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道德经校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罗振玉曰:敦煌本“十”作“什”下同。 马叙伦曰:说文无“涂”“途”二字,盖“徒”即“涂”“途”本字也。庄子至乐篇“食于道徒”即道涂也。此“徒”字盖如字读。 谦之案:“出生入死”吕氏春秋情欲篇高注引与此同。庄子:“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又“其出不忻,其入不拒”又“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皆出生入死之说。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严可均曰:王弼、高翿“地”下有“亦”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四本均无“亦”字,景福本“动”下有“皆”字。 毕沅曰:傅本“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河上公、王弼作“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谷神子作“而民生动之死地,十有三”案韩非子与奕同。 谦之案:严本、遂州本、柰卷均无“亦”字,柰卷、室町有“皆”字。范应元本作“民之生生而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并云:“韩非、严遵同古本。” 易顺鼎曰:王本及韩非似皆有误。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行注引老子云:“人之生生之厚,动皆之死地,十有三。”所引似为可据。盖以“人之生生之厚”六字共为一句。老子意谓人求生太厚,遂动之死地。故下文又申明之曰:“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夫生,十有三;死,十有三;其数本各居半,至于求生过厚,而死之数遂多于生矣。若作“人之生,生而动”语近于不可解。观王注亦云:“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是“动之死地”之上有“生生之厚”四字之证。 高延第曰:“生之徒”谓得天厚者,可以久生;“死之徒”谓得天薄者,中道而殀;“动而之死”者,谓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蹈死地。盖天地之大,人物之蕃,生死纷纭,总不出此三者。“生生之厚”谓富贵之人厚自奉养,服食药饵以求长生,适自蹈于死地,此即动而之死者之一端。缘世人但知戕贼为伤生,而以厚自奉养者为能养生,不知其取死同也,故申言之。夫天下之人以十分为率,殀死者居其三,自蹈于死者居其三,幸而得遂其生死之常者,仅居十之三耳。吁!此正命之人所由少与!谦之案:十有三之说,自韩非子、河上公、碧虚子、叶梦得以四肢九窍为十三,已涉附会。乃又有以十恶三业为十三者,如杜广成;以五行生死之数为十三者,如范应元。其说皆穿凿不足信。苏辙谓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老子之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似深得老子之旨,而实以佛解老。焦竑因之而有读老子至“出生入死”章,大悟游戏死生之说。吁!亦诬矣!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马叙伦曰:范“故”作“哉”柰卷及文选有所思行注引“故”下有“哉”字。范曰:“夫何哉”韩非与古本同。 谦之案:景福本、傅、范本、室町本“厚”下有“也”字。罗振玉曰:“景龙本‘厚’下有‘也’字。”盖误校。蒋锡昌沿其误而不知。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入军不被甲兵。 谦之案:“”乃‘兕虎’之别构。“兕虎”当为“虎兕”王弼注“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淮南诠言训“虎无所措其爪,兕无所措其角”皆“虎”在“兕”前,知古本当亦“虎兕”连文无疑。又敦煌本“甲”作“钾”乃“甲”之别构。“遇”严本作“避”“被”河上本、赵本亦作“避” 俞樾曰:按“被”河上公本作“避”据韩非子解老篇云“入山不恃备以救害,故曰‘入军不备甲兵’”则“甲兵”以在己者言,自当以作“被”为长。 刘师培曰:按韩非子解老篇云:“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 -->>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罗振玉曰:敦煌本“十”作“什”下同。 马叙伦曰:说文无“涂”“途”二字,盖“徒”即“涂”“途”本字也。庄子至乐篇“食于道徒”即道涂也。此“徒”字盖如字读。 谦之案:“出生入死”吕氏春秋情欲篇高注引与此同。庄子:“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又“其出不忻,其入不拒”又“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皆出生入死之说。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严可均曰:王弼、高翿“地”下有“亦”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四本均无“亦”字,景福本“动”下有“皆”字。 毕沅曰:傅本“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河上公、王弼作“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谷神子作“而民生动之死地,十有三”案韩非子与奕同。 谦之案:严本、遂州本、柰卷均无“亦”字,柰卷、室町有“皆”字。范应元本作“民之生生而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并云:“韩非、严遵同古本。” 易顺鼎曰:王本及韩非似皆有误。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行注引老子云:“人之生生之厚,动皆之死地,十有三。”所引似为可据。盖以“人之生生之厚”六字共为一句。老子意谓人求生太厚,遂动之死地。故下文又申明之曰:“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夫生,十有三;死,十有三;其数本各居半,至于求生过厚,而死之数遂多于生矣。若作“人之生,生而动”语近于不可解。观王注亦云:“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是“动之死地”之上有“生生之厚”四字之证。 高延第曰:“生之徒”谓得天厚者,可以久生;“死之徒”谓得天薄者,中道而殀;“动而之死”者,谓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蹈死地。盖天地之大,人物之蕃,生死纷纭,总不出此三者。“生生之厚”谓富贵之人厚自奉养,服食药饵以求长生,适自蹈于死地,此即动而之死者之一端。缘世人但知戕贼为伤生,而以厚自奉养者为能养生,不知其取死同也,故申言之。夫天下之人以十分为率,殀死者居其三,自蹈于死者居其三,幸而得遂其生死之常者,仅居十之三耳。吁!此正命之人所由少与!谦之案:十有三之说,自韩非子、河上公、碧虚子、叶梦得以四肢九窍为十三,已涉附会。乃又有以十恶三业为十三者,如杜广成;以五行生死之数为十三者,如范应元。其说皆穿凿不足信。苏辙谓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老子之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似深得老子之旨,而实以佛解老。焦竑因之而有读老子至“出生入死”章,大悟游戏死生之说。吁!亦诬矣!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马叙伦曰:范“故”作“哉”柰卷及文选有所思行注引“故”下有“哉”字。范曰:“夫何哉”韩非与古本同。 谦之案:景福本、傅、范本、室町本“厚”下有“也”字。罗振玉曰:“景龙本‘厚’下有‘也’字。”盖误校。蒋锡昌沿其误而不知。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入军不被甲兵。 谦之案:“”乃‘兕虎’之别构。“兕虎”当为“虎兕”王弼注“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淮南诠言训“虎无所措其爪,兕无所措其角”皆“虎”在“兕”前,知古本当亦“虎兕”连文无疑。又敦煌本“甲”作“钾”乃“甲”之别构。“遇”严本作“避”“被”河上本、赵本亦作“避” 俞樾曰:按“被”河上公本作“避”据韩非子解老篇云“入山不恃备以救害,故曰‘入军不备甲兵’”则“甲兵”以在己者言,自当以作“被”为长。 刘师培曰:按韩非子解老篇云:“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