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道德经校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严可均曰:“勤而行之”御注无“之”字,傅奕作“而勤行之” 谦之案:法京敦乙本作“懃能行”罗卷同此石,与武内本异。范本作“懃”注云“古本”案夏竦古文四声韵卷一引古老子作“懃”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之。 谦之案:“”各本作“笑”遂州本作“”御注作“”傅、范本作“而大笑之” 俞樾曰:按王氏念孙读书杂志曰:“‘大笑之’,本作‘大而笑之’,犹言迂而笑之也。牟子引老子,正作‘大而笑之’。抱朴子微旨篇亦云:‘大而笑之,其来久矣。’是牟、葛所见本皆作‘大而笑之’。”今按王说是也。“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与上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两句相对。傅奕本作:“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下士闻道,而大笑之。”盖误移两“而”字于句首,然下句之有“而”字,则尚可籍以考见也。“而勤行之”是“勤而行之”之误。然则“而大笑之”是“大而笑之”之误,可以隅反矣。 高亨曰:“亡”读为“忘”二字古通用。诗假乐“不愆不忘”说苑建本篇引“忘”作“亡”荀子劝学篇“怠慢忘身”大戴礼劝学篇“忘”作“亡”吕氏春秋权勋篇“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韩非子十过篇、淮南子人间篇并“忘”作“亡”皆其证。诗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郑笺“亡之言忘也”亦其例也。周易略例:“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存”“忘”对举,与此文同。 不不足以为道。 罗振玉曰:敦煌本“笑”下有“之”字。 故建言有之: 严可均曰:御注无“故”字。 谦之案:邢玄、景福、庆阳、磻溪、楼正、高翿、室町本与御注同。武内敦乙本“建言”下有“是以”二字,顾欢本同。 罗振玉曰:敦煌本作“是以建言有之曰” 谦之案:傅、范本亦有“曰”字。范应元曰:“王弼、孙登、阮咸同古本,河上公本无‘曰’字。”奚侗曰:“建言”当是古载籍名。高亨曰:“建言”殆老子所称书名也。庄子人间世篇引法言,鹖冠子天权篇引逸言,鬼谷子谋篇引阴言,汉书艺文志有谰言(班自注“不知作者”),可证名书曰言,古人之通例也。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严可均曰:“若类”御注、王弼作“若颣” 谦之案:“进道若退”御注“退”作“”傅奕、彭耜、林希逸、赵孟俯此句在“夷道若类”句下。“类”字,释文、河上、敦煌、景福、柰卷、顾欢并同,傅、范本作“颣”范曰:“‘颣’,古本音耒,丝节也,河上公作‘类’。今从古本。”今案:“颣”、“类”古通用。广雅释言:“颣,节也。”通俗文:“多节曰颣。”“夷道若颣”简文注:“疵也。”淮南泛论“明月之珠,不能无颣”注:“颣,盘若丝之结颣也。”假借为“戾”左传昭十六“刑之颇颣”服注:“不平也。”不平与平对立,故曰“夷道若颣”夷,平也“颣”则引申为不平之义。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谷”作“俗” 罗振玉曰:“大白若辱”此句敦煌本在“上德若谷”之前。 谦之案:罗卷敦戊本“谷”不作“俗”与法京敦乙本异。成玄英曰:“‘谷’本亦作“俗”字者,言亦能忘德,不异嚣俗也。”马叙伦曰:“各本作‘谷’,‘俗’之省也。言高上之德,反如流俗,即和光同尘之义。”又“大白”道藏王本“大”作“太” 又“辱”字,傅、范本作“”范曰:‘’音辱,黑垢也。古本如此,河上本作‘辱’。”毕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辱’。作‘’者,所谓‘以白造缁’是矣。说文解字无‘’字。”谦之案:玉篇:“,垢黑也。”当为“辱”之古文。广雅释诂三:“辱,污也,又恶也。”仪礼士昏礼“今吾子辱”注:“以白造缁曰辱。”素问气交变大论:“黑气乃辱。”辱有黑义,与白对立,故曰“大白若辱”易顺鼎曰:按“辱”者,仪礼士昏礼注云“以白造缁曰辱”即此“辱”字之义。盖以白造缁,除去污辱之迹,故曰辱也。此老子本义,幸有诗传、礼注可以互证。 广德若不足, 谦之案:庄子寓言篇:“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末二句与此章同。又史记老子本传老子教孔子语:“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疑“广德”为“盛德”之讹。马叙伦谓此文当从庄子,作“盛”是故书,是也。严遵本作“盛德”当从之。又罗卷“若不足”作“若濡”与诸本异。 建德若偷, 狩野直喜曰:河上公本之与王弼本,经文原不相同,后世辅嗣义行,而河上注渐微,遂据王本妄改经文,以致两者混而无别,幸有旧钞足以正刊本之误。第四十一“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此本(谦之案:指柰卷)“若偷”作“若揄”案王弼注:“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河上注:“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偷引”此本亦作“揄引”盖王弼本作“偷”其训为匹;河上本作“揄”其训为引。说文手部:“揄,引也。”韩非子饰邪篇:“庞援揄兵而南。”汉书礼乐志“神之揄”颜师古云:“揄,引也。”是其证也。可见两家经文不同,训释亦殊,后人无识,妄改“揄”为“偷”以从王本,注亦改为“偷”而河上公义更不可问矣。又曰:案唐景龙刻石作“建德若偷”则河上公本为王本所乱,自唐时已然。 谦之案:河上本为王本所乱,是也。惟此句,敦煌本无,河上公、王弼作“偷”与此石同。广明本、傅本作“偷”高翿本作“输”柰卷、室町本作“揄”范应元曰:“‘输’,傅奕云‘古本作...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严可均曰:“勤而行之”御注无“之”字,傅奕作“而勤行之” 谦之案:法京敦乙本作“懃能行”罗卷同此石,与武内本异。范本作“懃”注云“古本”案夏竦古文四声韵卷一引古老子作“懃”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之。 谦之案:“”各本作“笑”遂州本作“”御注作“”傅、范本作“而大笑之” 俞樾曰:按王氏念孙读书杂志曰:“‘大笑之’,本作‘大而笑之’,犹言迂而笑之也。牟子引老子,正作‘大而笑之’。抱朴子微旨篇亦云:‘大而笑之,其来久矣。’是牟、葛所见本皆作‘大而笑之’。”今按王说是也。“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与上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两句相对。傅奕本作:“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下士闻道,而大笑之。”盖误移两“而”字于句首,然下句之有“而”字,则尚可籍以考见也。“而勤行之”是“勤而行之”之误。然则“而大笑之”是“大而笑之”之误,可以隅反矣。 高亨曰:“亡”读为“忘”二字古通用。诗假乐“不愆不忘”说苑建本篇引“忘”作“亡”荀子劝学篇“怠慢忘身”大戴礼劝学篇“忘”作“亡”吕氏春秋权勋篇“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韩非子十过篇、淮南子人间篇并“忘”作“亡”皆其证。诗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郑笺“亡之言忘也”亦其例也。周易略例:“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存”“忘”对举,与此文同。 不不足以为道。 罗振玉曰:敦煌本“笑”下有“之”字。 故建言有之: 严可均曰:御注无“故”字。 谦之案:邢玄、景福、庆阳、磻溪、楼正、高翿、室町本与御注同。武内敦乙本“建言”下有“是以”二字,顾欢本同。 罗振玉曰:敦煌本作“是以建言有之曰” 谦之案:傅、范本亦有“曰”字。范应元曰:“王弼、孙登、阮咸同古本,河上公本无‘曰’字。”奚侗曰:“建言”当是古载籍名。高亨曰:“建言”殆老子所称书名也。庄子人间世篇引法言,鹖冠子天权篇引逸言,鬼谷子谋篇引阴言,汉书艺文志有谰言(班自注“不知作者”),可证名书曰言,古人之通例也。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严可均曰:“若类”御注、王弼作“若颣” 谦之案:“进道若退”御注“退”作“”傅奕、彭耜、林希逸、赵孟俯此句在“夷道若类”句下。“类”字,释文、河上、敦煌、景福、柰卷、顾欢并同,傅、范本作“颣”范曰:“‘颣’,古本音耒,丝节也,河上公作‘类’。今从古本。”今案:“颣”、“类”古通用。广雅释言:“颣,节也。”通俗文:“多节曰颣。”“夷道若颣”简文注:“疵也。”淮南泛论“明月之珠,不能无颣”注:“颣,盘若丝之结颣也。”假借为“戾”左传昭十六“刑之颇颣”服注:“不平也。”不平与平对立,故曰“夷道若颣”夷,平也“颣”则引申为不平之义。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谷”作“俗” 罗振玉曰:“大白若辱”此句敦煌本在“上德若谷”之前。 谦之案:罗卷敦戊本“谷”不作“俗”与法京敦乙本异。成玄英曰:“‘谷’本亦作“俗”字者,言亦能忘德,不异嚣俗也。”马叙伦曰:“各本作‘谷’,‘俗’之省也。言高上之德,反如流俗,即和光同尘之义。”又“大白”道藏王本“大”作“太” 又“辱”字,傅、范本作“”范曰:‘’音辱,黑垢也。古本如此,河上本作‘辱’。”毕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辱’。作‘’者,所谓‘以白造缁’是矣。说文解字无‘’字。”谦之案:玉篇:“,垢黑也。”当为“辱”之古文。广雅释诂三:“辱,污也,又恶也。”仪礼士昏礼“今吾子辱”注:“以白造缁曰辱。”素问气交变大论:“黑气乃辱。”辱有黑义,与白对立,故曰“大白若辱”易顺鼎曰:按“辱”者,仪礼士昏礼注云“以白造缁曰辱”即此“辱”字之义。盖以白造缁,除去污辱之迹,故曰辱也。此老子本义,幸有诗传、礼注可以互证。 广德若不足, 谦之案:庄子寓言篇:“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末二句与此章同。又史记老子本传老子教孔子语:“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疑“广德”为“盛德”之讹。马叙伦谓此文当从庄子,作“盛”是故书,是也。严遵本作“盛德”当从之。又罗卷“若不足”作“若濡”与诸本异。 建德若偷, 狩野直喜曰:河上公本之与王弼本,经文原不相同,后世辅嗣义行,而河上注渐微,遂据王本妄改经文,以致两者混而无别,幸有旧钞足以正刊本之误。第四十一“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此本(谦之案:指柰卷)“若偷”作“若揄”案王弼注:“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河上注:“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偷引”此本亦作“揄引”盖王弼本作“偷”其训为匹;河上本作“揄”其训为引。说文手部:“揄,引也。”韩非子饰邪篇:“庞援揄兵而南。”汉书礼乐志“神之揄”颜师古云:“揄,引也。”是其证也。可见两家经文不同,训释亦殊,后人无识,妄改“揄”为“偷”以从王本,注亦改为“偷”而河上公义更不可问矣。又曰:案唐景龙刻石作“建德若偷”则河上公本为王本所乱,自唐时已然。 谦之案:河上本为王本所乱,是也。惟此句,敦煌本无,河上公、王弼作“偷”与此石同。广明本、傅本作“偷”高翿本作“输”柰卷、室町本作“揄”范应元曰:“‘输’,傅奕云‘古本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