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脉搏推动德育创新 (1/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爱,在雨中飘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品行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长,当代的学生变得见多识广,善于思考。学生民主意识得到了发展,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向老师们的品行教育提出了挑战,使得人们对传统的以“严”字来管理教育学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疑问甚至是反感。一段时间以来,再加上当前报纸、电视各类媒体对某些学校中存在的体罚、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个别行为现象的曝光,社会上对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出现了诸多指责,导致了一些教育者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面对各类媒体和某些家长的压力,该管的不敢管,一味的迁就、纵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我认为,真正爱一个学生,应该是全面严格地要求学生,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学生。
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形成学生能够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会自己进行判断、能够进行自律的过程。宏观的讲,学校德育的实效应该用一代人进入社会后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来衡量。因此,德育的实效性不能简单地要求立竿见影,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在我们的严加管束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的水平就是我们的德育实效。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受到的教育影响是多方面、多方位的,给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做到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特别是小学教育时期,给学生的终生留下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从小培养其良好的个性与行为习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点
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德育工作不只是学校班主任与德育处的事,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专职的德育工作者,因为,教师承担着既教书又育人的使命,如果我们无视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内在联系,而单纯的认为德育仅存在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会课、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中,势必会造成德育游离于学生的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美育之外,使德育与诸育脱节,导致德育成为硬性的附加物,根本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些教师虽然知道德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中,但无视教育改革规律、敷衍了事、导致德育与智育形成“两层皮”使得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的不伦不类。而有些教师虽将德育渗透在了学科教学中,但自己言行不一,德育的教育很难在学生心中扎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在育人,这是由教育自身的规律性所决定的。教师的政治观点、思想品德、治学态度,甚至言语、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于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用美好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教师还必须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教师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说,要求学生见到纸屑主动捡起,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第二,要重视学生良好个性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不尽相同,性格特征存在着差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想品德的不同点,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不搞“一刀切”而是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顺应个性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高标准与基本标准相结合,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如有的学生家庭离异后,行为习惯不太理想,满口脏话,欺负同学,这时候,教师就应引导其不说脏话,与同学团结... -->>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品行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长,当代的学生变得见多识广,善于思考。学生民主意识得到了发展,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向老师们的品行教育提出了挑战,使得人们对传统的以“严”字来管理教育学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疑问甚至是反感。一段时间以来,再加上当前报纸、电视各类媒体对某些学校中存在的体罚、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个别行为现象的曝光,社会上对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出现了诸多指责,导致了一些教育者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面对各类媒体和某些家长的压力,该管的不敢管,一味的迁就、纵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我认为,真正爱一个学生,应该是全面严格地要求学生,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学生。
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形成学生能够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会自己进行判断、能够进行自律的过程。宏观的讲,学校德育的实效应该用一代人进入社会后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来衡量。因此,德育的实效性不能简单地要求立竿见影,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在我们的严加管束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的水平就是我们的德育实效。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受到的教育影响是多方面、多方位的,给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做到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特别是小学教育时期,给学生的终生留下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从小培养其良好的个性与行为习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点
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德育工作不只是学校班主任与德育处的事,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专职的德育工作者,因为,教师承担着既教书又育人的使命,如果我们无视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内在联系,而单纯的认为德育仅存在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会课、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中,势必会造成德育游离于学生的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美育之外,使德育与诸育脱节,导致德育成为硬性的附加物,根本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些教师虽然知道德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中,但无视教育改革规律、敷衍了事、导致德育与智育形成“两层皮”使得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的不伦不类。而有些教师虽将德育渗透在了学科教学中,但自己言行不一,德育的教育很难在学生心中扎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在育人,这是由教育自身的规律性所决定的。教师的政治观点、思想品德、治学态度,甚至言语、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于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用美好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教师还必须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教师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说,要求学生见到纸屑主动捡起,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第二,要重视学生良好个性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不尽相同,性格特征存在着差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想品德的不同点,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不搞“一刀切”而是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顺应个性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高标准与基本标准相结合,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如有的学生家庭离异后,行为习惯不太理想,满口脏话,欺负同学,这时候,教师就应引导其不说脏话,与同学团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