挂在门边的工作服问:“你的?”
苏宗民点头。
那人从口袋里掏出个东西,随手塞进苏宗民工作服的口袋。
苏宗民一时感觉惊讶,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待人家走后,他过去摸了摸工作服,在衣服兜里找到了一个信封。是那人留下来的,空白信封,一个字都没有。
里边却有东西,钱,一百元。
当天下午,苏宗民在工地上碰上那位工头,把他拉到一边,将信封奉还。
“哎呀,小意思。”那人不接“插一点,加班补助。”
苏宗民明白了。所谓“插”原来就是这个。
几天前,在工地食堂吃饭时,苏宗民与两个筹建办年轻人同桌。那两人比苏宗民大几岁,在工地混了一年多,已经很油了。两人在吃饭时互相打听,都问对方:“给你插了没有?”表情比较暧昧。苏宗民听了纳闷,不知道两个小子插的是啥,难道是搞女人?两人还互相比较数目,彼此伸出的都是两根指头。
现在苏宗民知道了,他们说的应当是这个“加班补助”所谓“插”没别的意思,就是形象动作,把信封往口袋里一插,简明扼要。看起来工头们“插”钱也分三六九等,苏宗民是新来,初入道的,等级较低,只能“插一点”别人两根指头,他一百元。
苏宗民把信封“插”回工头的口袋。说自己的加班费指挥部已经给了。
“都拿了呢。”工头说。
他说别人他不管。反正不必给他。
“你是,哈哈。”工头看着苏宗民,说了半句话,表情很特别。
事情就这么过了。一个月后该工头又来了,再“插”这一次加了倍,二百。
“大家都一样,真的。”他说明。
他可能以为上回苏宗民嫌少,因此加了倍,一视同仁。
苏宗民又把信封“插”了回去。
“真的不要。”他说“再这样我拿去交了。”
“小伙子怎么搞的?”人家不满了。
苏宗民还是那句话:他就这样,别人他不管,不必给他就行。
不久后苏宗民休探亲假回工地,拿了一张车票单据找陈头签字报账,陈头随口又问一句:“家里真的很困难吗?”
苏宗民说:“是。”
他不知道陈头什么意思。也许还一直记挂当年苏副专员的几十万元?认为小苏有这么几十万,报销几块钱的车票也太小气了。也许他还知道包工头送的钱被苏宗民“插”回去了,认为苏声称家庭困难纯属假话,要真是缺钱,为什么不拿?他老爹当年拿人几十万,他小苏拿几百块钱算个啥?大家都拿了,只有你不拿,总得有些缘故。
从那以后,一直到水电厂建成,苏宗民行事一致,多一分不取。与众不同是要付出代价的,头几年他颇受猜忌,单位里最差最累的活差不多总是他的,好事当然总是没他。这人很沉得住气,一声不吭,叫干什么干什么,别人的事不闻不问不掺和,渐渐地大家就了解了,都说这小子虽然行事个样,脾气古怪,其实不错,并不多管闲事。
下工地的第二年,有一个人千辛万苦,从省城来到大山深处,找到了苏宗民。
是袁佩琦,她独自前来,整整坐了两天汽车。当时连山水电厂工地还不通班车,道路不好,交通困难,袁佩琦从省城出发,到地区换车,当晚住在连山县城,第二天才搭上一辆往工地载货的拖拉机,到达目的地。
她见了苏宗民,非常惊讶,问道:“是你吗?怎么变成这样!”
与大学时候相比,苏宗民已经变了一个人。苏宗民本就是小个子,工地上跑来跑去,风里雨里待了一年,被山间的大太阳晒得又黑又瘦,几乎成了个人干。工地里又是泥又是水,到处尘土飞扬,露天工作场合,衣服特别不经用,加上小伙子不善于收拾自己,整个人显得非常邋遢,工作服上的油污这里一块那里一块、袖口抽丝、肘部破损,那模样不像是技术人员,倒跟混凝土浇铸现场的民工差不多。
袁佩琦到达时,苏宗民正在工棚里修机器,也不是什么大家伙,是一只手提扩音喇叭。工地上这东西很管用,特别是放炮炸土石方之际,最怕哪里突然冒出个人,让爆炸飞石砸死,出安全事故;因此用得上这种扩音设备,在放炮之前及早喊叫通知,让周围山岭的人能够听到。这只喇叭用过一段时间,突然坏了,苏宗民把它拆开,找了个电烙铁修理,干这种活他已经是师傅级水准。
这时工棚外有人喊叫:“小苏,有人找!”
袁佩琦掀开门帘,走进了工棚。从外边大太阳下走进来,一时间工棚里全是黑的,袁佩琦只见一个黑影从桌子边站起来,她眯起眼睛使劲瞧,根本看不出半点苏宗民的早先模样,顿时以为自己找错了地方。
“苏宗民?”她试着问了句。
苏宗民笑:“你怎么找到这里?”
她这才放心,这个笑容和口音不会错。
袁佩琦还是当年大学里的那个样子,只是显得成熟了一些,背着个包,戴一副墨镜,还有一顶遮阳帽。大学毕业后,两人时有联络,或者写信,或者打电话,但是再没有见过面,这是第一次重逢。袁佩琦毕业后留在省城,改行了,她进了医疗单位,在省立医院行政处。她的父母都在医务界,她似乎注定要进那个门,哪怕当不了医生。
忽然在工地上相见,苏宗民当然更为吃惊。苏宗民问她怎么不说一声,突然跑来了?她反问道:“不能来吗?”
苏宗民追问:“到底出什么事了?”
她不说。
“谁告诉你路怎么走?沈达吗?”
她承认,是沈达给她画了张路线图,告诉她在哪里转车,怎么进山。她是请了假,加上周末休息时间,专程来看苏宗民的。
苏宗民很感慨。迄今为止,只有两个同学到过这里,一个是沈达,还有一个就是她。沈达是坐着局长的车,跟随前来视察。袁佩琦不一样,是独自一个,跋山涉水,特地跑来找他的。
“听起来,你有些感动?”袁佩琦笑着问。
苏宗民纠正:“是很感动。”
苏宗民领袁佩琦参观工地,带她去了大坝浇铸现场,再走进正在开掘的引水隧道。隧道挖在石头山里,洞壁还没有敷砌,凿开的岩石露出截面,一盏一盏电灯延向隧道深处。洞壁上有水流渗出,流到洞底两侧的排水沟,沿着水沟流往洞外。洞底水汪汪的,铺着废模板。苏宗民和袁佩琦两人戴着安全帽,换了雨靴,踩着洞底的模板往里走。隧道深处,传来空气压缩机和风钻轰隆轰隆的声响,越往里走,越发震耳欲聋。
袁佩琦抓住苏宗民的胳膊,紧偎着他往洞里行进。有两个民工推着手推车从里边出来,与他们相向而过。袁佩琦并无丝毫躲避,还是偎着苏宗民。
苏宗民道:“人家眼睛盯着呢!”
他得喊着,才能在空压机和风钻声中让袁佩琦听明白。袁佩琦抓着他的胳膊不放,大声回应道:“他们不认识我。”
苏宗民道:“他们认识我。”
“你害怕?”
苏宗民笑道:“感觉很温暖。”
他们走到了隧道尽头的工作面,有十数个工人和技术人员在这里忙碌,往岩石上凿炮眼。有人跟苏宗民拍拍肩膀,权当打招呼,还指了指苏宗民身边的袁佩琦,像是在询问,又像在打趣。轰隆轰隆的机器声响中,大家都用手势,没有谁想要扯嗓门说话。苏宗民和袁佩琦在工作面待了一小会儿就原路返回,铺在隧洞底部的模板被他们的靴子踩得巴唧巴唧发响,水流从模板边喷溅而出。
苏宗民问袁佩琦对他的工作环境有什么感觉?袁佩琦想了想说:“很特别。感觉不像是你该干的。”
苏宗民再问,按她的想法,他该是干什么的?
她忽然冒出一句话:“你父亲的事我知道了。”
苏宗民顿时无言。
沈达把情况都告诉她了。有一天沈达陪领导去她们医院,顺便跑到行政处看她,在那里谈起苏宗民。沈达说他前些时候随局长去了连山水电厂工地,见到了苏宗民。苏小子瘦得就像只猴子,让太阳晒成个非洲黑人。后来就谈到苏宗民毕业时执意要回老家去工地,沈达说苏宗民心里头有一块伤疤,把他害得不成人形。事实上,这块伤疤也把袁佩琦害了。在学校时,她和苏宗民互相喜欢,彼此都清楚,苏宗民最终掉头离开。为什么?因为父亲,苏宗民至今没有摆脱他父亲留下的阴影。
于是袁佩琦知道了旧日苏副专员的故事。
她买张车票跑到工地来了。
“以前为什么不告诉我?”袁佩琦问苏宗民“再怎么说,你父亲是你父亲,你是你,为什么要让他一直阴着自己?”
苏宗民告诉袁佩琦,她的话让他宽心,却不是真话,有些境遇碰上了才能明白,局外人很难想象。比如他来到工地,领导见了面就问:“你是苏世强的儿子?”可见父亲还是父亲,儿子永远摆脱不了。
“为什么要管别人说什么?你自己应该把它摆脱。”
苏宗民称这种事有如命定,不是想摆脱就能摆脱。如果他父亲没有出事,还在那个位子上,估计他不会落到这个工地。但是命运一转,他来了,很可能落地生根,在此过一辈子,陪着这里的大坝、隧道和发电机,终老于深山。
袁佩琦反驳,认为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处境,无论出自什么家庭,这种事例太多了。
苏宗民承认袁佩琦说的不错。如果他努力,加上一点运气,有可能改变处境,也许还能渐渐出人头地;搞得好的话,说不定可以一步步往上,像他的父亲一样。那么可能就有一天,轮到他背着所谓的几十万,从某一座大楼顶层跳了下去。
“胡说什么呀!”袁佩琦叫道。
苏宗民道:“是沈达说的。”
他让袁佩琦去问沈达,了解何谓“官家遗传”以他看,如果真有一种当官的基因,那么出事和跳楼也可能通过该基因遗传。
“沈达说,你父亲死了,你的脑筋也给弄坏了。真是的。”袁佩琦感慨。
袁佩琦从沈达那里听说,苏宗民心里压着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叫做“父亲的遗言”是他父亲去世前跟苏宗民说过的很特别的话,对他有如魔咒。他从来不愿提起,却始终被它左右。苏宗民的不近人情以及一些有悖常理的举止跟那有关。沈达的话让袁佩琦联想到读大学时的一个星期天,苏宗民到她家里帮助修录音机,留下来吃中饭,恰电视新闻里有一个贪官受审,她注意到苏宗民表情很特别。返回学校的路上打听怎么回事,苏宗民称自己想起了他父亲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却不肯说那句话是什么。
“看起来真有这回事?你父亲到底说些什么呢?”袁佩琦追问。
苏宗民不做正面回应,只说沈达说得太玄了。
她却认为苏宗民确实有问题。苏宗民提起要在山沟里终老,或者要去跳楼,这么严重这么恐怖,简直不可思议。为什么不能摆脱心里的阴影,一定要把前景想象得这么灰暗?苏宗民告诉她不是想象,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这些想法一直都在他的心里,但是他从不谈起。袁佩琦是例外,他必须跟她说。
“你到这里找我,没告诉你父母吧?”他问。
袁佩琦不吭声。
“你想象一下自己在这个山沟里怎么生活。或者想象一下,像我母亲那样面对父亲的死亡。你能忍受吗?”
袁佩琦嚷:“苏宗民,你不要吓我!”
袁佩琦在工地住了一宿。这里条件很差,没有招待所,苏宗民安排袁佩琦住临时工房的女职员宿舍。工地的女出纳刚好请假回家,就让袁佩琦睡人家那张床。山沟里不比外头,只好让袁佩琦吃点苦头。第二天早晨,袁佩琦走出工房时满脸倦容。她告诉苏宗民,当晚彻夜未眠,因为有蚊子。她还翻来覆去,想了许多。
“我不在乎你说的那些。”她说“所以我来找你。”
“你爸爸妈妈会在乎。”苏宗民道“我也一样。”
她让苏宗民不必多说。此时此刻她很想一样东西,她记得本地有种特产叫做“连山贡糖”当年在学校,有一天晚间下课,苏宗民把她叫住,给了她几颗那种糖,说是感谢她。她吃了,感觉特别好,从此一直记在心里。
“那是沈达母亲给我的。”苏宗民说明。
她不管,只记住一个苏宗民。
那天上午,苏宗民领她去了工地附近的一个村庄,进了村边的一个小学校。小学校很破,几间土房子,一个小操场,没有围墙,有鸡四散于操场觅食。孩子们正在上课,一个女老师领着孩子们朗读课文。袁佩琦听得目瞪口呆,不知道他们读的是啥。
“操时白地赛银先。”女老师领读,抑扬顿挫。
“操时白地赛银先。”孩子们齐声跟读,拖腔拉调。
苏宗民解释,连山仔就是这种口音。沈达笑话过,管“早操”叫“嫂嫂”土得掉渣。此刻这里的老师和孩子是在读唐诗,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袁佩琦扑哧一下,当即笑出声来:“怎么会有这种土老师!”
苏宗民让袁佩琦注意土老师,是个才二十出头的小老师,看起来就像个村姑,个子不高,胖墩墩的,圆脸,声音很大,领读很卖力。
“她叫林秋菊,是民师,民办教师。”苏宗民说“这小学还有一个老师,是她父亲,兼学校校长,原本也是民师。”
“这么好玩?”
这个村子很小,因为离山外远,小孩上学不方便,所以办了这小学。父女两个老师,上六个年级的课。一个班里的学生按年龄程度分三个年段,今年是一三五年段,明年升为二四六年段,老师轮着教,叫做“复式教学”女老师的父亲,该校林校长时常跑到工地找苏宗民聊天。当年苏宗民的父亲苏世强在本县当县长时,到这个村走过,看到学生们在一个小祠堂里上学,条件很差,回去后拨了笔钱,才修了这些房子。苏宗民的父亲还给了一个名额,让林校长转为公办教师。去年苏宗民来到此地,林校长听说了,特地跑去工地看他。林校长至今认为苏宗民的父亲人很好,死了可惜。见了面还说苏宗民长得跟当年的苏县长一模一样。
“他一定是看上你了。”袁佩琦打趣。
“主要因为他女儿。”苏宗民补充。
他告诉袁佩琦,林校长已经为自己的女儿做媒,想把他收为女婿。
“这女老师?”袁佩琦指着教室里那位“操时白地赛银先”难以置信。
“就是她。”
袁佩琦当即变色。
苏宗民说,想来这是他的命。只有在这个林老师家里,他的父亲不会成为问题。他可能注定要在这种地方过一辈子,而不是在其他哪里。
他指了指天边。
袁佩琦于当天中午离开工地。苏宗民送她到县城,两人搭一辆拉货的中型拖拉机,一路上几乎没有说话。到了县城已是黄昏,袁佩琦没多停留,立刻转搭一辆过路班车,连夜返回省城。
几天后,沈达把电话打到工地,在电话里劈头盖脸,把苏宗民臭骂一顿。
“你小子活该死在那个山沟里。”
苏宗民居然反骂,说沈达也一样,该死。
“怪我把你们家的事情告诉她?”沈达问。
苏宗民说:“不要你多管闲事。”
沈达骂苏宗民臭小子不识好歹。他恨不得立刻赶到连山,把个臭“嫂嫂”按在地上痛打,打他个灵魂出窍,让他永生永世也忘不了。
后来才知道,那一夜分手后,袁佩琦上了班车就哭,从连山县城一路哭回了省城。半个月后,她居然还从省城给苏宗民邮来一个包裹,给他寄了几件衣服,都是牛仔布缝制的,结实耐用。工地之行,苏宗民的一身破烂一定让她难以忘怀。
一年后她结婚了,丈夫是本院一个年轻医生,郎才女貌,非常般配。她给同学都发了请柬,包括苏宗民。苏宗民跟同学凑了贺礼,还特地写了信,以自己远在工地、大坝施工进入关键时刻无法离开为由,提前道歉,没有到场。
再过半年,苏宗民也结婚了,妻子就是林秋菊。他们的婚事办得非常简单,没有请客,也没给同学发请柬。苏宗民跟他岳父商量,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子汉,目前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母亲的药费他负责,妹妹上大学他来供,他的工资收入基本都寄回家交母亲安排,结婚之后,依然还得照料一家老小;岳父这一边也一样,都比较困难,所以结婚还是从简,不要去跟别人比,让自己负债背包袱。苏宗民岳父通情达理,只要这门婚事能成,一切听小女婿的。苏宗民的婚事因此办得悄无声息。小两口回市里苏宗民家住了几天,然后返回山里,给两边亲友和工地同事发了些贡糖,这就圆满完成任务。
沈达不满:“小偷办事也比你们动静大。”
袁佩琦掩面泣归那一次,沈达听说情况后曾经发话,要把苏宗民按在地上痛打,打得他灵魂出窍。待到沈达真的再次光临,已经时过境迁。
当时连山水电厂的土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正在安装机器,即将进入试运行,省局局长带着几员大将到厂视察,沈达是随员之一。老同学再见之际,苏宗民不再是工地上晒着太阳跑来跑去的非洲黑人,已经成了厂业务部门的主要技术骨干。这个人数理基础好,技术全面,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都强;特别是从土建开始就在工地一线,情况非常熟悉。虽然年纪轻轻,水电厂技术事务,包括处理各种难题,他最能抓住要害。他的话最有分量。
沈达陪老局长到了工地,视察机房时与苏宗民见了一面。当时局长在看设备,沈达跑前跑后安排各种事务。苏宗民则跟着他们的领导陈头,协助回答相关技术事项。大家都忙,顾不上别的,两同学只是握握手,没多说话,更不可能谁把谁按在地上开揍。局长一行当晚住在厂区新建的招待所里。晚十点,厂长陈头悄悄把沈达从房间拉到厂食堂的小包间里,请他喝酒、吃夜宵。那时候沈达已经名声在外,全省电力系统大人小孩,个个知道该小子是局长身边一大红人,在局长面前最说得上话,将来更不得了,因此陈头有心巴结。
陈头也让苏宗民出场陪老同学,苏宗民以机房有事为由推辞不去。沈达对厂长说:“别管他,这家伙不吃请不请吃,我知道。”
他还讲笑话,说苏宗民欠他一顿揍,所以当然要躲。
第二天上午局长一行在厂里现场开会,研究水电厂试运行相关事项,中午厂里宴请,下午领导走人。沈达在宴会中途离席,做出门解手状,跑得不知去向。
他去了苏宗民的家,苏宗民正等着他呢。原来这人号称不吃请不请吃,也有例外。这例外只对沈达,老同学光临,不能不稍尽地主之谊。其他时间碰不上,只能借中午逃宴相聚。苏宗民在自己家里,让老婆炒菜,请老同学吃饭喝酒。那时苏宗民的女儿已经出生,一家人住在厂里分的旧库房,条件很差,非常拥挤。沈达看了不满,认为陈头欺负苏宗民,怎么能让王牌工程师住得这么差!苏宗民说没事,以后厂里有房子,总得给他。沈达让苏宗民自己找点原因,说苏宗民看起来有些脱离群众,至少脱离领导。苏宗民与众不同,不拉关系不合群;七七八八的事情,人家搞他不搞,人家来他不来,时不时引人猜忌,这对他很不利。
苏宗民承认,情况属实。例如他一向不吃请,也不请吃。
“不是这个。你好像不太懂行情?”
苏宗民也承认,到工地以后,他从没让人“插”过,哪怕一两百块钱额外横财,以所谓“加班费”名义。从领导到伙夫,大家都拿,他不要。
“你弄得有些过头,太特别了。”沈达批评。
苏宗民笑,骂了一句妈的,称自己喜欢这样。
“为什么?”沈达问。
苏宗民说:“不用问,别人不明白,你最清楚。”
“还是你家那笔老账?”沈达问“你老爸生前郑重交代?”
“说得对。”苏宗民点头。
“真他妈见鬼。”沈达说。
当天下午局长一行离开连山水电厂,厂里干部职工于厂区道路两侧列队欢送。局长在陈头和沈达等人陪同下跟大家一一握手,轮到苏宗民时,局长扭头问了沈达一句:“你说的同学就是他?”
沈达说:“对,苏宗民,技术尖子,业务骨干。”
局长指着苏宗民对厂长下令:“这个人,给我好好培养。”
一星期后,厂长陈头找苏宗民谈话,通知他给换了个大宿舍,还准备提他当技术科负责人,在厂里算中层领导了。苏宗民当场表态,感谢厂长,房子他要,因为得找人管小孩,现在的宿舍已经不够住了。但是不必考虑提拔他,他这人不适合当领导。
“别人争着要呢。”陈头挺意外。
“给他们吧。”苏宗民说“我适合搞技术。”
“这事还能由得你?”陈头眼睛一瞪。
几天后厂里下了文件,苏宗民成了技术科负责人。苏宗民再次找厂长请求,不想接手。陈头很硬,说省里领导已经发过话了,厂里已经做了决定,苏宗民不干也得干。水电厂技术部门不是好玩的,责任重大,搞不好出重大事故,要逮捕要枪毙要砍头,第一个,先把苏宗民推出去。
苏宗民软磨硬顶,最终胳膊扭不过大腿,极不情愿,硬着头皮接了手。
几年之后,陈头逼苏宗民上阵的硬话居然就兑现了,只是倒了个方向,兑现在厂长陈兴自己的身上。
那一年连山水电厂意外内乱,发端于厂财务科长。该科长年轻,是厂长陈兴的心腹爱将,仗着跟老板关系特殊,胆大包天,挪用厂里巨额公款炒股,不料失手,事发被拘。这人急于立功减罪,将他所知道的厂内不良事项尽行坦白,引发一番彻查。建厂以来,从基建阶段一直到发电运行时期,所有账本全给翻遍。被称为“连山水电厂腐败窝案”因此浮出水面,成为当年本省电力系统最大一案。厂里中层以上领导集体落马,统统入狱,只一人硕果仅存,就是技术科长苏宗民。
那时没人相信,如此环境中会有一人那般清白。调查人员尤其不信,他们下力气狠查,开玩笑形容,查苏宗民个底朝天。结果很服气,真是什么事也没有。
事过之后,连山水电厂领导班子被重组。为加强领导,省公司确定一位副总经理亲自兼任厂长,下大力气收拾陈兴一窝人留下的烂摊子,让该厂恢复正常运行。苏宗民被提为副厂长,成为该厂老二。由于厂长是省公司领导兼任,坐镇基层时间有限,厂里的日常工作主要由苏宗民负责。他一上去,实际上已经成了本厂主角。
苏宗民一如既往,拒绝承担重任。这一回尤其郑重:得知消息后,他打了一张正式报告,强调他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缺乏领导能力,请求考虑他的具体情况,让他继续从事技术工作,不要让他去搞管理。他把该报告复制,公司领导人手一份。老总们看了个个恼火,都说这个苏宗民怎么搞的!烂泥巴糊不上墙,真是不能看重。不干算了,想干的人有的是。
那时沈达已经去了调度中心,在老总那里依然很有影响力。他找到老总,说苏宗民没治,就是这个德性。当年陈兴安排他负责连山水电厂技术科,他也是推三托四,直到被硬逼上去。这个人不是装样子,他确实是不想干,因为一些个人原因。但是逼他一下,终究他还会干的,而且一定可以干好。连山水电厂的情况,再没有谁比这个苏宗民更熟悉的了;这人的秉性、素质、能力和工作精神,他很了解,肯定是最合适的。
老总问沈达:“那就不管他这个报告?”
沈达说:“对,不理他。”
老总有些担心,万一一纸任命下去,苏宗民还是铁心不干、死活不接受,拒绝承担工作任务,公司岂不非常被动?沈达认为绝无问题,任命书尽管下发,绝了苏宗民的退路。公司领导下去宣布任命时,他愿意一起去找苏宗民谈话,他可以打包票。
老总按沈达的建议行事。果然如沈达所算计,苏宗民终被逼上梁山。
俩同学再次见面,苏宗民骂沈达害人。沈达冷笑,称自己会继续害下去,不把苏宗民害下地狱誓不罢休。
“你小子认命吧。”沈达说“这是官家遗传,你我没法逃脱。”
苏宗民无言以对,黯然就职。
他一如既往地敬业,任劳任怨守在深山劳作。两年后,连山水电厂走上正轨。公司决定不再由副总兼厂长,苏宗民顺理成章,成了苏厂长。对他而言没有什么本质不同,该厂日常工作实际上早就由他全面掌管。
不久,省公司老领导退了,新任女老总齐斌就位,单位权力格局发生变化,在省公司呼风唤雨十余年的沈达开始磕磕碰碰,终于走了麦城,因承担大停电事故责任被免职挂起。苏宗民深居远方山间,与公司上层事务相隔遥远;加上他本人不好事,权力利益欲望不多,基本不受上层变动波及,反而受到新任女老总的注意与欣赏。同学俩的境遇正好相反。
沈达的父亲沈青川去世,沈达回乡奔丧,苏宗民前去吊唁。为什么沈达会意气用事,揪着苏宗民送的毛毯不放,让苏厂长下不了台?这里有个原因:其时省公司正在盛传,沈达被免职后,省公司调度中心主任的空缺,齐总打算用苏宗民顶替。沈达失意之中得知了,一见苏宗民,难免心里不快,忍不住要借机敲打。他也明白哪怕实有其事,也不能怪到人家苏宗民头上。事后免不了有些歉意,所以到了连山县就主动相约,请苏厂长一块喝酒;直到自己酩酊大醉,人事不省,被苏宗民送回了省城。
隔天下午,沈达从省城家中给苏宗民来了个电话。
“你厉害啊。”沈达感叹“我一醒来就蒙了,以为是在做梦。”
苏宗民问:“李珍怎么样,还好吧?”
李珍坦白了,说苏宗民有交代,让她对丈夫好点,帮他过这个坎儿。沈达听了很感动,知道老同学还是老同学。
苏宗民告诉沈达,他知道沈达为什么拿拉舍尔毛毯跟他过不去。省公司领导确实找过他,提出让他去接调度中心,他谢绝了。理由有几条,其中之一是他与沈达为老乡、老同学,他要是去调度中心,肯定要听沈达的,相当于沈达还在当家,不利于开展整顿、改变面貌。这条理由领导像是听进去了。
沈达不禁发笑,说苏宗民真是聪明,哪有这么落井下石的。
“不是因为那个位子原来是你的,是因为我不想干,这个你清楚。”苏宗民说。
“我知道,你老爸生前交代过。”沈达嘲讽。
“你沈达是老大,你厉害,但是眼下旁观者清。”苏宗民说“劝你一句,该面对的还得面对,躲避不是办法。”
沈达在奔丧之后滞留不归,在家乡四处游荡,吃吃喝喝,拒不回省公司上班,不回自己家,一味逃避,苏宗民对他了如指掌。苏宗民把沈达于醉中弄回省城,问题并不因此自然解决,该面对的沈达依然需要面对。包括单位,还有家庭。
沈达问:“你说我该怎么面对?”
苏宗民说:“你给李珍下跪吧,试一试。”
沈达哈哈:“馊主意,亏你想得出来。那是我干的事吗?”
苏宗民知道沈老大自有主意,那么就面对吧,不需要他来多嘴。
3
沈达赋闲近半年,终于重新任职,成了省电力干部学校的校长。
电力干校是全省电力系统的一个培训机构,位于省城西郊。校园不大,有一幢办公楼,一幢兼有教学、宿舍功能的培训楼,一个小操场和食堂等附属建筑。在本系统里,干校属冷门单位,没有产量指标需要完成,不产生经济效益,也没有重大责任;以往多安置年龄较大,从一线退下来的公司中层去那里任职。沈达是一个例外,年纪轻轻去了那个地方,在守了近半年空板凳后,坐上了一条冷板凳。
沈达到电力干校任职后没怎么管事。干校里有一个书记,还有一个副校长,两人都已经接近退休年龄,在干校里都待了两三个年头;上一任干校校长退休后,一直没有另派,缺位已经好几年,日常工作由那两位负责。沈达到位后即宣布,学校里的分工维持不变,两位老领导原先管什么,现在还管什么;各相关事务以前怎么办理,现在依然那么办,找他们两个就行,不必找他。
那么要他这个校长干什么?
沈达声称要考虑本单位的发展战略问题,为迎接未来重大挑战打造基础。因此要深入调研,认真思考,集思广益,多方听取意见,作出长远规划。说得振振有词,大话一堆,却没有一句是真的,沈达实际什么都不干。他自嘲,说自己年纪轻轻,把人家养老的地方占了,这还有什么可急的?私下里沈达自称是“六指”即手掌上的第六个指头,既是畸形,又属多余。
那年秋天,省公司安排信息技术培训,由干校负责。沈达指定副校长牵头做个方案,报省公司审定。方案送上去没几天,总办打来电话,让沈校长明天一早到公司大楼,随齐总到基层看现场。沈达挺吃惊,不知道是什么现场需要他陪同观看,电话里赶紧问,明白了,原来是培训现场。齐斌总经理对沈达他们做的方案不满意,提出以往干校培训都是老套套,只知道在自己的综合楼里上大课。为什么不换... -->>
1
一晃十几年过去。
这年秋天,沈达的父亲沈青川病逝,沈达携妻女从省城返回奔丧。
沈青川死于中风,这年才六十七岁,以现今城市居民的一般寿命比较,可称早死。特别是沈青川身份很不一般,在本地当过专员,后来行政体系变化,实行地改市,也就是地区改为市,辖地区原属各县,沈达的父亲不再是沈专员,改称为沈市长,依然是本地头号行政长官,书记之下他最大。沈青川在市长任上一直干到六十二岁才退下来,而后也没全退,安排为省政协常委,兼了一届五年,届满刚退。他这样身份的人物享有相当高的医疗保健待遇,平时定期安排身体检查,生了病不必到医院排队挂号,有事了往高干病房一送,不必操心床位是否拥挤,自有市里最好的医生照料,需要的话还可以紧急约请省里甚至北京上海大医院的专家前来会诊,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要害部位致命癌变,寻常疾病害不了他,特别是在刚刚退休这个年龄段上。但是他却属例外,突然中风,一时不治,即撒手人寰。
沈青川多年担任一方行政首脑,其丧事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物,虽然按规定必须从简,却依然十分隆重、极具气派,其隆重和气派不体现在场面多大,丧仪多排场,如民间富户死了考妣一般,吹吹打打开大道场办大丧礼做足套路;沈青川的丧事很简单,规格却高,体现为葬礼上的一屋子花圈、一屋子人,还有灵车后边的一个送行车队。花圈密密麻麻,上边的名字囊括了本省本市及下属各县区各部门重要官员,还有北京若干重要部门领导,没有一个白丁,不说每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起码非常响亮。当天到场出席葬礼的也一样,除了本市现职主要领导,离退休老领导,县区及部门领导,还有专程从省上赶来的负责官员。简短的告别仪式结束后,灵车送遗体往殡仪馆火化,灵车后边的车队是一支自愿送行车队,主体为亲朋好友与故旧,基本都是官员用车,车牌号码特点鲜明,均为本市及各县排前车号,组成送灵车队泣奉老领导上路火化,队伍格外醒目。
沈青川的高规格葬礼上有一个小插曲,发生于他的大儿子沈达和沈达的老同学苏宗民之间,这两个人在葬礼正式开始前碰面,忽然有所争执。
事情是沈达挑起的。当时沈达一家人包括他母亲、弟弟和弟媳们已经进场,站在沈青川的遗体边,苏宗民从人群中挤出来,跟沈达握了握手,什么话都没说,转身走开。沈达突然把他喊住。
“苏宗民,喂。”他说“你等等。”
他把苏宗民拉到母亲身边,问母亲是不是还记得这个人?沈母泪眼迷濛,因丈夫的突然离世悲痛不已,心力交瘁,当时只是两眼发愣看着苏宗民,没有反应。苏宗民喊了她一声“王阿姨”她也没反应过来。
沈达告诉母亲,这是苏宗民,他的老同学。
“苏世强的儿子。想起来了吗?”
沈母啊了一声。
“人家现在是苏厂长,连山水电厂的头头。”沈达介绍。
苏宗民没吭声,跟沈母握了下手,转身走开,却被沈达再次揪住。
“苏厂长急个啥呢。”他质问。
苏宗民开了腔,学沈达的口气,管沈达叫“沈主任”
“沈主任现在心情不好,咱们回头再谈。”苏宗民说。
“心情好就不用你。”沈达说“别的人见了我可以跑,你不行。”
“我没跑。”苏宗民说。
人家苏宗民是主动上前跟沈达握手致意的,绝无见了沈达就跑之嫌,但是沈达胡搅蛮缠,不放过他。沈达追问说,苏厂长今天拨冗前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拿什么来送别老人?苏宗民不吭声,不做明确答复。苏宗民身边一个年轻人赶紧搭腔,这人是跟着苏宗民来的,可能是苏手下厂办人员,他告诉沈达,厂里给沈市长送了花圈,苏厂长还特意买了一条新毛毯,送过来表示哀悼,苏厂长自己掏的钱。
“是拉舍尔毛毯。”年轻人强调。
沈达知道那个东西。本省有一家大纺织厂,专业生产拉舍尔毛毯,大量出口中东一带。沈达问苏宗民,知道拉舍尔毛毯去中东做什么用吗?
苏宗民说:“沈主任别说了,办完事咱们再聊。”
“怎么我不急你急?”
沈达揪着苏宗民,就是不放他走,非让他知道拉舍尔毛毯怎么回事。按沈达的说法,原来该毛毯在中东是当裹尸布用的,那边战乱,常有人员死亡,裹尸布用量很大。
“谢谢苏厂长给我老爸送来一条。”沈达说“哪天不幸轮到我了,记住也给我送一条,别的我不要,就要苏厂长的。”
苏宗民甩掉他的手,一言不发走了。
他并没有离开,只是站在人群后边参加仪式。以苏宗民的身份,哪怕贵为厂长,在那个场合也还只能站在后排。简短的葬礼仪式结束后,出席仪式人员排起长队,与沈青川遗体告别,与死者家人一一握手,劝慰节哀,苏宗民排在长队后部,在与死者家人握别时再次与沈达相逢,这一次两人都一言不发,只握了手,彼此都用了力气。沈达忽然眼眶一红,眼泪落了下来。
如苏宗民形容:“沈主任现在心情不好。”沈达表现出的情绪不是不好,简直可称恶劣,不只是因为父亲突然病故,还有一大因素:此刻沈主任正走背运,包括所谓的“沈主任”也成了一个倒楣标记。沈达原为省电力公司的调度中心主任,眼下已经不是了,职务已免,暂未安排,此刻称他主任如果不是有意刺激,实在只属安慰。
沈达大学毕业后进了省电力局,十多年一帆风顺。当年收他的老局长是沈青川的老朋友,老局长对沈达非常关照,沈达一去先在局办公室当干事,跟着老局长四处跑,相当于局长的秘书。沈达为人活络、聪明,什么东西都是一点就会,擅长跟人打交道。特别是很会处理上层关系,几乎是生来就会。加上办事有经验,心里有主意,能给领导当参谋,很得局长信任。秘书干了几年,上下情况都熟了,恰逢电力体制改革,省电力局改成省电力公司,依旧是老局长当政,改称总经理,沈达还跟着他,成了公司办公室的副主任。几年后老领导快要到线了,问沈达有什么打算?沈达表示自己到局后一直都跟领导,只有综合部门的履历,太单一、不全面,对今后可能不利,所以想换一换,到业务处室干一干。老领导很赞成,把他调到调度中心当副主任,放手让他管业务,待老领导终于退休时,沈达已经是调度中心的老大,具体掌管全省电力调配业务,位置非常重要。那时他才三十四五岁,是公司里最年轻最为人们看好的中层要角,没有谁不说他是公司里最有前途的年轻干部。
一年多前,情况忽然发生变化。公司领导层调整,来了一个新老板,是位中年女士,女强人,叫齐斌,名字文武双全,巾帼不让须眉。沈达的楣运意外开始。
这位新来的老总是从省外交流过来的,以往从未在本省工作过,与地方上没有多少瓜葛,虽是女流,却非常强势,事事有主张,处处打下自己的烙印。她对本省电力企业的原有状况不太满意,要按她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到位后大刀阔斧,锐意改革,有意识地改变前任老总的旧有安排。前任老总重用的干部也就面临困境,要么弃老忠新,改换门庭,千方百计让新领导收纳,要么就得经受冷遇。
沈达是前任老总的头号重臣,一时面临压力。他开玩笑,称自己虽然对付领导和女人都有经验,但是最讲义气,一定经得起考验,决不叛变。
有一天晚间,沈达和几个朋友聚会,在省城一家新开的大酒店,相聚的都是年轻干部,却都不寻常,有经委的处长、发改委的办公室主任、副省长的秘书、还有若干年轻女子。沈达因为多种关系,跟这些人混得挺熟,成了一个圈子里的人,有机会就凑起来一聚,交换信息、联络感情,通常由沈达安排买单。电业部门向称电老大,管着电线里的那个东西,谁都用得着,厉害得很,电老大的调度中心主任尤其厉害,谁都想巴结,有成堆的人排队等着为他签单。如果不找人,沈达自己也能签,沈老大不缺钱,他的工资很高。
那天晚上,沈达表现英勇,酒杯一端,什么都没吃,先干三杯白酒,喝的是高度五粮液。而后他把嘴巴一抹,向大家告罪,称自己已经预先签好单了,大家尽管尽兴吃喝,他却没办法陪同;因为当晚轮值,他必须守在调度室,否则吃不了兜着走。
“刚换了个女老板,一双大眼盯得紧啊,像醋瓶老婆盯着花心丈夫,让她逮住了包死,所以对不起各位。”他说。
那些人不依,称他们不会让沈达糊弄,沈达肯定不是把自己送去给那个女老板欣赏,一定另有花心。沈达不慌不忙,再喝三杯,这才勉强得到大家批准,离席走人。
沈达真没有糊弄人,当晚他确实轮值。他匆匆赶到单位,并未超过到班时间,却不料有人已经打过两次电话找他,不是别个,就是女老总。
“齐总有事,让你去她的办公室。”值班组长说。
新来的总经理齐斌超敬业,家在上海,丈夫和孩子没有随迁,她本人以公司为家,是个工作狂;几乎每晚都在电业大楼上班,思考企业发展大计,同时细心地盯紧手下员工的一举一动。
沈达去了齐总的办公室,一进门齐斌就把脸板起来。
“喝酒了?”
沈达承认,今晚有个聚会推不掉,他过去喝了两杯。
“值班你还敢喝?”
沈达检讨,虽然他从不因酒误事,但是确实不该喝。
“不是第一次?”
“也没几次。”
齐总比沈达大七八岁,加上职位高,见什么是什么,该批就批,没把前任老总的爱将沈达太当回事。她找沈达并无大事,只是核对一份材料里的几个数据。问过之后她一摆手,让沈达回调度中心继续值班。沈达以为事情了了,哪里想到第二天公司中层干部开会,齐总声色俱厉,对他痛加批评,上纲上线,提到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警告他深刻反省,否则必严加处置。她采取的是不点名批评方式,讲有的人身负重责,屡次三番、违反规定,值班喝酒,是害群之马。批评中旁敲侧击,点了些现象,不必太细心,就可以听出讲的是谁。
事后沈达自嘲,说齐总批了半天,只有四个字他听进去了:“害群之马”
由于新老板强势,谁都敢训,批评人不留情面,而且对一些前骨干存有成见。公司里边,难免有人受不了,要发一发牢骚,发牢骚得找地方,沈达这里最合适。沈达有号召力,哥们得很,眼下一起历难,大家感同身受,可以一吐苦水,偷偷骂一骂娘。公司中层同僚里的不满人员因而悄悄集中在沈达身边。事实上这些人早就搞在一起,只是情况不同。当年老领导执掌大权,大家聚在沈达身边,是希望他在领导那里替自己美言;如今变了,是一起发发牢骚。
所以齐总“害群之马”之说不是随口提及。
沈达是聪明人,如他自己所笑,有“官家遗传”眼下这种局面,以往没遇到过,至少也听说过。人到屋檐下,该装孙子就得装孙子,沈达心里很明白,也知道有哪些办法可以拿来摆平与领导的不融洽关系。可是这个人偏偏天生是个老大,从出世到如今,基本一帆风顺,凡事有家中大官罩着,骨子里十分傲气,可以顺着捋毛,逆着来就不快活,一旦不快活他还敢来横的,现在临到事前,他只有一个态度:管他的,随他去吧。
事情便显出了些紧张度。
有一天,齐总把沈达叫去,给他看一封群众举报信,涉及加洋水电站。举报信称该水电站设施落后,状况不好,但是老板拿钱铺路,重金贿赂,省公司对他开放绿灯,让他把电卖上电网,发了大财。举报信并没有点明省公司谁拿了人家的钱,但是有一点比较特殊:该水电站位于沈达老家那个地方。
沈达承认事情与自己有关。加洋水电站是一座小水电站,三十多年前由他老家那边地方政府投建,因经营不善严重亏损,设备老化,面临关闭。几年前地方政府把该电站卖给一个私企老板,老板投资改造厂房和设备,使电站重新运转。该老板接手电站后,曾与当地县及乡镇领导多次到省公司,请求把所发水电卖给省电网;因为是家乡事务,家乡领导找到他,他帮了忙。
“办理中都按规定,没有违规行为。”沈达说。
这里边当然有些情况。本省水利资源丰富,早年间地方办电积极性很高,全省各地遍布水电站,绝大多数是小水电站。小水电多建在偏僻山间,附近少有工业项目消耗电能,必须把所发电能卖给省电网,这才能够产生效益。对大电网来说,小水电虽然可以补充电力不足,却也存在不稳定问题;因为小水电受季节、水源影响很大,盛水期马力充足,枯水期发电机停转。往往是电网需求缺口大时,水电站枯水无电;电网电力充足时,小水电正当盛水期,发的电用不了,网上根本不需要。所以不是所有小水电发的电都能卖给省电网,需要根据各种情况协调安排。这就有了一个要谁不要谁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给谁赚钱,让谁赔钱的问题。因此争夺厉害,相争者使出各种手段,包括金钱轰炸,这个不奇怪。
沈达说明,他帮过加洋水电站的忙,但是没有拿钱,相反还赔了,请对方吃饭。因为来的除了电站老板,还有家乡领导,有几个原本就是熟人。
齐斌问:“是吗?”
余音缭绕,人家有怀疑。
沈达咬定:“不信可以查。”
齐总当即警告:“我是要查的。”
不久就出了事:正当盛夏,全省进入用电高峰;那一年恰逢旱灾,各地旱情严重,江河水量锐减,众多水库库容降到极低点,水电站大半停止运行,导致电力供需矛盾尖锐,缺口巨大。邻近省份情况相同,也都严重缺电,无法调剂。省公司在各级政府配合下,除确保重要部门、居民生活用电外,采取各种拉闸限电措施,力图减轻负荷,维持电网正常运转。不料遇上一个持续高温时段,各地用电一起猛增,电网承受不了,终于崩溃。省城近郊一个大型变电站跳闸断电,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省城及附近数市大面积停电,长达数小时,成为一起重大停电事故。
沈达是调度中心主任,首当其冲,于事故之后即被宣布免职。
作为现场调度处置人员,沈达对事故发生无疑负有责任,起码负有对重大险情估计不足、未能及时应对之责,齐斌处置他不缺理由。但是沈达不服,认为齐总不等事故调查拿出结论就先拿掉他,是借机整人,收拾害群之马。沈达据此与齐斌理论,还大发牢骚,四处发表不满,让齐斌更为恼火。
他被搁置起来,大半年时间完全成个闲人“沈主任”之谓因此成为讽刺。
这时他父亲沈青川突然病逝。
沈达老家那边有个笑谈,说沈市长死于中风,其实不全是,他差不多算是给气死的。别的人气不死他,只有他儿子干得了这种事。
说的是沈达,当时沈达有两件事让老爸特别不爽。
一件是沈达的免职。沈青川多年为官,知道这一行当里起起落落非常正常,儿子需要对一起事故承担责任,让人把主任拿掉,这没什么了不起。让沈青川不高兴的是儿子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无所顾忌,且不听老头子安排。沈青川已经退下来了,不再有当初的影响力,不再像当年一样可以一个电话把儿子安排进省电力部门。儿子的女上司是外省调来的,与沈青川没有旧交,人家根本不需要把已经退下的前地方官员沈青川当一回事。但是沈青川够不着省城电力部门,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依然旺盛,还能继续发挥余热。他告诉儿子,以现在情况看,儿子继续待在省公司不好,不如调回本市算了;可以安排到市经委,先当个副主任,以后再说。只要儿子愿意,他跟市委书记说一说,不会有什么问题。
沈达不干。认为自己这十几年都在省城,基础在那边,绝对不能放弃。这种情况下灰溜溜走人,回家投奔退休老父,哪怕给个市长干,也会让人耻笑,太掉价了。有一句老话说:“在哪里摔的,要在哪里爬起来。”他哪里都不去,就待在省公司里奉陪到底,当害群之马,看女老总怎么奈何他。
沈青川骂儿子长了臭脾气。沈达的母亲也配合父亲,拿父母身体都不好,只想儿子回来、一家团聚为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劝说。然而沈达大少爷脾气上来,只听自己的,谁说的都没用,真是把父亲气了个半死。
还有一个人出来跟沈达一起气他老爹,是个小女孩,年方两岁,小不点,打扮得像个洋娃娃,模样挺清爽,却会大哭,哭起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撒野一般嚎叫。
这小女孩是谁?据说是沈达的女儿,沈父沈母的亲孙女。时沈达早有一个女儿,为沈家长孙女,已经九岁多了,是省城的一个小学生。
沈达是在参加工作的第三年结婚的,妻子李珍,就是沈达母亲为他物色的李家姑娘,沈达最终还是娶了她。当年为了避开母亲的安排,沈达不听父母招呼,躲在学校不回家,挖空心思想出种种理由留在省城工作。不料沈达的母亲非常执着,非要弄个人把沈达管住不可,也亏得沈达的老爸官大,有办法,加上人家女孩愿意配合,终于联手把沈达捕获:沈达进了省电力局不久,李珍忽然也调到省城工作,进了省法院。女孩笑盈盈找上门来,袖子一挽要帮沈达洗衣服。沈达不禁感叹,说自己算是个孙悟空,还是比不上老妈是如来佛。
在省城相逢,不像在家里老妈监视之下别扭,加上李珍本来也不让人讨厌,沈达不再严加防范。时日迁移,沈达身边原有的那些女孩渐渐走散,沈达自己年纪稍长,进了单位,知道应当有所收敛,不宜再像读书时那样胡闹,沈达的父母适时施加压力,沈达到底点了头,有情人终成眷属。沈达和李珍婚后第二年有了孩子,是个女儿。沈达很喜欢自己的女儿,嘴上却不时嚷嚷,说感到遗憾,他想要一个儿子。
“咱们不是官家遗传吗?”他跟苏宗民发牢骚“到这里没有了。”
苏宗民说:“女儿也传。”
沈达不认。所谓代代相传,讲的是传子传孙,没听说往外孙外孙女那边传的。
后来那些年沈达春风得意,在单位里崭露头角,步步向上,身边又开始有些花花草草。里里外外,不时有些女子与沈达拉扯,电话里、楼道边,嗲声嗲气,沈主任长、沈主任短,让众人看了眼热,听了心跳。这种事很难一直隐瞒,难免会传到老婆那里,夫妻间自然就会发生些动静。李珍成了沈妻后,不再像自愿当女朋友时那般隐忍,已经知道要保卫自己作为老婆的合法权利;加上自身供职于省高院,作为法律界人士,哪里会容忍他女再来分享丈夫。她和沈达之间渐渐燃起战火,时起时落,有时只在家里燃烧,有时还烧到了双方老爸老妈那里。双方家长为小两口救火,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历经多个回合。
沈达交上楣运,不见容于新来的齐总,因大面积停电事故被免职、陷入低谷之际,有一位少妇风尘仆仆,从省城来到市里,找到沈青川的居所。少妇来者不善,抱着一个两岁多的小不点女孩,她把小女孩往沙发上一放,让小不点管沈青川叫“爷爷”管沈达的母亲叫“奶奶”少妇说小女孩是沈达的种,她和沈达的私生女。沈达不认,就来让爷爷奶奶认,谁的种谁养,她不管了。
这少妇不是陌生人,十多年前跟沈父沈母打过交道,就是那个卖胸罩的女孩。当年沈母给她家人一笔钱,帮女孩找了一份工作,让她答应不再与沈达纠缠。没想到现在她又冒了出来。她声称自己已经嫁人了,但是单位倒了,下岗了,知道沈达在电力公司混得不错,找上门去求助。沈达跟她重温旧情,哄她上床,答应如果给他生个儿子,就跟老婆离婚娶她。结果生的是女儿,沈达不认账了。
沈青川和妻子被少妇和她带来的小不点弄得一愣一愣,不知道这回爷爷奶奶能怎么当。他们马上给沈达打电话,沈达在电话里很平静,只说那女的已经疯了,别听她胡说八道。尽管打110,让警察把她带走,孩子是谁的谁去认,不行就送民政局福利院。
沈青川问:“你跟她到底怎么回事?”
沈达说:“这个你们不必管。”
沈青川能不生气?
处理类似事项没有沈达说的那么简单。沈青川是什么人?老专员老市长,德高望重,声名显耀,打个电话让警察上门带走一个少妇,把个莫名其妙哭爹喊娘的两岁小孩送到福利院,外界会是什么议论?沈达的旧日相好不是只会卖胸罩,人家胆子很大、很泼辣,心里也很有数,打上门来,把孩子往沙发上一扔,看你们怎么办。
于是又如当年,王阿姨跟少妇展开周旋,深入谈判。王阿姨细听对方陈述,摸清内中实情,以摆事实讲道理的精神,循循善诱、软硬兼施。对方胡搅蛮缠半天,从要求沈达离婚娶她,退到要求经济补偿。沈达母亲拿了一千块钱放在她面前,告诉她这钱与孩子和沈达都没关系,只是他们老两口关心下岗工人,帮助渡过生活难关而已。事情必须到此为止,再闹的话,他们就要让警察出面采取措施。少妇不听,嫌沈母给的太少。沈母无法再让一步,赶紧又给儿子打了电话。沈达在电话里说,他已经在路上,很快就到家了,让沈母稳住对方,等他到了再收拾。
少妇听出他们电话内容,即抱起孩子,抓走那一千元,跑得不知去向。
其实沈达根本没动,是在省城家中拿电话装神弄鬼,居然就把少妇吓走。
原来这个女人和她的小不点不止是到沈达父母家闹,此前已经找省公司和沈妻李珍闹过,都是挑沈达不在的时候上门寻事。少妇虽然泼辣大胆,却一如既往,只怕一个沈达,无论在哪里闹腾,一听说通知沈达前来处理,立刻偃旗息鼓,仓皇走人。所以沈达一接家里电话,胸有成竹,靠个舌头于三百公里之外把少妇驱逐出门。
问题是沈达此时正当落魄,少妇和小不点的出现给他雪上加霜,在单位被人当做笑料。沈达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要同事们下一次帮他把少妇母女俩扣住,赶紧通知他来认私生女,看他怎么处置。沈妻李珍却不那么容易摆平,夫妻间本来已经战火未断,此时更是加剧,老婆难以释怀,跟沈达大闹了一场。
沈达恼火,放了狠话:“他妈的离婚算了。”
李珍大哭:“不要我们母女,要那个妖精。”
沈达火上浇油:“我还赚一个小不点。”
夫妻俩闹得不亦乐乎之中,沈青川突然病逝。
所以有人称沈青川给儿子气死,不尽是无中生有。
沈达与李珍不和,毕竟还是夫妻,沈青川一死,彼此还得顾全大局。李珍带着女儿随夫回乡,参加了公公沈青川的葬礼。而后母女立刻走人,返回省城,理由是省法院最近很忙,加上女儿是小学生,课外还学钢琴,不能拖课。沈达没跟老婆女儿一起回去,他留在家乡。父亲的后事已经料理完了,母亲有弟弟照料,不需要他太操心;他却不走,在市区和下边县里晃来晃去,找旧日朋友同学谈天说地、打牌钓鱼,居然还偷偷喝酒,似乎不在服丧之中。
他那些密友清楚,此刻沈达不好受,内外交困。主任已经给免了,回单位无事可干,回家还有战争,所以不如躲着。但是虽然停职,毕竟还是单位干部,为父奔丧,也不能耗时太久。本来和齐总就不对路,现在再被抓住把柄,人家生气了,以旷工论处,痛加收拾,沈达的日子更不好过。
有一天下午,沈达跑到连山县找朋友玩。朋友名叫张光辉,小名小六,比沈达小一岁,与沈达出自同一个大院,也是个干部子弟,父亲当过工业局长,他本人不逊其父,已经当了连山县县长,是大院伙伴里比较有出息的一个。张光辉与沈达关系密切,知道沈达内外交困,需要朋友关怀,把沈达约到自己管辖地块,领他跑到山间,游山逛水散散心。黄昏时他们回到县城,张光辉说咱们不上宾馆,那里没什么好吃的。他安排沈达去了路边一个不太起眼的餐馆,这里有野味,五步蛇、大蜥蜴,都是别地方看不到的。其他人不叫,就他们两个,老朋友自己吃饭。
点菜的时候,老板娘跟张光辉说话,问领导要什么小赛。张光辉问人家小赛有什么。老板娘报出卤猪舌、鸡翅膀等等。沈达明白了,原来说的是小菜,不是什么他妈的奥数大赛或者小赛。
他们用连山话对话。张光辉是在原行署大院长大的,并不是连山人,却因为在此间工作多年,一直当到县长,居然学得一口本地腔,能用地道的连山话与当地人对答,与沈达等老朋友在一起时,也喜欢学人家连山腔互相调侃。不想当时张光辉跟老板娘说“小赛”却让沈达忽然有些感叹,想起一个人——“嫂嫂”
“有苏宗民的电话吗?”沈达问。
这还能没有吗。
连山水电厂是省属单位,不归张光辉管辖,但是都在一个地盘上,工作联系很多。苏宗民是本地人,苏宗民父亲生前也曾担任过此地县长,算来是张光辉的前辈。苏宗民本人与张光辉也都出于同一个大院,当年沈达与苏宗民在青少年宫旱冰场打架,张光辉在场,奉沈老大之命,下场围捕苏宗民的小孩里“小六”也是一个。有这么多瓜葛,张县长与苏厂长当然关系不浅,彼此相熟。所以沈达一问,张光辉于饭桌边当场给苏宗民挂了电话,挂通后把手机递给了沈达。
“苏厂长很忙?”沈达跟苏宗民打哈哈“要不要来接见一下?”
苏宗民问沈达在家里吗?沈达顺着他的话,说不错,自己在家里跟朋友聊天,忽然想起“嫂嫂”就打了电话。苏宗民告诉他,他此刻不做早操,是坐在车上,回市区看老妈,刚到半路,一会儿进市区后,他会到沈达家,让沈主任接见。
沈达不禁失望。他告诉苏宗民,刚才是开玩笑,此刻他不在家里,是打上苏厂长的老家来,在连山县县城的一家野味馆。本来想把苏厂长找来叙一叙旧,一起继续探讨拉舍尔毛毯的用途;那天在他父亲葬礼上只说了一半,因为情绪比较激动,没讲完,所以还想找机会再深入探讨。可惜看来对不上,他跑到这里吃“小赛”苏厂长嫂嫂的,已经在路上跑远了。
苏宗民说:“只好另找机会了。”
半个小时后,苏宗民出现在野味馆。
原来接到电话后他立刻掉头赶了回来。连山县城这家野味馆挺有名,他知道,所以电话里都不问一下,直接打进门来。
那时候沈达已经喝了半瓶酒,举止言谈显出醉意。苏宗民指着酒瓶冷笑。
“沈主任管这叫啥?拉舍尔毛毯?”他问。
沈达强调这是酒,茅台,不是毛毯。
“我知道苏厂长什么意思。”沈达说“父亲尸骨未寒,儿子还敢喝酒,找死啊。”
“对,不像话。”苏宗民刺激他“你要是真有种,别在这里逞能。”
“我还是知道你的意思。”沈达回答“你让我回家去喝,对不对?你以为我不敢?”
“你真敢吗?”
沈达称自己没啥不敢的,只不过实在不愿意走人离开。留在老家这里,对付老妈一个女人还容易,回省城要对付的女人可就多了,公司里一个女总、家中一个女婆、外头一个女好,还有一个学钢琴的女儿、一个特别会哭不知哪里搞出来的女娃。这他妈怎么弄?有女人缘真不错,碰多了也真麻烦。
张光辉招呼苏宗民坐下,要服务小姐给他倒酒。沈达当即制止,说人家苏厂长一向不吃请不请吃,哄上桌也不喝酒,别浪费了毛毯。
张光辉说:“是茅台。”
苏宗民让小姐给他矿泉水,他拿矿泉水跟沈达干杯,沈达不干。
“咱们谁是老大?”他问苏宗民“你敢欺负我?”
苏宗民说:“要么就喝,要么就滚,别在这里发酒疯。”
沈达说:“墙倒众人推,他妈的嫂嫂也欺负人。”
苏宗民问:“你到底喝不喝?”
沈达喝,举杯跟苏宗民碰,扬脸一饮而尽。
苏宗民说:“再来。”
小姐过来把沈达的酒杯倒满。苏宗民给自己倒水,毫无顾忌,直接拿矿泉水瓶往酒杯里注。沈达已经晕了,不再计较苏宗民拿的是什么。
他们再喝。喝完了,苏宗民要求再来。张光辉把苏宗民拉到一边,很担心:“苏厂长这是干吗呢?”
苏宗民说:“这家伙欠一醉。”
“这么弄他受得了?”
“是他活该。”
沈达不痛快了,拿汤勺敲碗,禁止他们俩在一旁嘀咕。
“有屁当面放,别搞小动作。”他喝道。
苏宗民没跟他客气,继续灌他酒,桌上那瓶酒全部灌下去,沈达酩酊大醉,身子一滑滚到了酒桌下边。
他们把他弄上苏宗民的越野车。沈达个子大、身子沉,醉得不省人事,除了借醉使横,不会配合动作。苏宗民和张光辉两个人对付不了,特地请了酒馆两个伙计,都是膀阔腰圆的大小伙子。四个人喊着号子,把沈达从地上抬起来,抓着扛着,弄出了野味馆,塞进了越野车后座。
苏宗民吩咐司机赶紧动身。他们从连山县城赶到市里,没在市区停留,立刻驶上国道,连夜往省城赶。那一路一共开了近五个小时,午夜两点左右,越野车驶进省公司的住宅区,沈达家住里边一幢新楼。那时沈达还在大醉中,吐得身上、车上到处都是。
苏宗民按了沈家的门铃。半夜三更,铃声响了许久,沈妻李珍慌慌张张披着衣服跑过来,隔着铁门询问,声音发着抖:“是,是谁?”
“是我,嫂子。”苏宗民和司机把沈达抬进了屋子。李珍看着丈夫瘫在地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苏宗民帮着把沈达衣服脱了,让李珍打一盆热水稍稍擦洗一下,再把他抬上床去。当晚李珍母女俩睡在主卧里,他们把沈达抬上了他女儿小房间的小床上。
而后苏宗民告辞。李珍看着醉在床上呼呼大睡的丈夫,忽然掉下眼泪,问了苏宗民一句:“我该拿他怎么办?”
“对他好点。”苏宗民说“帮他过这个坎儿。”
李珍一声不响。
“听我的,不然就完了。”苏宗民又加了一句。
李珍点了点头。
苏宗民连夜返程。
2
毕业后这十几年里,苏宗民跟沈达走的是两条路。
当年苏宗民回乡工作,到了连山水电厂,该厂还是一片工地。厂区位于大山深处,要在山间峡谷处筑坝,将流经山地的江水拦截,在狭长山谷盆地间形成一座中型水库,同时开凿一条六公里长的穿山隧道,把水引向山另一侧江流下游,利用水流落差发电。这是当年一个重点水电项目,由省里投资,地区具体负责筹建。苏宗民在工地施工组当技术员,那时离电机进厂安装还远得很,干的都是基建活,水电厂的机构建置也还没有形成,由一个筹建办负责协调建设事宜和工地施工。
苏宗民到工地报到的第一天,筹建办一位副主任把他叫去谈话。副主任叫陈兴,工地上的人都管他叫“陈头”他是工地的实际负责人,大约四十出头,还兼着地区水电局副局长。新来的毕业生上岗,领导通常要谈谈话,讲讲大道理,提提要求,这位陈头找苏宗民谈话,却还拉了点家常。
“你父亲是苏世强?”
苏宗民说:“是。”
陈头称见过苏宗民的父亲,当时陈还是个小干部,苏的父亲在台上讲话,远远地看了几眼。他记得苏世强个子不高,中气很足,讲话声音响亮。
“家里情况怎么样?”陈头问。
苏宗民告诉他,家里还有母亲和妹妹。母亲身体不好,病休在家。妹妹今年读高三,明年高考。
“日子还行吧?”
苏宗民摆了些家庭困难。母亲病休,工资很低,他上大学这几年,家里节衣缩食,母亲有病都不敢上医院拿药。现在他出来工作,情况好一点了,但是妹妹明年上大学,也得准备一笔钱。
“有那么困难?”
苏宗民点头,没再多说。陈头笑笑,摆手让苏宗民走。
人家不信。苏宗民的父亲苏世强是个著名人物,在地区副专员任上跳楼自杀。为什么事跳楼?钱,据说拿了人家几十万。没有这种事他干吗跳楼?楼一跳钱就没法找了,但是人民币不会忽然化成烟。这些钱应当还在,可能还藏在苏家的某个床铺下边,够苏世强的遗孀、子女用一辈子。所以苏宗民哭穷,那是装的。
苏宗民很清楚旁人怎么看待他父亲的遗留问题,这个问题他无法解答。他始终只坚持一条:家里很困难,他需要有一份工作,所以到了工地。
陈头安排苏宗民到隧道工地,参与监管施工质量。这项工作与苏宗民在学校里读的专业无关,属专业不对口,但是人家不管那个,工地上需要什么就得干什么,可以一边干一边学。需要苏宗民边干边学的不只是土方、石料、水泥标号之类,更多的还有人情世故。
下工地第一个月,工程队的一个工头来找苏宗民,当时苏宗民在工棚里看图纸,天气比较热,他只穿背心,把工作服挂在门边的铁钉上。工棚里没有其他人,工头给苏宗民递了支烟,苏宗民摇头,说自己不吸烟。那人点点头,掏出打火机给自己点烟。
“有事吗?”苏宗民问。
“没事,你忙。”
工头在工棚里站一会儿,告辞。出门前他指着挂在门边的工作服问:“你的?”
苏宗民点头。
那人从口袋里掏出个东西,随手塞进苏宗民工作服的口袋。
苏宗民一时感觉惊讶,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待人家走后,他过去摸了摸工作服,在衣服兜里找到了一个信封。是那人留下来的,空白信封,一个字都没有。
里边却有东西,钱,一百元。
当天下午,苏宗民在工地上碰上那位工头,把他拉到一边,将信封奉还。
“哎呀,小意思。”那人不接“插一点,加班补助。”
苏宗民明白了。所谓“插”原来就是这个。
几天前,在工地食堂吃饭时,苏宗民与两个筹建办年轻人同桌。那两人比苏宗民大几岁,在工地混了一年多,已经很油了。两人在吃饭时互相打听,都问对方:“给你插了没有?”表情比较暧昧。苏宗民听了纳闷,不知道两个小子插的是啥,难道是搞女人?两人还互相比较数目,彼此伸出的都是两根指头。
现在苏宗民知道了,他们说的应当是这个“加班补助”所谓“插”没别的意思,就是形象动作,把信封往口袋里一插,简明扼要。看起来工头们“插”钱也分三六九等,苏宗民是新来,初入道的,等级较低,只能“插一点”别人两根指头,他一百元。
苏宗民把信封“插”回工头的口袋。说自己的加班费指挥部已经给了。
“都拿了呢。”工头说。
他说别人他不管。反正不必给他。
“你是,哈哈。”工头看着苏宗民,说了半句话,表情很特别。
事情就这么过了。一个月后该工头又来了,再“插”这一次加了倍,二百。
“大家都一样,真的。”他说明。
他可能以为上回苏宗民嫌少,因此加了倍,一视同仁。
苏宗民又把信封“插”了回去。
“真的不要。”他说“再这样我拿去交了。”
“小伙子怎么搞的?”人家不满了。
苏宗民还是那句话:他就这样,别人他不管,不必给他就行。
不久后苏宗民休探亲假回工地,拿了一张车票单据找陈头签字报账,陈头随口又问一句:“家里真的很困难吗?”
苏宗民说:“是。”
他不知道陈头什么意思。也许还一直记挂当年苏副专员的几十万元?认为小苏有这么几十万,报销几块钱的车票也太小气了。也许他还知道包工头送的钱被苏宗民“插”回去了,认为苏声称家庭困难纯属假话,要真是缺钱,为什么不拿?他老爹当年拿人几十万,他小苏拿几百块钱算个啥?大家都拿了,只有你不拿,总得有些缘故。
从那以后,一直到水电厂建成,苏宗民行事一致,多一分不取。与众不同是要付出代价的,头几年他颇受猜忌,单位里最差最累的活差不多总是他的,好事当然总是没他。这人很沉得住气,一声不吭,叫干什么干什么,别人的事不闻不问不掺和,渐渐地大家就了解了,都说这小子虽然行事个样,脾气古怪,其实不错,并不多管闲事。
下工地的第二年,有一个人千辛万苦,从省城来到大山深处,找到了苏宗民。
是袁佩琦,她独自前来,整整坐了两天汽车。当时连山水电厂工地还不通班车,道路不好,交通困难,袁佩琦从省城出发,到地区换车,当晚住在连山县城,第二天才搭上一辆往工地载货的拖拉机,到达目的地。
她见了苏宗民,非常惊讶,问道:“是你吗?怎么变成这样!”
与大学时候相比,苏宗民已经变了一个人。苏宗民本就是小个子,工地上跑来跑去,风里雨里待了一年,被山间的大太阳晒得又黑又瘦,几乎成了个人干。工地里又是泥又是水,到处尘土飞扬,露天工作场合,衣服特别不经用,加上小伙子不善于收拾自己,整个人显得非常邋遢,工作服上的油污这里一块那里一块、袖口抽丝、肘部破损,那模样不像是技术人员,倒跟混凝土浇铸现场的民工差不多。
袁佩琦到达时,苏宗民正在工棚里修机器,也不是什么大家伙,是一只手提扩音喇叭。工地上这东西很管用,特别是放炮炸土石方之际,最怕哪里突然冒出个人,让爆炸飞石砸死,出安全事故;因此用得上这种扩音设备,在放炮之前及早喊叫通知,让周围山岭的人能够听到。这只喇叭用过一段时间,突然坏了,苏宗民把它拆开,找了个电烙铁修理,干这种活他已经是师傅级水准。
这时工棚外有人喊叫:“小苏,有人找!”
袁佩琦掀开门帘,走进了工棚。从外边大太阳下走进来,一时间工棚里全是黑的,袁佩琦只见一个黑影从桌子边站起来,她眯起眼睛使劲瞧,根本看不出半点苏宗民的早先模样,顿时以为自己找错了地方。
“苏宗民?”她试着问了句。
苏宗民笑:“你怎么找到这里?”
她这才放心,这个笑容和口音不会错。
袁佩琦还是当年大学里的那个样子,只是显得成熟了一些,背着个包,戴一副墨镜,还有一顶遮阳帽。大学毕业后,两人时有联络,或者写信,或者打电话,但是再没有见过面,这是第一次重逢。袁佩琦毕业后留在省城,改行了,她进了医疗单位,在省立医院行政处。她的父母都在医务界,她似乎注定要进那个门,哪怕当不了医生。
忽然在工地上相见,苏宗民当然更为吃惊。苏宗民问她怎么不说一声,突然跑来了?她反问道:“不能来吗?”
苏宗民追问:“到底出什么事了?”
她不说。
“谁告诉你路怎么走?沈达吗?”
她承认,是沈达给她画了张路线图,告诉她在哪里转车,怎么进山。她是请了假,加上周末休息时间,专程来看苏宗民的。
苏宗民很感慨。迄今为止,只有两个同学到过这里,一个是沈达,还有一个就是她。沈达是坐着局长的车,跟随前来视察。袁佩琦不一样,是独自一个,跋山涉水,特地跑来找他的。
“听起来,你有些感动?”袁佩琦笑着问。
苏宗民纠正:“是很感动。”
苏宗民领袁佩琦参观工地,带她去了大坝浇铸现场,再走进正在开掘的引水隧道。隧道挖在石头山里,洞壁还没有敷砌,凿开的岩石露出截面,一盏一盏电灯延向隧道深处。洞壁上有水流渗出,流到洞底两侧的排水沟,沿着水沟流往洞外。洞底水汪汪的,铺着废模板。苏宗民和袁佩琦两人戴着安全帽,换了雨靴,踩着洞底的模板往里走。隧道深处,传来空气压缩机和风钻轰隆轰隆的声响,越往里走,越发震耳欲聋。
袁佩琦抓住苏宗民的胳膊,紧偎着他往洞里行进。有两个民工推着手推车从里边出来,与他们相向而过。袁佩琦并无丝毫躲避,还是偎着苏宗民。
苏宗民道:“人家眼睛盯着呢!”
他得喊着,才能在空压机和风钻声中让袁佩琦听明白。袁佩琦抓着他的胳膊不放,大声回应道:“他们不认识我。”
苏宗民道:“他们认识我。”
“你害怕?”
苏宗民笑道:“感觉很温暖。”
他们走到了隧道尽头的工作面,有十数个工人和技术人员在这里忙碌,往岩石上凿炮眼。有人跟苏宗民拍拍肩膀,权当打招呼,还指了指苏宗民身边的袁佩琦,像是在询问,又像在打趣。轰隆轰隆的机器声响中,大家都用手势,没有谁想要扯嗓门说话。苏宗民和袁佩琦在工作面待了一小会儿就原路返回,铺在隧洞底部的模板被他们的靴子踩得巴唧巴唧发响,水流从模板边喷溅而出。
苏宗民问袁佩琦对他的工作环境有什么感觉?袁佩琦想了想说:“很特别。感觉不像是你该干的。”
苏宗民再问,按她的想法,他该是干什么的?
她忽然冒出一句话:“你父亲的事我知道了。”
苏宗民顿时无言。
沈达把情况都告诉她了。有一天沈达陪领导去她们医院,顺便跑到行政处看她,在那里谈起苏宗民。沈达说他前些时候随局长去了连山水电厂工地,见到了苏宗民。苏小子瘦得就像只猴子,让太阳晒成个非洲黑人。后来就谈到苏宗民毕业时执意要回老家去工地,沈达说苏宗民心里头有一块伤疤,把他害得不成人形。事实上,这块伤疤也把袁佩琦害了。在学校时,她和苏宗民互相喜欢,彼此都清楚,苏宗民最终掉头离开。为什么?因为父亲,苏宗民至今没有摆脱他父亲留下的阴影。
于是袁佩琦知道了旧日苏副专员的故事。
她买张车票跑到工地来了。
“以前为什么不告诉我?”袁佩琦问苏宗民“再怎么说,你父亲是你父亲,你是你,为什么要让他一直阴着自己?”
苏宗民告诉袁佩琦,她的话让他宽心,却不是真话,有些境遇碰上了才能明白,局外人很难想象。比如他来到工地,领导见了面就问:“你是苏世强的儿子?”可见父亲还是父亲,儿子永远摆脱不了。
“为什么要管别人说什么?你自己应该把它摆脱。”
苏宗民称这种事有如命定,不是想摆脱就能摆脱。如果他父亲没有出事,还在那个位子上,估计他不会落到这个工地。但是命运一转,他来了,很可能落地生根,在此过一辈子,陪着这里的大坝、隧道和发电机,终老于深山。
袁佩琦反驳,认为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处境,无论出自什么家庭,这种事例太多了。
苏宗民承认袁佩琦说的不错。如果他努力,加上一点运气,有可能改变处境,也许还能渐渐出人头地;搞得好的话,说不定可以一步步往上,像他的父亲一样。那么可能就有一天,轮到他背着所谓的几十万,从某一座大楼顶层跳了下去。
“胡说什么呀!”袁佩琦叫道。
苏宗民道:“是沈达说的。”
他让袁佩琦去问沈达,了解何谓“官家遗传”以他看,如果真有一种当官的基因,那么出事和跳楼也可能通过该基因遗传。
“沈达说,你父亲死了,你的脑筋也给弄坏了。真是的。”袁佩琦感慨。
袁佩琦从沈达那里听说,苏宗民心里压着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叫做“父亲的遗言”是他父亲去世前跟苏宗民说过的很特别的话,对他有如魔咒。他从来不愿提起,却始终被它左右。苏宗民的不近人情以及一些有悖常理的举止跟那有关。沈达的话让袁佩琦联想到读大学时的一个星期天,苏宗民到她家里帮助修录音机,留下来吃中饭,恰电视新闻里有一个贪官受审,她注意到苏宗民表情很特别。返回学校的路上打听怎么回事,苏宗民称自己想起了他父亲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却不肯说那句话是什么。
“看起来真有这回事?你父亲到底说些什么呢?”袁佩琦追问。
苏宗民不做正面回应,只说沈达说得太玄了。
她却认为苏宗民确实有问题。苏宗民提起要在山沟里终老,或者要去跳楼,这么严重这么恐怖,简直不可思议。为什么不能摆脱心里的阴影,一定要把前景想象得这么灰暗?苏宗民告诉她不是想象,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这些想法一直都在他的心里,但是他从不谈起。袁佩琦是例外,他必须跟她说。
“你到这里找我,没告诉你父母吧?”他问。
袁佩琦不吭声。
“你想象一下自己在这个山沟里怎么生活。或者想象一下,像我母亲那样面对父亲的死亡。你能忍受吗?”
袁佩琦嚷:“苏宗民,你不要吓我!”
袁佩琦在工地住了一宿。这里条件很差,没有招待所,苏宗民安排袁佩琦住临时工房的女职员宿舍。工地的女出纳刚好请假回家,就让袁佩琦睡人家那张床。山沟里不比外头,只好让袁佩琦吃点苦头。第二天早晨,袁佩琦走出工房时满脸倦容。她告诉苏宗民,当晚彻夜未眠,因为有蚊子。她还翻来覆去,想了许多。
“我不在乎你说的那些。”她说“所以我来找你。”
“你爸爸妈妈会在乎。”苏宗民道“我也一样。”
她让苏宗民不必多说。此时此刻她很想一样东西,她记得本地有种特产叫做“连山贡糖”当年在学校,有一天晚间下课,苏宗民把她叫住,给了她几颗那种糖,说是感谢她。她吃了,感觉特别好,从此一直记在心里。
“那是沈达母亲给我的。”苏宗民说明。
她不管,只记住一个苏宗民。
那天上午,苏宗民领她去了工地附近的一个村庄,进了村边的一个小学校。小学校很破,几间土房子,一个小操场,没有围墙,有鸡四散于操场觅食。孩子们正在上课,一个女老师领着孩子们朗读课文。袁佩琦听得目瞪口呆,不知道他们读的是啥。
“操时白地赛银先。”女老师领读,抑扬顿挫。
“操时白地赛银先。”孩子们齐声跟读,拖腔拉调。
苏宗民解释,连山仔就是这种口音。沈达笑话过,管“早操”叫“嫂嫂”土得掉渣。此刻这里的老师和孩子是在读唐诗,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袁佩琦扑哧一下,当即笑出声来:“怎么会有这种土老师!”
苏宗民让袁佩琦注意土老师,是个才二十出头的小老师,看起来就像个村姑,个子不高,胖墩墩的,圆脸,声音很大,领读很卖力。
“她叫林秋菊,是民师,民办教师。”苏宗民说“这小学还有一个老师,是她父亲,兼学校校长,原本也是民师。”
“这么好玩?”
这个村子很小,因为离山外远,小孩上学不方便,所以办了这小学。父女两个老师,上六个年级的课。一个班里的学生按年龄程度分三个年段,今年是一三五年段,明年升为二四六年段,老师轮着教,叫做“复式教学”女老师的父亲,该校林校长时常跑到工地找苏宗民聊天。当年苏宗民的父亲苏世强在本县当县长时,到这个村走过,看到学生们在一个小祠堂里上学,条件很差,回去后拨了笔钱,才修了这些房子。苏宗民的父亲还给了一个名额,让林校长转为公办教师。去年苏宗民来到此地,林校长听说了,特地跑去工地看他。林校长至今认为苏宗民的父亲人很好,死了可惜。见了面还说苏宗民长得跟当年的苏县长一模一样。
“他一定是看上你了。”袁佩琦打趣。
“主要因为他女儿。”苏宗民补充。
他告诉袁佩琦,林校长已经为自己的女儿做媒,想把他收为女婿。
“这女老师?”袁佩琦指着教室里那位“操时白地赛银先”难以置信。
“就是她。”
袁佩琦当即变色。
苏宗民说,想来这是他的命。只有在这个林老师家里,他的父亲不会成为问题。他可能注定要在这种地方过一辈子,而不是在其他哪里。
他指了指天边。
袁佩琦于当天中午离开工地。苏宗民送她到县城,两人搭一辆拉货的中型拖拉机,一路上几乎没有说话。到了县城已是黄昏,袁佩琦没多停留,立刻转搭一辆过路班车,连夜返回省城。
几天后,沈达把电话打到工地,在电话里劈头盖脸,把苏宗民臭骂一顿。
“你小子活该死在那个山沟里。”
苏宗民居然反骂,说沈达也一样,该死。
“怪我把你们家的事情告诉她?”沈达问。
苏宗民说:“不要你多管闲事。”
沈达骂苏宗民臭小子不识好歹。他恨不得立刻赶到连山,把个臭“嫂嫂”按在地上痛打,打他个灵魂出窍,让他永生永世也忘不了。
后来才知道,那一夜分手后,袁佩琦上了班车就哭,从连山县城一路哭回了省城。半个月后,她居然还从省城给苏宗民邮来一个包裹,给他寄了几件衣服,都是牛仔布缝制的,结实耐用。工地之行,苏宗民的一身破烂一定让她难以忘怀。
一年后她结婚了,丈夫是本院一个年轻医生,郎才女貌,非常般配。她给同学都发了请柬,包括苏宗民。苏宗民跟同学凑了贺礼,还特地写了信,以自己远在工地、大坝施工进入关键时刻无法离开为由,提前道歉,没有到场。
再过半年,苏宗民也结婚了,妻子就是林秋菊。他们的婚事办得非常简单,没有请客,也没给同学发请柬。苏宗民跟他岳父商量,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子汉,目前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母亲的药费他负责,妹妹上大学他来供,他的工资收入基本都寄回家交母亲安排,结婚之后,依然还得照料一家老小;岳父这一边也一样,都比较困难,所以结婚还是从简,不要去跟别人比,让自己负债背包袱。苏宗民岳父通情达理,只要这门婚事能成,一切听小女婿的。苏宗民的婚事因此办得悄无声息。小两口回市里苏宗民家住了几天,然后返回山里,给两边亲友和工地同事发了些贡糖,这就圆满完成任务。
沈达不满:“小偷办事也比你们动静大。”
袁佩琦掩面泣归那一次,沈达听说情况后曾经发话,要把苏宗民按在地上痛打,打得他灵魂出窍。待到沈达真的再次光临,已经时过境迁。
当时连山水电厂的土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正在安装机器,即将进入试运行,省局局长带着几员大将到厂视察,沈达是随员之一。老同学再见之际,苏宗民不再是工地上晒着太阳跑来跑去的非洲黑人,已经成了厂业务部门的主要技术骨干。这个人数理基础好,技术全面,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都强;特别是从土建开始就在工地一线,情况非常熟悉。虽然年纪轻轻,水电厂技术事务,包括处理各种难题,他最能抓住要害。他的话最有分量。
沈达陪老局长到了工地,视察机房时与苏宗民见了一面。当时局长在看设备,沈达跑前跑后安排各种事务。苏宗民则跟着他们的领导陈头,协助回答相关技术事项。大家都忙,顾不上别的,两同学只是握握手,没多说话,更不可能谁把谁按在地上开揍。局长一行当晚住在厂区新建的招待所里。晚十点,厂长陈头悄悄把沈达从房间拉到厂食堂的小包间里,请他喝酒、吃夜宵。那时候沈达已经名声在外,全省电力系统大人小孩,个个知道该小子是局长身边一大红人,在局长面前最说得上话,将来更不得了,因此陈头有心巴结。
陈头也让苏宗民出场陪老同学,苏宗民以机房有事为由推辞不去。沈达对厂长说:“别管他,这家伙不吃请不请吃,我知道。”
他还讲笑话,说苏宗民欠他一顿揍,所以当然要躲。
第二天上午局长一行在厂里现场开会,研究水电厂试运行相关事项,中午厂里宴请,下午领导走人。沈达在宴会中途离席,做出门解手状,跑得不知去向。
他去了苏宗民的家,苏宗民正等着他呢。原来这人号称不吃请不请吃,也有例外。这例外只对沈达,老同学光临,不能不稍尽地主之谊。其他时间碰不上,只能借中午逃宴相聚。苏宗民在自己家里,让老婆炒菜,请老同学吃饭喝酒。那时苏宗民的女儿已经出生,一家人住在厂里分的旧库房,条件很差,非常拥挤。沈达看了不满,认为陈头欺负苏宗民,怎么能让王牌工程师住得这么差!苏宗民说没事,以后厂里有房子,总得给他。沈达让苏宗民自己找点原因,说苏宗民看起来有些脱离群众,至少脱离领导。苏宗民与众不同,不拉关系不合群;七七八八的事情,人家搞他不搞,人家来他不来,时不时引人猜忌,这对他很不利。
苏宗民承认,情况属实。例如他一向不吃请,也不请吃。
“不是这个。你好像不太懂行情?”
苏宗民也承认,到工地以后,他从没让人“插”过,哪怕一两百块钱额外横财,以所谓“加班费”名义。从领导到伙夫,大家都拿,他不要。
“你弄得有些过头,太特别了。”沈达批评。
苏宗民笑,骂了一句妈的,称自己喜欢这样。
“为什么?”沈达问。
苏宗民说:“不用问,别人不明白,你最清楚。”
“还是你家那笔老账?”沈达问“你老爸生前郑重交代?”
“说得对。”苏宗民点头。
“真他妈见鬼。”沈达说。
当天下午局长一行离开连山水电厂,厂里干部职工于厂区道路两侧列队欢送。局长在陈头和沈达等人陪同下跟大家一一握手,轮到苏宗民时,局长扭头问了沈达一句:“你说的同学就是他?”
沈达说:“对,苏宗民,技术尖子,业务骨干。”
局长指着苏宗民对厂长下令:“这个人,给我好好培养。”
一星期后,厂长陈头找苏宗民谈话,通知他给换了个大宿舍,还准备提他当技术科负责人,在厂里算中层领导了。苏宗民当场表态,感谢厂长,房子他要,因为得找人管小孩,现在的宿舍已经不够住了。但是不必考虑提拔他,他这人不适合当领导。
“别人争着要呢。”陈头挺意外。
“给他们吧。”苏宗民说“我适合搞技术。”
“这事还能由得你?”陈头眼睛一瞪。
几天后厂里下了文件,苏宗民成了技术科负责人。苏宗民再次找厂长请求,不想接手。陈头很硬,说省里领导已经发过话了,厂里已经做了决定,苏宗民不干也得干。水电厂技术部门不是好玩的,责任重大,搞不好出重大事故,要逮捕要枪毙要砍头,第一个,先把苏宗民推出去。
苏宗民软磨硬顶,最终胳膊扭不过大腿,极不情愿,硬着头皮接了手。
几年之后,陈头逼苏宗民上阵的硬话居然就兑现了,只是倒了个方向,兑现在厂长陈兴自己的身上。
那一年连山水电厂意外内乱,发端于厂财务科长。该科长年轻,是厂长陈兴的心腹爱将,仗着跟老板关系特殊,胆大包天,挪用厂里巨额公款炒股,不料失手,事发被拘。这人急于立功减罪,将他所知道的厂内不良事项尽行坦白,引发一番彻查。建厂以来,从基建阶段一直到发电运行时期,所有账本全给翻遍。被称为“连山水电厂腐败窝案”因此浮出水面,成为当年本省电力系统最大一案。厂里中层以上领导集体落马,统统入狱,只一人硕果仅存,就是技术科长苏宗民。
那时没人相信,如此环境中会有一人那般清白。调查人员尤其不信,他们下力气狠查,开玩笑形容,查苏宗民个底朝天。结果很服气,真是什么事也没有。
事过之后,连山水电厂领导班子被重组。为加强领导,省公司确定一位副总经理亲自兼任厂长,下大力气收拾陈兴一窝人留下的烂摊子,让该厂恢复正常运行。苏宗民被提为副厂长,成为该厂老二。由于厂长是省公司领导兼任,坐镇基层时间有限,厂里的日常工作主要由苏宗民负责。他一上去,实际上已经成了本厂主角。
苏宗民一如既往,拒绝承担重任。这一回尤其郑重:得知消息后,他打了一张正式报告,强调他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缺乏领导能力,请求考虑他的具体情况,让他继续从事技术工作,不要让他去搞管理。他把该报告复制,公司领导人手一份。老总们看了个个恼火,都说这个苏宗民怎么搞的!烂泥巴糊不上墙,真是不能看重。不干算了,想干的人有的是。
那时沈达已经去了调度中心,在老总那里依然很有影响力。他找到老总,说苏宗民没治,就是这个德性。当年陈兴安排他负责连山水电厂技术科,他也是推三托四,直到被硬逼上去。这个人不是装样子,他确实是不想干,因为一些个人原因。但是逼他一下,终究他还会干的,而且一定可以干好。连山水电厂的情况,再没有谁比这个苏宗民更熟悉的了;这人的秉性、素质、能力和工作精神,他很了解,肯定是最合适的。
老总问沈达:“那就不管他这个报告?”
沈达说:“对,不理他。”
老总有些担心,万一一纸任命下去,苏宗民还是铁心不干、死活不接受,拒绝承担工作任务,公司岂不非常被动?沈达认为绝无问题,任命书尽管下发,绝了苏宗民的退路。公司领导下去宣布任命时,他愿意一起去找苏宗民谈话,他可以打包票。
老总按沈达的建议行事。果然如沈达所算计,苏宗民终被逼上梁山。
俩同学再次见面,苏宗民骂沈达害人。沈达冷笑,称自己会继续害下去,不把苏宗民害下地狱誓不罢休。
“你小子认命吧。”沈达说“这是官家遗传,你我没法逃脱。”
苏宗民无言以对,黯然就职。
他一如既往地敬业,任劳任怨守在深山劳作。两年后,连山水电厂走上正轨。公司决定不再由副总兼厂长,苏宗民顺理成章,成了苏厂长。对他而言没有什么本质不同,该厂日常工作实际上早就由他全面掌管。
不久,省公司老领导退了,新任女老总齐斌就位,单位权力格局发生变化,在省公司呼风唤雨十余年的沈达开始磕磕碰碰,终于走了麦城,因承担大停电事故责任被免职挂起。苏宗民深居远方山间,与公司上层事务相隔遥远;加上他本人不好事,权力利益欲望不多,基本不受上层变动波及,反而受到新任女老总的注意与欣赏。同学俩的境遇正好相反。
沈达的父亲沈青川去世,沈达回乡奔丧,苏宗民前去吊唁。为什么沈达会意气用事,揪着苏宗民送的毛毯不放,让苏厂长下不了台?这里有个原因:其时省公司正在盛传,沈达被免职后,省公司调度中心主任的空缺,齐总打算用苏宗民顶替。沈达失意之中得知了,一见苏宗民,难免心里不快,忍不住要借机敲打。他也明白哪怕实有其事,也不能怪到人家苏宗民头上。事后免不了有些歉意,所以到了连山县就主动相约,请苏厂长一块喝酒;直到自己酩酊大醉,人事不省,被苏宗民送回了省城。
隔天下午,沈达从省城家中给苏宗民来了个电话。
“你厉害啊。”沈达感叹“我一醒来就蒙了,以为是在做梦。”
苏宗民问:“李珍怎么样,还好吧?”
李珍坦白了,说苏宗民有交代,让她对丈夫好点,帮他过这个坎儿。沈达听了很感动,知道老同学还是老同学。
苏宗民告诉沈达,他知道沈达为什么拿拉舍尔毛毯跟他过不去。省公司领导确实找过他,提出让他去接调度中心,他谢绝了。理由有几条,其中之一是他与沈达为老乡、老同学,他要是去调度中心,肯定要听沈达的,相当于沈达还在当家,不利于开展整顿、改变面貌。这条理由领导像是听进去了。
沈达不禁发笑,说苏宗民真是聪明,哪有这么落井下石的。
“不是因为那个位子原来是你的,是因为我不想干,这个你清楚。”苏宗民说。
“我知道,你老爸生前交代过。”沈达嘲讽。
“你沈达是老大,你厉害,但是眼下旁观者清。”苏宗民说“劝你一句,该面对的还得面对,躲避不是办法。”
沈达在奔丧之后滞留不归,在家乡四处游荡,吃吃喝喝,拒不回省公司上班,不回自己家,一味逃避,苏宗民对他了如指掌。苏宗民把沈达于醉中弄回省城,问题并不因此自然解决,该面对的沈达依然需要面对。包括单位,还有家庭。
沈达问:“你说我该怎么面对?”
苏宗民说:“你给李珍下跪吧,试一试。”
沈达哈哈:“馊主意,亏你想得出来。那是我干的事吗?”
苏宗民知道沈老大自有主意,那么就面对吧,不需要他来多嘴。
3
沈达赋闲近半年,终于重新任职,成了省电力干部学校的校长。
电力干校是全省电力系统的一个培训机构,位于省城西郊。校园不大,有一幢办公楼,一幢兼有教学、宿舍功能的培训楼,一个小操场和食堂等附属建筑。在本系统里,干校属冷门单位,没有产量指标需要完成,不产生经济效益,也没有重大责任;以往多安置年龄较大,从一线退下来的公司中层去那里任职。沈达是一个例外,年纪轻轻去了那个地方,在守了近半年空板凳后,坐上了一条冷板凳。
沈达到电力干校任职后没怎么管事。干校里有一个书记,还有一个副校长,两人都已经接近退休年龄,在干校里都待了两三个年头;上一任干校校长退休后,一直没有另派,缺位已经好几年,日常工作由那两位负责。沈达到位后即宣布,学校里的分工维持不变,两位老领导原先管什么,现在还管什么;各相关事务以前怎么办理,现在依然那么办,找他们两个就行,不必找他。
那么要他这个校长干什么?
沈达声称要考虑本单位的发展战略问题,为迎接未来重大挑战打造基础。因此要深入调研,认真思考,集思广益,多方听取意见,作出长远规划。说得振振有词,大话一堆,却没有一句是真的,沈达实际什么都不干。他自嘲,说自己年纪轻轻,把人家养老的地方占了,这还有什么可急的?私下里沈达自称是“六指”即手掌上的第六个指头,既是畸形,又属多余。
那年秋天,省公司安排信息技术培训,由干校负责。沈达指定副校长牵头做个方案,报省公司审定。方案送上去没几天,总办打来电话,让沈校长明天一早到公司大楼,随齐总到基层看现场。沈达挺吃惊,不知道是什么现场需要他陪同观看,电话里赶紧问,明白了,原来是培训现场。齐斌总经理对沈达他们做的方案不满意,提出以往干校培训都是老套套,只知道在自己的综合楼里上大课。为什么不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