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再次谏止。刘太后虽然勉强采纳了王曾建议,再次将拜贺地点移到偏殿,但心里认为王曾不给她面子,隐存不满之意。
刘太后左右的亲戚想进宫谒见太后,王曾也是多方限制,弄得太后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无故发作,只得再三隐忍。
天圣七年(1029年)六月间,雷雨交加,玉清昭应宫被雷火烧成一片瓦砾。
刘太后得报后,传旨把守宫的官吏统统抓起来送进了大狱。她流着泪对辅臣们说:“先帝尊天奉道,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造成这一座宫殿,一夜之间,便被烧毁得只剩长生、崇寿两个小殿,如何对得住先帝的遗旨呢?”言下之意,欲重修玉清昭应宫。
枢密副使范雍对玉清昭应宫被雷击而毁不但毫不惋惜,反而说再放一把火,把剩下的两个小殿也一起烧掉。他说先朝造玉清昭应宫,耗尽了天下的财力,一夜之间,便被雷火化为灰烬,可见这是天意。如果因为还有两个小殿存在,又去进行维修,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百姓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王曾、吕夷简也都支持范雍的奏议。
中丞王曙也奏:“玉清昭应宫的建筑,本来就不合经义,所以天来致警告。请太后把这地方废除了,并且罢撤这种祀事,以顺天变。”
右司谏范讽又奏说,玉清昭应宫被雷火所击,这是天灾,守宫的官吏没有责任,他们是无罪的,不应该将他们下狱查办。他建议对这些人宽大处理。
刘太后与赵祯听了,顿时感悟,下旨减轻守宫官吏的刑罚,罢除诸宫观使,二殿改为万寿观,不再投巨资维修。
按理说,玉清昭应宫的案子是结了。可是,刘太后竟迁怒于宰相王曾,说他对这件事处理不力,罢免了他的相职,令他出知青州。
此前,宋朝宰辅稍有微嫌,免职外调,多改任节度使,而王曾以首相罢知州事,这是很少见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太后对王曾抱有极大的成见。
4、还政的呼声渐起
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节,赵祯率百官到会庆殿给刘太后拜寿。当时,朝中大臣虽然都知道皇上像臣子一样给太后拜寿于理不合,但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秘阁校理范仲淹却大胆上书给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说皇帝以九五之尊,不应该率群臣向太后行跪拜之礼祝寿,应由宰相代为拜寿即可。因事情已经过去,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稍后不久,刘太后又与赵祯同御大安殿受群臣朝拜。范仲淹再次上疏谏诤,说天子奉亲于内宫,可以适用家人的礼节;但与百官同在一起,北面朝拜太后,有违祖制,有损主威。但事情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天圣八年(1030年)二月,范仲淹又上疏,请求刘太后归政于皇上。他在奏疏中说:
陛下拥扶圣躬,圣断大政,日月持久。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贤圣,握乾纲而归坤纽,非黄裳之吉象也。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上真主,以享天下之养!
刘太后看了范仲淹的奏疏后,没有作任何答复。
范仲淹做秘阁校理,是晏殊举荐的,晏殊得知范仲淹向太后上疏,请太后还政于皇上,大惊失色,连忙叫人找来范仲淹,责怪地说:“你怎么这等狂率?如果太后加罪,岂不累及举荐的人吗?”
范仲淹正色答道:“我范仲淹承蒙你举荐,总担心自己不称职,有辱你的名声,不想我忠直敢谏,竟然还得罪了你。”
晏殊听后,大感惭愧。
范仲淹见太后越礼,朝中没有人敢于直言,自己说了几句真话,不但得罪了太后,还得罪了举荐自己的人,觉得在朝中任职实在是憋气,便打报告请求外任。
刘太后似乎没有留他的意思,批准了他的请求,出判河中府。
范仲淹虽然去了河中府,但有一个人记住了他的名字,这个人就是赵祯。
翰林学士宋绶似乎没有受范仲淹上疏遭贬的影响,继续向太后上疏,请求归政于皇上,奏请除军国大事及宰相级别的大臣的人事变动由皇上禀请太后裁夺外,其余诸事都由皇上殿前听政,廷议决定。
刘太后似乎对这个议案很反感,并没有作出什么解释,直接下诏,将宋绶贬出京城,出知应天府。
5、皇帝不知有生母
天圣十年(1031年)残岁,改元明道,次年为明道元年(1032年)。
二月,赵祯的生母李顺容病重,刘太后心里很明白,自己抢占了李顺容的儿子,李顺容受了委屈,下诏把她进位为宸妃。
赵祯虽然已经长大了,由于李宸妃默默地处在先皇的嫔御中,不肯说出自己就是赵祯的生母,宫中的人慑于刘太后之威,更没有人敢说出这件事的真相,所以,赵祯一直认为刘太后就是他的生母,并不知道李宸妃的真实身份。
李宸妃升格不久,竟一病而逝。这个苦命的女人,儿子做了皇帝,母子却不能相认,相信她走过奈何桥时,一定是心有不甘。
李宸妃死了,刘太后想用宫人礼治丧,移棺出外安葬。
吕夷简见李宸妃逝世后,朝廷没有什么举动,便奏问刘太后,说李宸妃薨逝了,怎么没听得内旨发丧。
刘太后反问道:“宰相怎么干预起宫中之事来了?”
吕夷简回答,说他是宰相,宫里宫外之事,事无巨细,他都应该知道。
刘太后听后有些不高兴了,先同赵祯退入内廷去了。过了片刻,刘太后又出来了。显然,她是要避开赵祯来回答吕夷简提出的问题。
刘太后重新出来,立在帘子后面问吕夷简,死了一个宫人,宰相却要这样郑重其事地上奏,到底是什么意思。
吕夷简奏答道:“其他宫人死了,臣可以不问;李宸妃薨逝,臣就非问不可。”
刘太后听后大怒,质问说:“宰相是要离间我们母子之间的关系吗?”
“臣怎敢离间太后与皇上的关系呢?”吕夷简不卑不亢地说“请问太后,想不想保全刘氏的后人?”
“此话怎讲?”太后站在帘后惊问道。
吕夷简回答说:“太后如果想保全刘氏后人,就必须厚葬李宸妃,该有的礼节,一样也不能少。”
刘太后是个聪明的女人,想了想,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她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连声夸赞吕夷简考虑得周到,说罢入内去了。
内侍总管罗崇勋正要跟着进去,吕夷简一把拉住他说:“且慢!”
“吕相有什么事吗?”罗崇勋问道。
“你去对太后说。”吕夷简慎重地说“李宸妃生育了皇上,丧事却不能成礼,他日这件事一定会公之于天下,稍有不当,会有很多人受到牵连。到时,莫怪我吕夷简今天没有说清楚。李宸妃必须用皇后的服饰入殓,用水银盛满棺,这样才能保得安全。”
罗崇勋把这话转告了刘太后。
刘太后大悟,完全依照吕夷简所说的办法执行,将灵枢停放在洪福院中。
6、太后归天
李宸妃的丧事刚刚办完,宫中突然失火,朝野对此议论纷纷,都说这是上天的惩罚。
刘太后召见群臣,请大家直言朝政过失。殿中丞滕宗谅、秘书丞刘越,奏请太后还政于皇上,以赎天谴。两疏送上去后,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转眼到了明道二年(1033年)春,刘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了。这一天,刘太后突发奇想,想穿上皇帝的衮龙袍享祭太庙,真正地过一把皇帝瘾。虽然这是违背祖制的行为,但刘太后是一个敢想敢干的女人,她就要开这个先例,穿上皇帝的衮龙袍享祭太庙,以示女子与男子是平等的。
刘太后便传旨照会朝臣,说春祭时,皇太后用天子冠服亲享太庙。
薛奎听得这道诏旨,进谏道:“太后穿戴天子衣冠享祭太庙,用什么拜礼呢?史官怎样记载这件事以传后世呢?”
刘太后决然说道:“这件事不是你想见得到的,不必多言。千百年后的人,未必就如你今天一般固执!”
薛奎不敢再谏,只得遵旨。
春祭之日,刘太后果然戴起仪天冠,穿了衮龙袍,偕同杨太妃、郭皇后,至太庙祭享。刘太后先祭,杨太妃次祭,郭皇后终祭。
祭祀完毕,群臣敬上刘太后尊号为应元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回宫之后,三司使程琳见刘太后穿龙袍祭祀太庙,以为她将效法唐朝武则天所为,自行称帝,便献上武后隔朝图,其寓意当然是明显的。
刘太后把这幅图丢在地上,不高兴地说:“我怎么能做对不起祖宗的事?”
程琳知道自己拍马屁拍错了地方,吓得战悚而退。
这一天,刘太后忽然染病,赵祯征召天下名医诊治,并大赦天下,以求为太后祈祷。然而,太后的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沉重。刘太后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遗诏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事。
三月,刘太后病逝。
赵祯在太后灵前痛哭流涕,哭着问群臣,说太后临终时,嘴里说不出话,几次用手拉着衣服,像是要说什么,却又来不及说出来,不知是何缘故。
薛奎说道,这是因为太后身上穿戴的是衮冕,这样的穿戴,怎好见先帝于地下呢?
赵祯顿然醒悟。即用皇后的冠服装殓,发丧告哀。
再次谏止。刘太后虽然勉强采纳了王曾建议,再次将拜贺地点移到偏殿,但心里认为王曾不给她面子,隐存不满之意。
刘太后左右的亲戚想进宫谒见太后,王曾也是多方限制,弄得太后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无故发作,只得再三隐忍。
天圣七年(1029年)六月间,雷雨交加,玉清昭应宫被雷火烧成一片瓦砾。
刘太后得报后,传旨把守宫的官吏统统抓起来送进了大狱。她流着泪对辅臣们说:“先帝尊天奉道,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造成这一座宫殿,一夜之间,便被烧毁得只剩长生、崇寿两个小殿,如何对得住先帝的遗旨呢?”言下之意,欲重修玉清昭应宫。
枢密副使范雍对玉清昭应宫被雷击而毁不但毫不惋惜,反而说再放一把火,把剩下的两个小殿也一起烧掉。他说先朝造玉清昭应宫,耗尽了天下的财力,一夜之间,便被雷火化为灰烬,可见这是天意。如果因为还有两个小殿存在,又去进行维修,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百姓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王曾、吕夷简也都支持范雍的奏议。
中丞王曙也奏:“玉清昭应宫的建筑,本来就不合经义,所以天来致警告。请太后把这地方废除了,并且罢撤这种祀事,以顺天变。”
右司谏范讽又奏说,玉清昭应宫被雷火所击,这是天灾,守宫的官吏没有责任,他们是无罪的,不应该将他们下狱查办。他建议对这些人宽大处理。
刘太后与赵祯听了,顿时感悟,下旨减轻守宫官吏的刑罚,罢除诸宫观使,二殿改为万寿观,不再投巨资维修。
按理说,玉清昭应宫的案子是结了。可是,刘太后竟迁怒于宰相王曾,说他对这件事处理不力,罢免了他的相职,令他出知青州。
此前,宋朝宰辅稍有微嫌,免职外调,多改任节度使,而王曾以首相罢知州事,这是很少见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太后对王曾抱有极大的成见。
4、还政的呼声渐起
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节,赵祯率百官到会庆殿给刘太后拜寿。当时,朝中大臣虽然都知道皇上像臣子一样给太后拜寿于理不合,但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秘阁校理范仲淹却大胆上书给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说皇帝以九五之尊,不应该率群臣向太后行跪拜之礼祝寿,应由宰相代为拜寿即可。因事情已经过去,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稍后不久,刘太后又与赵祯同御大安殿受群臣朝拜。范仲淹再次上疏谏诤,说天子奉亲于内宫,可以适用家人的礼节;但与百官同在一起,北面朝拜太后,有违祖制,有损主威。但事情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天圣八年(1030年)二月,范仲淹又上疏,请求刘太后归政于皇上。他在奏疏中说:
陛下拥扶圣躬,圣断大政,日月持久。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贤圣,握乾纲而归坤纽,非黄裳之吉象也。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上真主,以享天下之养!
刘太后看了范仲淹的奏疏后,没有作任何答复。
范仲淹做秘阁校理,是晏殊举荐的,晏殊得知范仲淹向太后上疏,请太后还政于皇上,大惊失色,连忙叫人找来范仲淹,责怪地说:“你怎么这等狂率?如果太后加罪,岂不累及举荐的人吗?”
范仲淹正色答道:“我范仲淹承蒙你举荐,总担心自己不称职,有辱你的名声,不想我忠直敢谏,竟然还得罪了你。”
晏殊听后,大感惭愧。
范仲淹见太后越礼,朝中没有人敢于直言,自己说了几句真话,不但得罪了太后,还得罪了举荐自己的人,觉得在朝中任职实在是憋气,便打报告请求外任。
刘太后似乎没有留他的意思,批准了他的请求,出判河中府。
范仲淹虽然去了河中府,但有一个人记住了他的名字,这个人就是赵祯。
翰林学士宋绶似乎没有受范仲淹上疏遭贬的影响,继续向太后上疏,请求归政于皇上,奏请除军国大事及宰相级别的大臣的人事变动由皇上禀请太后裁夺外,其余诸事都由皇上殿前听政,廷议决定。
刘太后似乎对这个议案很反感,并没有作出什么解释,直接下诏,将宋绶贬出京城,出知应天府。
5、皇帝不知有生母
天圣十年(1031年)残岁,改元明道,次年为明道元年(1032年)。
二月,赵祯的生母李顺容病重,刘太后心里很明白,自己抢占了李顺容的儿子,李顺容受了委屈,下诏把她进位为宸妃。
赵祯虽然已经长大了,由于李宸妃默默地处在先皇的嫔御中,不肯说出自己就是赵祯的生母,宫中的人慑于刘太后之威,更没有人敢说出这件事的真相,所以,赵祯一直认为刘太后就是他的生母,并不知道李宸妃的真实身份。
李宸妃升格不久,竟一病而逝。这个苦命的女人,儿子做了皇帝,母子却不能相认,相信她走过奈何桥时,一定是心有不甘。
李宸妃死了,刘太后想用宫人礼治丧,移棺出外安葬。
吕夷简见李宸妃逝世后,朝廷没有什么举动,便奏问刘太后,说李宸妃薨逝了,怎么没听得内旨发丧。
刘太后反问道:“宰相怎么干预起宫中之事来了?”
吕夷简回答,说他是宰相,宫里宫外之事,事无巨细,他都应该知道。
刘太后听后有些不高兴了,先同赵祯退入内廷去了。过了片刻,刘太后又出来了。显然,她是要避开赵祯来回答吕夷简提出的问题。
刘太后重新出来,立在帘子后面问吕夷简,死了一个宫人,宰相却要这样郑重其事地上奏,到底是什么意思。
吕夷简奏答道:“其他宫人死了,臣可以不问;李宸妃薨逝,臣就非问不可。”
刘太后听后大怒,质问说:“宰相是要离间我们母子之间的关系吗?”
“臣怎敢离间太后与皇上的关系呢?”吕夷简不卑不亢地说“请问太后,想不想保全刘氏的后人?”
“此话怎讲?”太后站在帘后惊问道。
吕夷简回答说:“太后如果想保全刘氏后人,就必须厚葬李宸妃,该有的礼节,一样也不能少。”
刘太后是个聪明的女人,想了想,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她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连声夸赞吕夷简考虑得周到,说罢入内去了。
内侍总管罗崇勋正要跟着进去,吕夷简一把拉住他说:“且慢!”
“吕相有什么事吗?”罗崇勋问道。
“你去对太后说。”吕夷简慎重地说“李宸妃生育了皇上,丧事却不能成礼,他日这件事一定会公之于天下,稍有不当,会有很多人受到牵连。到时,莫怪我吕夷简今天没有说清楚。李宸妃必须用皇后的服饰入殓,用水银盛满棺,这样才能保得安全。”
罗崇勋把这话转告了刘太后。
刘太后大悟,完全依照吕夷简所说的办法执行,将灵枢停放在洪福院中。
6、太后归天
李宸妃的丧事刚刚办完,宫中突然失火,朝野对此议论纷纷,都说这是上天的惩罚。
刘太后召见群臣,请大家直言朝政过失。殿中丞滕宗谅、秘书丞刘越,奏请太后还政于皇上,以赎天谴。两疏送上去后,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转眼到了明道二年(1033年)春,刘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了。这一天,刘太后突发奇想,想穿上皇帝的衮龙袍享祭太庙,真正地过一把皇帝瘾。虽然这是违背祖制的行为,但刘太后是一个敢想敢干的女人,她就要开这个先例,穿上皇帝的衮龙袍享祭太庙,以示女子与男子是平等的。
刘太后便传旨照会朝臣,说春祭时,皇太后用天子冠服亲享太庙。
薛奎听得这道诏旨,进谏道:“太后穿戴天子衣冠享祭太庙,用什么拜礼呢?史官怎样记载这件事以传后世呢?”
刘太后决然说道:“这件事不是你想见得到的,不必多言。千百年后的人,未必就如你今天一般固执!”
薛奎不敢再谏,只得遵旨。
春祭之日,刘太后果然戴起仪天冠,穿了衮龙袍,偕同杨太妃、郭皇后,至太庙祭享。刘太后先祭,杨太妃次祭,郭皇后终祭。
祭祀完毕,群臣敬上刘太后尊号为应元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回宫之后,三司使程琳见刘太后穿龙袍祭祀太庙,以为她将效法唐朝武则天所为,自行称帝,便献上武后隔朝图,其寓意当然是明显的。
刘太后把这幅图丢在地上,不高兴地说:“我怎么能做对不起祖宗的事?”
程琳知道自己拍马屁拍错了地方,吓得战悚而退。
这一天,刘太后忽然染病,赵祯征召天下名医诊治,并大赦天下,以求为太后祈祷。然而,太后的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沉重。刘太后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遗诏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事。
三月,刘太后病逝。
赵祯在太后灵前痛哭流涕,哭着问群臣,说太后临终时,嘴里说不出话,几次用手拉着衣服,像是要说什么,却又来不及说出来,不知是何缘故。
薛奎说道,这是因为太后身上穿戴的是衮冕,这样的穿戴,怎好见先帝于地下呢?
赵祯顿然醒悟。即用皇后的冠服装殓,发丧告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